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猎物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天敌的质量和饲养规模。蠋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其若虫和成虫对鳞翅目害虫幼虫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目前蠋蝽主要依靠黏虫来饲养。但在长期室内饲养过程中黏虫种群出现衰退现象,进而制约了蠋蝽规模化繁育。本文旨在研究黏虫种群复壮措施,为蠋蝽的规模化繁育提供技术支撑。为此,采用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外种群杂交的方式评价了黏虫的种群复壮效果。结果表明,回接自然寄主玉米叶后黏虫的幼虫发育历期(18.03 d)较人工饲料饲养组(21.26 d)显著缩短,蛹重(369.00 mg)和成虫产卵量(770.88粒/雌)显著高于人工饲料饲养组(323.56 mg, 532.73粒/雌),但二者的蛹历期和成虫寿命无显著差异。杂交试验结果表明,4种交配方式产生的F1代产卵前期、雌雄成虫寿命及其子代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但产卵期、产卵量及蛹重存在差异。其中以田间雌性×田间雄性(YF×YM)组合的产卵期最长(8.07 d)和产卵量最高(938.77粒/雌),而以田间雌性×室内雄性(YF×EM)组合的蛹最重(354.59 mg)。这些结果显示,通过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提升蠋蝽室内繁育和田间应用技术,本研究以桑蚕蛹、柞蚕蛹为猎物,评价了单一和混合猎物饲养蠋蝽对其生长发育、繁殖和捕食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猎物并不影响蠋蝽若虫的发育历期,各处理下蠋蝽发育历期平均在26 d;但显著影响蠋蝽的产卵前期,混合猎物饲养的蠋蝽产卵前期为10.3 d,分别是桑蚕蛹猎物的1.54倍、柞蚕蛹猎物的1.34倍。同时,猎物显著影响蠋蝽的体型、繁殖、寿命和耐饥饿时间,混合猎物饲养的蠋蝽体型比单一猎物增加5%~9%、产卵量增加13%~38%、寿命延长2~7 d、捕食量提高15%~20%、耐饥饿时间延长20%~60%。  相似文献   

3.
黄带犀猎蝽Sycanus croceovittatus可捕食多种害虫, 是农林业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天敌昆虫?为评价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果蝇Drosophila sp.?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棉蚜Aphis gossypii 4种猎物作为规模化饲养黄带犀猎蝽的食物来源的效果, 在室内温度(25±1)℃, 相对湿度(60±5)%, 光周期L∥D=14 h∥10 h条件下, 测定了分别取食上述4种猎物的黄带犀猎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相关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 黄带犀猎蝽以这4种猎物为食均可完成1个世代, 且可以继续繁殖, 但猎物种类对其相关生物学参数有显著影响?取食斜纹夜蛾的黄带犀猎蝽成虫获得率(69.9±7.6)%, 若虫总历期(70.3±0.6) d, 产卵前期(21.5±0.5) d, 卵期(20.0±0.1) d, 单雌产卵量(213.4±22.7)粒, 卵孵化率(76.5±3.6)%?其若虫死亡率较低, 成虫获得率较高, 若虫发育历期最短, 各发育阶段的黄带犀猎蝽体重最重?与黄粉虫组相比, 其成虫产卵前期显著缩短, 卵孵化率显著提高, 但成虫寿命较短?说明斜纹夜蛾幼虫可作为室内扩繁黄带犀猎蝽的猎物?  相似文献   

4.
三种饲料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的饲喂效果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比较了3种饲料(米蛾卵、赤眼蜂蛹和桃蚜)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在瓢虫生长发育全过程中,分别用3种饲料饲养的结果表明,取食米蛾卵的两种瓢虫在低龄幼虫期即全部死亡;取食赤眼蜂蛹或桃蚜的瓢虫65.2%-84.6%均能羽化成虫,性比无差异;但取食赤眼蜂蛹的瓢虫,其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较取食桃蚜的显著延长,羽化的成虫体重也显著较轻,在瓢虫不同生长发育期(幼虫期和成虫期)喂饲不同饲料,对成虫产卵能力有明显的影响:幼虫期用赤眼蜂蛹、成虫期用赤眼蜂蛹或米蛾卵作饲料的瓢虫都不能产卵;幼早期用桃蚜、成虫期用赤眼蜂蛹或米蛾卵作饲料的亦不能产卵;幼虫期用赤眼蜂蛹、成虫期用桃蚜作饲料的瓢虫能产少量的卵(221粒);幼虫期和成虫期全部用桃蚜作饲料产卵较多(404粒)。研究表明,米蛾卵不适于饲养这两种瓢虫;桃蚜饲养瓢虫的效果最好;桃蚜饲养瓢虫的效果最好;桃蚜供应不足时,在瓢虫幼虫期可适当用赤眼蜂蛹作为补充饲料。  相似文献   

5.
