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南方山区茶叶种植构建起科学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优化我国南方山区茶叶种植布局,提升我国南方地区茶叶种植产量与质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我国南方山区茶叶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取与等级划分两个方面,对我国南方山区茶叶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做出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欧业宁  周忠发  符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503-2505,2555
选取福泉市种植区进行评价分析,建立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土地适宜性数学评价模型,并利用该评价模型对茶树种植区进行适宜性定量分析,得出种植适宜区的空间分布和数量。评价模型不仅克服了在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利用计算机系统对评价因子进行量化处理,提高了喀斯特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准确性及效率。  相似文献   

3.
柯桥区茶叶气候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茶叶种植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为各种植区提供不同类型的精细化气象服务做准备。利用浙江省区域气象自动站2004—2016年的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对柯桥区茶叶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划分气候风险区划。结果发现:柯桥区南北地势不同带来了气候的明显差异,针对茶叶生长发育的需求,对柯桥区南北气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南部虽然易发生气象灾害,但在气候适宜性综合评价上更适合茶叶生长。因此,本研究有助于为当地茶叶风险预报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整体上优化茶叶生产布局。  相似文献   

4.
王小勇 《河南农业》2011,(18):50-51,53
本文利用舞钢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和耕地地力评价的技术成果,从对玉米生长影响较大的耕层养分、立地条件和障碍因素三个方面,依据耕地的土壤特性和相关的农业生产条件为参考指标开展玉米适宜性评价,划分出玉米高度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勉强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四个区域,分析了各区域分布情况及土壤特性,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广东省水稻种植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用特尔菲法和专家咨询法筛选各生态因子评价指标,从气候和地形条件两方面确定9个评价指标,建立了广东省水稻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各指标权重的定量计算,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3的叠加分析功能,得到广东省水稻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图。结果表明,广东省南部沿海地区为双季稻最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42.07%;粤中北内陆地区为双季稻次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32.42%;粤北山区的大部分为双季稻的基本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2.86%;粤西北边境山区为双季稻不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65%。获得的评价结果与早期的广东省水稻区划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6.
GIS支持下的河南省烟草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根据河南省烟草生产的实际情况,利用GIS技术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原理,对河南省各烟草种植区进行烤烟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方法】用特尔菲法进行各生态因子评价指标的选择,从气候、土壤、地形条件3个方面确定了17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河南省烟草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生态因子对烤烟生长与品质效应建立各隶属度函数,并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各指标权重的定量计算。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绘制河南省烟草种植区烤烟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状况图。【结果】河南省西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为烤烟生产最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52%;南部、中部的部分地区为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99%;北部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为次适宜区,这部分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5.54%。【结论】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与GIS技术有效的整合,可以快速准确地对河南省烤烟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的烤烟生态适宜性都在中等程度以上,计算出的适宜性分布区域与实际生产水平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7.
利用陕西汉中11个气象站点1971-2010年40a的地面资料,与茶叶生长的主要气候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了汉中各县区的水热光条件,并评价了11县区种植茶叶的气候适宜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滕州市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20个区域自动观测站的冬小麦生长阶段气象数据、土壤、地形资料及地理信息,选取冬小麦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区划指标,并结合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将全市划分为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和一般适宜种植区。结果表明,滕州市冬小麦气候因子适应性整体水平比较高,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从地形因子的角度看,滕州市大部分地区处于适宜和最适宜种植区;考虑土壤因子则发现,滕州市冬小麦种植适宜程度均较好,中部和西南部高于其他地区。综合考虑3个因子,并结合河流及土地利用类型得出,冬小麦精细化综合农业区划,即冬小麦适宜性南部高于北部,西南部适宜性最强,最适宜、适宜等级占全市面积的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9.
土地适应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是为确定高县地区土地是否适宜茶叶种植及 其适宜程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高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且茶叶对土壤有特殊要求,通过运用ARCGIS 软件对研究区 内影响茶叶种植的因子进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以4 分制标准对评价因子进行打分,进行单因子分 析。之后综合分析得出各因子的权重,进行综合因子分析。对高县县域内土地进行茶叶土地适宜性评价。其评价结 果分为高度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勉强适宜区、不适宜区四类。其高度适宜区面积约2.2610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 17.08%。一般适宜区面积约3.2829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4.80%,勉强适宜区约1.7593 万公顷,占13.29%,不适宜种植 区约5.9344 万公顷,占44.83%。通过对高县县域内的土地进行茶叶种植的适宜性评价,有助于推动高县茶叶等特色产 业高质量发展,进而为未来高县茶叶作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粗糙集和信息熵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飞  邱炳文  钟鸣  高建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454-8456
