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紫苏生长与产量对种植密度、施肥及种植方式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紫苏产量、确定栽培方案,通过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探讨了种植密度、施肥及种植方式对紫苏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紫苏株高、地径、根长、有效穗数及分支数均无显著影响,对紫苏籽粒千粒质量、理论产量和实测产量均有显著影响。行株距20 cm×20 cm的紫苏生物学产量为13 462 kg/hm~2,依次比行株距30 cm×20 cm、25 cm×20 cm高42.5%和13.3%;有机肥与复合肥混施的紫苏平均产量为12 312 kg/hm~2,分别比单施有机肥、复合肥高16.3%和3.6%;直播紫苏平均产量为12 486 kg/hm~2,比移栽高16.6%。紫苏收获指数只在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而籽粒产量仅在种植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移栽紫苏籽粒产量为1 050 kg/hm~2,高于直播的998 kg/hm~2。综合考虑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及籽粒产量,以收获地上部为目标的紫苏栽培以行株距20 cm×20 cm、混合施肥的直播组合最佳,生物学产量为13 398 kg/hm~2,茎叶产量9 877 kg/hm~2,籽粒产量1 279 kg/hm~2。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探索荔波县杂交水稻在单季中稻直播栽培条件下的最适播种量,开展了杂交水稻直播播种量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为15.00、17.25 kg/hm~2,产量均可达10 500 kg/hm~2以上。说明播种量增加到一定量后,随着播种量增加,产量逐渐减少,杂交水稻在荔波县直播播种量在15.00~17.25 kg/hm~2之间最适宜。  相似文献   

3.
在海拔900 m地区冬闲泡冬田进行了水稻3种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以免耕抛秧产量为最高(8 890 kg/hm~2),产值18 669元/hm~2,纯收入最高(12 001.5元/hm~2);常规移栽产量(8 470 kg/hm~2)次之,产值17 787元/hm~2,但纯收入(9 327.0元/hm~2)最低;免耕直播产量最低(8 120 kg/hm~2),但纯收入(10 984.5元/hm~2)居第2位。经效益分析,免耕抛秧、免耕直播分别比对照常规移栽节本增收2 674.5元/hm~2、1 657.5元/hm~2。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适宜浙江省桐乡市水稻生产的轻简栽培技术,以常规晚粳"秀水134"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人工直播和精量化穴直播两种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精量化穴直播栽培方式是常规晚粳稻较优的直播栽培模式,精量化穴直播栽培的水稻较人工直播栽培全生育期短2 d;精量化穴直播栽培的水稻产量为10 191 kg/hm~2,较人工直播栽培增加14.7%;精量化穴直播栽培的水稻生产成本较人工直播栽培低1 329元/hm~2,经济效益增加5 383.8元/hm~2,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当前农村发展形势,解决传统油菜费工、费力、费时等瓶颈问题,开展冬闲田油菜品种筛选及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研究。结果表明,品种筛选试验中,秦油10号产量最高,达2 604 kg/hm~2,较对照中都油998增产649.5 kg/hm~2,增幅33.23%;对照中都油998产量1 954.5 kg/hm~2;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示范对比中,直播产量2 377.5 kg/hm~2,育苗移栽产量2 625 kg/hm~2,直播较育苗移栽产量低247.5 kg/hm~2,但直播油菜省去了育苗、拔苗、栽苗及浇定根水等环节,节本增效,同时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油菜种植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用宁粳43号、宁粳45号、宁粳48号、宁粳28号等4个中晚熟优质水稻品种,在保墒旱直播栽培条件下比较其各生育时期、产量构成因素、产量等性状,以期筛选出适宜旱直播栽培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从而为大面积推广示范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4个水稻品种均适宜水稻保墒旱直播轻简栽培。旱直播条件下,参试品种的产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宁粳48号、宁粳28号、宁粳43号、宁粳45号,产量分别为11 782.5 kg/hm~2、11 347.5 kg/hm~2、10 966.5 kg/hm~2、10 524.0 kg/hm~2。  相似文献   