为生态调控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在室内测定取食马铃薯和烟草后马铃薯块茎蛾的各生长发育指标,并利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计算取食这2种植物后马铃薯块茎蛾的存活率、繁殖力、寿命期望、繁殖值和种群参数,并分析不同寄主之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取食烟草的马铃薯块茎蛾卵发育历期、幼虫发育历期、蛹发育历期、雌成虫寿命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5.0、18.6、5.7、41.2和40.9 d,均显著大于取食马铃薯的马铃薯块茎蛾(分别为4.1、16.7、3.6、37.2和36.7 d),取食马铃薯的马铃薯块茎蛾的每日单雌产卵量、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殖率分别为130.2粒、0.138 d-1、1.15 d-1和49.5,均显著高于取食马铃薯的马铃薯块茎蛾(分别为49.1粒、0.086 d-1、1.09 d-1和17.5);取食马铃薯的马铃薯块茎蛾幼虫、蛹、新孵化个体到雌成虫和新孵化个体到雄成虫的存活率分别为93.4%、63.0%、38.0%和45.0%,也高于取食烟草的马铃薯块茎蛾(分别为65.6%、59.0%、26.0%和28.0%);取食马铃薯的马铃薯块茎蛾其平均世代周期为28.3 d,显著短于取食烟草的马铃薯块茎蛾(33.2 d)。表明马铃薯块茎蛾取食马铃薯和烟草后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但马铃薯更适合马铃薯块茎蛾生长。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用桃蚜和人工卵赤眼蜂蛹连续饲养东亚小花蝽的效果。用来眼蜂蛹连续饲养的6代东亚小花蝽,其若虫发育和成虫产卵能力均与用自然寄主桃蚜饲养的相同世代的小花蝽没有显著差异,各代间若虫发育和成虫产卵能力也基本相同。表明用赤眼峰蛹做饲料可以满足东亚小花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要。用赤眼蜂蛹做饲料,雌、雄成虫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11.5d和10.9d。单雌产卵量为56.5粒,雌成虫产卵期和寿命分别为9.8d和12.7d,用桃蚜做饲料,雌、雄成虫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11.2d和11.0d,单雌产卵量为50.0粒,雌成虫产卵期和寿命分别为9.2d和12.9d,用赤眼蜂蛹饲养小花蝽的饲料成本不超过0.24元/头。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用桃蚜和人工卵赤眼蜂蛹连续饲养东亚小花蝽的效果。用赤眼蜂蛹连续饲养的6代东亚小花蝽 ,其若虫发育和成虫产卵能力均与用自然寄主桃蚜饲养的相同世代的小花蝽没有显著差异 ,各代间若虫发育和成虫产卵能力也基本相同。表明用赤眼蜂蛹做饲料可以满足东亚小花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要。用赤眼蜂蛹做饲料 ,雌、雄成虫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1 1 5d和 1 0 9d ,单雌产卵量为 56 5粒 ,雌成虫产卵期和寿命分别为 9 8d和 1 2 7d。用桃蚜做饲料 ,雌、雄成虫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 1 1 2d和 1 1 0d ,单雌产卵量为 50 0粒 ,雌成虫产卵期和寿命分别为 9 2d和 1 2 9d。用赤眼蜂蛹饲养小花蝽的饲料成本不超过 0 2 4元 /头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替代猎物对日本刀角瓢虫人工饲养的效果,以烟粉虱卵为对照,研究了地中海粉螟卵和米蛾卵对日本刀角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米蛾卵的日本刀角瓢虫存活率为17.16%,发育历期显著延长,雌虫寿命显著缩短;饲喂地中海粉螟卵处理的存活率为77.82%,雌虫寿命显著延长。瓢虫幼虫期和成虫期营养对成虫产卵能力有明显影响:幼虫期饲喂地中海粉螟卵,成虫期分别饲喂米蛾卵和地中海粉螟卵,产卵量极显著降低(分别为64.45粒和53.82粒);幼虫期饲喂地中海粉螟卵,成虫期饲喂烟粉虱卵,产卵量(539.10粒)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幼虫期饲喂烟粉虱卵,成虫期分别饲喂地中海粉螟卵和米蛾卵,产卵量极显著降低(分别为59.30粒和71.38粒)。因此,米蛾卵不适于日本刀角瓢虫饲养,地中海粉螟卵可作为瓢虫幼虫期饲养的替代猎物。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人工饲料饲养对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黄带犀猎蝽Sycanus bifidus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控害能力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测定取食不同胶囊人工饲料的黄带犀猎蝽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相关生物学参数,并比较取食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胶囊人工饲料和活虫饲料的黄带犀猎蝽3~5龄若虫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结果表明,以斜纹夜蛾胶囊人工饲料饲喂的黄带犀猎蝽若虫可完成完整世代并继续繁殖,其成虫获得率为15.0%,若虫总发育历期为107.6 d,雌、雄成虫体重分别为113.8 mg和84.7 mg,产卵前期为31.3 d,单雌产卵量为117.3粒,卵期为24.5 d,卵孵化率为90.8%;而取食胶囊人工饲料内容物为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匀浆液和混合匀浆液的黄带犀猎蝽若虫不能完成完整世代。