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屠宰试验和胴体分割可检验一世代大通牦牛的产肉性能.6月龄组和18月龄组牦牛分别为14头和12头.结果表明一世代大通牦牛6月龄和18月龄体重分别为88.98 kg±10.41 kg,150.5 kg±56.1 kg,比同龄家牦牛的71.83 kg±10.23 kg和117.7 kg±17.4 kg分别高17.45 kg和32.8 kg,差异极显著(P<0.01);两年龄组中一世代大通牦牛和家牦牛屠宰率均为48%~50%;两年龄组中,一世代大通牦牛胴体重、净肉重和优质肉块重显著高于家牦牛(P<0.05).  相似文献   

2.
在牦牛育种过程中,应用低代牛横交理论以F1为0世代自繁,采用有计划的近交(近交系数界于0.03125~0.125),不仅能使新群体在体型、外貌、毛色等外观性状方面快速趋于一致,而且横交牛展现了良好的生产性能和生态适应能力.初生重较家牦牛大2.23 kg,6月龄较家牦牛重14.83 kg,胴体较家牦牛重7.43 kg,越冬保活率较家牦牛高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黄金分割法"对一世代肉乳兼用新品群牦牛初生到24月龄体重生长资料进行了Blogistic、Brody、Bertalanffy和Gomportz四种生长模型参数拟合.最后选定用Brody模型描述一定世代新品群牦牛体重生长发育最好.公、母牦牛体重生长模型分别为W=162.424(1-0.9067 e.)-0.2807 m和W=155.603(1-0.9547 e.).这些模型对指导牦牛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从4群542头适繁母牦牛,29头成年公牦牛共571头组成的育种核心群(F1×F1横交群)所生的671头母牦牛、515头公牦牛共1186头一世代牦牛中进行了初生、0.5岁和1.5岁三个阶段强度分群鉴定和淘汰选择,获得18月龄理想型横交牛609头,其中特、一级公牦牛70头,特、一、二级母牦牛539头.公、母牦牛的留种率分别为13.65%和80.32%.为进一步加快新品群牦牛向肉、乳兼用方向的育种进程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牦牛育种过程中,采用有计划的F1近交(近交系数介于0.03125~0.125),不仅能使复壮的牦牛新群体在体型、外貌、毛色等外观性状方面快速趋于一致,而且横交牛展现了良好的生产性能和生态适应能力.初生重较家牦牛大2.23 kg,6月龄较家牦牛重14.88 kg,胴体较家牦牛重7.43 kg,越冬保活率较家牦牛高5个百分点.瘤胃、瘤胃容积亦较同龄家牦牛分别大0.39 kg、4.98 L.  相似文献   

