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1996-1999年在新建苹果密植园进行不同间作处理,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解决了幼龄苹果园前期无收入的问题.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山地幼龄果园最佳间作模式为地膜西瓜+红薯+花生和地膜西瓜+花生+辣椒,即增加了果园的收入,又达到了养园、早果、丰产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幼龄苹果园较适间作作物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桂武 《农家致富》2006,(15):37-37
在果树结果之前.园内间作作物收入的多少,对提高果农的积极性,促进果树生产起很大的作用。经过近年的实践观察,幼龄果园的较佳间作作物为西瓜、韭菜。新植的苹果幼树生长较慢,以红星苹果为例.2米x3米的株行距定植第一年后叶面积系数不足0.1,3年才能接近1,所以刚定植的果园,一定要把间作作物选择好.以增加园内的前期收入,促进幼树生长。现以西瓜和韭菜,大豆和花生(作对照)为问作物。观察间作物对一年生苹果幼树(红星)生长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北京农业》1994,(1):30-30
幼龄苹果园间作花生栽培模式近年在河北阳原县曲长城村1500亩幼龄苹果园中间作花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实践证明,幼龄苹果园间作花生是丘陵地区一种高效益的栽培模式。-、幼龄果园间作花生的好处1.经济利用土地,提高光能利用率。幼龄苹果树占地面积仅有全园面积...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对幼龄茶园间作花生栽培技术;通过对幼龄茶园间作花生中试结果的分析表明:在幼龄茶园间作花生,优化的栽培技术与合理的品种布局,能够取得高效收益与良好的社会效应,实现实现短期经济收入与长期经济收入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江西红壤幼龄果园间作春大豆机械化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期间,江西果业蓬勃发展,利用红壤幼龄果园发展间作春大豆种植生产,可补充果园前期收入不足的短板。经过多年的技术研究与试验,总结集成了一套适合于江西省红壤幼龄果园间作春大豆的机械化种植技术。该项技术通过选择优良春大豆品种、合理密植、机械化条播带状播种、重施基肥巧施追肥、果园与春大豆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项技术的集成与试验示范,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收益。红壤幼龄果园间作春大豆机械播种技术为江西省新垦幼龄果园实行间作套种春大豆提供了很好的种植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幼龄枣树产量低的问题,宁夏狼皮梁林场农户尝试了在幼龄枣园行间套种西瓜和红薯,获得了一定收入,经过3a的试验、示范,总结出一套幼龄枣树(1-3a生)行间套种西瓜和红薯一年三熟的栽培模式(在幼龄枣树行间套种早熟西瓜(甜瓜),在生长期的西瓜行株距中间或外侧种植红薯),当年667m2产西瓜2000kg,产红薯1700kg,间作纯收入1900元左右,是当地种植玉米收入的4倍,并且做到了三种植物合理间作,共同生长,实现了夏收西瓜,秋收红薯,一年三熟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幼龄果园行间空闲土地和光热资源等适于间作套种的客观条件栽种马铃薯,通过间作方式可使同等条件下水肥、光热资源协调利用以及病虫杂草防治得到互补优化。马铃薯的栽培特别是地膜马铃薯栽培,既可抑制果树地内杂草的生长,又利于果园的保水保肥。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埋土防寒区葡萄园间作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增加收益,建立完善的葡萄园耕作制度技术体系,在贺兰山东麓幼龄葡萄园开展了间作西瓜试验。结果表明,葡萄园内间作西瓜1年可增收西瓜52 500 kg/hm~2,不仅增加葡萄园的前期收入,而且还可促进幼龄葡萄的生长,降低了风沙危害,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幼龄杨树间作不同农作物的产量及经济效益,以山东济南地区的杨树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林下间作大豆、胡萝卜、西瓜、花生、小麦,并考察了不同间作模式下杨树林的生长情况,以及不同间作模式下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下杨树的树高与胸径均较空白对照有所提高,其中采用杨树与西瓜进行间作后,杨树的生长情况最好;杨树与花生间作模式下杨树的生长情况最差;间作3年内杨树与西瓜间作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较好,在第1年达到了7000元/hm2,第3年为2600元/hm2;其次为杨树与胡萝卜间作模式;杨树小麦间作模式下经济效益最低,第3年经济效益仅为800元/hm2。  相似文献   

