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自1996年正式启动水稻超高产育种项目以来,到现在为止农业部共确认超级稻品种83个,推广面积才达到全国水稻面积的20%,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水稻单产量不高的问题。水稻的产量与株型改良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分析水稻高产株型的特点,提出了水稻改良的主要途径,展望了水稻株型育种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1996年正式启动水稻超高产育种项目以来,到现在为止农业部共确认超级稻品种83个,推广面积才达到全国水稻面积的20%,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水稻单产量不高的问题。水稻的产量与株型改良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分析水稻高产株型的特点,提出了水稻改良的主要途径,展望了水稻株型育种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1996年正式启动水稻超高产育种项目以来,到现在为止农业部共确认超级稻品种83个,推广面积才达到全国水稻面积的20%,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水稻单产量不高的问题。水稻的产量与株型改良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分析水稻高产株型的特点,提出了水稻改良的主要途径,展望了水稻株型育种的美好前景,选育对生态条件有较好适应性、整体素质高的亚种间杂交稻。  相似文献   

4.
水稻理想株型的再次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株型育种的发展阶段、理想株型育种的模式,以及株型研究中若干理论问题,如株型育种概念、株型与功能的关系、"源库"理论与株型改良关系、加强动态株型的研究等,是当前水稻株型研究中尚有争议的一些问题,作者在《水稻理想株型的初步探讨》的基础上,再次发表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优良的水稻株型是水稻能够获得高产的骨架,塑造理想株型是超级稻育种的主要技术路线之一。水稻株型相关基因的克隆为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株型提供了条件。目前,利用转基因技术创造水稻新矮源的工作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对分蘖和穗型进行转基因调控的研究也已展开。随着越来越多的株型基因被克隆,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水稻株型将大有可为,这对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1996年正式启动水稻超高产育种项目以来,迄今农业部共确认超级稻品种(组合)83个,推广面积达到全国水稻面积的20%.此间我国水稻单产在6.0~6.5t·hm-2之间波动,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徘徊不前的局面.针对上述问题,从籼粳稻杂交常规育种、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光敏雄性不育与两系法、籼粳稻品质性状差异与遗传改良、超高产株型模式方面讨论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遗传与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作物株型育种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本文叙述了株型育种的理论与成就,讨论了叶片性状和株高与高产有种问题,提出了株型育种要以叶片的直、立、厚为主,增加茎粗为重点,株型与大穗结合。玉米、高粱应以改良叶片的直立性为主,以便增加密度,提高单产;水稻和谷子更应注重直立穗型的选择,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陈圣柱  陈丹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8(9):113-114,117
我国水稻高产和超高产育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矮化育种、杂交稻育种和超高产(超级稻)育种。水稻超高产(超级稻)育种被认为是水稻育种史上的第三次革命。本文回顾、分析了国内外水稻高产和超高产育种现状,对株型育种的主要理论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动态理想株型的观点和水稻动态理想株型的塑造途径,对水稻超高产动态育种理想株型育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综合评述了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进展与前景,认为培育和推广超级稻,是继株型改良和杂交稻育种之后,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水稻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利用籼粳稻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通过复交优化性状组配聚合有利基因,选育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确立之后,在常规超级稻育种和超级杂交稻育种两方面都已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地创造出一批新株型优异种质,培育出一批优质抗病的超级稻新品种和新组合。这些超级稻新品种、新组合已广泛地应用于水稻生产实践,并已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株型育种实现株型改良、塑造“水稻理想株型”是提高水稻产量水平的强力技术保证。水稻 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具有明显阶段性和连续性,每一阶段都应具有最佳的群体形态结构与相应的生理机能,这 种随着生育期的变化而改变的株型结构配置,称之为“动态株型结构”。根据华南稻区实际情况,比较在早、 晚季不同生态环境下华南双季超级籼稻不同品种(组合)“动态株型结构”的特点,首先构建了华南双季超级 籼稻动态株型育种理论体系并应用于华南双季超级籼稻育种实践,使以往定性模糊的“株型结构”概念上升为 动态的、科学的量化指标,从而能更明确地、更综合地、更系统地反映本稻区双季超级籼稻品种(组合)的重 要形态生理特点,进一步揭示高产形成规律,从而促使超级籼稻株型育种概念日臻完善。应用该理论指导华南 双季稻超高产育种实践,可以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且已有一批超级籼稻和优质超高产水稻新品种(组 合)育成并应用推广,显示其对华南超级籼稻及优质超高产育种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辽宁省水稻生产发展的概况,分析了辽宁省水稻生产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其总体趋势是面积显著增加,单产成倍增长,总产量不断提高。同时,从籼粳稻杂交、理想株型育种、超高产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理论研究方面介绍了水稻育种概况。  相似文献   

12.
水稻株型对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当前推广16个水稻品种进行性状相关分析,阐述了株高、剑叶角度、长度、宽度、面积;倒2叶角度、长度、宽度、面积,倒3叶角度、长度、宽度、面积与产量关系。从而提出要想提高产量,不仅要考虑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而且要考虑水稻的株型。为吉林省水稻高产栽培和水稻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理想株型在超级稻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水稻理想株型模式,及理想株型育种在我国超级稻选育上的应用进展。对水稻理想株型育种的发展方向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60-70年代推行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选育与推广以来,我国水稻单产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为了增强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效能,80年代日本人率先提出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概念。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始于90年代中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超高产水稻育种已经成为稻作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章综述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进展:(1)新株型育种理论;(2)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是超高产育种的一大方向;(3)籼粳亚种间杂交是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技术路线;(4)利用野生稻有利基因选育超高产组合。并指出当前水稻超高产育种存在的一些问题:(1)超高产和优质的统一问题;(2)不能实现传统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3)超高产与抗性的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水稻超高产育种发展历程,从水稻新株型育种理论、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籼粳亚种间杂交、借助分子技术选育超高产组合4个方面总结了目前水稻超高产育种取得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当前云南省水稻超高产育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的总体设想.  相似文献   

16.
超高产水稻育种中理想株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水稻育种实践中株型研究的历史,并从穗、叶、根、株高等方面总结了在超高产水稻育种中理想株型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最后指出了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实现超高产育种目标所应采取的策略与技术。  相似文献   

17.
水稻理想株型研究进展与育种策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穗、叶、根、株高等方面简要介绍了株型育种所取得的进展和育种专家提出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理想株型模式,指出了21世纪中国水稻育种工作者应坚持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方向,坚持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的联结,坚持跨地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强强联手的水稻理想株型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8.
水稻株型改良对提高单产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对控制水稻直立穗型的相关基因DEP3、DN1、EP5、DEP2、DEP1、qPE9—1、D1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基因定位,参与的代谢途径,表型以及分子育种利用等,旨在丰富和发展直立穗超高产株型理论,为超高产分子育种、栽培提供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9.
对超级稻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回顾国内外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指出必须通过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实现超级稻新的突破。一是创制新种质、新材料,二是注重理想株型构建中几个关键性状的选择,三是开展生理生态理想型育种,四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数量性状基因座(QTL),五是实施理想株型栽培,从而实现水稻超高产与优质、多抗及广适应性的同步改良与全面突破。  相似文献   

20.
水稻sd—1基因分子标记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半矮生品种对改良株型,提高干物质生产能力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表现高度的抗倒伏性,因而对世界各稻作地区的增产起着极为主要的作用.我们发现水稻半矮生性基因sd-l与不同的微效基因共同作用,可以使水稻株高这一性状有不同的表现.因而适当的株高成为理想株形和超高产育种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