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吉林东部暗棕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研究吉林东部暗棕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采用当前国际土壤分类的主流的土壤系统分类法,以吉林省东部暗棕壤的5个典型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形态特征调查、剖面描述、理化性质分析,研究了土壤的发生特性,确定土体的诊断层与诊断特征,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3版)》的标准,初步确定吉林东部暗棕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归为淋溶土和雏形土2个土纲,冷凉淋溶土和湿润雏形土2个亚纲。  相似文献   

2.
为推进贵州省土壤的定量化分类研究与应用,利用近期在贵州省调查的185个代表性土壤剖面结果,结合贵州省以往的土壤调查资料,对贵州全域土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成土特点分析、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鉴定与系统分类高级单元类别划分。结果表明,贵州省丘陵山地土壤的脱硅富铝化主要以中度至弱为主,土壤有机质积累和腐殖质特性明显,土壤中铁质特性和铝质特性出现较为频繁,土壤粘化、黄化及碳酸盐岩岩性特性较为普遍;人为活动对该省土壤演变影响明显。该省土壤温度状况主要属热性和温性,土壤水分状况有湿润、常湿润、滞水、人为滞水和潮湿等类别。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3版),共鉴定出有机土、人为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等8个土纲,包括16个亚纲、41个土类和85亚类。文章对该省主要土纲分布的成土环境进行了分析,对贵州省域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单元与地理发生分类类型进行了参比,并提出了在潜育土中增设水耕简育滞水潜育土、水耕暗沃正常潜育土和水耕简育正常潜育土三个亚类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三江平原农田土壤动物组成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 要:土壤动物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三江平原农田主要分布于草甸土,黑土,白浆土,沼泽土,从生态地理学角度出发,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结合对三江平原农田4个代表性土类的土壤动物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类鉴定。共获得土壤动物7031只,51类,隶属于4门7纲16目39科,其中优势类群3类,常见类群8类,稀有类群40类。各样地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存在差异,草甸土大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最多,白浆土的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是最少。在多样性分析中,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大小为沼泽土>草甸土>黑土>白浆土,与丰富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呈正相关,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各指数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四个土类间土壤动物的相似程度均较高,大多为中等相似,只有沼泽土和草甸土为极相似。  相似文献   

4.
以呼伦贝尔市农牧交错区典型土壤(黑土、黑钙土、暗棕壤、草甸土、栗钙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不同土壤剖面发生层次容重、机械组成、有机碳、全氮、全磷等理化特征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呼伦贝尔市农牧交错区,典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均表现出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容重、pH值的变化出现相反的趋势,且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容重、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的累积量不同,牧草地土壤>农田土壤。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黑钙土>黑土>栗钙土>草甸土>暗棕壤;全氮:黑钙土>黑土>栗钙土>草甸土>暗棕壤;全磷:栗钙土>黑土>暗棕壤>草甸土>黑钙土。在所有典型土壤中,全钾和机械组成在土壤剖面层次上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5.
短期封育对滇西北亚高山草甸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认识短期封育对滇西北亚高山草甸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方面的影响,对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和平村封育2年后的冬季牧场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然放牧的草甸相比,短期封育不但显著提高了春季和夏季的土壤呼吸速率,而且明显提高了亚高山草甸的植被盖度。封育对春季的土壤温度没有明显影响(P>0.05),相反,显著地提高夏季的土壤温度(P<0.01)。另外,研究发现,在短期封育下,无论是春季还是夏季,亚高山草甸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两两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而自然放牧状态下,春季的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对山西亚高山草甸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防止草甸退化,本研究以北部的五台山、中部的吕梁山、南部的中条山为研究区,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进行草甸物种多样性调查,探讨山西亚高山草甸物种多样性随经度、纬度、海拔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在水平方向上,草甸物种多样性呈现中等经度高值、中低经度低值、中低纬度低值的分布格局,其中Simps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随经纬度具显著差异(P<0.05),Pielou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Shannon指数随经度差异显著(P<0.05)而随纬度差异不显著(P>0.05)。(2)在垂直方向上,Simps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呈现中海拔高值、高海拔低值的分布格局(P<0.05),Pielou指数和Shannon指数随海拔升高趋于减小(P>0.05)。因此,山西亚高山草甸物种多样性符合“中间高度膨胀”的空间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7.
