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类型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5,(5):561-565
为了筛选适宜旱作麦区高产、高效品种,2012—2013年在山西闻喜县进行大田试验,根据产量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16个品种分为高产品种和低产品种,并选择其中8个品种研究植株氮素吸收、运转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品种拔节—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各生育阶段植株氮素吸收量、开花—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所占比例、花前氮素运转量(除运旱618外)、花后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均高于低产品种;高产品种中运旱20410、运旱805的花前氮素运转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花后植株氮素吸收量、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高于其他品种;石麦19号、临Y8159的花后氮素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均高于其他品种。可见,运旱20410、运旱805具有较高的氮素吸收积累能力,石麦19号、临Y8159能够高效利用氮素,形成较高的产量。因此,石麦19号、临Y8159是适宜该旱作麦区生长的高产、高效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旱作麦区小麦高产、优质、高效品种,在山西省闻喜县选择16个小麦品种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对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将不同品种分为高产高蛋白、高产低蛋白、低产高蛋白、低产低蛋白4类。每类中选择2个品种进行籽粒蛋白质积累及组分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产品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谷醇比、蛋白质产量以运旱20410、运旱805较高,低产品种以运旱618、长麦251较高。花后5~35d籽粒蛋白质含量高产品种以运旱805最高,低产品种以运旱618最高。总之,4类小麦中高产高蛋白品种运旱20410、运旱805的品质特性较高,是适宜该旱作麦区生长的高产、优质、高效品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旱作麦区高产、优质、高效品种的小麦.【方法】在山西省闻喜县选择12个品种的小麦进行田间试验,测定土壤水分、干物质量、籽粒蛋白含量及产量.【结果】‘洛旱6号’成熟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量最高.‘晋麦92’‘运旱20410’‘洛旱6号’为高产稳产品种,‘运旱618’‘运旱719’‘洛旱13号’‘长6359’‘长6697’为低产品种.与低产品种相比,‘晋麦92’‘运旱20410’‘洛旱6号’分别增产42%、38%、42%,‘晋麦92’‘运旱20410’的平均穗数高23%,穗粒数高24%,‘洛旱6号’的千粒质量高4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34%、56%、24%,且‘晋麦92’‘运旱20410’在降水较少的年份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低产品种间差异更大.此外,通过聚类分析,‘晋麦92’‘运旱20410’为高产高蛋白品种.【结论】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方面综合考虑,‘晋麦92’‘运旱20410’是适宜该区种植的,具有一定的抗旱性、高产、优质、高效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为西南冬麦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2013—2014年选用西南冬麦区4个小麦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密度与品种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经济系数的影响极显著,对结实小穗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对其他性状影响不显著。不同小麦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穗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差异极显著,有效穗差异显著,穗粒数差异不显著,品种和密度对经济系数存在极显著的互作作用。西南冬麦区4个主栽品种中以川麦104和云麦53的综合表现较好,小麦品种创高产的适宜密度水平为基本苗240万苗/hm~2。  相似文献   

5.
晋南旱地小麦地膜覆盖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给晋南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技术配套实施提供适宜的栽培品种,引进11个审定品种,在运城市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运旱719、运旱618、运旱20410、晋麦79号、运旱22-33和临旱6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分别比晋麦47号提高65.69%,22.31%,22.11%,21.38%,15.43%,9.91%。运旱618、临旱6号、运旱719、运旱20410、晋麦79号和运旱22-33分别比晋麦47号增产18.6%,18.4%,15.3%,13.9%,7.2%,6.1%。运旱618、临旱6号适宜晋南地膜覆盖栽培,可大面积推广;运旱719、运旱20410在采取化控措施下适度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西南冬麦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2013-2014年选用西南冬麦区4个小麦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密度与品种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经济系数的影响极显著,对结实小穗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对其他性状影响不显著.不同小麦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穗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差异极显著,有效穗差异显著,穗粒数差异不显著,品种和密度对经济系数存在极显著的互作作用.西南冬麦区4个主栽品种中以川麦104和云麦53的综合表现较好,小麦品种创高产的适宜密度水平为基本苗240万苗/hm2.  相似文献   

