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沙地不同人工植被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认为农田综合开发、洪淤造田是沙漠化土地改土培肥的最好措施之一。在沙地人工植被建立后,土壤结皮是主要的养分富集中心,并因植物品种的差异其厚度不同,结皮的形成是缓慢的。同时强调了沙漠化土地开发应遵循预防为主、治理在前,适度、渐进、因地制宜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科尔沁沙地是中国最大的沙地,位于赤峰市和通辽市之间,这块沙地原本是科尔沁草原的主体部分,但是由于人们不恰当的生产活动导致土地沙漠化严重,最终形成沙地。章古台沙地位于科尔沁沙地的东南部,文章就针叶人工林对于章古台沙地土壤养分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针叶人工固沙林对于钾和磷的消耗非常多。  相似文献   

3.
景电灌区土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与植被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取样法对景电灌区土地沙漠化发展和逆转过程中土壤养分和植被组成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沙漠化发展过程中,土壤养分急剧下降,机械组成迅速变粗,植物群落简单化和沙生化;在沙漠化逆转过程中,土壤养分和植被的恢复是极其缓慢的,因采取的逆转措施不同,土壤养分的恢复速度不同,植物种类、数目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固沙措施对人工生物结皮层养分和颗粒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测定方法,研究了不同沙障规格、流动沙地不同部位和喷洒人工生物结皮后生长时间等对人工生物结皮层养分和颗粒组成特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5 m×0.5 m沙障网格保护下人工生物结皮层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分别是1.0 m×1.0 m沙障网格保护下的1.13倍、1.51倍和1.36倍,物理性粘粒、粘粒含量分别是1.0 m×1.0 m沙障网格保护下的1.09倍、1.03倍。丘间地和背风平缓沙丘的人工生物结皮更有利于颗粒物质沉积和养分含量的增加,并随着人工生物结皮接种后生长发育时间的延长,人工生物结皮层的养分含量、颗粒物质含量明显增加,其固沙效果也随之增强。  相似文献   

5.
在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的盐池沙地,采用植物固沙并结合人工封育措施建立稳定的沙地人工植被是防治该地区沙漠化的根本途径,但是沙区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着植被的建立。也影响着植被的稳定,而沙地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固沙植被的主要因子。因此,研究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壤水分状况,对建立合理稳定的固沙植被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库布齐沙漠测定了人工生物结皮层的养分含量和颗粒物质的组成,结果表明:采取人工接种技术形成的生物结皮层同样具有养分富集的特征,速效氮、全氮、速效磷、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固定沙地增加5.5%、70.0%、59.4%、53.96%和48.9%。与天然形成的生物结皮层养分含量相比,人工生物结皮层各养分(速效磷除外)含量较低,颗粒组成含量和天然形成的生物结皮层颗粒组成含量几乎一致,说明人工接种技术形成的生物结皮层颗粒物质组成和天然生物结皮相同。  相似文献   

7.
生物结皮层土壤微生物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库布齐沙漠研究了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层土壤微生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藻类或苔藓类生物结皮层微生物含量均显著高于流动沙土,同时生物结皮层微生物含量也高于下层土壤的微生物含量,说明沙漠地区生物结皮不仅是土壤养分活动的中心,也是土壤微生物富集的中心.并且,沙丘不同部位、人工或天然植被类型的不同等对藻类或藻类-苔藓类生物结皮层或2~10 cm土层三大微生物含量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生态问题中的一大分支,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异常以及不利的自然因素等共同导致,加上强劲频繁的起沙风为沙漠化的发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居住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当前,人们发现藓类结皮生长在荒漠化防治中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藓类结皮生长其本身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修复因荒漠化造成的植被破坏及沙漠化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将结合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藓类结皮生长的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其在荒漠化防治中应用,为我国沙漠化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不同植被类型对沙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植被类型与沙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我国辽西北沙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容重、土壤养分、水分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北沙地8种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大小依次为荒草地〉油松纯林〉弃耕地〉樟子松林〉山杏林〉榆树疏林〉松杨混交林〉杨树纯林;沙地经过人工固定后土壤的养分含量发生了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全磷、全钾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雨季,针叶树林地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农业弃耕地在7月份和10月份中土壤表层含水量较高,山杏林地在不同时期含水量均表现为最低。  相似文献   

10.
盐池沙地水分与植被恢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的盐池沙地,采用植物固沙并结合人工封育措施建立稳定的沙地人工植被是防治该地区沙漠化的根本途径,但是沙区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着植被的建立,也影响着植被的稳定,而沙地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固沙植被的主要因子[1]。因此,研究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壤水分状况,对建立合理稳定的固沙植被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宁夏盐池县青山乡,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土壤主要为沙壤土,年降水少,蒸发量大,水资源贫乏。干燥多风,年平均大风日数21d,年平均降水量293 1mm,…  相似文献   