6.
大通牦牛产乳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肉乳兼用新品群一世代牦牛的产乳性能进行了测定.新品群牦牛日挤乳量1.177 kg±0.16 kg,乳脂率5.20%±0.2g%,120天产乳量212.18 kg±20.18 kg,比家牦牛分别提高0.24和27.59 kg.新品群牦牛泌乳仍具有分期性,排乳速度为0.25 kg/min.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半血野牦牛,横交一世代牦牛及家牦牛血液红细胞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简称Cu Zn-SOD)、过氧化氢酶(简称CAT)二种抗氧化酶的活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半血野牦牛、横交一世代牦牛两种酶的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薯高于家牦牛,半血野牦牛和横交一世代牦牛之间、同一类型不同性别牦牛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并对抗氧化酶活性与牦牛抗逆性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将现代大家畜育种过程中选育、培育的理论和方法与牦牛饲牧业实践相结合,论述了对用作"肉乳兼用牦牛新品种(群)培育"横交的F1代(0世代)公牛的选择、培育原则及各龄体尺、体重指标与等级划分,指出对留种牦公牛的选择应按四个阶段进行,即初生"试选",0.5岁"初选",1.5岁"复选"和2.5~3.5岁"定选".各阶段留种率分别为90%、70%、50%、和60%.论证了系统的选择、培育在牦牛育种、提高牦牛生产力方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牦牛生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满足人们对无污染的牦牛奶、肉等绿色食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本研究利用娟姗牛、安格斯牛和野牦牛的冻精杂交改良甘南牦牛,筛选最佳杂交组合。结果发现,与当地牦牛相比,娟姗牛、安格斯牛和野牦牛与本地牦牛杂交的F1代公母犊牛的初生重、3月龄体重和6月龄体重均显著高于本地牦牛犊(P<0.05),其中娟姗牛、安格斯、野牦牛的杂交F1代的公犊牛初生重分别提高了30.12%、18.21%和13.21%;3月龄体重分别提高了7.89%、3.70%和1.94%;6月龄体重分别达到了81.26±1.23kg、79.26±1.04kg和78.42±1.13kg,而母犊牛6月龄体重分别为77.78±2.26kg、78.07±1.97kg和75.85±1.32kg。因此,利用娟姗牛、安格斯牛与牦牛种间杂交育种可显著改善犏牛生产性能,这将为提高甘南牦牛生产性能、生产优质牛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牦牛初生重为牦牛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据测定分析牦牛初生重公母平均分别为13.06 kg和12.49 kg,分别占成年公母牦牛体重的3.38%和5.58%,与其它种公牛比较均显著偏小.导入野牦牛血是提高牦牛初生重的有效途径,含1/4和1/2野血公犊对不含野血的家牦牛犊分别重4.5 kg和2.73 kg,差异极显著.母犊分别较其重4.09 kg和2.19 kg,差异极显著.胎次对初生重影响极显著(P<0.01),经产牛所产犊重13%.放牧牛群、年度、产犊月份及其互作对牦牛初生重的影响不显著.牦牛的不同产地对牦牛初生重影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野牦牛杂交复壮家牦牛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进野牦牛冻精和野血牦牛,改良当地牦牛所生产的野血后代,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文章以野牦牛和家牦牛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杂种牦牛和家牦牛公牛初生重、6月龄、18月龄、28月龄体重和体尺,同时进行了屠宰试验.结果1/2野血牦牛、1/4野血牦牛初生重、6月龄、18月龄和28月龄体重均极显著高于同龄家牦牛(P<0.01);6月龄、18月龄、28月龄体尺指标也是杂交牛极显著高于家牦牛(P<0.01);屠宰试验结果表明,18月龄、28月龄1/2野血牦牛和1/4野血牦牛比同龄家牦牛分别多产肉16.62 kg、24.70 kg和11.45kg、13.70 kg,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用犏牛、牦牛犊牛培育技术结合设施化养殖技术,研究不同的饲养方式对犏牛、牦牛生长发育、增重效果及屠宰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犊牛培育技术,6月龄犏牛公犊牛和牦牛公犊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体重也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采用设施化养殖技术,犏牛设施组的总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牦牛设施组、犏牛对照组和犏牛设施组的总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犏牛设施组胴体重及净肉重分别为138.27±3.17kg和113.29±2.87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8.47%和47.91%,犏牛设施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犏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牦牛设施组胴体重及净肉重分别为99.09±2.35kg和79.83±1.91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7.46%和46.29%,与牦牛对照组和犏牛对照组相比,牦牛设施组和犏牛设施组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和犏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采用犏牛、牦牛犊牛培育技术结合设施化养殖技术,犏牛、牦牛的生长发育速度显著提高,总增重、日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传统放牧条件下的犏牛和牦牛。  相似文献   

13.
对牦牛三元杂交又一个组合(西×黄)♂×牦牛♀研究结果表明,含1/2西门塔尔牛血缘的西黄杂种公牛从半农半牧区引入川西北高寒牧区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达43.85%,比用"冻配"技术生产犏牛提高20.15个百分点.繁殖的F1代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大,公、母分别为(21.74±2.49)kg、 (20.83±3.62)kg,分别比牦牛高7.07 kg和7.88 kg(P<0.01);生长发育快,2.5岁时,公、母体重分别为(326.75±13.61)kg、 (321.29±15.3)kg,分别比同龄牦牛相应重142.45 kg和165.43kg(P<0.01),杂种优势率高达40.42%;母犏牛2~3岁可初配,比母牦牛提前1~2岁投入生产,第一胎产奶量704.55kg,为同胎次母牦牛的2.8倍(P<0.01).建议在牦牛改良中推广(西×黄)♂×牦牛♀和(荷斯坦×黄)♂×牦牛♀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拉日马牦牛的产肉性能及其种质资源特性。对12头5.5岁成年拉日马牦牛进行了屠宰测定(公、母各6头),结果得出:成年拉日马公牦牛的宰前体重、胴体重、净骨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骨肉比分别为333.37 kg、177.30 kg、22.77 kg、154.53 kg、52.51%、45.75%、87.12%、1∶6.78,成年拉日马母牦牛则分别为245.97 kg、123.41 kg、15.47 kg、107.97 kg、50.32%、43.96%、87.40%、1∶7.03。本研究表明,拉日马牦牛的产肉性能良好(净肉率高),应深入挖掘其特性,加强保种选育。  相似文献   

