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棉花是九江市的主要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5.7万hm2左右、总产皮棉6.75万t以上,分别约占全省总量的2/3和4/5。95%的棉田是棉花→油菜两熟,且基本上是油后棉。为了获得油棉两熟双丰收,在茬口时空处理上全面推广了棉花营养钵育苗与油菜常规育苗双移栽技术。然而,随着近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用工多、强度大与劳动力紧缺的矛盾日益凸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2005年本市在全省率先从江苏红太阳集团引进棉花“无土育苗、无钵移栽”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1示范概况1.1地点与面积。示范分布在彭泽、湖口、永修、九江、都昌及所…  相似文献   

2.
查楷 《江西棉花》1989,(2):24-25
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是夺取棉花高产、优质和棉、油两熟双丰收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我县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已有多年的历史,经多年生产实践,大面积推广已获得成功。为夺取棉油双高产闯出了一条新路,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增产的作用。我县自1982年以来,移栽棉花面积逐年扩大,1988年达11万亩。移栽棉花普遍表现增产,据调查,其中效益显著,增产幅度大的地块约占移栽面积的60%以上,增产幅度在20—40%的有30%左右的移栽面积,增产幅度在5—15%左右的只有10%左右的移栽面积,与直播棉花产量相等或略有减产。为什么移栽棉花比直播棉花高产呢?主要是移栽棉花有不同的生育特(?),移栽棉花表现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该棉区传统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和配套栽培技术存在的制约棉花生产发展的问题,基于麦(油)棉两熟种植制度,研究形成了轻型育苗、机械化移栽和麦(油)后直播棉种植方式;并开展了新型种植方式下配套的增密和减肥技术研究,建成了适于长江流域棉区麦(油)棉两熟种植制度的棉花增密减肥轻简高效技术体系,为轻简高效植棉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棉花使用床土调制剂育苗效应及增产效果柳长泽,黄熙志,孔德虞,李晗(江西省星子县农牧局332800)历来各地为克服棉麦棉油争季节的矛盾,普遍采用营养钵育苗,但是广大棉农育苗所制的“营养钵”,多为无营养的“田土钵”或营养不全钵。播种后难以全苗稳长,致使棉...  相似文献   

5.
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是解决两熟争地争季节的矛盾,夺取两熟双高产的有效途径;也是抗御自然灾害,夺取棉花春不死苗,秋不烂桃实现早熟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它对节省用种,扩大良种繁育系数更具有重要的意义。营养钵育苗移栽在我县早在五十年代就已开始试验推广,但由于重视不够,经验不足,长期以来形成了花工多,移栽少,推而不广的局面,有的仅仅把它当做一项移栽补缺抓全苗的措施,没有把育苗移栽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棉区随着落实和不断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棉农治穷致富心切,要求两熟双高产,  相似文献   

6.
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是棉花栽培措施上的革新,是盐碱地区棉花增产的保证,它的推广有效地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作为间作套种上的一项配套措施,棉花由一年一熟变为麦棉一年两熟,或棉麦瓜菜一年多熟,提高了经济效益,缓和了粮棉争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棉区棉花不同种植方式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以中棉所53为试材,设置油后直播、油后基质育苗移栽、油后营钵育苗移栽和油棉营养体育苗套栽4种种植方式,进行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效益的分析.结果表明:油后营养钵育苗移栽可获得较高的收益和纯收益;基质育苗移栽投入较少,纯收益较高;油棉营养钵育苗套栽与油后营养钵育苗移栽相比并没有优势;油后直播方式虽然产量低,但人工投入少,生产成本低,适合劳动力缺少的家庭或农场应用,但要考虑天气因素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8.
营养钵育苗移栽是解决油棉连作双熟制棉田换茬时争时抢地矛盾确保油棉双丰收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棉花一播全苗、健壮早发、早熟优质丰产的有效措施。 1 就地选好留足苗床地,狠抓营养钵质量冬季就要选好留足苗床地,为了移栽方便,最好是就地育苗。在大田(地)中选择  相似文献   

9.
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是改麦(油),棉两熟套种为两熟连作,解决粮棉争地、争光、争季节矛盾,夺取粮(油)棉双高产的成功经验。(一)彭泽县浪溪公社浪溪大队700亩棉地,位于浪溪中心圩,三面环山,一面临湖,过去种棉花都是搞套种直播的,经常受着湖风低温的影响,棉花苗期保苗困难,死苗严重,每因补籽和重播,造成棉花迟发晚熟,后期遭受棉铃虫为害,蕾铃脱落多,棉花产量长期徘徊在八、九十斤。社员对种棉花信心不足,认为种棉花“投资大,收入小,划不来”。自从一九七六年以后,狠抓科学种田,  相似文献   

