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密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设置3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和4种密度的大田裂区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的播期密度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的高产适宜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群体总茎蘖数和穗数随着播期推迟和密度降低而下降;不同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适宜密度并不相同。西农979的适宜晚播期为10月15日,在450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到9.20 t/hm2;小偃22晚播期为10月19日,在密度22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8.29 t/hm2;陕558在10月27日播种,37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为8.16 t/hm2。可见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其适期晚播的基础上通过相适应的播种密度予以调控,同样能够达到适宜的群体结构,并实现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小麦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的最佳播种时期和种植密度,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为实现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红皮高产强筋小麦品种镇麦168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3个播种期(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15日)和4个种植密度(180、225、270、330万苗/hm2),于20102012年研究了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镇麦168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镇麦168的籽粒产量以适期(10月30日)播种最高,分别比早播和迟播增产显著;当种植密度为270万苗/hm2时,籽粒产量达最大值。镇麦168的穗数随播种期的推迟而下降,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以适期播种最高,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推迟播种期可显著提高镇麦168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缩短。  相似文献   

3.
小麦新品种泛麦5号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泛麦5号播期播量的研究表明:10月2日至11月6日,随播期推迟,苗高、叶龄、分蘖、次生根、单株鲜重都明显减少,有效穗略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产量三要素协调能力明显增强,产量差异不明显。在150~450万/hm2播量范围内,随播量增加,苗高、叶龄变化不大,分蘖、次生根和单株鲜重变化比较明显,有效穗明显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减少,但产量差异不显著,最佳播量为75~225万/hm2基本苗。不同播期的最佳播量为:10月上旬75万/hm2,10月中旬150~225万/hm2,10月下旬150~300万/hm2,11月上旬375~450万/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4.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邯麦14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冀南麦区冬小麦品种邯麦14号的适宜播期和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播种期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研究了不同播期(10月10日、15日和20日)和密度(270万株/hm2、345万株/hm2、420万株/hm2和495万株/hm2)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影响极显著;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播期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和单位面积穗数均有显著影响。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小。本研究条件下,邯麦14号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10~15日、基本苗密度为345万~4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冬小麦品种豫麦49在河南省豫北地区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发挥其高产潜力,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豫麦49的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其群体分蘖动态、成穗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麦单株及群体成穗数取决于播期和种植密度的共同作用,播期越早,种植密度越小,小麦的单株成穗数越多;密度较大时,无论播期早晚,单株成穗数均保持较低水平;群体成穗数以10月9日播种和195万株/hm2密度的组合最高。2)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以10月9日播种的产量最高(7 991.53kg/hm2),与10月16日播种的产量(6 631.33kg/hm2)差异显著;种植密度以19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7 904.25kg/hm2),120万株/hm2最低(6 925.32kg/hm2),且两者差异显著。因此,豫麦49在豫北地区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为10月9日~16日和195万~270万/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晚播小麦不同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方法]以扬麦20号小麦为试验品种,11月18日晚播(比最佳播种期推迟18~24 d),分析基本苗密度对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量、经济系数、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播种量为160.95~214.5 kg/hm2时小区产量较高,但不同播种量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基本苗数低(255万株/hm2)、高(435万~480万株/hm2)时,均能实现0.75万kg/hm2以上产量,但产量构成因素不同,低种植密度处理群体发展缓慢,个体生产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结论]扬麦20号小麦晚播,大面积播种量控制在262.5 kg/hm2,基本苗数控制在255万~330万株/hm2比较适宜,最高基本苗数不宜超过375万株/hm2,有利于控群体、壮个体,在争足穗的基础上,攻大穗、增粒重。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冬小麦杂交种衡杂102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014~2015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了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播期设10月5、10、15、20和25日5个水平,密度(基本苗数量)设150万、225万、300万、375万、450万株/hm~2以及对照(石4185)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对衡杂102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对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进行了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方程,对10月5~25日播种,在10月5日播种基本苗数量150万株/hm~2的基础上,每晚播1 d、基本苗数量增加15万株/hm~2条件下,进行了产量模拟,以探索适宜的播期及其相应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均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的播期和密度范围内,衡杂102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多;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播期和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大于对穗粒数的影响。冬小麦新品种衡杂102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5~16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150万~315万株/hm~2,产量模拟结果与实际测定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镇麦168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明小麦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的最佳播种时期和种植密度,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为实现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红皮高产强筋小麦品种镇麦168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3个播种期(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15日)和4个种植密度(180、225、270、330万苗/hm2),于2010~2012年研究了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镇麦168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镇麦168的籽粒产量以适期(10月30日)播种最高,分别比早播和迟播增产显著;当种植密度为270万苗/hm2时,籽粒产量达最大值。镇麦168的穗数随播种期的推迟而下降,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以适期播种最高,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推迟播种期可显著提高镇麦168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缩短。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小麦的最佳播期与密度,开展了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小麦品种天禾3号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成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互作条件下,10月15日播种、密度330万株/hm2处理成穗数最高,10月5日播种、密度195万株/hm2处理穗粒数、千粒重最高,10月10日播种、密度240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考虑,天禾3号在鹤壁市的最佳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分别为10月10日、240万株/hm2,此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产量最高,达9 710.9 kg/hm2。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淮麦33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种植中适合的播期和基本苗密度,于2021—2022年在当地开展不同播期与基本苗密度条件下小麦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播期与基本苗密度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10月5日-11月3日,随着播期的延迟,淮麦33的全生育期逐渐缩短,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在小麦基本苗150万~300万株/hm2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淮麦33的生育进程没有变化,全生育期一致,产量先增加后降低。根据试验结果判断,在宿州市泗县地区淮麦33在播期为10月19—26日、基本苗密度为210万~270万/hm2条件下,全生育期适中、综合性状表现良好,产量高,该播种期和种植密度适宜在淮麦33种植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
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新冬29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给在近年冬前积温增加的前提下冬小麦的种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组合,以新冬29号为材料,于2009-2010年在新疆伊宁市进行播种期和密度二因素试验,研究不同播种期和密度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状况。结果表明,播种期和密度对各生育时期总茎数的影响都显著。播种期对穗粒数、千粒质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穗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对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种期与密度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根据各播种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分析,10月10日为最佳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480万/hm2;10月2日至10日为较适宜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480~600)万/h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设7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08~2009年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结果]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4399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受播期和种植密度影响很小;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通过回归方程模拟计算得出,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的适宜播期为10月6~21日,相应的合理种植密度为210万~360万/hm2。  相似文献   

