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通过对黄姜废渣栽培食用菌技术研究的总结,就黄姜废渣营养、培养料配方、栽培品种选择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对本地区综合利用黄姜废渣栽培食用菌技术的具体操作和推广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姜皂素废渣生产乙酰丙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确定利用提取皂甙后的黄姜皂素废渣制备乙酰丙酸的最佳条件。【方法】在常压下,采用酸催化方法,首先利用单因素试验分别探讨了不同催化酸种类、催化酸体积分数、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液固质量比和黄姜皂素废渣粒度对乙酰丙酸产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选用硫酸体积分数、反应时间、液固质量比和废渣粒度进行4因素3水平试验,对黄姜皂素废渣制备乙酰丙酸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单因素试验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00℃、硫酸体积分数为4%、液固质量比为12∶1、反应时间为10h、黄姜皂素废渣粒度为0.84 mm的条件下,乙酰丙酸产率最高,可达18.31%。对多因素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后,得到生产乙酰丙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硫酸体积分数4.5%,反应时间12.5 h,液固质量比18∶1,黄姜皂素废渣粒度0.25mm,在此条件下,乙酰丙酸的理论产率可达20.67%。【结论】硫酸体积分数、反应时间和液固质量比是影响黄姜皂素废渣水解的主要因素,黄姜皂素废渣粒度(0.15~0.84 mm)对乙酰丙酸产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罗平小黄姜是当地一大优势产业,对罗平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在介绍罗平县小黄姜发展的基础上,从选种及种子处理、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进一步探讨罗平小黄姜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促进罗平小黄姜产业的发展和其他地区小黄姜的栽培,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不同比例食用菌废渣对青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庆榆  缪成贵  刘晓锋  孙秀球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613-2614,2616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食用菌废渣土壤对青菜营养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将食用菌废渣土壤按体积比(废渣占总体积比)分成6组(10%、20%、30%、40%、50%和60%),以当地土壤为空白对照,测定培育的青菜幼苗的营养生长指标(如植株鲜重、根系干重等)和生理指标(如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结果]用适宜比例的食用菌菌渣培育青菜,可提高叶绿素的含量、增加干物质的累积、促进根系的生长、增强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有助于培育壮苗。其中,体积比为20%的食用菌废渣土壤的培育效果最好。[结论]建议将体积比为20%的食用菌废渣土壤合理地应用到青菜栽培上。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黄姜的形态特征,并总结了黄姜人工栽培技术,包括地块和栽培种的选择、繁殖方法、藤架的搭法与管理、病虫杂草综合防治以及根状种茎的采挖与贮运,以期为黄姜人工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姜良种繁殖和商品黄姜栽培的土地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技术要求等。  相似文献   

7.
<正>医药企业在提取葛根中的黄酮、绿原酸等有效成分后,会产生大量废渣,处理不当会污染环境并增加企业处理成本。而葛根废渣的理化性质大部分与传统原料杂木屑接近,其粗蛋白含量是锯木屑的8倍,粗纤维含量与杂木屑基本持平,可作为食用菌栽培的基质。笔者利用陕西省安康市制药企业的葛根废渣为原料,进行猴头菇栽培试验,取得了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学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蛋白质的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加之食用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又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而负有“保健食品”之盛誉。近廿年来发展十分迅速。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亦有了很大的改进。从段木栽培、粪草料栽培到木屑、棉子壳栽培,人工合成料栽培,甚至用工业废料,如酒渣、醋渣、丙酮、丁醇培养基废料、四环素抗生素培养基废料、灵芝深层培养的废渣,直至垃圾、废纸经处理后均可用作食用菌的培养基,不胜枚举。可谓凡含有纤维素,木质素的广泛物质都可能成为食用菌的培养材料。但是,在栽培方法上始终未能摆脱蘑菇瓶来制原种和栽培种。这种方法工艺烦琐,费工、费时,成本高,效率低,蘑菇瓶破碎损耗大。因此,食用菌的生产还不易推广,有一定的局限性,地区发展也极不平衡。国内外的市场供求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9.