15.
调查牦牛胸椎T+腰椎L不同组型与净肉重相关性,为金川牦牛的选育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屠宰抽样调查301头5.5~6.5岁牦牛的脊椎构成,测量了眼肌面积、净肉重及胸腰椎长度。结果显示,金川牦牛群体中存在4种椎骨组型T15L5、T15L4、T14L6和T14L5,其比例分别为51.58%、3.16%、8.42%和36.84%;4种椎骨组型公牦牛胸腰椎总长度(T+L)分别为112.77cm,97.4cm,110.89cm和103.58cm;金川牦牛中63.16%个体胸椎T+腰椎L为20节,普通牦牛的胸椎T+腰椎L为19节;当牦牛多1节胸椎或多1节腰椎时,脊椎平均加长约7.6cm,眼肌面积增大8.29cm2;T15L5最后一对肋骨为弓肋的个体约占60%以上;成年公牦牛各种组型净肉重T15L5T14L5T14L6T15L4,分别为152.58kg,135.29kg,128.29kg和121.31kg,T15L5较T14L5公牦牛多产肉17kg左右(P0.05);成年母牦牛各种组型净肉重T14L6T15L5T14L5,分别为120.75kg,86.19kg和81.2kg,T15L5较T14L5母牦牛多产肉5kg左右(P0.05)。多胸椎或多腰椎是金川牦牛的重要遗传特征,其产肉性能明显优于普通牦牛,多胸椎、腰椎性状与产肉性能正相关关系,建议加强对这类牦牛的选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讨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蒙古牛的产肉性能及效果。[方法]对18月龄西×蒙F2代犍牛和蒙古犍牛进行屠宰对比试验。[结果]18月龄西×蒙F2代犍牛的平均活重、屠体重和净肉重分别达到511.67kg、291.21kg和233.51kg,较同月龄蒙古犍牛高出131.67kg、80.28kg和64.32kg;提高了34.65%、38.06%、和38.01%;差异均极显著(P0.01);18月龄西×蒙F2代犍牛的平均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提高了1.40%和1.12%,差异显著(P0.05)。[结论]利用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蒙古牛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提高蒙古牛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合成母系各世代猪(F1、F2白系,F2黑系,F4白系,F4黑系)以及互助猪(对照组)的日增重进行比较,发现F4白系和F2的黑白两系日增重均显著高于F1代(P<0.05)),极显著高于F4黑系(P<0.01),F1代显著高于F4代(P<0.05)。平均料肉比除F4代黑系外,基本都在4∶1之内。合成母系与互助猪相比,日增重提高了200g以上,每增重1kg体重耗料降低了1kg以上。以上结果表明,合成母系的生产性能优于互助猪。  相似文献   

18.
对牦牛三元杂交又一个组合(西×黄)♂×牦牛♂♀的研究结果表明,含1/2西门塔尔牛血缘的西黄杂种公牛从半农半牧区引进川西北高寒牧区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达43.85%,比用"冻配"技术生产犏牛提高20.15个百分点.繁殖的F1代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大,公、母分别为(21.74±2.49)kg、(20.83±3.62)kg,相应比牦牛高8.24 kg和7.58kg(p<0.01);生长发育快,2.5岁时,公、母体重分别为(326.75±13.61)kg、(321.29±13.35)kg,比同龄牦牛相应重142.45 kg和165.43 kg(p<0.01),杂种优势率高达40.42%;母犏牛2~3岁可初配,比母牦牛提前1~2岁投入生产,第一胎挤奶量(704.55±30.69)kg,为同胎次母牦牛的2.83倍(p<0.01).建议在牦牛改良中推广(西×黄)♂×牦牛♀和(黑×黄)♂×牦牛♀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9.
为验证利用野牦牛改良复壮家牦牛,提高生产性能的效果,于2012年11月对天峻县龙门乡18月龄野血牦牛、高原型牦牛进行了屠宰试验比较。结果 1/2野血牦牛屠宰前体重比同等饲管条件下家牦牛重18.84kg,胴体重前者较后者重17.51kg,龙门乡1/2野血牦牛的体重和胴体重均大于龙门乡高原型牦牛、大通牦牛、青藏高原型牦牛、羌塘型牦牛,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表明野牦牛是复壮家牦牛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亚丁牦牛的遗传资源特性并为今后的选种选育提供参考,试验随机选取6头(公母各半)5.5岁健康亚丁牦牛测定其体尺、体重,并采用屠宰分割的方法测定亚丁牦牛的屠宰副产物和内脏重及各项屠宰指标。结果表明:公牛的宰前体尺和体高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母牛(P0.05或P0.01);屠宰后亚丁牦牛公牛头重、蹄重均极显著高于母牛(P0.01);胴体性状指标上,公牛胴体胸深显著高于母牛(P0.05);在产肉性能指标中,公牛胴体重、净骨重、净肉重和眼肌面积极显著高于母牦牛(P0.01)。说明5.5岁的亚丁牦牛公牛产肉性能要优于母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