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泥石泥危害山区城镇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我国受泥石流威胁的城镇在许多省区的山区都有,而以横断山区一带最为集中,近20年来,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灾情发生,造成巨大的伤亡和损失,甚至毁坏部分城镇。泥石流危害山区城镇既和自然因素有关,又与人类活动密切联系。我国受害城镇多在高山峡谷区或沿地形高差大的山麓分布。历史上山区城镇发展还受人对自然灾害认识能力和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限制。受害城镇多数建在泥石流沟口的扇形地上,尽管多次受害却始终未能认识并解决好防避泥石流灾害这个重要问题;自六十年代中期以后,山区开发和城乡建设发展很快,城镇规划和建设计划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跟不上需要,加之城市建设中对防灾问题考虑不周,或处理不当而人为地加重了灾情。我们根据山区城镇处在泥石流扇形地上的位置,以及沟河关系、城镇布局等因素,对泥石流沟的危害性、危害类型和危险程度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这对城镇规划或制定防灾避难应急措施都有重要意义。当前应大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加强泥石流灾害调查,准确判定泥石流沟的危害性;编制泥石流综合治理规划,作为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积极地开展综合治理;抓好典型,总结经验,以点促面。  相似文献   

2.
北京山区泥石流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北京市门头沟、房山、延庆、昌平、密云、怀柔、平谷7个区(县)24条山洪泥石流重点沟道的野外调查,了解泥石流危险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结合1998年北京山区山洪泥石流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北京市政府制订科学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治体系、对山区进行合理开发和建设、确保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行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北京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潜在危险仍然比较严重,居民对泥石流灾害防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过度的山区经济开发活动以及村庄建设缺乏科学规划是加大北京山区泥石流潜在威胁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山区泥石流灾害防治的8项对策。  相似文献   

3.
山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人力资源匮乏,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比经济发达地区存在更多的限制因素,其中山地灾害(山洪、滑坡、泥石流)就是制约山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笔者把泥石流灾害作为促进山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分析了泥石流对山地灾害形成的影响及其对山区旅游业发展形成的危害,提出了山区旅游区泥石流的治理原则与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泥石流防治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在西部开展了交通沿线和典型区域的泥石流综合科学考察,进行了东川蒋家沟、波密古乡沟、武都火烧沟等10余处泥石流定点观测,在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建立了大型模拟实验室。针对山区公路、铁路、航道、矿山、城镇、农田、水电工程、风景区等建设与保护中的防灾减灾需求,研发了一系列泥石流监测和预警仪器,建立了单沟和区域泥石流预测预报模型,实现了泥石流预报的气象业务作业;建立了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和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泥石流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方法;发展了岩土工程措施与生态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泥石流综合治理技术;开发出城镇、道路、农田、矿山、风景区等泥石流防治模式,构建了系统的泥石流防治理论与技术,实施了大量的泥石流治理工程,取得了较好的减灾实效。我国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的增加,使得泥石流防治任务愈加艰巨,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做好泥石流防治工作,应该加强泥石流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基于泥石流形成理论的机制预报模式,提高泥石流预报精度;改进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参数确定方法,完善灾害防治技术规程;加强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注重地震区泥石流风险预测;同时,认识泥石流的资源化属性,开发资源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5.
泥石流危险度区划与土地利用规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自然灾害现象,它的发生发展受到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山区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灾害危险程度的影响。该文通过对研究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分析,进行了研究区泥石流危险度区划,找出了当地泥石流危险性最大的区域,继而又根据区划结果对当地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国民经济规划决策及持续、稳定发展,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密云县山区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历史情况,应用灰色系统的灾变理论和灰色预测模型GM(1,1)建立了密云县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预测方程,并探索一种研究山区泥石流灾害预测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泥石流与山区土地荒漠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泥石流灾害数量多,分布广.泥石流不仅是一种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同时又是一种剧烈的水土流失形式.泥石流以强烈的坡面侵蚀和沟道侵蚀以及泥沙堆积等方式破坏山区土地,造成山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山区人地矛盾,同时又将大量的泥沙输入主河,给主河下游带来不利影响.通过土木工程和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方法防治泥石流,在泥石流得到有效控制后,充分开发利用泥石流堆积扇形地和主河河滩地,增加山区耕地面积,陡坡耕地得以退耕还林,使山区土地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泥石流防治、水土保持以及防止土地荒漠化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
亓星  余斌  马煜  王涛 《水土保持通报》2013,33(2):256-260
2011年6月6日凌晨,贵州省望谟县在强降雨作用下发生大范围群发性泥石流,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降雨集中的望谟县北部山区打尖河、打易河和乐旺河上游.此次群发性泥石流是自1949年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该次望谟县“6·6”泥石流的灾害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望谟县“6·6”泥石流主要是低频率群发性泥石流灾害.由于降雨量大,物源相对较少,泥石流以稀性为主,对沟道产生了较强的冲刷作用.泥石流危害方式主要是冲毁淤埋沟口房屋以及随之产生的灾害链效应.未来在相同降雨条件下还可能暴发较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建议采取避让和修建防治工程等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通报》1989,9(3):57-63
对泥石流灾害和对待其它工程地质灾害一样,也应该采取以预防为主并与整治相结合的原则。为了保证山区城镇和工业的发展以及铁路、公路和航运的安全,在开展泥石流分布机理、成因和特性等研究的基础上,除注意发展工程整治(硬防治)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开展软防治的研究工作,也就是开展多种形式的预报警报临测系统的研制,建立适合本部门、本地区的警戒避难体制,建立法规,以及发挥政府防汛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力量,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和普及避难演习,将泥石流灾害遏制于摇篮之中,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0.
贡嘎山以高原、峡谷、雪山、冰川、温泉、湖泊、森林等自然景观和藏彝少数民族风情成为旅游者的旅游天堂.长期以来,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水文条件等影响,景区泥石流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对旅游景观资源、基础设施、游客安全、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提出了开展泥石流灾害详查和危险评估,灾害危险性分析和分区,制定景区防灾规划,建立泥石流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系统,设置灾害点标识警示和系统开展泥石流灾害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查明2020年5月25日云南省贡山县“5·25”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为该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灾后应急排查一手资料,在系统收集区域地质及降雨资料的基础上,对其灾害过程开展了深入分析与研究。[结果] 贡山县“5·25”群发性地质灾害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规模多为小型,主要沿怒江两岸公路沿线分布,滑坡多以浅表层为主,泥石流多以土力类泥石流启动模式为主,地质灾害表现出典型的高位远程及链式灾害特征,滑坡或崩塌发生后进入沟道转化为泥石流的现象极为普遍。[结论] 贡山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中需充分考虑高位地质灾害的排查,同时科学评估地质灾害引发的链式效应及其影响区范围;由于境内植被覆盖率较高,泥石流发生后会携带大量的漂木冲出,在沟道狭窄处或沟口桥涵处易形成堵塞,对泥石流的瞬时流量会起到放大作用而翻越沟道造成灾害。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堵塞系数取值的合理性。建议对贡山县城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融合,从源头上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管控,同时提高县城后山已有泥石流防治工程设防等级和标准。  相似文献   