周绪鹏 《农技服务》2012,(3):345+351
介绍了山阳县漫川关镇黄姜的生产概况,分析了搭架栽培黄姜的特点,并简要概括了搭架栽培黄姜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安康市黄姜栽培与利用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昌群 《农技服务》2009,26(8):27-28
通过对安康市黄姜栽培与利用情况进行调查,从该市的黄姜栽培面积与产量、主要生态类型及分布、皂素含量、生产与利用等方面摸清了该市的栽培与加工状况,并提出了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利用黄姜渣和烟秆代料栽培黑木耳可行性及添加比例。[方法]利用不同比例的黄姜渣和烟秆替代常规培养料中的木屑栽培黑木耳,从菌丝生长和产量两个方面对栽培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培养料中添加20%和30%黄姜渣时,黑木耳菌丝长势与常规配方栽培相当,产量有小幅提高。培养料中添加烟秆时,黑木耳菌丝长势较弱,产量与常规配方栽培相比下降幅度明显。[结论]黄姜渣可替代部分木屑栽培黑木耳,利用烟秆栽培黑木耳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黄姜从其根状茎中提取的皂素,在医药行业具有广泛用途.黄姜原为野生植物,为满足医药、化工行业日益发展的需求,现已进行大规模人工引种栽培.仙居县依托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近几年黄姜种植业发展迅速,栽种面积已达2万亩以上,但人工引种栽培黄姜病虫草害危害十分突出,严重地制约了产量的提高.根据仙居县栽种的实际情况,作者经几年的调查和试验,已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林下种植食用菌的技术简单、周期快、效益回报率高,具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和经济潜力。本文从北方地区常见的树林类型及特点、适合林下的食用菌栽培品种、林下食用菌栽培的基本原则、常用的栽培模式和栽培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系统总结北方地区的林下特色食用菌多模式种植技术,为林区食用菌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开发食用、药用菌培养料新资源 食用菌属腐生真菌,农业上的各种作物秸秆、玉米心、棉籽壳、棉秆、谷壳、花生壳、畜禽粪便等,林业上的木屑、树木、树枝、野草,工业上废酒槽、废渣如甘蔗渣、糠醛渣等。废棉等都可用来栽培食用菌。另外,要不断开发新的栽培资源,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增强保护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的意识,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生姜生产规模及国际贸易量居世界之首,但在专用品种、产品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临平的小林黄姜是全中国栽培历史最早的姜种之一,本研究针对最新选育的小林黄姜1号新品种,通过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生姜品质指标检测数据的对比分析,明确了常规露地栽培下,小林黄姜1号对比新丰红爪姜、小林红爪姜,叶色更浓绿,株高、产量、产值均最高,品质最优。进一步对比了露地和大棚两种栽培模式对小林黄姜1号产量的影响,发现大棚栽培的小林黄姜1号相比露地栽培产量更高。  相似文献   

16.
根据淅川县黄姜种植情况,按照黄姜的生产习性和栽培环境,分析了淅川县黄姜各生育期的光、热、水等农业气象条件及影响黄姜产量的常见的气象灾害,并提出防御对策,为淅川县黄姜稳产、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余虹 《农技服务》2002,(8):17-19
<正> 黄姜学名盾叶薯蓣,俗称火头根,薯蓣科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木本植物,作药用的是块茎(地下变态茎),内含皂素,它是化工、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人工栽培2年为一个周期,按照技术要求栽培黄姜,亩产2000~3500公斤以上,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18.
黄姜属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植物,它是化工、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目前无替代原料,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利用野生资源进行生产。近年来,由于野生资源被长期无计划地乱采滥挖,造成资源严重减少,即将枯竭,已满足不了工业生产的需要,在这一环境下,必须走人工栽培黄姜的道路,变野生为家种,才能使资源永续利用,长久不衰。人工栽培2年为一个周期。按照技术要求栽培黄姜,亩产可达2000~3500kg。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生产机械化技术是用机械手段完成食用菌栽培的技术,它将优良菌种、栽培工艺和机械化技术融为一体,是一种变人工操作为机械作业、变分散经营为集约经营的食用菌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一、开发食用、药用菌培养料新资源 食用菌属腐生真菌,农业上的各种作物秸秆、玉米心、棉籽壳、棉秆、谷壳、花生壳、畜禽粪便等,林业上的木屑、树木、树枝、野草,工业上废酒槽、废渣如甘蔗渣、糠醛渣等,废棉等都可用来栽培食用菌.另外,要不断开发新的栽培资源,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增强保护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的意识,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