取食斜纹夜蛾胶囊人工饲料和活虫饲料的黄带犀猎蝽3~5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型和Holling III型功能反应模型,使用斜纹夜蛾胶囊人工饲料饲养的黄带犀猎蝽对猎物的捕食效果和搜寻效应未受到明显影响,表明该人工饲料可用于黄带犀猎蝽的规模化扩繁。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天敌昆虫蠋蝽Arma custos对黏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的捕食潜能, 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蠋蝽3~5龄若虫及成虫在不同猎物密度和天敌密度下对黏虫3龄幼虫的日捕食量, 并用Holling Ⅱ圆盘方程、搜寻效应方程和Watt干扰模型拟合分析。结果表明, 蠋蝽3~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对黏虫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 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022、0.933、0.892、0.961和0.872; 处理时间分别为0.242、0.100、0.084、0.063 d和0.074 d; 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4.132、10.000、11.905、15.873头和13.514头。蠋蝽对黏虫3龄幼虫的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干扰作用随蠋蝽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3~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干扰系数分别为0.321、0.408、0.413、0.767和0.600。表明蠋蝽对黏虫3龄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潜能, 且控害能力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以柞蚕蛹饲养蠋蝽若虫为对照组(CK),用一种以牛奶和鸡蛋为主要生物成分的新型蠋蝽若虫液体人工饲料饲养蠋蝽若虫为处理组(AD),对其发育历期、体重和产卵情况等生物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为测试AD高龄若虫捕食能力,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AD的F1代(AD-F1)和F2代(AD-F2)的5龄若虫对粘虫2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研究结果表明:AD-F1及AD-F2若虫发育历期均显著长于CK(25.09 d),其中AD-F2发育历期较AD-F1显著缩短(5 d),且AD-F2各龄期体重、成虫获得率和单次产卵量等生物学参数都较AD-F1有显著提升,数值向CK趋近;AD-F1、AD-F2和CK组蠋蝽5龄若虫对粘虫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反应模型,AD-F2瞬间攻击率、最大捕食量等指标较AD-F1均有显著提升,其数值同样向CK趋近。本研究结果说明该液体人工饲料能满足蠋蝽若虫生长发育的基本营养要求,所饲养的蠋蝽若虫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可以用作田间释放应用。  相似文献   

12.
蠋蝽是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可捕食40余种重要害虫。为明确成虫不同的性别配比和饲养密度对蠋蝽的寿命、繁殖力和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蠋蝽的规模化饲养,在室内测定了不同性别配比(雌/雄为4F/2M、3F/3M、2F/4M、6F和6M)和密度(雌/雄为4F/2M和2F/1M;3F/3M、2F/2M和1F/1M)的蠋蝽的存活率、产卵量、无效卵的比例以及后代发育速率和性比等指标。结果显示,不同饲养密度和成虫性别配比对蠋蝽的存活率、产卵量、有效卵的孵化率以及无效卵的比例均有显著影响,但对后代的发育速率和性比无显著影响。2F/2M的蠋蝽30 d内存活率最高(65%),且无效卵的比例最低(12.68%),单头雌成虫30 d内产卵量为105.5粒,与产卵量最高的处理1F/1M无显著差异。4F/2M的蠋蝽的卵孵化率最高,为88.05%,但是与2F/2M(81.57%)无显著差异。2F/2M的蠋蝽适合度指数最高(441.14),而3F/3M的适合度指数最低。结果表明,在高10 cm,直径7 cm的透明塑料杯内饲养蠋蝽成虫时,雌、雄成虫最佳饲养密度和性别配比为2F/2M。选用合适的饲养密度和性别配比可显著提高蠋蝽成虫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13.