12.
陈廷方  崔鹏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6):83-85,149
泥石流不仅是一种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同时又是一种强烈的水土流失形式。泥石流以其强大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导致山区土地砂石化。在分析人类活动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泥石流导致土地砂石化的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泥石流及山区土地砂石化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四川省甘洛县2019年群发性山洪泥石流灾害成因机理进行分析,为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控减灾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9年甘洛县山洪泥石流灾害开展现场调查,并结合相关影像和雨情数据等资料,对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影响因素以及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结果] 2019年甘洛县山洪泥石流主要是由于短期强降雨所诱发的,加之区内有丰富的固体物源以及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山洪泥石流灾害是洪水与固体物质相互作用共同致灾的产物;山洪泥石流运动过程中受到地形以及一些工程设施的影响比较明显;同时山洪泥石流会挤压主河道甚至阻断河道,从而导致更大灾害。[结论] 基于甘洛县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理与致灾特征,应该以加强灾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为本,采取工程防治与生态防治相结合的治灾措施。  相似文献   

14.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但由于其爆发频率低、爆发前兆不易识,往往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旦爆发泥石流,就容易造成灾害。研究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是理解泥石流成因、特征及工程设计参数的重要途径,可为泥石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在对石头沟进行实地调查所获取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该沟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计算,并对其危险性做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可为石头沟泥石流的治理及防灾减灾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舟曲县"8·8"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该次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入手,分析了诱发泥石流的两点主要原因——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进而得出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预警、监测和应急措施。建议构建综合预警防范机制,以便从根本上防范此类地质灾害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山地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近年来频发的山地灾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通过对2010年8月7日甘肃省甘南州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状况、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分析,详细阐述目前我国在应对突发性山地灾害预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排查精度低、灾害预警技术低、信息不畅、灾害应对体系不完善。针对各问题提出提高排查精度、开展以流域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危险区区划、建立和管理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灾害应对体系等建议,可为今后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山区留守人员对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的减灾防灾的认知情况以及对当地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受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威胁的彭州市小鱼洞镇为研究区,基于实地问卷调查数据,并用SPSS与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获得了受访人员对有效减灾防灾措施的认可度。[结果]留守人员对于减灾防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急反应能力是有限的,公众对防灾减灾的认知有一定的错误和曲解;通过已有的评价模型对小鱼洞镇地质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评分为84,表明该区域应急管理能力较强,当地人民也较为满意。[结论]在起草紧急计划之前,政府应该更多的考虑留守群体的期望和实际的疏散能力,而不是靠想象中的情况来完成计划好的工作,同时加强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提高突发地质灾害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刘少军    张京红    张明洁  车秀芬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5):165-169
在海南岛暴雨风险普查资料收集的基础上,以海南岛140个小流域为单元,选择了地形因子、水系因子、暴雨指数、滑坡和泥石流密度、综合灾度6个因子作为山洪灾害的危险性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海南岛山洪灾害危险性;选择人口密度比、耕地百分比、GDP百分比、基础设施百分比作为易损性指标;通过风险=危险性×易损性,在ArcGIS中完成了海南岛山洪灾害的风险区划图,并通过历史山洪数据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海南岛山洪灾害的风险区划图中的高风险区和次高风险区平均覆盖了历史山洪灾害的72%的范围,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区划结果的合理性,该成果可在海南岛的山洪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渡河右岸一级支流利子依达沟是一条多期次,中高频率的泥石流沟。根据该沟泥石流的灾害历史和发育特征,对整个沟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工程调查,典型剖面保留泥痕的地质工程测绘,现场的颗分实验及容重实验,分析了利子依达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泥石流的演化历史。结合大渡河阶地发育特征和冰川消融期次,分析了利子依达沟各期老泥石流的发育时期,并对该沟泥石流进行了预测。通过研究发现,利子依达沟古泥石流的形成和冰川的演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历史分析法可以预测其发展趋势。利子依达沟是一条衰亡期泥石流沟,其泥石流暴发规模会逐次减小。  相似文献   

20.
泥石流、滑坡是北京山区常见的山地灾害,尤以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全市共有泥石流沟700条,分布在房山、门头沟、昌平、怀柔、延庆、密云、平谷7个区县,涉及乡镇61个。泥石流、滑坡多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治泥石流、滑坡灾害,对改善北京山区环境,保护首都水源地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