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梨胶锈重寄生菌对垂丝海棠锈菌重寄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对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asiaticumMiyabeexYamada)的重寄生菌(Tu berculinavinosaSac.)在垂丝海棠锈菌(GymnosporangiumyamadaiMiyabe)上的寄生形态、侵入及控病作用作了报道。重寄生菌在垂丝海棠锈菌的性子器及性子器相对的叶背面均可发生。它完成侵入所需的最短时间为7小时,潜育期8─9天。该菌重寄生率从4月下旬的23.3%,逐渐上升至6月中旬的90.9%。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梨胶锈重寄生菌(TuberculinavinosaSacc)对苹果锈病菌(GymnosporangiumyamadaiMiyabe)的寄生、形态特征及侵入。重寄生菌在苹果锈病菌的性子器旁及性子器相对叶背发生重寄生现象,将锈孢子封在锈子器内,从而对病害的侵染循环起阻碍作用而控制病害的发生。描述和测量了重寄生菌的产孢结构形态及大小。重寄生菌的分生孢于萌发形成芽管,经性子器口侵入,不能直接侵入。完成侵入所需最短时间为7小时。在20.6℃和22.1℃下,潜育期为8天和7天。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报道了梨锈菌(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sp.)的寄生及形态特征。梨锈重寄生菌寄生于梨锈菌的锈子器及其附近,锈寄生菌的分生孢子座将梨锈菌的锈孢子牢牢地封死在锈子器内最终消解。描述和测量了梨锈重寄生菌在自然条件和人工培养基上产孢结构、孢子等的形态特征及大小。  相似文献   

4.
 梨锈病是梨树上的重要病害.防治该病长期采用化学农药,造成对环境及生态的不利影响.用重寄生菌控制锈病,国内外已有一些令人鼓舞的报道,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是梨锈重寄生菌的寄生、形态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小舌紫菀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紫菀春孢锈病菌(Aecidium astefum Schw.)引起小舌紫菀(Aste,albescens)锈病,为国内锈菌寄主新记录。该病在四川省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小舌紫菀生长地造成危害,病株率为100%,病叶率28%,引起叶片枯斑、脱落。小舌紫菀锈病菌的重寄生菌(Tubefoulina pefsjcinaSacc.)是小舌紫菀锈病菌上的自然重寄生菌。该重寄生菌寄生于小舌紫菀锈菌春孢子器开口处,阻碍春孢子的释放。本文报道了小舌紫菀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小舌紫菀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6.
梨胶锈菌重寄生菌(Tuberculina vinosa)对木瓜锈病菌的重寄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木瓜锈病(Gymnosporangiumasiaticum)发生期,利用梨胶锈重寄生菌(Tuberculinavinosa)的分生孢子孢悬液喷雾接种于木瓜锈菌性子器发生了重寄生现象。该重寄生现象发生于锈病病斑叶背锈子器处,紫色、半球状。被重寄生病斑无毛管状物产生。切片镜检重寄生菌产孢结构,其分生孢子座弧形平铺,大小平均直径为790 5μm;分生孢子梗栅状排列、近无色、平均为18 5μm×3 33μm;分生孢子无色、球形和椭圆形、平均大小分别为7 93μm和9 26μm×7 53μm。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报道梨圆蚧Quadraspidiotusperniciosus(Comstock)在福建省的发生危害.福建名果黄花梨主产区建宁县此虫发生相当严重,1a4-5代,世代重叠.以2龄若虫和少数雌成虫在梨树枝干上越冬,越冬的2龄若虫于3月间开始活动,越冬雌成虫4月上、中旬开始产子.5月中、下旬为第1代1龄若虫发生高峰期,是梨圆蚧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寄生性天敌已知有13种,以梨圆蚧恩蚜小蜂Encarsiaperniciosi(Tower)和长缨恩蚜小蜂E.citrina(Craw)为优势种群,分别占寄生峰群体的47.5%和32.3%.寄生蜂对梨圆蚧的2龄若虫有寄生嗜好,其寄生率占各虫态被寄生总体的60.9%,一年中9月份寄生率最高,可达20%,一般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8.
西南地区茶蔗生柱锈重寄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华山松疱锈病是华山松Pinus armandi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利用重寄生菌对华山松疱锈病进行生物防治,对其病原菌茶蔗生柱锈Cronartium ribicola的重寄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依据柯赫氏三原则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鉴定,得到茶蔗生柱锈的重寄生菌链格孢Alternaria spp.,镰刀菌Fusarium spp.,棒束孢lsaria sp.,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木霉Trichoderma spp.及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经显微和超显微观察发现接种重寄生菌后锈孢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不同的重寄生菌对锈孢子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图3表4参15  相似文献   

