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豫粳6号高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分蘖力物强、穗多粒多。其高产栽培策略应为:在稳定适宜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大穗,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发挥个体生长优势,建立高质量的群体。9750kg/hm^2以上水平的产量结构应为:每公顷有效穗数345万左右,每穗总粒数130粒左右,结实率95%左右,千粒重26.5g以上。主要技术措施有:旱育长龄健根多蘖壮秧;扩行缩墩减苗;适时适度搁田;均衡施氮,前后期施氮比例为  相似文献   

2.
70优04     
70优04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晚粳组合。1994年4月1日通过审定(省级),定名皖稻26。母本是7001S,父本秀水04是从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引进的常规稻。1主要特征特性该组合属晚粳型,全生育期130(双季)~150天(单季),株高98.6~107cm,株型紧凑,叶片挺秀。分蘖较强。作单晚亩有效穗21万,每穗133.9粒,结实率85.5%,千粒重25g;作双晚亩有效穗26.4万,每穗124.3粒,结实率75%,千粒重24.5g。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感稻飞虱。适于安徽省…  相似文献   

3.
常优1号是江苏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单穗重。研究表明,常优1号产量750kg/667秆水平的穗粒结构量化指标为:有效穗16~18万/667m^2,每穗粒数200粒左右,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7g左右。配套栽培技术应根据其分蘖力中等、对肥水敏感等特性,在培育壮秧、合理控制中期群体、提高成穗率、保证适宜穗数的同时,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4.
D优赣9号     
D优赣9号(原名D优秀8号)系宜春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8:7年用D汕A不育系为母本,该所选育的恢复系秀恢2号(华矮17/IR24)为父本测配选育而成的杂交早稻中熟组合,1992年.3月经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合格定名为D优赣9号。1主要特征特性该组合总叶片14~15叶,全生育期120天。株高90~93cm,株型适中,分蘖力强,亩有效穗22万以上,每穗着粒100~127粒。结实率81.68%~91.1%,千粒重26~28g,耐肥中等偏上,田间抗性强,后期落色好,作双晚种适宜短秧龄20…  相似文献   

5.
辐优63系湖南省怀化地区农科所用该所选育的辐南A与明恢63配组而成。1990年参加我区5个点的区试,折合单产76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居8个参试组合之首。1991年继续试验,平均单产74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仍居首位。施甸县城关镇大麦场农户赵正北种0.85亩,实收干谷62 5公斤,折亩产735公斤。 该组合在我区作中稻,全生育期164天,比汕优63早熟1~2天,株高100厘米左右,穗长22.3厘米,每穗总粒数145粒,结实率86%,千粒重27~28克。该组合分蘖力强,结实率高,植株整齐,后期熟色好,抗病性较强,增产显著,是个有发展前途的高产新组合。辐优63在…  相似文献   

6.
杂交中籼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6个杂交中籼稻新组合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各主要经济性状中,每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结实率;(2)构成杂交中籼稻产量的主成分因子是粒数、粒重、结实率和穗数等。其中,粒数因子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粒重因子,结实率因子和穗数因子贡献率相对较小;(3)杂交中籼稻高产组合单产9t/hm^2以上的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247.2~279.3万/hm^2,每穗粒数157~193粒,结实率84.0%以上,千粒重25.9~26.9g。笔者认为,江苏省扬州市丘陵地区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应在保证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同时稳定提高千粒重,选择大穗型杂交中籼稻组合容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屉优418是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育成的杂交粳稻换代组合,1998年10月通过品种审定。屉优418属粳爪交组合,穗粒优势非常明显,弯长散穗型,千粒重较高,结实率显著高于其他杂交粳稻组合。为探讨其大穗形成特点和高结实率的生理基础,于1996、1997两年调查屉优418的颖花构成及灌浆特性.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生产实践,探讨进一步提高结实率及籽粒充实度的技术途径,为高产栽培和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1试验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屉优418,以辽粳326为对照。1.2调查方法1.ZI颖花构成。结合室内考种,取典型穴株,调查一次及二次技便、颖花…  相似文献   

8.
70优双九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7001S与常规优质晚粳2277配组而成的杂交晚粳新组合。于1997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70优双九的主要特征特性该组合属早熟晚粳类型,全生育期125d(双季)~145d(单季)。作单晚,5月中旬播种,10月中上旬收割,有效穗315万/hm2,每穗134粒,结实率85.5%,千粒重25g;作双晚6月18~20日播种,10月下旬即可让茬,有利于下季作物适时播种,有效穗390万/hm2,每穗125粒,结实率75%,千粒重24.5g。米质优,出糙率8…  相似文献   

9.
用随机区组法比较试验,对14个福优组合的遗传参数估算,相关系数和通径分析认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与单株重关系,遗传参数和估算穗粒数,穗数是决定产量主要因素;其遗传相关系数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结实率;通径系数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结实率。  相似文献   

