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草药病害防治系列 ](6) 红花也叫草红花、蓝红花、杜红花,是菊科红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花入药,具有破瘀活血、通经止痛功能。东北三省及其它大部分省区均有栽培。红花的病害种类很多,生产上危害严重的主要有红花锈病、红花菌核病和红花黑斑病等。   一、锈病防治   症状识别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背散生黄绿色小疱斑。病部表皮破裂后露出棕褐色粉状夏孢子堆,后期出现黑褐色粉状冬孢子堆。当锈斑布满全叶时叶片枯死。幼苗期受害,子叶、下胚轴及根部可见黄色肿胀斑,有无数针头状性孢子器和杯状黄色锈孢子器,导致死苗。   发病规律 红花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冬孢子随病残体遗留在地面或粘附于种子上越冬。冬孢子萌发引起初侵染,夏孢子在温暖地区也可以越冬,通过风雨传播反复侵染危害。春末夏初湿度较高时有利发病。该病在东北地区 6月上中旬始发, 7~ 8月份高温、多雨病害迅速蔓延,严重时叶片枯死。不同品种抗病性有差异。感病品种有新疆焉耆红花、伊犁红花、油酸李德和杂交红花;而 S- 208品种抗病性较强。从国外引入的 Ac- 1、 Uc- 1、 B- 54和吉拉等品种,发病均较轻。   防治方法 秋季注意清...  相似文献   

2.
豇豆锈病由豇豆属单胞锈病和豇豆单胞锈菌引起。系单主寄生锈菌,能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是专性寄生菌,只为害豇豆。我国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日均温度21~28℃,具水湿及散射光条件,经3~5天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产生芽管,侵入豇豆叶片为害,同时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  相似文献   

3.
兰州地区引进菊花品种的抗锈性调查结果及防锈病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引进的94个菊花品种在兰州地区的抗锈性和锈病发生规律的调查结果表明,兰州地区日光温室菊花锈病主要为白锈病,一般在11-12月份发生,从带菌种苗定植到田间发病,有较长潜伏期。菊花锈病病菌在兰州能越夏但不能越冬。经抗锈性调查,选出了17个对锈病免疫的品种。并根据锈病发生规律及兰州地区的实际,提出了防治锈病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豇豆锈病由豇豆属单胞锈病和豇豆单胞锈菌引起。系单主寄生锈菌,能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是专性寄生菌,只为害豇豆。我国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日均温度21~28℃,具水湿及散射光条件,经3~5天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产生芽管,  相似文献   

5.
针对云南咖啡抗锈品种不同植区出现锈病,结合国内锈病小种分布情况,开展了咖啡大田抗锈性丧失原因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寄主-病原菌-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咖啡锈病生理小种不断变异,导致抗锈性丧失,阐述了持久抗锈品种选育研究和合理配置对咖啡品种抗锈持久的重要性,提出了防治锈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疱锈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病菌的性孢子、锈孢子(0、Ⅰ)阶段发生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枝干上,夏孢子、冬孢子(Ⅱ、Ⅲ)阶段出现在玄参科的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叶背、茎、萼片及果实上。取马尾松病杆上的锈孢子人工接种,只有阴行草转主寄主植物感病,产生与自然状态下相同的典型症状。该病菌性孢子器平展成不规则形,生于表皮下;锈孢子表面塔状疣突的基部两层环纹很厚;冬孢子柱较小,长度很少超过800μm。因此,认为马尾松疱锈病的病原是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Alb.et Schw.)Wint.]集合种的阴行草专化型(C.flaccidum f.sp.siphonostegium)。  相似文献   

7.
李新 《农村科技》2006,(3):17-17
一、小麦锈病的种类及危害症状小麦锈病又称黄疽病,可分为条锈、叶锈、秆锈三种类型,锈病是气传性病害,可随风向麦区进行远距离传播危害。条锈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叶锈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  相似文献   

8.
一、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播为主,苗期浸染的病害。病原菌为丝轴团散黑粉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黏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土壤带菌和粪肥带菌是其主要浸染源。种子表面带菌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报道了落叶松褐锈病的重寄生菌,经鉴定为锈寄生菌〔Sphaerellopsis filum(Bi(?).-Bern.exFr.)Sutton〕,寄生在褐锈病菌的冬孢子堆和夏孢子堆上,落叶松褐锈病菌是寄主新记录。在人工培养基上,锈寄生菌生长最适温度是20~25℃,培育至20天时,供试7种培养基中有6种产生了子实体,以1号和2号培养基为佳,25℃下7~10天即可形成分生孢子,12~17天可见溢出淡黄色至黄褐色孢子角。  相似文献   