13.
小麦新品种淮麦26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麦26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选育的中筋小麦新品种,为配合淮麦26的推广应用,进行了播期、密度、氮肥运筹和生长调节剂(多效唑PP 333)应用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淮麦26的最佳播期为10月15日左右;2)基本苗在195~270万/hm2范围内都可获得较高产量,播期推迟宜增加密度;3)施氮量为225 kg/hm2、基肥∶追肥=5∶5时既可获得优质高产,又可获得最高经济效益;4)增加后期氮肥用量及施用多效唑等措施能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改善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14.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生选6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江苏六合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品种生选6号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产量与群体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容重、籽粒蛋白含量、出粉率、面粉蛋白含量、饼干延展系数呈显著负相关;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群体大小、面团软化度和公差指数影响显著,但对饼干加工品质影响不显著。生选6号应在10月底至11月10日播种,适宜密度为240万~300万/hm2。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和单株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晋麦84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等距离4、5、6、7、8、10 cm单子粒点播、条播、宽幅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升后降,有效穗数随密度增大而增加,穗粒数随密度增大而减少,4和10 cm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小麦苗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数、次生根数和小麦成熟期单株穗数、主穗小穗数、主穗粒数、主穗粒重、单株生物学产量随密度增加有下降趋势。在适宜播期内晋麦84的合理基本苗密度为230万~340万/hm~2,在此范围内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基本苗密度为270万/hm~2的宽幅播种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播期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群体茎数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参照四水平五因素正交L16(45)设计,研究品种、播期与密度对小麦总茎数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密度对小麦基本苗影响最大,播期对分蘖数和总茎数影响最大;春季,品种对单株茎数、总茎数和成穗数影响最大。品种对产量三要素影响显著,播期对穗数和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密度对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均不显著。播期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品种,密度影响最小。适宜的播期在10月4日至10月10日,随着播期后移,小麦产量明显下降,中麦895是本试验中获得高产的最优品种。合理的种植密度为210万~270万/hm2,小麦处于最佳品种、播期、密度组合时,小麦冬前、春季群体总茎数最多,小麦获得最高产,产量达9 000kg/hm2。  相似文献   

17.
江苏淮北地区不同类型晚播稻茬小麦产量形成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冬性小麦品种淮麦28和淮麦20在较晚的水稻茬口种植时,干物质积累量低,在基本苗270万/hm2时穗数不足,且每穗粒数比适期播种显著减少,产量较低;在基本苗360万/hm2时穗数较多,产量三因素较协调,产量显著提高。而偏春性小麦品种淮麦30和郑麦9023在同样晚播条件下,冬前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淮麦28和淮麦20差异不显著,但在270万/hm2基本苗时抽穗~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淮麦28和淮麦20;在360万/hm2基本苗时抽穗~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淮麦30显著高于淮麦28和淮麦20,郑麦9023与淮麦28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泛麦8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泛麦8号是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高产矮秆小麦新品种。以泛麦8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泛麦8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5~19日播种,密度为75万~495万株/hm2时产量差别不大;10月26日以后播种,应适当加大播种密度(390万株/hm2以上)。  相似文献   

19.
播期与密度对33°N线旱茬麦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33°N旱茬麦丰产提供依据。[方法]以烟农19为试材,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播期的延迟,单位面积成穗数呈下降趋势。在同一播期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随密度增大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播期为10月8日和10月15日的穗粒数明显低于播期为10月22日和10月22日。播期为10月22日时小麦千粒重最高,10月22日和11月5日次之。播期为10月22日的产量最高;其次为10月15日和10月29日;播期为11月5日时产量最低。[结论]播期为10月22日,密度为300万株/hm2时,33°N旱茬麦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