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2 毫秒
1.
刘雄杰 《甘肃农业》2016,(13):21-22
土地利用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区域环境生态安全的长远利益。本文以庄浪县为例,计算得出庄浪县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0.9759667ha/人,生态承载力为0.90611924ha/人,生态赤字为0.06984746,通过该计算结果分析庄浪县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2.
改进的生态足迹法从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碳排放三方面入手,对传统生态足迹法进行了改进。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改进生态足迹法对淮南市2002和2010年的生态足迹需求、供给和生态赢余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评估了淮南市的生态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2002~2010年淮南市的生态赤字上升极快,其中2010年人均生态需求为16.52 hm2/人,供给为0.21 hm2/人,生态赤字为16.31hm2/人。淮南市目前的发展属于不可持续性的。改良生态足迹法的评价指标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结果更符合实际,对于其他城市的生态规划和建设也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土地系统脆弱性与土地系统承载能力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对雅安市荥经县的土地系统生态承载力及其脆弱性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当地区域可持续发展寻求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1996 ~ 2011年,全县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从4.900 9hm2增加到8.030 2hm2,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从1.777 7 hm2下降到1.394 9 hm2,生态赤字从-3.123 2 hm2/人下降到-6.635 3 hm2/人,可见当地的土地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土地系统脆弱性不断增强.该研究结果能够为当地的产业布局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恩施州2003~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进行计算并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显示,2003~2009年恩施州人均生态足迹从0.941 7 hm2增长至1.333 9 hm2,人均生态承载从0.490 6 hm2增长至0.476 0 hm2。总体而言,恩施州的土地利用状况呈现生态赤字,从人均-0.451 1 hm2减少至-0.857 8 hm2。2003~2009年恩施州土地利用表现为不可持续性。同时,恩施州的万元GDP所占的生态足迹也有明显的降低。经过预测,恩施州的生态足迹将会呈现加大趋势,其土地不可持续的程度也会继续加大。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展开,为了评价改变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环境质量的环境影响,以忻州市为例,探讨了环境敏感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利用生态功能敏感地、水源敏感地、污染影响敏感地、优质农田敏感地以及煤矿塌陷敏感地五类环境敏感分类进行综合评价分级,并进一步明确其空间分布范围。通过分析评价忻州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农用地、建设用地和重大工程用地空间布局与环境敏感区的协调性,提出规划可能对生态与环境造成的影响。协调土地生态功能分区和环境敏感地关系,为忻州市建设用地扩张控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为规划环评过程中对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村级生态足迹分析的村落生态安全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靓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368-4370
为了制定村级生态安全策略,利用建立的生态足迹模型,对辽宁省葫芦岛市东窑村2008年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村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46 4 hm2,人均生态容量为1.041 0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505 4 hm2。通过对6种用地类型的供给和需求比较研究,揭示了当前该村生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调整土地使用、合理规划建成用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加生态环境用地4项东窑村生态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7.
洛阳市1995-2005年生态足迹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洛阳市1990、2000和2005年1∶10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为信息源,参考1995、2000、2005统计资料,结合其地貌区域划分结果,对洛阳市生态足迹、全市生态承载力以及3大区域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①洛阳市1995—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逐渐增加,人均可用生态供给力逐渐下降,人均生态赤字从1995年的1.1555hm2/人上升到2005年的3.0602hm2/人,说明洛阳市人口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逐渐增加,目前已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人地关系十分紧张;②各类土地生态足迹中,耕地生态足迹最大,其次为化石能源地和草地,反映出洛阳市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资源的消耗;③人均生态供给力以耕地减少最大,人均水域供给和人均建设用地供给变化相对较小,但水域人均承载力增加到2005年,也仅有0.0013hm2/人,表明洛阳市自然水环境的自然容量不高,在水资源丰富的表象下,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不足;④快速发展的平原区人均生态容量低,突显其人地关系的紧张,生态压力巨大。  相似文献   

