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绵远河源头区域林地和森林植被遭受重创。分析了该地地震造成的危害,为了科学、及时修复该流域的生态环境,提出了生态修复基本原则、需注重的相关问题以及主要措施等。  相似文献   

2.
基于RS与GIS地震灾害后森林植被重建的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分析地震灾害对森林植被造成的破坏,指出森林植被灾后重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分析RS与GIS技术在地震灾害后森林植被重建中林区道路选址与区划、森林植被受害状况统计、生产恢复条件调查、林地适宜性评价与树种选择、森林植被空间优化配置及恢复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期为灾后森林植被的重建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遥感影像分辨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森林植被监测的精度、成本和效率,故选择适合森林植被监测的影像最佳分辨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森林植被监测影像最佳分辨率选择方法及结果缺乏的问题,从林业实际应用出发,提出了基于1个步长的变异函数分析空间变异并综合考虑监测精度、成本和效率来确定森林植被监测影像最佳分辨率方法。基于最新的国产高分二号(GF-2)全色影像,利用1个步长的变异函数对湖南常宁洋泉镇林区3种典型分布类型森林植被进行拟合分析,初步确定适合森林植被监测的影像最低分辨率。然后对重采样形成的不同尺度多光谱影像分别进行监督分类,并对结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结合影像成本和数据处理时间,找到适合不同类型森林植被监测的影像最佳分辨率。研究表明:不同分布类型的森林植被,适合遥感监测的影像最佳分辨率不同:①小冠幅森林植被3.2 m;②大冠幅森林植被16.0 m;③混合冠幅森林植被8.0 m。该森林植被遥感监测影像最佳分辨率确定方法和结果可为其他区域森林植被遥感监测影像最佳分辨率确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杭州天然森林植被类型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杭州天然森林植被的调查研究,摸清了杭州森林植被的类型、分布特点,组成结构、生境条件,生产力状况及群落动态,阐述了保护杭州森林植被的重要意义,对森林植被的恢复和改造提出建设性意见。以群落外貌,树种生活型及重要值为依据进行数量化处理,划分植被类型,将杭州的次生林植被划分为7个植被型、2个植被亚型、10个群系。  相似文献   

5.
以浙江森林植被作为研究对象,在空间布局的基础上研究其森林植被生态保健功能,针对浙江省各个区域的森林植被现状和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未来森林植被的规划发展方向和保护的方法,并探索保护森林植被资源的创新性模式。  相似文献   

6.
2008—2011年,采用样带和样地调查方法,对东大河林区的森林植被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共查到4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和16个群系;从森林植被类型、经向和纬向地带性、垂直变化、森林植被结构4个方面探讨了东大河林区森林植被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野外森林植被调查、实地构绘,在划分植被类型基础上,绘制了杭州1:10万森林植被分布图。图例设计采用优势种原则,用群摹或植被亚型表示,共得17个图例和一个超比例尺符号,全图能概要反映出杭州森林植被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8.
来安县半塔林场地处皖东丘陵,森林覆盖率达70.08%,森林蓄积量为103244m^3,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为天然次生落叶阔叶林和人工针叶林,森林类型多样,植被茂盛,保存完好,这在皖东地区实属罕见,文中报道了主要森林植被的类型、外貌、结构等群特征,并对植被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使山区的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系统总结绵竹市灾区森林生态植被恢复技术,以期促进森林恢复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作者认为 :恢复生态学是研究如何修复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原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动态损害的一门学科 ,它是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重要理论基础 .就森林植被而言 ,它主要研究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成因、特征、恢复可行性评价、恢复技术、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过程、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安全以及恢复理论 .其具体理论包括 :植被的发生与气候及气候的变迁耦合或生物的发生与环境耦合理论、植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理论、生态演替理论和作为系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理论等 .从国内大量的生态恢复重建实践来看 ,森林植被的恢复重建研究需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注重探讨森林植被退化的进化与历史决定因素、注意研究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在恢复中的生态学过程、重视森林植被恢复重建中的生物安全问题以及大尺度的森林植被恢复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安徽大别山北坡森林植被(主要类型有4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28个群系),对各植被类型的分布、结构和种类组成进行了比较详细地记述,对如何合理地经营安徽大别山北坡现有森林进行了讨论;建议将本区的大部分森林植被作为水源涵养林经营;并把金寨县白马寨和霍山县黄巢寺的原始植被划为“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  相似文献   

