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馒头营子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馒头营子小流域位于朝阳县西部台子乡境内,总面积19.03km2,水土流失面积10.80km2,占56.8%。该流域自2003年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辽宁省大凌河流域老虎山项目区后,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治山治水活动。5a间完成综合治理面积795.4hm2,治理度达到了78.32%,林草覆盖率达到35.37%。2008年粮食总产198.83万kg,人均产粮803.35kg;经济总收入569.46万元,人均收入2300.85元。流域治理的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辽宁省大凌河建昌县流域凌河源项目区综合治理工程,总土地面积为328.12km2,水土流失面积194.69 km2,治理期为2008—2012年,通过5 a的治理,项目区综合治理工程发挥了显著基础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浑河流域乌兰察布市项目区,总面积为241.4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205.2km2。项目区于2002~2006年实施治理,共完成治理面积7018.8hm2,其中水保林2006.2hm2,造林保存率总体达到92%以上。在造林过程中,从整地、选苗、栽植、管护、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为今后的小流域治理及水保林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经过5年治理,义县2008—2012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50.01 km2,共治理了10条小流域,治理措施保存面积148.24 km2,完成水土保持总投资5 874.13万元,治理程度达到76.1%。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组织和监管、注重队伍培养和后期管护、实行内业管理档案化等措施,使项目区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茹河流域水保生态建设项目彭阳县项目区一、二期工程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7.5km2,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彭阳县项目区的治理模式有立体防治模式、高科技示范园体系建设模式、一条流域一种治理模式、开发特色产业模式、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模式、水土保持工作模式等。上述治理模式的实施拉开了小流域集中治理、样板示范、逐步连片的大幕,其建设机制与措施配置模式、经济开发模式可推广应用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环境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6.
大通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年均土壤侵蚀模数3 000~5 000 t/(km2.a)。近年来,大通县先后开展了重点小流域工程、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等项目建设,共治理小流域24条,完成治理面积718.69 km2,使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36.3%。截至2008年底,林地面积达到64 360 hm2,草地面积达到41 830 hm2,林草覆盖率达到34.4%,梯田面积达到22 978 hm2。综合治理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8年人均产粮482 kg,人均纯收入2 510元。介绍了大通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效、具体做法和今后工作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7.
2013年5月,水利部组织完成了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辽宁省(2008—2012年)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竣工抽验,也标志着辽宁省2008—2012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全面顺利完成。5年间,全省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 290.6 km2,共治理了125条小流域,省以上投资26 860万元,项目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全面总结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柳河流域辽宁省彰武县彰东项目区位于彰武县东部,距彰武县城25km。2011—2013年项目区共批复治理8条小流域,总面积为195.41k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72km^2。彰东项目区建成3a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辽宁省彰武县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彰武县彰东项目区设计报告为依据,分析了项目在建成运行3a来取得的成果,总结取得成果的成功经验,希望为类似地区水土保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截至2009年底,从1995年开始的遵义市"长治"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32亿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887.85 km2,治理小流域220条,对提高项目区土地生产力、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农民收入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项目区年减少土壤流失量100.74万t、增加降水有效利用量4 734.93万m3、增加经济收入7 723.50万元、增加粮食产量490.10万kg,在监督执法、建后管护和助推新农村建设方面也卓有成效。介绍了主要做法和成效。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一期工程包含7个县(市、区)的46个项目区、234条小流域。截至目前,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0.4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 638 km2,全面完成了治理任务,并取得了预期成效。突出表现是:粮食安全保障有力,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十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其主要经验是在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重点加强项目责任落实、前期工作、工程建管和项目宣传等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1.
自2013年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以来,兰陵县完成了16条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小流域的治理任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4.36 km2,完成投资7839万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有效组织和定位,加强效益监测,提高科技水平,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经过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了80.3...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水土保持项目,共涉及大同、朔州2市的15个县(区)的69条流域(片),总面积415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290.7km2,占总面积的79%。截至2007年底,共完成投资32083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72.3km2,90%以上的宜林宜草面积得到了绿化,林草覆盖率达到了51.5%,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增加了永定河流域下游水库的蓄水量,改善了下游河水的水质,保障了首都水源地的正常供水。同时,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农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丹治"一期工程累计治理小流域348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 681 km2,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7.97%提高到79.05%,一期工程项目区年均保土能力达到4 879万t,开展治理的小流域减蚀率达到60%以上,蓄水能力达到43 361万m3,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 846.3 t/(km2.a)降低到816.33 t/(km2.a),整个项目区由中度侵蚀下降为轻度侵蚀,区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水源区水质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防灾减灾能力增强,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介绍了其主要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土保持》2015,(1):13-14,24
2012年湖北省启动实施了"丹治"二期工程,计划投资3.3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26.12 km2,涉及丹江口等10个市(县、区)、20个项目区。目前有8个项目区的17条小流域完成治理,其余12个项目区的32条小流域正在抓紧建设。介绍了工程建设实践中在责任体系、综合治理、强化监管、管理模式方面的"四个转变",并明确了下一步在确保完成建设任务、打造小流域建设精品、做好"丹治"工程"十三五"规划工作等方面的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15.
滇黔桂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低下,生态恶化与农村贫困呈恶性循环,加强水利水保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结合滇黔桂石漠化地区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实施农发水保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近期实施建议:选择重点治理区分两期实施建设,一期工期计划3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 800 km2,二期工程计划连续实施3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 120 km2。建设内容包括坡改梯,水土保持生态林、经济林建设,生态林、疏幼残次林封禁保护,节柴灶、沼气池推广,截排水沟、灌溉沟渠、水塘、护地堤、蓄水池、生产道路建设等。  相似文献   

16.
芮城县葡萄沟流域总土地面积201.3 km2,水土流失面积175.13 km2,占87%。年均土壤侵蚀模数5752 t/km2,水土流失严重。自2006年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区后,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施工,治理程度在短短几年内提高到81.1%。本文介绍了流域治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17.
互助县在认真总结西山流域发展流域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了"水保立县,振兴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经过多年的实践,全县已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90km2,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68 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介绍了具体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18.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山西省2003~2007年工程共6个项目区,涉及54条小流域,包括阳泉市桃河流域的阳西、固企河、阴山河3个项目区,吕梁市湫水河流域的贺家会、白文、柳林北山3个项目区,总面积161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185km2。5年间,按照“水保统筹规划,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的建设管理体制,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整合项目,集中资金,形成合力,加快了建设步伐,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桃河流域项目区新增治理度56.5%,林草覆盖率提高到47.6%,年土壤侵蚀总量减少55.5%;湫水河流域项目区新增治理度52.5%,年土壤侵蚀总量减少50.4%。粮食平均单产增长了128%,总产增长了44%,人均粮食提高了42%,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63.7%。  相似文献   

19.
<正>四川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5.65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2.26%。自1989年国家实施"长治"工程以来,四川各级党委、政府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迅速改善,治理成果惠及千万人民群众。截至2008年底,"长治"工程共完成财政投资15亿元,已治理小流域1 420条,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3万km2,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17%。  相似文献   

20.
宁都县自1993年起被列入国家水保重点防治工程项目县,经过连续15年的综合治理,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5.46km2,但目前全县尚有979.5km2的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在分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确立"生态立县"发展战略、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水保队伍建设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