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5 毫秒
1.
冬小麦双胚苗筛选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不同类型材料中进行冬小麦双胚苗筛选,双胚苗产生的频率为0.032%,双苗中有一个胚芽稍和两个胚芽两种类型。双胚苗继代筛选双胚苗率为0.226%,不同双胚苗杂交,杂种F1双胚苗率为0.12%,临选87-6072有5%的双胚苗,双胚苗品系中存在低频率的无融合生殖,双胚苗是可遗传的。  相似文献   

2.
莜麦与野红燕麦杂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将野红燕麦9Avena sterelis L)的高蛋白,抗蚜、抗锈病等优点导入莜麦(A vena unda L),进行莜麦与野红燕麦的杂交研究,A,nuda×A.sterelis杂交(48朵小花),获得1个幼胚和4粒种子,杂交结实率10.4%,F1自交结实率48.1%,杂种F1在穗型,外秀,芒性,茎节部性状等方面与母本莜麦存在显著差异,来自野红燕麦的野生性状,如外孚绒毛,曲强芒,落粒性等均说明F1  相似文献   

3.
以花后7周的朋娜、纽贺尔脐橙的幼果为实验材料,挑取胚珠进行离体培养,在MT培养基上分别附加麦芽汁,6-BA和麦芽汁+6=BA诱导愈伤组织及胚状体,获得20.7-21.3%(朋娜)和16.2-18.1%(纽贺尔)的胚状体,胚状体及愈伤组织在附加NAA(0.5mg/L)+BA(2mg/L)的MT培养基上,能较好地诱导多丛芽,多丛芽用枳壳、枳橙试管苗为砧木进行嫁接,成活率可达84.4-91.9%,在培养  相似文献   

4.
在大麦花培品系“A16”的花粉胚继代培养过程中获得一种适合游离原生质体的松散型胚性愈作组织,其直接游离原生南体的产量可达1-2×10^7/gfw。在改良kao8P培养基中原生质体植板率为0.5%-1.5%。原生质体愈伤组织可分化产生完整的绿苗。对原生质体产生的多细胞结构类型及其发育趋势作了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水稻显性紫色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紫色稻与“84-15”、显性矮秆、A67、高梁稻及HDAR001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表明,紫色性状在5个杂交F1代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显性,且HDAR001×紫色稻F1代出现0-40%的绿苗,经去雄结实和胚胎学观察发现低频率的早发胚类型;F2代苗期与抽穗期叶片紫绿分离比例明显不同,说明紫色性状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阶段发育特点;F2代抽穗期叶片紫色基因的遗传服紫9(紫):7(绿)的两对互补基因的分离模式,且F  相似文献   

6.
栽野稻杂种后代花药培养效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栽野稻杂种后代花药培养效率,几年来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接种302个株系360660个花药,平均愈伤组织诱导率5.58%,最高诱导率33.33%,平均绿苗分比率为25.11%,最高绿苗分化率91.67%,突破栽野杂交后代F1,F2低世代绿苗分化率低的难关,获得一批带野生稻优异种质的花花绿苗与稳定品系。  相似文献   

7.
离子注入在番茄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以30keVN+离子辐照番茄干种子。M1种子萌发率有所降低。经离子束处理的秧苗存活率为72.2~82.5%。M1出现早熟、大果变异株。变异率为8.6~1.8%。变异性状在M3已趋稳定。从稳定品系中选择出一批不同熟期和单果重的材料。其中,四个品系较对照早霞早熟1~2天;单果重较对照增加5.3~35.3%;产量较对照增加7.1~35.1%。以91-1nv为测交者与选出的六个号系及原品种(早霞)杂交。其中,一个F1早期产量较对照(91-1nv×早霞)增加27%;一个F1的平均单果重较对照增加11.8%;增产最高的F1较对照增产17.3%。  相似文献   

8.
辣椒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成苗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对10个辣椒品种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诱导胚状体产生的试验。花为分发育时期为单核靠边期。先在34℃下暗培养8d,培养基为:MS(或NTH)+2,4-D0.5mg/L+KT(或BA)0.5mg/L+蔗糖3%,后移至25℃下光照培养,培养基为MS(或NTH)+KT(或BA)0.5mg/L+蔗糖2.5%,3周后有9个基因型陆续形成胚状体,将胚状体单独移至原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可发育为植株。  相似文献   