8.
根据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黑龙江垦区2010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垦区2010年生态足迹为3.202hm2/人,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为1.166hm2/人,生态足迹赤字为2.036hm2/人,这表明黑龙江垦区发展的可持续性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9.
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揭示人地关系、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采用遥感技术,参照生物生产性土地分类,以2009年TM遥感数据为基础对郑州市土地资源进行遥感解译,获得其土地利用/覆盖现状空间分布;同时,通过建立耕地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建设用地承载力数学模型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比较,探索制约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结果表明,郑州市建设用地承载力和规划耕地承载力可满足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现获耕地承载力及生态承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具体表现为郑州市现状耕地承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其中中心区超载最为严重.达到耕生产潜力时的规划耕地承载力阈值除了中心区和巩义市处于满载状态外,其他各市(县、区)承载力仍有很大的空间;各市(县、区)人均生态承载力则远低于世界和全国人均水平,中心区最低,为0.10660 hm2/人;中牟县最高,为0.723 38 hm2/人.表明郑州市土地利用格局不能很好地适应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将生态足迹模型引入应用于分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分析,并通过计算2004年重庆市三大经济区生态足迹并与重庆市域尺度生态足迹相比较,从生物量供需平衡、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定量分析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计算结果表明:2004年重庆市域尺度生态赤字达到0.904 586 hm2·cap-1;分区域看,都市发达经济圈生态赤字达1.727 964 hm2·cap-1,渝西经济走廊生态赤字达到0.916 368 hm2·cap-1,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生态赤字达到0.387 919 hm2·cap-1.不论是重庆市域尺度生态赤字还是分区生态赤字均显示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区域土地承载能力,必须对区域土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以提高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利用改进后的生态占用模型,计算了2003—2017年南宁市人均生态占用、2011—2017年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视角采取相关生态占用影响因素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度确定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对南宁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宁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3年的1.3006 hm2/cap增加到2017年的1.8861 hm2/cap,增幅为45.02%,南宁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11年的0.7192 hm2/cap下降到2017年的0.6617 hm2/cap,减少0.0575 hm2/cap,降幅为7.99%,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区域可持续发展形式严峻,总人口数、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对南宁市的生态占用有深远影响.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控制城镇人口增长是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实现南宁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生态足迹理论对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对江西省现状、设计方案条件下的2010年和202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出现少量生态足迹赤字0.005 4 km2/人;201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出现生态盈余为0.068 4 km2/人;2020年的江西土地利用结构出现生态盈余为0.285 km2/人。表明该设计发展方案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明确甘肃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借助于N-E-S模式建立甘肃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并通过熵权物元模型对甘肃省2011~2015年的土地生态安全关联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2011~2015年甘肃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好转。2011年到2014年均处于临界安全状态,但2012年甘肃省岷县受"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较2011年有所下降;2014年受伏旱、霜冻影响,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较2013年有小幅度下降;2015年处于安全状态。综合分析发现,熵权物元模型能够很好的反映甘肃省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对今后的土地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合理规划藏北草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草地资源,保证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西藏北部那曲县高寒草地2009年有效物质消费量与有效可利用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分析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那曲县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484 634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08531 hm2,人均生态...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的贵州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贵州省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2005年贵州省土地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5年贵州省人均土地生态足迹需求为2.290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178hm2,区域土地利用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生态赤字,人均赤字-1.8728hm2,贵州省2005年土地利用为不可持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西部城市大学校园生态足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原理和计算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宝鸡文理学院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总生态足迹为9040.82 hm2,人均生态足迹为0.52 hm2/人。  相似文献   

17.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较为实用的评价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方法,而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缺点.该研究利用能值足迹模型对重庆市2007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重庆市2007年实际可利用的人均能值生态承栽力为1.602 hm2/cap,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为6.331 hm2/cap,生态赤字为5.729 hm2/cap.  相似文献   

18.
以安阳市为例,探讨了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利用土地生态适宜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关联关系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结果,将安阳市划分为了6个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土地生态开发建议性措施,协调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为规划环评过程中对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生态适宜性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中国边际土地草本能源植物种植与生物质原料生产,基于京郊边际土地草本能源植物规模化种植的实践,从生产潜力、生物质品质、生物质利用潜力、生态效应等4个方面对荻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荻在京郊挖沙废弃地上的生产潜力为2.31 t/hm2,达到京郊耕地条件下的8.41%,生物质品质优良,其标准煤折算当量、沼气产量、纤维素乙醇产量分别为1.42 t/hm2、289.99 m3/hm2、0.59 t/hm2,分别达到京郊耕地条件下的8.38%、8.37%、8.15%,生态效应明显.荻在边际土地上具备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楚雄州农业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介绍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以云南省楚雄州为研究对象,对楚雄州2007年的农业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楚雄州农业生态足迹为1.521 hm2/人,而可利用的生态承载力为0.888 hm2/人,人均赤字达0.633 hm2/人,即生态承载力仅为生态足迹的58.34%,表明楚雄州农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在分析了农业生态赤字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等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