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即浸种浸酸刺激不足导致蚕种不孵化和部分孵化,将这些蚕种进行人工越夏、冷藏,再浸酸,这些蚕种的实用孵化率均可提高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蚕种的胚胎发育程度、冷藏时间、冷藏温度,以及浸酸处理时盐酸的刺激量和刺激的均匀度等方面,介绍了提高冷藏浸酸蚕种孵化率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生产上通常将当年所生产的蚕种5℃温度冷藏,且冷藏期在30~40天内出库浸酸的蚕种,为短期冷藏浸酸种。经短期冷藏的蚕种因未完全解除滞育,在正常的加温冷藏浸酸标准下实行浸酸,往往是孵化率偏低,甚至达不到实用孵化率的要求。常温浸酸法不需要加温,盐酸浓度和浸渍时间的有效范围大,且操作简单较安全,用于冷藏浸酸种方面,在国内外已有报道。  相似文献   

4.
短期冷藏浸酸的蚕种孵化率不够稳定,特别是用人工饲料育所制得的蚕种(人工饲料育蚕种),对盐酸刺激的感受性因蚕品种、饲料组成及饲育条件而不同,与桑叶育所制得的蚕种(桑叶育蚕种)有明显的差别。浸酸前接触高温能提高短期冷藏浸酸种的孵化率(西村1977)。所以用人工饲料育蚕种和桑叶育蚕种进行了短期冷藏浸酸前接触高温和有关浸渍时间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徐杰  陈灵方 《蚕桑通报》2000,31(2):9-12
通过对现行10对主要蚕品种冷藏浸液蚕种采用常温浸酸的试验,得出在春制春、夏秋用蚕种采用常温浸酸法浸酸都可获得较高的实用孵化率的结果,可供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研究了冷藏浸酸种提前出库的可行性。结果认为:冷藏浸酸种冷藏60天后是可以出库的,2日实用孵化率可达90%以上。在浸酸时应恰当的加大刺激量,以提高蚕种孵化率。  相似文献   

7.
<正>冷藏浸酸工作是蚕种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既是蚕种成品化的过程,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蚕种质量。冷藏浸酸工作季节性强、技术处理复杂,工作中稍有疏忽不慎,会造成蚕种孵化不齐、孵化率降低,给种场和农村蚕茧生产带来损失。随着蚕种冷藏浸酸技术的进步,最近十多年来,江苏秋用冷藏浸酸种的孵化率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平均实用孵化率达到98%以上,基本达到了蚕农满意,种场放心。实践证明,目前蚕种冷藏浸酸技术符合江苏蚕桑生产的实际,能满足蚕种的有效供应。  相似文献   

8.
<正> 蚕种的冷藏浸酸是我场秋季供种常用的人工孵化法,为了摸清蚕种浸酸中某些因素与孵化率的关系,笔者进行了不同浸酸时间与孵化率关系的试验,从中找出一个较为安全的范围,以利指导生产。现将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提高早秋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秋用冷藏浸酸种由于冷藏时间短、解除滞育不够充分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胚子发育不一,孵化不齐的现象。因此,如何提高早秋冷藏浸酸种的孵化率,一直是各场及蚕种冷库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2002年早秋期,嘉兴蚕种冷库共浸酸了嘉兴、王店两个场春期生产的6个批次蚕种,其中有3个批次的蚕种孵化率不够理想,有个别批次实用孵化率甚至不到90%,影响了蚕种的正常供应。经分析认为,影响浸酸种孵化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综合性的,并对如何提高早秋冷藏浸酸种孵化率进行了认真的试验总结。下面就影响早秋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的主要因素及改进措施谈几点看法。1…  相似文献   

10.
秋用种多采用春制冷藏浸酸种供应,掌握秋用冷浸种入库适期,加强浸酸各环节的管理,可以提高浸酸蚕种质量,从而提高蚕种的孵化率.  相似文献   

11.
用过氧化氢提高催青期水处理蚕卵的孵化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林川 《蚕业科学》2004,30(4):440-442
催青期水处理蚕卵孵化率下降的程度与水处理的时期先后、时间长短和温度高低密切相关。水处理降低蚕卵孵化率是由于水的溶解氧不能满足蚕卵的呼吸需要 ,而在水中添加H2 O2 后 ,H2 O2 不仅可自发分解产生O2 ,且可以被蚕卵中的过氧化氢酶催化分解产生O2 ,从而使水中的O2 含量增加 ,显著提高水处理蚕卵的孵化率  相似文献   

12.
许才铨 《蚕桑通报》1998,29(2):31-33
以气流调控实施高密度蚕种催青感温外湿均匀,提高蚕种催青质量和房屋设备的利用率,起到节本增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适用于实用家蚕品种转基因的蚕卵滞育解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用家蚕品种转基因是利用分子靶标实现家蚕品种改良与创新的最直接和有效手段,建立高效的适合于转基因显微注射的蚕卵滞育解除方法则是目前家蚕转基因在技术层面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采用早期浸酸、低温催青、复式催青3种方法解除显微注射转基因蚕卵的滞育。结果表明,3种人工处理方法均能解除蚕卵滞育,且获得的非滞育性蚕卵可通过显微注射得到转基因阳性个体,其中采用复式催青法处理的子代蚕卵滞育解除率最高,转基因阳性蛾圈率约25.00%,明显优于低温催青和早期浸酸处理。此外,采用早期浸酸处理,日系品种的蚕卵滞育解除率高于中系品种;采用低温催青和复式催青处理,中系品种子代蚕卵滞育解除率则显著高于日系品种。  相似文献   