7.
应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山西旱地小麦品种的抗旱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2个旱地主栽品种(系)为试材,通过旱棚和大田不同水分处理,利用抗旱指数(DI)、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束缚水、光合速率五项指标,应用隶属函数方法对测定的指标进行抗旱性分析和综合评价,为小麦的抗旱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小麦品种抗旱性可划分为4个类型:运旱805、运旱115和运旱719是强抗旱品种,运旱116、运旱20410、运旱js01和运旱102为抗旱品种;运旱618、晋麦47号和晋麦79号为中等抗旱品种;勇南2号和舜麦306为弱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8.
通过旱棚和大田对12个旱地小麦品种进行了抗旱鉴定和水分利用效率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按照抗旱指数将12个品种分为4个类型:运旱23-35、运旱22-33属于极强类型;西农928、运旱21-30、洛旱2号、临旱51329、长6359和晋麦47属于中等类型;运旱20410、衡水7228属于弱类型;临旱51241、洛麦9769属于极弱类型。筛选出水分高效利用抗旱品种运旱23-35、运旱22-33、临旱51329、晋麦47等4个品种。  相似文献   

9.
旱地冬小麦小行距稀播综合技术示范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晋南旱地小麦生产面临的产量低而不稳的技术问题,2013—2014年在山西省洪洞县刘家垣镇西义村示范了"旱地冬小麦小行距稀播综合技术"。结果显示,应用小行距稀播技术的4个小麦品种(运旱618、长8744、临丰3号和晋麦47号)在返青期单株分蘖数和次生根数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临丰3号、晋麦47号和长8744的单株分蘖数、大分蘖数及次生根数在返青期还显著高于地膜覆盖;示范田株高、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等农艺性状与地膜覆盖持平或略高,显著高于常规种植,表现出较好的群体协调性。应用小行距稀播技术的4个小麦品种理论产量从高到低为运旱618长8744晋麦47号临丰3号,其中前3个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地膜覆盖产量常规种植产量。田间实打实收测产可知,示范田平均公顷产量为6 532.5 kg,比非示范田公顷产量(4 884 kg)增产33.7%。总体来看,应用小行距稀播综合技术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增加分蘖数和次生根、提高旱地小麦抗逆能力、促进群体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稳产增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育成品种的不断推出,在河北省东部低平原区种植的小麦品种也随之增多。为了筛选适合该区域种植的抗旱、耐盐、丰产小麦品种,在盐分含量3.26 g/kg的盐碱地上,选用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应用的8个优质旱碱麦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通过比较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不孕小穗数、不孕小穗率、产量构成因子、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对各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捷麦19和小偃156产量较高、生态适应性强,为适合河北省东部低平原区种植的旱碱麦优选品种,其中捷麦19株高最大,小偃156蛋白质含量最高。在降水量多的地区或年份,可以追求旱碱麦的产量和品质,推荐种植小偃156;反之,则需要种植抗旱性强、产量稳定的捷麦19。  相似文献   

11.
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研究表明,此方法可以得到13 1%~14 8%单倍体幼胚,在改良的B5培养基上进行胚抢救,单倍体幼胚成苗率达到96%以上。通过染色体加倍得到双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12.
桃麦间作复合群体中桃树对小麦生态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桃麦间作条件下,距离桃树越近,小麦生长空间的光照强度、土壤地温、土壤水分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越低,尤其是光照强度和土壤速效磷含量两个指标,冠下区极显著低于近冠区和远冠区。由于受这些生态方面的影响,造成距离桃树较近的小麦在生理方面表现为叶面积系数小,叶绿素含量低,光合性能差,植株磷、钾物质含量较少。  相似文献   

13.
小麦苗期接种条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West.)后,分别采用高温(21±1)℃和常温(14±1)℃处理,测定了陕西、甘肃两省主栽品种及抗源的高温抗条锈性。结果表明,陕927、陕897、兰天1号、豫麦21和钱保德等品种具有高温抗条锈性,陕农757、西植9420、M8003-06、绵阳11、繁6、天选36和里勃留拉等品种可能具有高温抗条锈性。  相似文献   