9.
但忠  欧文军  蒋盛军  李开绵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04-13006
[目的]为广西等高纬度地区开展木薯杂交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广西武鸣80个木薯品种(品系)的花序、分枝和结果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结果发现,80个木薯品种(品系)中,有73.75%正常开花,95.00%自然分枝,47.50%正常结果;通过SAS软件对分枝数量与花序数量分析,发现二者存在正相关。[结论]通过诱导木薯多分支、多开花以及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对未成熟种子进行幼胚培养和胚拯救,可望解决限制在我国广西等大陆地区开展木薯杂交育种的技术瓶颈,加速培育出高产抗寒的木薯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影响水稻花培一次成苗的主要因素为:(1)基本培养基、激素配比和基因型对一次成苗有重要作用.基本培养基以N′6的为最好;激素配比以2,4—D0.02+NAA2.50+KT4-6mg/L为佳;3种基因型一次培养的绿苗率大小顺序为粳型品种C57>籼粳交(早香17×C57)杂种F1>籼型品种早香17.(2)培养基保持pH值5.8、蔗糖浓度8.5%,并添加丝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各40mg/L和谷氨酰胺400mg/L,所获一次培养的绿苗率最高;添加0.1%活性炭的有抑制作用.(3)低温(9-10℃)预处理对一次成苗有重要作用.早香17以预处理5-10d的为宜,C57以10—16d的较好.恒温处理优于变温处理的.高温(30℃)预培养的作用不大.接种后进行暗培养对一次成苗有利.  相似文献   

11.
 从1983~1990年,用云南主要的4个菌系群菌株,测定了28个单位的940份地方水稻品种抗性,结果表明抗1群菌的材料占30.0%,抗Ⅱ群菌占29.3%,抗Ⅲ群菌占30.3%,抗Ⅳ群菌占28.2%。通过比较分析,筛选了部分品种供生产和推广使用,研究证明菌系与品种有特异性交又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12.
水稻根际固氮菌促生特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半固体培养基和土壤栽培经水稻特异性根际固氮菌处理的水稻幼苗,发现固氮菌属(Azotobacterspp.)菌株R-N00、R-N1110和R-N1112具有较强的促生能力。半固体培养基栽培获得接种3株菌株的水稻幼苗干重分别提高16.60%、9.23%和9.37%,根干重分别提高38.00%、30.00%和55.00%;土壤栽培获得接种菌株的水稻幼苗干重分别提高93.25%、90.18%和97.21%,根干重分别提高71.25%、72.21%和74.92%。这3株菌的固氮能力分别为13.37、11.93和13.57 mg.L-1;合成铁载体能力均达到5+;分泌吲哚乙酸分别为6.79、8.60和3.39 mg.L-1;溶磷能力分别为41.63、37.76和39.78 mg.L-1。结果表明,水稻根际促生菌的各种促生生理活性共同作用促进水稻幼苗生长,为高效生物肥料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解决苏打型盐碱稻作区水稻在育秧阶段受盐碱危害而导致的种子发芽势低、发芽不齐、芽尖枯黄、弯曲,幼苗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的难题。[方法]用具ACC脱氨酶活性的PGPR菌株处理水稻种子,在不同浓度的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的碱胁迫下进行水稻种子的萌发实验和幼苗的生长试验,测定水稻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水稻幼苗的根长、苗高及不定根数。[结果]结果表明:水稻种子用菌株处理后,发芽势和发芽率都显著地提高,在碱浓度为1.25%时水稻种子的发芽势均超过40%,发芽率在80%以上;同时,该处理也有效地拓宽了水稻幼苗在碱胁迫下生存的生态幅,在1.25%的碳酸钠浓度下,水稻种子能萌发并继续生长,而此浓度下未用菌株处理的水稻种子却不能萌发;在各浓度的碱胁迫下,水稻处理组的幼苗根长、苗长和不定根的数目均显著地优于对照组。[结论]具ACC脱氨酶活性的PGPR能够有效地解决水稻种子在盐碱胁迫下萌发及其幼苗生长阶段所受到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有效成分的丸粒化水稻种子在低氧环境下的萌发和幼苗形态建成情况,以正常萌发环境作为对照,在水淹环境下,采用不添加有效成分和分别添加有效成分ABT3、调环酸钙和CaO2 4种丸粒化处理的水稻种子,观察并测定两种环境下萌发种子的发芽率、幼苗形态和种子淀粉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低氧胁迫环境下,水稻种子萌发受到抑制,通过有效成分丸粒化处理得到缓解,其发芽率均在60%以上,平均高于裸种对照18.9%;促进幼苗株高、胚芽鞘和中胚轴的伸长,与裸种对照相比,幼苗的株高增幅45.8%,幼苗的胚芽鞘长度增幅为25.8%,幼苗的中胚轴长度增幅为18.8%;与裸种对照相比,含有效成分的丸粒化水稻种子淀粉酶活性显著提高。本试验中有效成分丸粒化的处理有效地缓解低氧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提高淀粉酶活性,促进幼苗中胚轴和胚芽鞘的伸长,使得幼苗尽快伸出水面,脱离低氧环境,从而有效促进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5.
田定科  秦彩霞  彭菊莲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784-7785,7787
[目的]筛选增产潜力大、抗性较强、品质较优、适合湘西州示范推广的超级稻新品种。[方法]参试品种分别为Y两优8号(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双8SXR109(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深两优5814(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深圳龙岗研究所)、Y两优7号(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Y两优9988(中国种业有限责任公司)、Y两优488(中国种业有限责任公司)、Y两优696(中国种业有限责任公司)、Y两优2(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对照)。移栽前进行秧苗素质考察分析,移栽后定期进行分蘖动态调查,抽穗期进行抗性观察,收割前进行各参试组合的抽样,并在室内进行考种、测产验收。[结果]Y两优7号、双8SXR109、深两优5814生育性状良好,综合抗性好,与对照相比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且米质较好,适合在湘西州海拔500 m以下区域作一季中稻栽培。[结论]该研究对提高水稻单产和正确引导稻农购买良种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强调的是,两系超级稻在山区作一季中稻栽培时,必须辅之良好的肥水管理才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卤代阻燃剂和镉对旱稻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卤代阻燃剂四溴双酚A(TBBPA)和得克隆(DP)与重金属镉污染土壤对旱稻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选用原旱稻3号种子为模式材料,采用土壤染毒法进行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DP、TBBPA和镉对原旱稻3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DP、TBBPA和镉对根伸长的EC_(50)分别为250.40、124.75 mg·kg~(-1)和133.41 mg·kg~(-1),对芽伸长的EC_(50)分别为645 265.53、244.52 mg·kg~(-1)和81.80 mg·kg~(-1)。卤代阻燃剂和镉增强了本品种种子根系的活力;TBBPA、DP、镉和三者复合污染处理脯氨酸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1.03%、4.91%、42.52%和86.35%;TBBPA和DP具有促进植物可溶性蛋白质生成的作用,比对照分别增加了36.55%和5.86%,镉和复合污染均抑制了水稻幼苗可溶性蛋白质的生成,抑制率分别为28.86%和15.09%;镉具有抑制水稻体内可溶性糖生成的作用,抑制率为8.41%,而阻燃剂和复合污染具有促进水稻体内可溶性糖生成的作用。原旱稻3号幼苗对镉具有一定的积累作用,而两种阻燃剂在幼苗中残留量较低。研究表明DP、TBBPA和镉对原旱稻3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幼苗通过调节细胞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等物质的含量来提高对胁迫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稻瘟菌粗毒素对水稻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检验不同稻瘟菌株粗毒素对杂交水稻生理影响的差异,以稻瘟菌XP、MY菌株不同浓度的粗毒素浸根处理水稻冈优725和B优827的幼苗,并对其防御酶POD和可溶性蛋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稻瘟菌2个菌株的不同毒素浓度均对水稻幼苗的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明显影响,POD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高浓度的毒素处理后,2个水稻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时间的推移明显降低,但是B优827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冈优725,其POD变化与冈优725相比较平缓;B优827对稻瘟菌粗毒素的耐受力强于冈优725。  相似文献   