7.
播种方式对食用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天祝试验观察了食用向日葵不同播种方式的效果。结果表明,覆膜直播表现最好,折合产量45 333.3 kg/hm~2,比露地直播增产40.37%;覆膜育苗移栽折合产量次之,为33 925.9 kg/hm~2,比露地直播增产5.05%。天祝县二阴山区食用向日葵栽培,如为抢市场提早上市,可采用覆膜育苗移栽,选用早熟品种,但面积不宜过大;大面积栽培可采用覆膜直播,选用中熟及中晚熟品种,生育期在120~140 d的品种均适宜在试验区覆膜种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稻作模式,对比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和再生稻稻作模式的产量潜力和CH_4排放特征,以此为选取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的稻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依托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科研基地,设置了双季稻和再生稻2种模式,对比分析了产量潜力、稻田生育期间CH_4排放动态和稻田生态系统CH_4季节性累积排放规律以及评估了单位产量稻田CH_4排放。【结果】试验期间,从产量方面来看,双季稻早稻产量为7.37 t·hm~(-2),再生稻头季产量为8.84 t·hm~(-2),头季相比早稻增产19.95%。双季稻晚稻产量为6.82 t·hm~(-2),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为3.39 t·hm~(-2),再生季相比晚稻减产50.29%。综合两季,双季稻总产量为14.19 t·hm~(-2),再生稻总产量为12.22 t·hm~(-2);从生育期间CH_4排放动态来看,双季稻在分蘖期和齐穗期左右排放较强峰值,再生稻除了在分蘖期和齐穗期有较强的排放以外,其在施用促芽肥时也出现了小峰值。但总体双季稻的排放范围(-0.06—1.30μmol·m~(-2)·s~(-1))要高于再生稻的排放范围(-0.01—0.70μmol·m~(-2)·s~(-1));从稻田CH_4季节性累积排放来看,双季稻CH_4累积排放要高于再生稻。再生稻头季累积排放范围在23.90—266.59kg·hm~(-2),再生季累积排放范围在0.00—46.14 kg·hm~(-2)。双季稻早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35.57—251.29 kg·hm~(-2),晚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10.74—321.59 kg·hm~(-2)。双季稻CH_4季节累积排放A-B(两叶一心至分蘖后期)段B-C(分蘖后期至齐穗期)段C-D(齐穗期至成熟期)段,且全生育期双季稻累积排放达922.35 kg·hm~(-2)。再生稻CH_4累积排放B-C段A-B段C-D段,且全生育期CH_4累积排放为609.74 kg·hm~(-2),即相比对照双季稻,再生稻CH_4累积排放降低了33.89%;最后通过评估单位产量CH_4排放可知,早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9 kg·kg~(-1),头季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2 kg·kg~(-1),头季相比早稻减少了10.14%;晚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1 kg·kg~(-1),再生季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18 kg·kg~(-1),再生季相比晚稻降低了70.49%。综合两季,双季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5 kg·kg~(-1),再生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50 kg·kg~(-1),再生稻相比双季稻降低了23.08%。【结论】从单位产量下CH_4排放角度来看,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主产区扩大种植再生稻是为良策。  相似文献   

9.
2010年豇豆与水稻轮作高效栽培模式区域试验结果表明,豇豆从4月27日开始采收,到6月10日采收结束,历时45 d。单日最高产量为2 946.0 kg/hm~2,平均日产为913.3 kg/hm~2,豇豆产量达41 097.0 kg/hm~2。可以看出,采收期1~10 d豇豆产量13 993.5 kg/hm~2,约占豇豆产量的34%;采收期11~20 d豇豆产量14 098.5 kg/hm~2,约占豇豆产量的34%;采收期21~30 d豇豆产量5 728.5 kg/hm~2,约占豇豆产量的14%;采收期31~40 d豇豆累计产量5 800.5 kg/hm~2,约占豇豆产量的14%;采收期最后5 d豇豆产量1 476 kg/hm~2,约占豇豆产量的4%。豇豆后作水稻干谷产量为7 402.5 kg/hm~2,豇豆与水稻轮作主产品实物量高达48 499.5 kg/hm~2,比常规双季稻年产量10 821 kg/hm~2增产37 678.5 kg/hm~2,主产品实物量增长率达348.2%。  相似文献   

10.
水稻免耕直播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直播稻稻苗农艺性状好,具有分蘖节位低、分蘖早、有效分蘖多、产量高等优势,比习惯栽培增产460.5kg/hm2;还可减少育秧、耕地、插秧等环节,比习惯栽培节本1155元/hm2,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直播密度对两个常规优质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优质常规稻华润2号和Y42为材料,考察了不同播种密度对直播栽培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播种量的安排达到合适的穗数群体是保证直播稻高产的必要条件;华润2号直播种植播种量控制在63.75~86.25 kg/hm~2,Y42播种量在75 kg/hm~2左右可以达到较高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安乡县种植的节水抗旱稻品种,于2017年开展了品比试验、高产示范和再生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品比试验中产量较高的品种为旱优549、旱优73,其他3个品种较旱优73减产;高产示范中旱优73、旱优113产量较高,分别较周边同熟期水稻大田增产1 267.5、1 654.5 kg/hm~2,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再生栽培试验中旱优73表现较好,2季产量合计达10 332.0 kg/hm~2。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田试验,设置3个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福稻99、华夏香丝和黄华占)和4种栽培方式(人工直播、飞机直播、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研究了栽培方式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福稻99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比华夏香丝与黄华占高,分别为10 957.09、8 315.82 kg/hm2,适合在咸宁市大面积推广种植;飞机直播和人工直播栽培方式下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比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高,且与人工直播相比,飞机直播省时省工,因此,从轻简化栽培来看,飞机直播方式可在咸宁市推广。  相似文献   