10.
用三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与分析对北青三号青稞高产农艺措施最佳组合进行了研究,得到产量、亩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四个目标函数与尿素、三料磷和播种量三项农艺措施的回归模型.四个模型的失拟项F值均未达到显著水准,回归项F值除千粒重模型为P0.25外,其余均在P0.05水平以上显著.三个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以播种量最大,尿素用量次之,碗肥效应最小.对产量模型求极值得到最优农艺措施组合,即在亩施尿素10.8公斤,三料碗肥12.8公斤(N:P=1:1.2),播种量每亩49.4万粒条件下可获得亩产331.37公斤的最高产量.用频数分析法求得亩产分别在200公斤以下,介于200与250公斤、介于250与300公斤、大于300公斤四组产量水平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指标值.亩产大于300公斤的优化农艺措施组合是每亩尿素用量8.0-12.0公斤,三料磷肥11.0-14.0公斤(N:P=1:1.2-1.4),播种量49-56万粒,保苗29.4-33.6万苗.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出台劣质米退出保护价敞开收购的政策 ,调整稻米品种结构的呼声日益高涨。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 ,特推荐一组高产优质杂交稻新组合 ,分别满足城乡居民当前的不同需要。(1)冈优 5 2 7 系四川农大水稻所育成的超高产杂交稻。该组合全生育期与汕优 6 3相当 ,属中籼迟熟组合。株型适中 ,分蘖力中等 ,生长势旺 ;穗大粒多 ,千粒重高 ;穗平着粒 180~ 2 0 0粒 ,结实率83%以上 ,千粒重 2 9.0 g。父本花粉量大 ,制种产量高。米质略优于汕优 6 3,显著优于冈优 2 2。中抗稻瘟病。 1998~ 1999年四川省中籼迟熟组区试 ,平均单产 5 5 3. 3kg/6 6 7m2…  相似文献   

12.
以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二亚1号为材料,研究其在六种不同栽插规格处理下的抽穗期、株高、有效穗、穗长、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重和产量表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株高、穗长、穗总粒数、抽穗期和千粒重未见明显差异。而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穗实粒数、单株重和单产不同处理间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栽插规格以9×4寸的产量最高,其次为5×5寸。8×8寸的产量最低。这一研究说明二亚1号作双晚栽培的适宜裁插方式为宽行窄株9×4寸。  相似文献   

13.
通过早稻旱育稀植产量结构的生统分析,结果表明:构成早稻旱育稀植产量的四个主要因素除每穗粒数呈小的负相关外,其它三个因素均有正向作用,四章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整体。其中以亩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结实率次之,穗穗粒数居第三,但与结实率的相差甚小,千粒重最小,栽培上,首先应保证有足够的有效穗数,力争增加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4.
献改优63是近年来脱颖而出的中籼强优组合。该组合的栽培应采取稳定穗数、主攻大穗、增加总颖花量的高产策略,按其分蘖的成穗规律和穗、粒的最佳组合建立高产群体,抓好培育多蘖壮秧、适期播栽、合理施用穗粒肥等措施,并注意克服薄弱环节,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确保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5.
豫粳 6号高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分蘖力特强、穗多粒多。其高产栽培策略应为 :在稳定适宜穗数的前提下 ,主攻大穗 ,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 ,发挥个体生长优势 ,建立高质量的群体。 9750kg/hm2 以上水平的产量结构应为 :每公顷有效穗数 34 5万左右 ,每穗总粒数 130粒左右 ,结实率 95%左右 ,千粒重 2 6 5g以上。主要技术措施有 :旱育长龄健根多蘖壮秧 ;扩行缩墩减苗 ;适时适度搁田 ;均衡施氮 ,前后期施氮比例为 6∶4 ,增施促花复合肥 ,氮、磷、钾配比以 1∶0 5∶0 6为宜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两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朱运昌  廖伏明 《杂交水稻》1990,(3):32-34,28
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主要表现比品种间杂种更为穗大粒多,在44个参试组合中,约有75%的组合平均每穗180粒以上,每穗200—250粒的组合占40.91%,通过导入广亲和基因,结实率已提高到70%,单株干谷增重十分显著,表现出巨大的增产潜力。但每穗200粒以上的组合,结实率及籽粒充实度偏低。在近期内,选用平均每穗180—200粒左右的组合较为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7.
六优1号     
杂交粳稻六优1号(六千辛Ax77302-1),是江苏省农科院与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于1983年共同配组而成的,1984年参加南方稻区单季稻区试,6个点平均亩产1032.2斤,比对照“l05”增产18.15%,名列第二。1985年进行较大面积的示范,1986年将发展到一万亩以上。 该组合在安徽省全生育期,作单季稻145天左右,作双晚125天左右,株高作单季约110厘米,作双晚为9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分蘖中等,属叶面禾。每亩有效穗作单季稻18万左右,作双晚22万左右。每穗总粒数,单季稻150粒,双晚110粒。结实率70%左右。千粒重25克左右。米质中上,出糙率为81-83%,透明度中等,略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早稻抛秧产量诸因子进行生统分析,结果表明,构成早稻抛秧产量的四个主要因子中,除结实率呈微弱的负相关外,其余三因子均有正向作用,四个产量因子量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整体,其中亩有效穗数产量的贡献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居第三,千粒重量小,栽培上,首先应保证有足够的亩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力争增加每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9.
超级杂交稻Ⅱ优航1号的产量结构与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超级杂交稻Ⅱ优航1号产量诸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构成Ⅱ优航1号产量的4个主要因素与产量均呈正向相关。4个产量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整体,其中每公顷有效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居第3,千粒重最小。栽培上,首先要确保在足够的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力争增加每穗粒数,同时也要顾及结实率和千粒重,以确保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20.
对"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审定的51个高产型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组合的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经济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这51个组合的平均有效穗数为13.89万/667 m~2、穗着粒数为176.87粒、结实率为80.99%、千粒重为29.52 g、稻谷产量为547.22 kg/667 m~2、增产率为5.36%。单产与有效穗数和增产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穗着粒、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关性均不显著;有效穗数与穗着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长呈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四川省这样的生态条件下,要进一步突破水稻产量水平,应在保持一定单穗质量的基础上,平衡协调穗、粒结构,适当增加有效穗数。针对不少品种结实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新育杂交稻结实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