18.
苏南地区土壤和作物中农药残留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对江苏省苏南地区稻田土壤和稻粒中农药残留采样调查结果。监测农药品种为杀虫单(双)和甲胺磷。监测结果表明,在所有调查采样的土壤和稻粒中,该两种农药均有检出。其中杀虫双在土壤中的浓度范围为 0.000 3— 0.030 mg· kg- 1,米壳中为 0.055— 0.350 mg· kg- 1,米粒中为 0.002— 0.224 mg· kg- 1;甲胺磷在土壤中残留浓度为 0.003— 0.042 mg· kg- 1,米壳中为 0.008— 0.508 mg· kg- 1,米粒中为 0.034— 0.210 mg· kg- 1。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稻秆覆盖结合除草剂减量使用对移栽豆角田杂草的控制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将乙草胺和二甲戊乐灵按常量(田间常规推荐剂量),半量(1/2 常量),1/4 量(1/4 常量)分别与稻秆覆盖相结合,调查不同处理对移栽豆角田杂草发生及豆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豆角移栽至收获,若仅用稻秆覆盖对豆角田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64.7%和61.9%;若将除草剂与稻秆相结合使用,从对总草的控制效果看,二甲戊乐灵各剂量与稻秆相结合均不同程度高于乙草胺相应剂量与稻秆相结合效果。二甲戊乐灵1/4 剂量与稻秆相结合对豆角田总草的株数和鲜重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分别为88.7%和83.9%,且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增产率为320.0%。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制种父母本同栽插秧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杂交水稻制种父母本人工插秧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设计一种杂交水稻制种父母本同栽插秧机,可以同时栽插2行父本钵体苗和10行母本毯状苗。该机器在2ZT 9358型乘坐式水稻插秧机的基础上研制而成,根据杂交水稻制种农艺要求,确定了关键结构参数,并设计了父母本秧苗分插机构和移箱机构螺旋轴等关键零部件。田间试验表明:该机作业性能良好,生产率为0.35 hm2·h-1,父本秧苗和母本秧苗的伤秧率分别为2.7%,2.4%,漂秧率分别为2.2%,2.0%,漏插率分别为3.1%,3.2%,翻倒率分别为2.5%,2.1%,插秧深度合格率均为94%,相对均匀度合格率分别为90.5%,91.8%,符合水稻插秧机技术条件(GB/T 20864-2007),可满足实际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