14.
小麦麦瘟病,由梨孢菌小麦专化型(Magnaporthe oryzae, sp. Triticum, MoT) 侵染所致,最早于1985年在巴西发现,随后传播到其他南美国家。2016与2017年,麦瘟病登陆亚洲,相继在孟加拉国和印度暴发,对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小麦生产形成了潜在威胁。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麦瘟病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小麦麦瘟病病原菌、侵染过程、流行因素和小麦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小麦麦瘟病抗性评价的方法。本研究组研究发现,在人工接种条件下,水稻来源的稻瘟病菌株(MoO)可侵染小麦引起典型麦瘟症状。笔者认为,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麦瘟病发生的报道,但部分地区存在麦瘟病的发病条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麦瘟病有暴发的可能,需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加快麦瘟病发病机理及小麦抗性基因发掘的研究,以提升我国麦瘟病的研究水平,并为预防麦瘟病的发生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系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对2000年华北北部203份材料中选育出来的抗病性、丰产性好的48份材料再次进行成株期和苗期抗白粉病鉴定,鉴定结果:成株期免疫材料有24份,高抗材料9份,中抗材料6份。苗期无免疫材料,高抗材料31份,中抗材料10份。  相似文献   

16.
小麦抗蚜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抗麦蚜资源筛选,抗麦蚜机制,抗麦蚜分子标记水平及抗麦蚜基因工程等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做了概括。最后提出在抗麦蚜研究过程中,应把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抗麦蚜育种方法相结合,加速培育出抗麦蚜 的优质、高产小麦新材料、新品种,加强麦蚜、寄主、环境关系的研究,提高麦蚜综合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7.
麦套玉米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旱作条件下麦套玉米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千粒重与小麦密度、小麦施氮量、玉米密度及玉米播期呈显著的四元二次回归关系。单因子对小麦千粒重的作用,依小麦密度、玉米密度、小麦施氮量及玉米播期的次序递减,两因子交互作用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依玉米密度和玉米播期、小麦施氮量和玉米播期、小麦施氮量和玉米密度次序递减。同时分析了各因子及因子间对小麦千粒重的作用规律,讨论了麦套玉米复合群体中各种竞争与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小麦免耕播种中,通过设置留15~20cm根茬、50%秸秆粉碎还田、全部秸秆粉碎还田3种秸秆处理方式,并与传统的翻耕进行对比,研究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播种质量、群体动态、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免耕小麦的播种质量、越冬能力、群体动态、产量均受到一定影响;免耕播种能提高前期土壤水分,但前期土壤温度偏低;留根茬的免耕处理产量较翻耕略有降低,而50%秸秆覆盖、100%秸秆覆盖的处理较翻耕减产达10.6%、14.1%,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冬播麦区小麦品种籽粒硬度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小麦新品种(系)籽粒硬度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异,对65份品种(系)的籽粒硬度在北部冬麦区11个试点,以及43份品种(系)在南方冬麦区4个试点的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硬度类型品种所占比例不同,北片硬质品种的比例大于南片,软质和混合品种比例小于南片。北片各点参试品种籽粒硬度均高于南片,其中北片硬质品种的硬度大于南片硬质品种,软质和混合品种的硬度值与南片接近;硬度值最高的是西农8925-13,达99;最低的是WG6,为18。同一小麦品种在不同环境下籽粒硬度存在差异,北片47份硬质品种的硬度在不同地点间变异程度最小,变异系数平均值为7.5%,南片22份软质品种的硬度在不同地点间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系数平均值为26.3%;各品种的变异系数以周麦12号最小为2.6%,扬97-65最大为72.7%,各地点变异系数表现出南片各点均大于北片,其中南片江苏白马湖最高达49.7%,北片周口最低为26.7%,因此,品种间硬度在北片各地点较南片稳定。对北片品种(品系)籽粒硬度的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分析表明,硬度主要由品种固定效应决定,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较小,环境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聊麦18号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强的特点,探讨了超级小麦选育中育种目标的制定、种质创新、资源合理组配、杂交后代选择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