10.
棉花地膜营养钵简易育苗法,是科用地膜平铺覆盖、营养钵育苗,将地膜棉和塑膜育苗移栽有机地融为一体的新的简化栽培技术(简称为棉花地膜钵育移栽技术)。根据陕西省植物保护研究所1984—1990年在临潼县境关山乡及毗邻的富平、渭南等县的11个村镇51283亩适棉地域试验、示范、推广,累计实施面积为17859.4亩,正常年景平均亩产皮棉91.2公斤,比露地棉亩均皮棉45公  相似文献   

11.
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是一项争季节,争早发的高产技术,在湖口县已推广多年。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棉花育苗移栽过程中还是经常发生烂种死苗、虫害伤苗、破钵损苗现象,营养钵有效率很少超过70%,一般在50%左右,有的年份,有的农户甚致不到10%(不能一播全苗)。烂种死苗导致棉苗不齐、密度不够、生育期推迟,提高生产成本。降低棉花产量和植棉效益。通过十多年的观察、调查、了解,笔者认为在棉花育苗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当措施而引起烂种死苗损苗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麦棉两熟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麦棉花套栽种植模式为对照,设置麦棉两熟不同种植方式,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的棉花产量和两熟效益。结果表明,传统的营养钵育苗麦套移栽棉产量和效益均最高;走后基质育苗移栽棉产量和效益低于套栽棉,但略高于走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麦后中熟直播棉产量和效益均最低,走后早熟直播棉产量与走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相当、但效益与营养钵育苗走套移栽棉相当。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及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的形势下,走棉套栽种植方式必将会被生产淘汰,麦后棉适宜于机械化与轻简化,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棉花机械化育苗移栽农艺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后棉花机械化育苗移栽是山西南部棉区充分利用耕地和光热资源 ,实现麦棉两熟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而与之配套的机制土钵规格、移栽苗的苗龄等农艺指标则直接影响着机械化育苗移栽的整体效益。我们经过三年的试验研究 ,确定了适宜于棉花机械化育苗移栽的营养钵规格、移栽苗苗龄等农艺指标 ,从而提高和完善了棉花机械化育苗移栽技术。1试验方法试验设在山西棉花所试验农场 ,供试棉花品种为中棉所 1 6、晋棉 1 7。配套机具为山西农机所研制的 2 ZB— 2型制钵机和 2 ZYB— 2型钵苗移栽机。表 1 不同钵体规格和移栽…  相似文献   

14.
对棉花油后直播、油后基质育苗移栽、油后营养钵育苗移栽以及油棉营养钵育苗套栽四种种植方式下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棉花产量有显著影响,以油后营养体育苗移栽产量最高;在总投入上.油后基质育苗移栽最少,油棉营养钵育苗套栽最多;在纯收益和除人工成本收益上均以油后营养钵育苗移栽最高。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县棉花由一年一熟改为营养钵育苗移栽麦棉两熟,或棉瓜菜多熟,提高了经济效益,缓和了粮棉争地矛盾,同时也保证了棉田面积的稳定。但由于生态条件的变化,棉花多种病虫害的发生量、危害期、危害程度与单作棉田有较大差异,其主要特点是“两轻四重”。  相似文献   

16.
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是夺取棉花高产优质和棉油(菜)两熟双丰收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它比直播棉生长发育早,亩成铃数多,早熟高产优质。可是,因营养钵播种早,天气阴雨低温多,出苗后又因钵苗薄膜覆盖,膜内苗床适温高湿,有利于各种苗病扩展蔓延,导致全苗后至二叶一心期(尤其抽心前后)棉茎基腐及根腐类型病害大量发生而烂根死苗,即自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死苗高峰期,一般死苗率3.7—7.5%,个别苗床达33.7%以上。为了解决棉花营养钵苗床烂根死苗与早全壮苗的矛盾,我们对棉花苗期病害开展了防治试验,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棉花大钵育苗移栽技术及其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大钵育苗移栽技术及其优势①卢元华湖北沙洋苗子湖农场生产科431711近几年常规的营养钵育苗移栽在我区的4~5月份常遇到低温阴雨天气的影响,导致棉苗缓苗期长甚至死苗。针对此情况,通过几年的摸索,将常规的营养钵育苗移栽改成大钵育苗移栽。实践证明,棉花...  相似文献   

18.
两膜早棉(塑膜营养钵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在我县近年棉花生产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是提高我县棉花产量的有效途径。为了充分挖掘其增产潜力,我们对发展两膜早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调查,详细地分析,科学地探讨。  相似文献   

19.
麦(油)后移栽棉是在人口逐年增加、土地逐年减少、粮棉矛盾日趋突出的形势下,合理引进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新技术,使棉田综合生产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产物。这种麦棉种植方式70年代末首先在我省沿江棉区大面积推广,有力地推动了我省麦棉连作两熟制的发展。到1985年...  相似文献   

20.
麦(油)后移裁棉是在人口逐年增加、土地逐年减少、粮棉矛盾日趋突出的形势下,合理引进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新技术,使棉田综合生产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产物。这种麦棉种植方式70年代末首先在江苏沿江棉区大面积推广,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省麦棉连作两熟制的发展。198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