室内饲养的蠋蝽种群近交衰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蠋蝽是一种优良的天敌昆虫,可以捕食40余种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害虫。目前蠋蝽的规模扩繁大都采用室内饲养方法,因而种群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近交衰退现象。本研究立足于分析近交繁殖对蠋蝽种群的影响,测定近交繁殖状态下,蠋蝽种群的一系列生命特征,为蠋蝽的规模扩繁提供依据。在室内饲养条件下,连续饲养6代蠋蝽种群,比较近交第6代种群和杂交种群在卵孵化率、各虫态发育历期、重量和性比等方面的差异。近交繁殖第6代种群与杂交种群相比,卵孵化率具有极显著差异,近交种群卵孵化率(43.66%)比杂交种群(66.28%)低22.62%。孵化历期比杂交种群的延长1.7 d。在各龄期历期比较中发现,近交种群的1、2、4和5龄若虫发育历期比杂交种群分别缩短0.29、0.03、0.08和0.51 d,而3龄则延长0.20 d,近交种群若虫发育历期(25.64 d)比杂交种群(26.34 d)短0.70 d。杂交种群各个虫态重量均比近交种群略有增加。在性比方面,近交种群会表现出显著的偏雄性。综上,近交繁殖第6代与杂交繁殖相比,在孵化率与成虫获得率方面显著下降,而在发育历期与各虫态重量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在蠋蝽的室内繁殖过程中,应隔一段时间,采集远源虫源进行种群复壮,避免虫源衰退。  相似文献   

14.
不同豆科寄主植物对蠋蝽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比较几种豆科寄主植物对蠋蝽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蚕豆苗、豌豆苗、菜豆豆角、大豆苗4种豆科寄主植物获得和更换时间,并测定添加4种豆科寄主植物后蠋蝽发育历期、体质量、繁殖力等生物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寄主植物对低龄蠋蝽若虫体质量、成虫性比、单次产卵量、卵孵化率无影响,但菜豆豆角上的蠋蝽单次产卵量为24.13粒、卵孵化率为59.34%均显著低于对照和其他寄主植物。与对照和其他寄主植物相比,蚕豆苗和豌豆苗上蠋蝽若虫发育历期和雌虫产卵前期显著缩短;与对照和其他寄主植物相比,蚕豆苗(83.62%)和豌豆苗(84.36%)上的蠋蝽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寄主植物;以蚕豆苗和豌豆苗为寄主时蠋蝽体质量增加最显著。此外,蚕豆苗、豌豆苗获得时间短,使用时间长于大豆苗和菜豆豆角。综上所述,蚕豆苗和豌豆苗可作为室内大量饲养蠋蝽的替代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目前转基因抗虫植物中表达的Bt蛋白对农田重要捕食性天敌大草蛉的生态安全性,采用三级营养食物链评价体系,分别以对供试Bt蛋白Cry1Ac、Cry1F和Cry2Ab具有抗性的靶标害虫或不敏感的非靶标害虫作为大草蛉的猎物,研究了供试3种蛋白对大草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大草蛉以抗性棉铃虫(抗Cry1Ac或Cry2Ab)或抗性玉米螟(抗Cry1F)为猎物时,供试3种Bt蛋白通过食物链对大草蛉幼虫(4龄幼虫重量和幼虫发育至蛹历期)、蛹(化蛹率、蛹重和蛹发育历期)及成虫(羽化率、雌虫重量、雄虫重量和单雌产卵量)的生长发育及产卵量均无显著影响;同样地,当大草蛉以对3种Bt蛋白不敏感的非靶标昆虫——绿盲蝽作为猎物时,通过食物链传递的Bt蛋白对大草蛉生长发育及繁殖也无显著影响。因此,目前转基因棉花、玉米或水稻中广泛表达的Cry1Ac、Cry1F和Cry2Ab蛋白,通过三级营养食物链,对大草蛉生长发育及繁殖均无潜在毒性。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转Bt+CpTI基因抗虫棉花SGK321与其亲本石远321为研究对象,研究普通草蛉幼虫捕食2种棉花上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旨在评价转Bt+CpTI基因棉花对普通草蛉幼虫捕食功能的影响,为转Bt基因棉花对非靶标昆虫的评价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普通草蛉幼虫随龄期的增长对棉蚜的瞬时攻击率加快,普通草蛉1龄幼虫取食SGK321和石远321棉花上棉蚜的瞬时攻击率为0.045和0.044,至3龄时瞬时攻击率可达0.107和0.093,但处理和对照间差异并未达显著水平;普通草蛉幼虫对SGK321和石远321棉花上棉蚜的取食时间分别从1龄的0.984和0.992 h减少到3龄的0.130和0.125 h,但普通草蛉对2种棉花上棉蚜的处理时间差异并未达显著水平。