14.
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庄浪县试验观测了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及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地膜能增加单株分蘖数、穗粒数、千粒重,提高冬小麦越冬率、经济产量。黑色全膜垄作穴播栽培时,冬小麦折合产量达5 559.1 kg/hm~2,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14.51%;降水利用率比对照提高2.26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11.62%;纯收益为5 370.34元/hm~2,较对照减少415.26元/hm~2。采用宽幅精播栽培时,能显著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率和成穗数,折合产量为5 150.0 kg/hm~2,比对照增产6.09%;降水利用率比对照提高2.67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2.93%;纯收益可达6 731.20元/hm~2,较对照增加945.60元/hm~2。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水稻直播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模式,以优质软米稻德优8号为供试品种,在直播中稻+再生稻生产过程中设置了3个播种期和3个播种量水平共9个处理,研究各处理对水稻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播种期与播种量对水稻群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中稻产量变幅为8 572.5~10 065.0 kg/hm~2,平均产量为9 202.5 kg/hm~2,播期越早产量越高,且差异极显著,产量与播种量为正相关;再生稻产量变幅为2 818.5~4 554.0 kg/hm~2,平均产量为3 333.0 kg/hm~2,再生稻产量与播种量呈负相关;两季总产量变幅为11 578.5~13 917.0 kg/hm~2,平均产量为12 888.0 kg/hm~2,播期越早产量越高,且差异极显著,播种量越小产量越高。因此,3月下旬播种、用种量控制在15 kg/hm~2,可提高有效穗、每穗着粒数和实粒数,中稻+再生稻的总产量更高,而且株高较低,可降低倒伏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本生态区旱直播稻科学肥水管理技术,进行了直播稻肥水运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品种需肥量不同,对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来说,施纯N 270、315 kg/hm~2,产量相差不大,考虑到施肥成本,建议旱直播稻栽培施纯N 270 kg/hm~2,更易获得稳产、高产;在直播稻栽培生产中,采用基蘖肥∶穗肥=6∶4处理更科学,以群体苗数达适宜穗数的80%左右搁田效果最好,产量更稳。  相似文献   

17.
进行直播常规稻不同用种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以用种33.75 kg/hm~2的处理最高,用种52.5 kg/hm~2的处理最低,用种量为22.5~33.75 kg/hm~2时,用种越大产量越高,用种量超过33.75 kg/hm~2时用种量越大产量则呈下降趋势。直播常规稻生产用种量以26.25~37.5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8.
以宁杂1818为材料,在沿海旱作区开展密度、氮肥总量、氮肥运筹、薹肥施用时间和摘薹试验,研究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籽粒产量随密度和氮肥总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宁杂1818移栽密度为82 500株/hm~2时产量可达4 657.75 kg/hm~2。移栽密度为75 000株/hm~2、氮肥投入总量为300 kg/hm~2时产量最高,为4 830.50 kg/hm~2。氮肥基(苗)肥∶腊肥∶薹肥配比为6∶1∶3时,苗期和越冬期植株性状最优;配比为5∶2∶3时,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及产量最高。随着薹肥施用时间的推迟,籽粒产量下降。薹高5 cm时施肥产量最高,为4 548.30 kg/hm~2,当薹高大于25 cm时,产量明显下降。在机直播或育苗移栽栽培模式下,摘薹比不摘薹增效8 534.72~9 522.90元/hm~2,增效51.87%~61.74%。沿海旱作区宁杂1818适宜移栽密度为67 500~97 500株/hm~2,氮肥总量控制在300 kg/hm~2,基(苗)肥∶腊肥∶薹肥配比为5∶2∶3,在薹高5~15 cm时施薹肥可获得最佳产量。宁杂1818摘薹生产可大幅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大区对比方法研究分析了宁粳28号在相同肥料供应下,3种地力条件、5个播种量、3种栽培模式处理水稻节本增效效果。结果表明:育插秧稻栽培物候期长、产量高,但生产成本高;在农化性状较好的土壤中采用保墒旱直播栽培,随着播种量增加,节本增效呈"凸"型分布,以播种量300 kg/hm~2时节本增效最高,为4 792.4元/hm~2;在农化性状较差的土壤中采用精量穴播栽培能更好地发挥水稻簇生优势、降低种子萌动期低温和盐渍化带来的不利因素,以播种量270 kg/hm~2时节本增效效果明显,随着土壤pH、全盐含量增加至8.8和0.45 g/kg以上时,播种量应适当加大,以3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南方的原双季稻区由于农村劳动人口的大量外流,加之双抢季节的劳动强度大,双季稻的种植面积大大缩小,逐渐转向单季稻的种植,这未免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为此,顺应轻型化的栽培潮流,在南方双季稻区采用"杂交中稻一再生稻"的种植模式发展直播再生技术具有较好的效益.直播再生栽培无需育秧、移栽,避免了"双抢",省工、省力、省成本,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直播稻一般分蘖早,分蘖节位低,成穗率高,在栽培时合理解决几个主要问题是可以获得高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