10.
天水地区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变异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系统调查和试验查明,天水地区种植的重要品种77-69和成良5号、6号已丧失抗条锈性,引致这些品种丧失抗锈性的原因主要是条中29号小种及其相近致病类型的出现和发展,山区低温为引致变异的重要诱因。提出成良5号、6号应停止种植,77-69高产可在川区控制使用,并提出了抗性比较稳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新疆玛纳斯县周边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红花不同采收部位籽粒品种的影响,为红花种质资源选择、良种繁育等育种手段提供一定理论支撑。【方法】 选用新疆红花主栽品种新红花4号作为试验材料,设1.5×104、1.6×104、1.8×104、2.0×104、2.2×104株/667m25个播种密度,3次重复,15个小区处理。在水肥等生长条件均同的情况下,测定不同密度条件下红花籽粒产量与不同部位的分枝数、花球数、籽粒长度、籽粒宽度、籽粒厚度、千粒重、籽粒含油率及脂肪酸含量等性状指标,分析种植密度对新疆红花采收部位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 不同采收部位籽粒性状存在差异,下部采收红花的千粒重、籽粒含油率及脂肪酸含量等指标均要大于中部和顶端采收的红花籽粒,而顶端采收指标略高于中部采收。不同种植密度下籽粒品质与红花不同部位分枝数量,花球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不同种植密度对红花采收部位籽粒品质及产量形成影响,当种植密度达到2.0×104株/667m2时,红花顶部、中部、下部籽粒千粒重与产量最高,整体品质优势显著。【结论】 新红花4号在玛纳斯县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2.0×10 4 株/667m2。在红花的良种繁育及生产实践过程中,应选取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以下部红花籽粒作为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12.
红花油的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脂是人类赖以生存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其所含必须脂肪酸和非必须脂肪酸的比例应适当.食用油脂与疾病的关系已研究了半个多世纪,主要集中于心脑血管疾病及癌症等方面.通过科学选用油脂和合理食用膳食油,着重叙述红花油的医疗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籼型巨胚水稻新品系莲塘巨胚红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莲塘巨胚红"的选育过程、品系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是"91-308"与"巨胚1号"杂交选育而成的红米类籼型巨胚水稻新品系,分蘖力强,生育期112~114 d,单产4500 kg/hm2左右,适宜在江西赣抚平原、赣中南丘陵山区作二晚种植。该品系稻米具有胚巨大、种皮呈红色的特点,富含γ-氨基丁酸、铁以及多种必需氨基酸等成分,可作为降血压功能性稻米的原料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合理利用新乡红花,收集了新乡不同居群的红花材料,优选12个株系进行试验,采用HLPC法对不同供试材料的花及不同发育期植株进行腺苷和红花黄色素A含量的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植株中腺苷含量表现为从莲座期到薹期逐渐升高、蕾期迅速降低、到花期又逐渐升高的动态变化;腺苷1-3含量较高,为154.50μg/g;H-33抽薹前期腺苷含量为636.90μg/g,花中红花黄色素A含量为13.24~19.93 mg/g,3-10最高。H-33可以作为红花苗菜的育种材料;3-10和1-3花、种子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等表现较优,可以作为新乡红花产区药用红花的农家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种子休眠原因,对其种皮透性、抑制物质强度(以豌豆Pisum sativum种子为材料)和种子不同部位外植体生长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皮透性对种子吸水率和呼吸速率有一定影响;用生根前的紫斑牡丹种子胚乳、胚、种皮浸提液处理的豌豆均有部分生根率,且生根率依次增大,但上胚轴萌发率均为0;用生根及发芽后的紫斑牡丹种子种皮、胚乳处理豌豆的生根率显著高于生根前的,且均有部分上胚轴萌发,但前两者生根率及上胚轴萌发率无显著差异;完整种子、种皮置于一旁的去皮种子、去皮种子、胚(裸胚或去子叶胚)的紫斑牡丹生根率依次提高,发芽率均为0;紫斑牡丹胚及去子叶胚均需要经过低温处理后上胚轴才可以萌发。由此说明:①造成紫斑牡丹种子下胚轴休眠的因素是种皮的透性、种皮及胚乳中的抑制物质。②紫斑牡丹种子上胚轴休眠的原因在胚内部,而与种子在生根后及发芽过程中种皮及胚乳中抑制物质强度的变化无关,去除种皮、胚乳及子叶无法解除其休眠,上胚轴休眠需要经过低温过程方可解除。  相似文献   

16.
超干红花种子耐藏性及抗老化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花种子经超干处理能显著提高耐藏性及抗老化能力.红花未超干种子(MC=9.01%)经室温贮藏3年,其发芽率,活力指数,脱氢酶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超氧物岐化酶(SOD)活力均有明显下降,而同期室温下贮藏的超干种子(MC=2.18%)其发芽力和活力指数仍保持在原来水平;脱氢酶、CAT、SOD活力保持与低温贮藏种子的同等水平.未超干种子在老化过程中其营养贮藏物较多被消耗,而超干种子保存较好.  相似文献   

17.
春小麦新品种武春5号是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中7906/ROBLIN作母本、21-27作父本通过系统选育而成.在2003-2004年甘肃省西片水地春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分别为8 006.4、8 750.4 kg/hm2,较对照品种高原602分别增产9.78%、8.21%,分别居当年参试的10、13个品种(系)的第1、第2位.生育期103 d,属中熟品种.籽粒含粗蛋白14.32%、赖氨酸0.46%.抗叶枯病,中抗条锈病和白粉病.适宜在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白银市以及生态条件类似的其它春小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黄山花楸种子休眠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种子休眠的解剖结构基础与影响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黄山花楸种子由种皮和胚2部分组成。胚形态发育完全,种皮表面覆一层角质层,胚根端和子叶端的种皮细胞排列明显比中间部位密集;种子透水性障碍不明显而透气性障碍显著;未处理的完整种子萌发率为0,种胚、种胚去除不同量子叶处理萌发率为86.67%~96.67%;种子去除不同部位种皮的萌发率在90%以上。表明黄山花楸种胚无休眠,种皮透性、特别是透气性对休眠有一定影响,种子休眠主要是种皮的机械障碍引起的物理休眠。  相似文献   

19.
陈婵  曾绍校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2):137-139
采用索氏浸提法对红花籽油的提取优化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红花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同时对红花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为红花籽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70%的丙酮-水混合溶液以1∶6的料液比,在70℃的温度下浸提3 h,红花籽油的提取率达26.34%。气相色谱分析表明,红花籽油中饱和脂肪酸占19.67%、不饱和脂肪酸占80.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