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粳稻新组合新粳优1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粳优1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利用自育不育系新稻97200A和自育恢复系新恢3号组配而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2011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稻2011001)。该组合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在河南省沿黄稻区及南部籼改粳稻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2013,(2):75-78
比较了滇型杂交粳稻、云光两系杂交粳稻、外引两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的产量和主要源库性状,结果表明,杂交粳稻产量和主要源库性状比常规粳稻具有极显著优势,滇型杂交粳稻的产量和库容量较两系杂交粳稻具有极显著优势,云光两系杂交粳稻与外引两系杂交粳稻具有相近的产量和库容量。滇型杂交粳稻结实率较低,上3叶面积等源性状存在劣势,表现出库大而源相对不足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浙江新育成的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浙江省2001—2003年区域试验中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的比较分析,认为杂交粳稻特别是单季杂交粳稻的产量优势明显,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杂交粳稻主要表现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千粒重大,但存在生育期稍长、有效穗偏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等问题,这些特点在单季杂交粳稻上表现更为明显。双季杂交粳稻的稻瘟病抗性、褐稻虱抗性和外观品质不及常规粳稻,白叶枯病抗性与常规粳稻相仿;单季杂交粳稻的稻瘟病抗性和白叶枯病抗性差于常规粳稻,褐稻虱抗性与常规粳稻相当,但外观品质略优于常规粳稻。在其它品质性状上,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苏州市发展杂交粳稻20年,育(引)了如常优系列、泗优422、甬优8号等一批杂交粳稻组合,在生产上得到了较大面积的应用。文中提出了对苏州发展杂交粳稻对策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5.
一、杂交粳稻种子生产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杂交粳稻的研究始于1965年,差不多与杂交籼稻(始于1964年)同步开始。而国际上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最早也是在粳稻上开始的。但我国杂交籼稻自1973年获得成功以来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至1990年已累计种植近17亿亩,增产稻谷1200多亿公斤。而杂交粳稻虽然也早在1975年就三系配套,却步履艰难,进展十分缓慢。至1990年,南方稻区杂交粳稻面积仅30.4万亩。原来发展较快的北方稻区近年来也处于徘徊下降的局面,种植面积已由200多万亩下降到1990年的85万亩。 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我国及世界杂交水稻发展概况,并详细阐述了我国杂交粳稻的发展概况,指出农民对优质超级杂交粳稻的认识不断增强,超级杂交粳稻育种水平不断提高,优质的超级杂交粳稻品种不断涌现,国家的惠农政策及稻谷价格的提高促进了农民种稻的积极性等发展超级杂交粳稻的有利条件。提出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发展超级杂交粳稻的投资力度,广泛开展协作攻关,把超级杂交粳稻的研究、开发工作做大做强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稻571是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新科稻31为母本、盐丰47为父本配组杂交,经混合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早熟型粳稻品种。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稳产、抗病等优良特性,2022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总结介绍了新稻571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杂交粳稻不育系异交结实差导致杂交粳稻繁殖制种产量低是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综述了杂交粳稻不育系异交结实研究进展和高异交结实率粳稻不育系育种成果。重点介绍了杂交粳稻不育系柱头外露和早花时2个有利异交结实性状的研究进展,同时还介绍了环境条件和父本特性对提高杂交粳稻繁殖制种产量的重要性。为选育高柱头外露率、早花时等有利异交结实的粳稻不育系提供参考,促进中国杂交粳稻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2014,(6):68-72
利用2010—2012年江苏省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区域试验数据,对新育成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品种的主要品质性状及抗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中粳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常规中粳相比没有竞争优势,杂交晚粳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常规晚粳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在品种间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其它品质性状,是影响粳稻品质最重要的指标,也是制约江苏省杂交粳稻品质性状提高的主要因素;杂交粳稻对苗瘟、穗颈瘟、纹枯病的抗性总体优于常规粳稻,而对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弱于常规粳稻。