11.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地面调查,确定植被状况地表风蚀状况及土壤为沙漠化土现状程度评价指标选取的3个方面,并给出沙漠化地程度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到非沙漠化土地及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在面积上的组成比例,建立起区域性土地沙漠化总体水平预警模型,应用此模型对我国北方12个省(市、区)以县为区域,进行了土地沙漠化现状水平预警,可为全国防沙治沙工程规划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也是我国沙化土地最严重的三大地区之一,西藏地区荒漠化沙化一直以来是我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和难点。选取西藏地区定结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防沙治沙新途径研究,以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结果表明,封禁3年后,封禁区植被盖度提升7.25%,主要由原生植被西藏锦鸡儿和人工植被藏沙蒿贡献,两者分别占总重要值和总优势度的86.1%、83.0%,对固沙作用贡献最大;流动沙地和露沙地减少16.6%,半固定和固定沙地面积增加5.9%,平缓区沙丘移动速度更快,平均速度15.5 m/a。以期为探索高原地区沙化土地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沙质荒漠化土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85,自引:4,他引:85  
中国是受荒漠化影响较重的国家,保护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及时掌握荒漠化时空变化信息,有效的实施宏观管理,是荒漠化治理的主要内容,为此,依据地表形态和生态状况的变化确定植被盖度,裸沙地占百分比和土壤质地3项评价指标,从不同侧面指示特定土地的生产力,并将各指标因子量化,给出沙质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沙化)现状综合评价模型。根据国情和沙质荒漠化遥感监测需要,这次提出的沙质荒漠化现状评价指标比较直观,便捷,实  相似文献   

14.
川西北沙化草地在围栏禁牧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变化特征,研究对象为:未修复沙化草地、围栏禁牧生态恢复时间分别为5年、10年的沙化草地,研究其不同围栏禁牧时间沙化草地0~40 cm土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的变化.其结果表明,随着围栏禁牧时间的增长,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增加,植被盖度、...  相似文献   

15.
Spatial Dynamic Analysis of Desertified Land in Dongting Lake Area Using GIS  相似文献   

16.
辽宁北部地区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沁沙地日益加剧的土地沙漠化进程 ,已成为辽宁北部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灾害因素 ,并对沈阳等重工业城市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辽宁省沙漠化土地面积约 2 0 .13万hm2 ,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康平、彰武、法库、昌图和西部的阜新、北票等地区。其中受科尔沁沙地影响而形成的风沙地占沙漠化面积的 80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 ,由于沙漠化的危害造成土壤结构发生变化 ,土壤中细粒物质减少 ,粗大粒级物质增多 ,形成地表粗化过程。有机质含量从沙化初期的 1.4 0 2 %减少到 0 .4 12 % ,到严重沙漠化阶段可减少到 0 .0 95%。调整土地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模式 ;恢复与营造人工植被、建立绿色生态屏障 ;控制人口增长、改变能源结构 ,是我省北部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有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根据科尔沁沙地概况以及植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评价了现有的成功技术和应用效果,并结合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的现状,提出了科尔沁沙地生态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进一步探讨了科尔沁沙地植被建设的主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遏制若尔盖草原沙化进一步蔓延,急需开展草地沙化治理模式研究.试验选取若尔盖草原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态毯覆盖对两种沙地类型土壤环境、植物群落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毯覆盖1 a后,有效提高了沙地植物群落盖度和生物量,流动沙地中生态毯覆盖的群落盖度和生物量较对照处理的增量高于半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生态毯覆盖的群落盖度和生物量分别是对照处理的1.20倍和1.19倍,而流动沙地则分别为对照的4.74倍和2.83倍;生态毯覆盖均降低了两种类型沙地的土壤温度,增加了土壤水分,提高了土壤最大持水量;生态毯覆盖对两种类型沙地土壤电导率的改善效果一致,均比对照高0.01 ms·cm-1;半固定沙地中生态毯覆盖和对照处理的土壤容重相同,流动沙地中生态毯覆盖的土壤容重较对照处理低0.02 g·cm-3;生态毯覆盖初期对流动沙地的恢复效果优于半固定沙地.生态毯覆盖对土壤环境指标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能是由于试验年限较短所致.  相似文献   

19.
沙化土地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采用LandsatETM 多时相影像,在地类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用分层分离的方法,提取出沙化土地信息。以全国沙漠化普查地类划分标准中的植被覆盖度为确定沙化土地程度的依据,通过建立NDVI和实测植被覆盖度的回归模型,确定不同程度沙化土地对应的植被覆盖度与NDVI的对应关系,用NDVI阈值进行划分,得到沙化土地程度图。  相似文献   

20.
干旱区对降水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分是干旱区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降水是干旱区最重要的水分来源。根据气候变化研究的预测,未来我国干旱区的降水格局会改变,包括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等。降水变化会影响干旱区的土壤变化,植被变化,土地荒漠化和水文变化等方面。我国极端干旱区和干旱区的降水有总体增加趋势,而部分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的降水则出现减少趋势。降水的增加能够促进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被盖度,促使荒漠植被向草原植被方向发展,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逆转;另外,降水增加会增加河流的径流量和湖泊水量,促进洪水的发生,降水减少则具有相反的效应。这些研究有助于人们预测干旱区在未来降水格局改变之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对于天然植被保育以及荒漠化防治等实践工作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实验,如增雨、升温、模拟氮沉降和CO2浓度增加等对干旱区的土壤、植被、荒漠化和水文等方面的影响,才能获得更有说服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