14.
蚕蛹雌雄鉴别技术人员缺乏、工作量大是目前蚕种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利用性别控制技术,实现原种一方专养雌蚕,另一方专养雄蚕的新型单交蚕种生产模式,可免去杂交种生产中的雌雄鉴别环节,提高蚕种生产效率和杂交彻底率。经试繁,两对新型单交蚕品种"雌29×卵36"、"雌35×平28"繁育性能优良,其中"雌29×卵36"kg茧制种量较对照种"薪杭×白云"提高23.0%,"雌35×平28"kg茧产值较对照种"秋丰×白玉"提高15.68%。  相似文献   

15.
野蚕越冬卵的孵化和年发生代数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证实(1980—1984年),嘉湖平原野蚕年发生三代.越冬卵始孵期为四月中旬,盛期为六月中旬.但近半个世纪以来.很多人一直误认为四月中旬发生的野蚕是第一代,六月下旬发生的为“第二代”,事实上都是越冬卵孵化的幼虫.均为第一代.经测定,四月下旬越冬卵孵化率为0.15%,5月下旬为7.9%,6日20日为91%.本区野蚕产越冬卵最的早在9月17日,高峰期在11月上旬.结束期在12月14日,越冬卵产出越早,翌年卵孵期也早,孵化的早和迟之间可相差122天.野蚕越冬卵翌年孵化期长的原因.与秋冬产卵期长及桑园生态环境复杂有关.据室内4月24日越冬卵孵化的幼虫连续饲养,到第三代卵期恰与室外第二代卵期相重叠,说明自然界发生第四代是可能的,但真正存活率在1%以下.在防治措施上,以在越冬卵孵化高峰期(6月15—20日)施用0.1%敌敌畏.防效最好.  相似文献   

16.
家蚕二化性品种的卵滞育与否受上代环境影响,25℃高温明催青将产滞育卵,而15℃低温暗催青将产非滞育卵。为探究催青温度调控二化性家蚕滞育的分子机制,对从家蚕卵巢细胞中克隆的家蚕滞育激素受体基因(Bmdhr)的5种cD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Bmdhr基因的5种cDNA由相同的mRNA转录本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而来,其中Bmdhr mR-NA-1与Bmdhr mRNA-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同,Bmdhr mRNA-4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家蚕滞育激素BmDHR-1的序列相似度达99.2%。将家蚕二化性品种秋丰的蚕卵用蛾区半分法分成2组,分别以15℃暗催青和25℃明催青,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催青温度对家蚕不同发育时期及蚕体组织中Bmdhr基因mRNA转录的影响。结果显示:Bmdhr mRNA-1主要在蛹期卵巢中表达,在对滞育激素最敏感的化蛹后4 d时,其转录水平急速上升至峰值,并且高温催青的转录水平高于低温催青;Bm-dhr mRNA-4主要在各发育时期的蚕体血液中表达,特别是在高温明催青条件下,其在蛹期血液中的转录水平是低温暗催青的7.7倍,说明BmDHR-4可能是决定家蚕二化性品种卵滞育与否的关键因子之一;Bmdhr mRNA-5在化蛹后2~3 d的卵巢中转录水平高,且低温催青的转录水平高于高温催青,化蛹后3 d其转录水平开始下降,至化蛹后4~5 d 2种催青处理间的转录水平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阐明家蚕滞育的分子机制积累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7.
栗蚕(Dictypoea japonica)是珍贵的野生泌丝昆虫资源。对解除滞育的栗蚕卵分别通过15、18、21、24℃恒温处理暖种,测定栗蚕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2±0.6)℃、孵化有效积温为(181.7±11.6)℃.d,表明一旦给予越冬后解除滞育的栗蚕卵9.6℃以上的温度条件,就可能使其开始发育,当有效积温达到170℃.d时便可孵化。该结果可作为栗蚕卵的人工越冬保护及暖种技术处理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8.
家蚕二化性品种(品系)转基因用蚕卵的预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家蚕为卵滞育昆虫,二化性家蚕品种(品系)的化性由上代卵期温度与光照等调控。将若干个二化性家蚕品种(品系)以17~18℃温度催青诱导子代蚕卵非滞育,筛选出1个经济性状较优的实用品种"秋丰"、1个突变品系P33,二者非滞育卵圈比例分别达到96.4%和89.6%,正常催青的良卵实用孵化率分别达到96.11%和98.58%,解决了采用显微注射法以家蚕实用品种构建转基因系统过程中因蚕卵滞育不能及时孵化的难题。另对利用20%盐酸-2%甲醛混合液刺激解除蚕卵滞育的方法以及非滞育蚕卵表面用70%乙醇消毒的方法进行了尝试,前者可以获得96%以上的孵化率,后者可以缩短蚕卵预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19.
家蚕滞育卵浸酸后易溶性蛋白的表达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明浸酸解除家蚕卵滞育的关联蛋白,可为改进和提高蚕种的人工孵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经2.5℃冷藏45 d的家蚕品种"7.湘×9.芙"滞育卵为材料,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和图像分析技术,比较浸酸与未浸酸蚕卵易溶性蛋白的差异变化。在未浸酸蚕卵的双向电泳图谱中共检测到523个蛋白质斑点,其中特异性蛋白质斑点41个;浸酸卵共检测到526个蛋白质斑点,其中特异性蛋白质斑点44个。浸酸与未浸酸蚕卵能相互匹配的蛋白质斑点有482对,匹配率91.897%。经对比分析,浸酸活化后的蚕卵蛋白出现了一些特异性的蛋白质斑点,或某些蛋白质斑点在含量上出现了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20.
邵国庆 《蚕桑通报》1997,28(3):26-27
为准确预测每年春种最适出库日期对1985 ̄1994年淳安县出库日期,桑树发芽及3 ̄4月上旬,日平均积温值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建立了预测春种最适出库日期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