江苏省杂交粳稻育种应加强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改良,重视综合抗病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以25个常规粳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品种(系)为试材,开展钵苗机插综合生产力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系)钵盘育苗秧苗素质杂交籼稻类好于杂交粳稻类,杂交粳稻类好于常规粳稻类;最终成穗数以常规粳稻类最高,杂交籼稻类其次,杂交粳稻类最低,分蘖成穗率以杂交粳稻类最高,常规粳稻类次之,杂交籼稻类最低;经济产量以杂交粳稻类平均产量最高,分别较常规粳稻类和杂交籼稻类平均增产8.43%和9.00%,常规粳稻类和杂交籼稻类平均产量差异较小,常规粳稻类较杂交籼稻类平均增产0.53%,从产量结构来看,钵苗机插更有利于大穗型水稻品种产量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研讨会在三亚召开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我国杂交籼稻的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然而杂交粳稻的发展却十分缓慢。目前我国粳稻面积有6 0 0多万hm2 ,而其中杂交粳稻所占比例却不足3%。为了探讨杂交粳稻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集中杂交粳稻研究的技术力量,整合种质资源,实现杂交粳稻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作出新的贡献,在袁隆平院士的建议下,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研讨会于2 0 0 4年4月7—8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会议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持,并得到天津天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北农集团金色农华种业有限公司的大力赞助,来自全国粳稻主产区16个省、市、自…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杂交粳稻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安徽省水稻生产现状和杂交粳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杂交粳稻发展所具有的地理和市场需求优势、政策和科技优势等,分析了发展杂交粳稻的面积和产量潜力,提出了发展杂交粳稻的目标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谢辉  邓华凤 《杂交水稻》2006,21(6):26-26
第3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于2006年9月12—15日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这是继2004年海南、2005年天津2届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后举行的又一次杂交粳稻盛会。本届论坛在国家科技部的指导下,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辽宁省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不断创新,高产优质杂交粳稻在新品种选育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概述了中国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的现状,分析了杂交粳稻在育种及生产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杂交粳稻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了配合杂交粳稻的选育工作,为选配强优势的杂交粳稻新组合提供理论依据,加快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步伐,我们选用一些新近育成的优良粳稻不育系和恢复系进行交叉配组,对粳稻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前文报导了杂交粳稻F1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与亲本的关系(《杂交水稻》 1987年第1期),本文报导杂交粳稻F1代性状间的关联性. 一、材料和方法 供试材料、试验方法及性状测定均同前报。对所测定的13个性状以小区平均数为单位作遗传相关分析,并按莫惠栋(1984)介绍的方法,对单株产量与其主要构成性状间作 偏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对通过国家水稻区试的杂交粳稻品种进行主要米质指标性状的分析,与同期常规粳稻相比,杂交粳稻综合米质较差。对100个杂交粳稻组合米质现状进行了分析,整精米率指标较差,垩白指标较好、食味指标较好,但综合米质好的组合比例较小。结合育种实践提出了杂交粳稻优质育种策略,以选育米质较好的亲本材料为切入点,可以配制出产量优势强,米质优良的杂交粳稻组合。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近10年(2011—2020年)已育成粳稻品种98个,根据区域试验组别和品种类型可分为中海拔常规粳稻、高海拔常规粳稻、三系杂交粳稻、两系杂交粳稻4种类型,比较分析了这4种类型高原粳稻品种的产量、抗性和米质。结果表明,育成的品种以常规粳稻为主,占比73.47%;育种主体以科研院所为主,占比90.82%;杂交粳稻产量较常规粳稻高6.16%,中海拔常规粳稻产量较高海拔常规粳稻高6.42%,每穗实粒数增加是近年高原粳稻增产的主要因素;对稻瘟病抗性总体不足,而对白叶枯病具有较强抗性;稻米品质总体不佳,中海拔常规粳稻米质优于高海拔常规粳稻,限制云南高原粳稻米质的关键因素是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精米率和垩白度。适当增大个体,构建更高层次的个体群体协调平衡是高原粳稻育种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8.
辽优9573是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用粳稻BT型不育系辽95A与粳稻恢复系C73配制的中晚熟杂交粳稻新组合,2009年12月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简要介绍了辽优9573特征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9.
再论长江流域杂交粳稻育种攻关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长江流域杂交粳稻育种攻关中的几个问题》曾在1986年《杂交水稻》杂志第二期上发表,现已过去4年,杂交粳稻的育种虽有了显著进展,但杂交粳稻在长江流域的推广面积,仍然徘徊在20万亩左右,原因何在?现再就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与同行研讨。 一、杂交粳稻攻关的成果与效果 “七五”期间,长江流域杂交粳稻育种攻关的成果是明显的,通过几年的努力,又育成了一批新三系。不育系有安徽的80— 4 A、 T40A,江苏的731A、秀水04A,浙江的709414A、78A等。恢复系有江苏的宁恢21,安徽的82022、8003、2014等。另外,在光敏核不育基因和广亲和基因的利…  相似文献   

20.
杂交粳稻直播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2001~2003年三年试验研究,筛选出杂交粳稻直播栽培的适宜品种、播种量及播种期,总结出杂交粳稻直播栽培高产高效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