当N0→∞时,取食2种棉花上棉蚜的普通草蛉幼虫日最大捕食量之间亦不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棉蚜密度的增加,普通草蛉各龄幼虫对2种棉花上棉蚜的搜寻效应均呈下降趋势,即1龄幼虫由0.0239和0.0235降为0.015和0.0148;2龄幼虫由0.0479和0.0464降为0.0245和0.0242;3龄幼虫由0.0631和0.0588降为0.0207和0.0207。研究表明转Bt+CpTI基因棉花对普通草蛉幼虫捕食棉蚜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食蚜瘿蚊是多种蚜虫的捕食性天敌。深入研究影响该虫繁殖力的关键性因子有助于改进规模化饲养以及提高该虫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用玉米蚜、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作为寄主昆虫,通过设置猎物蚜虫斑块的3种混合方式(单一种群、两种或三种均匀混合种群),以及每种混合方式下的4个密度梯度(总虫量6~48头/株),研究混合蚜虫斑块对食蚜瘿蚊终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单一猎物斑块,还是在两种或三种混合猎物斑块上,食蚜瘿蚊的终身产卵量均随着蚜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4个猎物密度处理之间呈极显著差异。其中,猎物斑块密度为24~48头/株时,所得终身产卵量最高。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食蚜瘿蚊在单一猎物斑块上的终身产卵量最低,而在三种混合猎物斑块上的产卵量最高,呈现出“三种混合>两种混合>单一种群”猎物斑块的趋势。由此可见,食蚜瘿蚊的终身产卵量受到猎物斑块密度和斑块内蚜虫种群混合方式的双重影响;较高的猎物斑块密度和混合猎物斑块中较多的蚜虫种类,均有利于食蚜瘿蚊产下较多数量的卵。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明植株结构复杂性如何影响活动性较弱的捕食性昆虫对植株上防卫性较强的猎物的搜索和捕食行为。以蠋蝽Arma chinensis及其猎物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为捕食者-猎物模式,设置盆栽大豆Glycine max植株结构复杂性2个处理:1株/盆,2株/盆,接4头斜纹夜蛾4龄幼虫:在某一盆植株的4个枝条上各1头。然后在植株基部主茎上释放1头3或5龄蠋蝽若虫或1头刚羽化的雌或雄成虫,组成蠋蝽虫龄(态)4个处理。对躅蝽首次选择有虫枝条的概率分析结果表明,蠋蝽虫龄(态)和植株复杂性处理均不影响蠋蝽对有猎物枝条的首选偏好性,说明蠋蝽在植株主茎上随机选择枝条搜寻取食叶片的猎物。拟合蠋蝽首次攻击猎物的潜伏期估计猎物被捕食的瞬间概率(风险)结果表明,植株结构复杂性和蠋蝽虫龄(态)单独影响斜纹夜蛾幼虫的被捕食风险,该风险在结构简单比在复杂的植株上增大2.4倍;被3龄或5龄若虫捕食的风险是被雌成虫捕食的1.7倍;在3龄与5龄若虫之间以及雌性和雄性成虫之间没有差异。对蠋蝽搜索和捕食行为的时间特征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植株复杂性和蠋蝽虫龄(态)单独影响蠋蝽的搜索和捕食行为的时间特征参数,搜索用时在复杂植株上比在简单植株上延长1.5倍;3龄若虫的搜索用时比5龄若虫长1.3倍;植株复杂性不影响蠋蝽的静伏用时,但雌成虫的静伏用时分别是3、5龄若虫和雄成虫用时的1.8、1.6和1.3倍,雄成虫的静伏用时分别是3、5龄若虫用时的1.7和1.3倍;植株复杂性不影响蠋蝽麻痹猎物用时,但3龄若虫用时分别是雌、雄成虫和5龄若虫用时的2.2、2.1和1.7倍,5龄若虫用时分别是雌、雄成虫用时的1.3和1.2倍。本研究结果说明,斜纹夜蛾4龄幼虫的被捕食风险在结构较复杂的植株上明显降低,被蠋蝽若虫捕食的风险大于被成虫捕食;植株结构复杂会降低蠋蝽的搜索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