9.
梨黑星菌接种体在低温干燥条件下保存10个月后仍有70%以上的分生孢子具有萌发力。在干燥条件下,低温有利于黑星菌接种体的保存。-18——20℃和3—5℃保存的分生孢子萌发率分别为72.43%和71.02%,而室温保存的分生孢子萌发率为0。离体接种和田间接种表明,在接种点上,低温干燥保存的梨黑星菌接种体分生孢子与新鲜孢子一样具有侵染力。而且在田间接种下,接种16天后均引起接种部位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小舌紫菀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紫菀春孢锈病菌(Aecidium asterum Schw.)引起小舌紫菀(Aster albescens)锈病,为国内锈菌寄主新记录。该病在四川省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小舌紫菀生长地造成危害,病株率为100%,病叶率28%,引起叶片枯斑、脱落。小舌紫菀锈病菌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persicinaSacc.)是小舌紫菀锈病菌上的自然重寄生菌。该重寄生菌寄生于小舌紫菀锈菌春孢子器开口处,阻碍春孢子的释放。本文报道了小舌紫菀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小舌紫  相似文献   

11.
花椒根腐病的症状和病原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通过分离接种证明了花椒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solani(MART.)sacc,其病害症状表现为根部腐烂,有异臭味,根皮与木质部脱离,木质部呈黑色,地上部分叶片失绿,果实较小,严重时全株枯死。  相似文献   

12.
梨黑星菌的产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①梨黑星菌分生孢子单生于菌丝顶端或分枝顶端膨大的细胞上,产孢细胞作拟单轴式延伸。孢子脱落后孢子梗上留下明显的孢痕。②不同光照对黑星菌产孢的效用各异。以先黑暗后黑光产孢最多,自然散射光次之。③梨黑星菌分生孢子在16℃产生较多。尤以先20℃培养再移至16℃下更好。④梨黑星菌产孢在PDA和麦芽汁琼脂上较好。  相似文献   

13.
华山松疱锈病是华山松Pinus armandi 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利用重寄生菌对华山松疱锈病进行生物防治, 对其病原菌茶生柱锈Cronartium ribicola 的重寄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依据柯赫氏三原则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鉴定, 得到茶生柱锈的重寄生菌链格孢Alternaria spp ., 镰刀菌Fusarium spp ., 棒束孢Isaria sp ., 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 ., 木霉Trichoderma spp .及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 。经显微和超显微观察发现接种重寄生菌后锈孢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且不同的重寄生菌对锈孢子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图3 表4 参15  相似文献   