12.
地形是影响森林植被分布与生长的重要地理因子,秦岭山地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生态屏障区,其森林植被变化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基于2000—2014年秦岭山地MODIS NDVI、DEM、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线性趋势法和相关系数对森林植被变化及对气候响应的坡向、坡度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1)秦岭山地森林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占森林总面积的59.72%。按坡向划分,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半阳坡上,约占50%;按坡度划分,森林植被主要集中在斜坡和陡坡上,共占50%以上。(2)2000—2014年秦岭山地各森林植被NDVI均呈线性增加过程,在坡向和坡度上均表现为落叶阔叶灌木林线性增加速率最高、落叶阔叶林次之、常绿针叶林最低的特征,并且落叶阔叶灌木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的主体部分均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而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的增加过程不显著。(3)秦岭山地森林植被与气温在不同坡向和坡度上均呈负相关关系,而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反映该区域热量条件充足,降水成为森林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同时,在不同一坡向上,随着坡度的增加,气温、降水与森林植被的相关关系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山地地形条件对森林植被分布影响较大,而不同地形上水热条件对植被生长发育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王光军  田大伦  朱凡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68-10269,10277
介绍了南湾库区森林植物资源及植被特征,阐述了库区森林植被恢复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库区森林植被恢复与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郑州市为森林植被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根据郑州市森林资源清查和林业统计数据、森林生态监测站观测数据,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了郑州市森林植被调节水量,并用影子工程法计算了郑州市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价值。结果表明:郑州市单位面积森林植被调节水量、调节水量价值、净化水质价值从大到小的顺序均为针叶林、经济林、硬阔叶林、刺槐林、桐树林、杨树林、灌木林、阔叶混交林;郑州市森林植被调节水量为2.31×10~8 m~3/年,涵养水源的总价值为22.07亿元/年。  相似文献   

15.
周长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772-1773
安徽北亚热带处于我国整个北亚热带的经向中段,是我国南北物种扩散的通道。该区现有森林植被类型结构十分单调,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的林分很少,未能充分发挥地带性气候资源潜力和优势;而且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沟通南北物种交融的基础薄弱。笔者研究了恢复该区森林植被的策略,以构成多样化森林植被类型镶嵌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森林植被恢复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当前河北省荒漠化和水资源的现状和特点,指出河北森林植被恢复的历史机遇,同时指出河北森林恢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论述森林恢复过程中植被恢复与水资源的关系、乔木与灌木的作用、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的关系、常规技术应用与新技术应用、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森林植被恢复的长期性与短期性关系和森林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多年剧烈的人类生产活动和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的干扰破坏,导致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现有森林总体质量下降严重。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对林相进行有效改造,是提高该区森林植被综合效益的唯一手段。从对江北区森林资源调查着手,首先分析了研究地森林植被的特点及演替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江北区森林植被景观改造的参照模型,并提出了植被景观改造的技术措施。通过以上对森林植被景观的改造,试图对亚热带森林多效益经营以及区域性大范围森林植被的改造提供参考,同时期望对类似区域的森林植被景观改造提供依据和思路。图2表2参9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以往我国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作中存在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根据与森林生态恢复工程相关的自然与社会科学原理及工程技术方法,提出了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程系统集成的概念、技术流程和技术集成体系.技术流程包括:①森林退化的监测与诊断;②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程的可行性分析;③集成规划与设计;④集成实施;⑤评估;⑥集成管理体系等.技术集成体系有:①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监测、诊断、发布与预测的集成技术;②不同层次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重构或重组集成技术;③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经济价值恢复的集成技术;④森林生态系统信息网络重构与延展的集成技术;⑤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程管理的系统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19.
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除物种自我调节作用外,种群间相互作用以及群落与生态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决定着群落的发展进程.对森林植被恢复阶段森林群落结构、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综述,同时总结了6种划分森林演替阶段的方法:(1)种间联结--最优分割法;(2)植被年龄;(3)生理组织特征;(4)遥感方法;(5)林分平均高和平均断面积;(6)林分特征因子法.最后对森林植被恢复研究进行展望,为植被恢复重建技术(包括植被恢复目标的确定、植被恢复的步骤与途径)及其采用的技术方法和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当前最为迫切的重点问题落到了对森林植被资源的重点保护和恢复问题上,国家在对于森林植被的保护方面也在通过政策的实施来加强植被的保护力度,并通过对森林植被被恢复所需要恢复植被的措施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本文也将从如何对森林植被恢复的途径和策略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