将信息熵理论与粗糙集技术引入土地适宜性评价领域,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量,为指标权重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地避免指标权重确定过程中的主观性。通过福建省武平县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实际应用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开拓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考虑区域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以及茶叶生长规律的基础上,选择立地条件、土壤条件、理化性状、土壤管理等4个方面的11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对江西省土地茶叶种植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西省生境条件整体较好,茶叶的种植以高度适宜和较适宜两级为主,分别占到44.72%和38.23%,主要分布在一些位于水域周围的低海拔山脉以及缓坡丘陵处;而不适宜区和勉强适宜区分布区域较少,分别约占16.94%和0.11%,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土质较差、土层营养含量较低处。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杭州市山核桃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山核桃生产的实际情况,采用 GIS 技术、模糊数学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杭州市山核桃种植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首先采用特尔菲法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3个方面选取生态因子,建立杭州市山核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再根据各生态因子对山核桃生长与品质的影响建立隶属函数,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评价结果表明:杭州市山核桃最适宜栽培面积占评价区域的30.54%,适宜栽培面积占46.52%,不适宜栽培面积占22.94%。该研究运用空间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所得出的评价结果与目前杭州市山核桃种植区的分布大体一致,较之传统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具有评价周期短、评价结果更加精确、更有利于小区域范围内生态适宜性评价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61—2010年贵州省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选取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霜日、一月份平均气温、四月份平均气温、七月份平均气温共6个评价指标,利用AHP分析法和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对贵州省莲雾种植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贵州省莲雾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莲雾种植适宜性进行区划评价,结果划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果表明:莲雾种植适宜区分布在贵州省南部罗甸、望谟等地以及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次适宜种植区分布较广,覆盖贵州中部、东部以及西南部等地区,而不适宜种植区则分布在贵州西部、西北部以及北部等地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陇县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进行研究,选择6个主要影响烤烟种植的评价指标并进行分析,充分挖掘优质烤烟生长的资源环境,为陇县地区烤烟种植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陇县气象局1981~2015年气象观测资料及14个乡镇区域自动站2007~2015年气温、降水资料,进行烤烟生态气候适宜性分析,确定区划指标,采取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指标隶属函数进行分区。[结果]陇县北部及中部海拔1 000~1 300 m的地区,是陇县烤烟最适宜种植区,也是优质烤烟的主产区。中部海拔较低的川道地带也是烤烟的适宜种植区。[结论]利用GIS技术,在实现区划指标空间化基础上,完成了陇县烤烟种植的适宜性区划并制作出区划图。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废弃窑洞土地复垦的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选择了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土壤污染程度、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坡度和地表稳定性8项指标,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废弃窑洞土地复垦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胡同式废弃窑洞,除土壤有机质为中等适宜等级外,其余7项指标均达到非常适宜等级;靠崖式废弃窑洞的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地表坡度、地表稳定性4项指标为中等适宜等级,其余4个评价指标均达非常适宜等级,两种类型的废弃窑洞均适宜进行土地复垦;土壤性质对两种类型的废弃窑洞的土地复垦均没有明显的限制,但在土地复垦工程和复垦后的土地利用中需要考虑改善土壤有机质的措施;地表坡度和地表稳定对胡同式废弃窑洞的土地复垦不存在限制性影响,但对靠崖式废弃窑洞的土地复垦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影响,需要采取工程以及生物措施来改善地表坡度和塌陷对复垦后土地利用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气候环境是影响马铃薯生长发育的至关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对云南省的马铃薯种植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以云南省境内125个气象监测站测得的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和云南省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结合前人对马铃薯生长的生理生态研究成果,通过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技术手段建立了云南省马铃薯种植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生育期平均气温""生育期降雨量""生育期日照时数""云南省7月平均气温"和"云南省地理海拔高度"5个评价指标,将每个指标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3个区域。在该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云南省马铃薯种植的气候适宜性进行了区域划分。结果显示,马铃薯最适宜种植区占云南省的24.6%,适宜区占56.1%,次适宜区占13.9%。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马铃薯科学种植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复垦项目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评价方法直接影响复垦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以山东省济宁市葛亭煤矿为例,采用极限条件法,根据项目区现状,结合评价原则和评价单元划分方法,共确定33个评价单元,对于压占和塌陷分别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和因子,进而确定土地复垦方向。该研究对其他地区的复垦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夏菁  夏方舟  严金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90-20693
[目的]建立满足村镇生产、生活、管理所需的村镇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加入公众参与模块,体现公众意愿,为村镇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提供依据,为合理利用村镇土地,农民生活、生产选址提供依据。[方法]将村镇土地从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3大类分别对土地的生产力适宜性、居住适宜性、经济可行性、生态安全性着手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涉及农民公众意愿相关的指标基于入户调查问卷了解公众意愿,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层次分析法、调查分析与专家打分相结合法等手段对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北京市公议庄村的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最适宜土地类与当地的实际相符合。[结论]在村镇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可逐步使公众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使评价结果既具有科学性,同时也符合公众意愿。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核桃气候适宜性分区评价与种植区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甘肃省核桃主产区气候条件的主成分分析,制定了核桃气候适宜性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对75个县(市)进行核桃气候适宜性评分和分区,初步制定了相应的种植区划.结果表明:年均温、1月份均温、7月份均温、≥10℃的积温、日照时数和年降水量是影响核桃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甘肃省核桃产地可划分为气候适宜区和气候次适宜区.结合核桃的气候适宜性及生产现状,将全部产地划分为7个种植区:陇东南部黄土高原丘陵种植区、陇南天水北秦岭山地种植区、陇东北部黄土高原丘陵种植区、陇南南秦岭山地种植区、平凉天水黄土高原丘陵种植区、陇中黄土高原丘陵种植区、河西走廊绿洲种植区.  相似文献   

20.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综述了GIS支持下的各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叠加分析方法、多指标决策模型以及人工智能方法等,其应用过程强调技术层面和群众参与是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不可缺少的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