10.
幼龄果园套种模式生产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行套种,是果农提高前期收入,集培肥地力、以短养长、以园养园的有效办法。2010年3月至2011年4月,在平孟镇新植砂糖桔果园内进行“柑桔+西瓜+旱稻+马铃薯”套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幼龄果园套种,效益西瓜产值4.16万元/hm^2,旱稻产值1.16万元/hm^2,马铃薯产值4.1万元/hm^2,三项效益产值共9....  相似文献   

11.
不同间作物对幼龄茶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在幼龄茶园进行间作, 既能改变茶园的小气候,有利于茶树生长,又能增加间作物的收入.适宜幼龄茶园的间作物 ,以花生、花生-大蒜、花生-白菜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2.
果树是个多年生的经济作物,幼龄果园树小间隙大,充分利用幼树小空余地大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间作套种,是果园达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好方法。通过幼龄果园的问作套种,不但能增加果农当年的经济收入,而且也能改良果园土壤的理化结构,以促进果树的良好生长。取得一举两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地膜花生垄沟套种西瓜,花生亩产300 kg,西瓜亩产2 500 kg.西瓜与花生共生期60天(影响期25天)花生不减产,西瓜收入1 000多元.其主要栽培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赤红壤坡地幼龄果园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氮组分的影响,筛选出提高果园土壤氮素有效性的优化间作模式。【方法】通过2季(2015年秋季和2016年春季)野外定位试验,以龙眼Dimocarpus longan(Dl)单作为对照(CK),研究幼龄龙眼园3种间作模式[龙眼/花生Arachis hypogaea(Dl/Ah)、龙眼/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Dl/Sg)和龙眼/黑麦草Lolium perenne(Dl/Lp)]对土壤全氮(TN)、碱解氮(AN)、硝态氮(NO_3~--N)、溶解性有机氮(DON)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等氮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2季花生成熟期,间作处理土壤MBN含量显著高于CK,Dl/Ah和Dl/Sg处理土壤TN含量显著高于CK;2季花生花针期,Dl/Ah处理土壤DON和AN含量均显著高于CK;2016年春季花生花针期,Dl/Ah和Dl/Sg处理土壤NO_3~--N含量分别比CK显著提高了64.4%和34.2%。土壤TN、DON、NO_3~--N含量与植株C含量、C/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植株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幼龄果园间作花生和柱花草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各氮组分含量,间作花生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北京地区幼龄果园间作党参的适应性,以单作党参为对照,观测幼龄果园间作党参的物候期、农艺性状及品质.结果显示,幼龄果园党参的生长发育逐渐落后于单作党参,初蕾期相差1~2d,果熟期相差5~7d;单作党参根径为果园党参平均值的1.14倍,根长为0.95倍;单作党参的地上部分干重为果园党参的1.04倍.幼龄果园间作党参与单作党参的浸出物和多糖含量最大差异分别为0.22%和0.4%.北京地区幼龄果园适宜间作党参.  相似文献   

16.
灵台县幼龄果园套种西瓜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主要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植株调整、收获适期几个方面介绍了幼龄果园套种西瓜的栽培技术,旨在为今后的栽培提供参考,也是解决幼龄果园早起无收入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果树品种的更新换代,每年都有一定面积的幼龄果园。而果树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幼龄果园套种西瓜是果农提高前期收入的有效的方法。幼龄果树与西瓜套种,相互促进,互相补充,简单易行,是一种优秀的栽培模式。让我们通过观看视频来了解这种栽培模式吧!(请用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相似文献   

18.
发展低龄树下栽培花生的技术,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增加林地效益,还可以多增加经济作物的一份效益。本技术规程在试验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幼龄皂角间作花生过程中的间作规格、花生种植和播种、花生苗期管理、间作园中耕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幼龄树下间套作花生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提高幼龄椰林下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构建幼龄椰林下间作花生种植系统,通过对花生农艺性状、营养品质性状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筛选较适宜幼龄椰林下间作的鲜食花生品系,共筛选出4种不同鲜食花生品系并用于间作.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系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差异较大,YN1花生品系产量最高,为458.5 kg/667m2,其他花...  相似文献   

20.
吉县果园间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引导果农在果园进行合理间作,针对山西吉县果园间作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果园间作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选择果园间作物、为果树留足营养带、在4年以下幼龄果园间作及加强间作果园田间管理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