14.
2株重寄生菌的分离和对靶标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用选择性培养基和诱捕分离法获得温室番茄叶片上发生的重寄生菌F46,从被条锈菌感染的小麦叶片上分离获得重寄生菌PR。本研究从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对2种重寄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F46属于链霉菌(Streptomtyces sp.)金色类群;PR归属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轮生类群。F46和PR对除禾顶囊壳以外的其他8种供试靶标病原真菌(胶孢炭疽病、灰葡萄孢、大丽轮枝菌、尖孢镰孢萎蔫专化型、褐孢霉、粉红聚端孢、梨状毛霉、扩展青霉)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对梨状毛霉的抑制效果最好;PR对所有致病菌的作用优于F46。40%五氯硝基苯、50%腐霉利和链霉素对2种重寄生主菌均无抑制作用。F46对70%代森锰锌和25%甲霜灵都非常敏感,PR仅对50%多菌灵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昆明地区石楠锈孢锈菌( Aecidium pourthiaea)上的重寄生现象并对重寄生菌进行了分离、回接验证和鉴定。结果显示:石楠锈孢锈上的重寄生菌在7月底逐渐发生,其自然重寄生率从10月中旬开始快速增长,12月中旬达到高峰。石楠锈孢锈的重寄生菌包括链格孢属( Alternaria spp.)、拟盘多毛孢属( Pestalotiopsis spp.)、枝孢属(Cladosporium spp.)、镰刀菌属(Fusarium spp.)、木霉属(Trichoderma sp.)的真菌及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等多种,其中重寄生效果及对锈菌寄主植物安全性最好的菌株为拟盘多毛孢属的SYP22菌株和枝孢属的SYC23菌株。  相似文献   

16.
西南地区茶藨生柱锈重寄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华山松疱锈病是华山松Pinus armandi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利用重寄生菌对华山松疱锈病进行生物防治,对其病原菌茶藨生柱锈Cronartium ribicola的重寄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依据柯赫氏三原则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鉴定,得到茶藨生柱锈的重寄生菌链格孢Alternaria spp.,镰刀菌Fusarium spp.,棒束孢Isaria sp.,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木霉Trichoderma spp.及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经显微和超显微观察发现接种重寄生菌后锈孢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不同的重寄生菌对锈孢子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图3表4参15  相似文献   

17.
梨芽和茎尖多酚氧化酶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本文研究了梨五个品种3-9月芽和茎尖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鸭梨、苹果梨和南果梨的PPO活性在3-9月间呈双峰曲线,其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4月和5月;苍溪梨和日面红的PPO活性呈单峰曲线,其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和8月;五个梨品种PPO活性最大峰值大小依次是南果梨>鸭梨>日面红>苹果梨>苍溪梨。在3-9月中五个梨品种总酚含量均以9月份最高,3月份最低;在3月、4月、6月和8月中,苍溪梨的总酚含量均为五个品种中最低者,而在5月、7月和9月则以日面红的总酚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8.
 梨锈病(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 Miyabe ex Yamada),病叶率高达100%,造成梨品质下降,产量锐减.防治该病长期采用砍伐转主寄主(桧柏类植物)和化学农药,防效不近人意且破坏生态平衡和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19.
光照与黑暗对大豆锈病菌侵染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xi Syd.)主要以其夏孢子进行传播和侵染。应用大豆离体叶片培养技术,在24±1℃、相对湿度饱和的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光照强度和黑暗时长对大豆锈病菌夏孢子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暗培养8~16h,光强在600~400lx适宜大豆锈病菌夏孢子的侵染,延长或缩短黑暗培养时长,大豆锈病菌的侵染逐渐减少,增加或降低光强度,大豆锈病菌夏孢子的侵染率也逐渐降低,高光强(〉3000lx)和低光强(〈200lx)均不利于大豆锈病菌夏孢子的侵染,从高光强或低光强转至适宜光强度下均有利于大豆锈病菌夏孢子的侵染;试验结果与田间大豆锈病自然发生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从鸡的消化道中分离出2 株植物乳酸杆菌( Lactobacillusplanteru m ) 、1 株粪链球菌( Streptococcusfaeciu m) ,鉴定后进行菌种产酸耐酸、菌种安全性、菌种组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所选菌株是安全的、在p H4 .4 ~7 .29 的范围内可以生长,且3 株菌配合产酸效果最好;然后用这3 株菌与动物营养教研室现有2 株酵母菌( Saccharo myces) ,选择1∶1 的配合比例,以玉米为发酵底物,制成1 种新型复合菌发酵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