松嫩平原耕作草甸土土壤动物群落的区系组成和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松嫩平原不同纬度耕作草甸土的环境差异及其对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2009年5、8、10月在松嫩平原黑龙江部选取5个代表性耕作草甸土进行土壤动物群落区系组成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33类、2088只;中小型土壤动物获22类、8372只,隶属于4门、7纲、19目、33科。研究结果表明:5个样地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水平生态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呼兰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占有绝对优势,纬度最高的嫩江最少;耕作草甸土中的土壤动物垂直分布表聚性不明显,与森林土壤动物相比形成鲜明对比。分析显示:不同地区土壤动物密度-类群指数不同,大型土壤动物:呼兰>海伦>绥化>依安>嫩江;中小型土壤动物:呼兰>海伦>绥化>嫩江>依安。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孝义市农田土壤养分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晓霞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248-252
为阐明孝义市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分布特点与特征,保障测土施肥项目顺利实施,本文采用网格取样的方法,在全市共采集3859个土壤样本,涵盖了我市全部3个土壤类型5个亚类,并且对全部或部分样品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在不同亚类土壤的平均含量为13.2-24.8 g/kg,全氮为0.40-1.17%,碱解氮为67-83 mg/kg,速效磷为8.9-17.9 mg/kg,速效钾为123-170 mg/kg。这些养分在不同亚类土壤的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在盐化潮土中的含量最高,其次是石灰性褐土,在潮褐土、褐土性土、典型红粘土的含量最低。同时,全氮含量在不同亚类土壤的变异系数最高,为45-107%,其次是速效磷(C.V. 63-76%)、有机质(C.V. 32-58%),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变异系数均低达30%左右。在测土配方施肥过程中,应该针对这些养分的分布特点与特征,采用不同的施肥推荐策略,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并实现孝义市农业种植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揭示贵州烟田不同土壤类型pH和速效钾含量及分布特征,指导植烟土壤保育。选取贵州代表性烟田,分析不同土壤类型耕层厚度、pH和速效钾含量的分布特征,及深耕后pH和速效钾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贵州烟田土壤耕层普遍偏浅,平均为18.88 cm。平均pH 6.21,依次为人为土>淋溶土>雏形土>富铁土>新成土,不同土壤类型间无显著差异。速效钾含量平均为332.81 mg/kg,依次为淋溶土>富铁土>人为土>雏形土>新成土,其中淋溶土和富铁土显著高于人为土、雏形土,淋溶土与富铁土、人为土与雏形土之间无显著差异。pH和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递减型、递增型和均一型3种模式,pH以递增型为主(72.21%),速效钾以递减型为主(72.21%)。深耕后不同土壤类型pH平均增加0.12个单位,速效钾含量平均减少49.43 mg/kg。贵州烟田土壤耕层偏浅,存在酸化现象,速效钾含量总体偏高,不同土壤类型pH和速效钾含量不同,剖面分布特征影响土壤深耕后pH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对于深入了解不同土壤的供肥特点,因地制宜地挖掘水稻增产潜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黑龙江省5种主要种植水稻土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微区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上水稻产量及其对氮、磷、钾、微量元素养分吸收的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极显著,水稻产量在黑土、草甸土和冲积型土上较高,3年平均产量分别为6 883.9、6 689.6和6 797.3kg/hm2,在白浆土和石灰性土壤上水稻产量较低,3年平均产量分别为6 316.5和6 193.4kg/hm2;不同土壤对水稻养分吸收有影响,在黑土、草甸土、冲积土上种植的水稻氮、磷累积量高于在石灰性土和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在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铜、铁含量极显著高于在黑土等其他类型土壤上的水稻,在黑土、草甸土和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锰含量高于在石灰性土和冲积土上的水稻,草甸土和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锌含量高于黑土和石灰性土上的水稻,在冲积型土上种植的水稻锌含量最低;水稻氮素累积量与水稻产量显著正相关(r=0.994)。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山西云顶山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系,本研究通过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测定,对其植物群落13个优势种78个种对的种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个优势种间大部分种对的种间关联不显著,种间联结不紧密,说明山西云顶山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结构不很稳定,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退化风险;多数原生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据主要位置,同时也出现少数非原生优势种优势明显,有逐渐取代典型原生优势种的逆行演替趋势,这是由于人类频繁的旅游扰动所致。因此,应当合理的控制旅游开发强度与游客数量,保持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自我维持,以持续高效的维持云顶山亚高山草甸的经济及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为了提高土壤腐殖质含量,将秸秆、膨润土和聚丙烯酰胺(PAM)按不同配比配制作为改良材料,研究改良材料配比、时间等因素对四川省宜宾市3种类型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秸秆改良材料后,土壤腐殖质含量相比对照处理有显著提高,且随膨润土和PAM施用量的增加,对土壤腐殖质含量的改善效果更好。随着改良材料施入时间的延长,冲积土和灰棕紫泥腐殖质含量在前3个月先减小,后3个月趋于稳定;而暗紫红泥的腐殖质含量在前3个月先增加,后3个月呈现下降趋势,但比2009年12月土壤腐殖质含量高。可见,改良材料的施入,能有效的防止土壤腐殖质的流失。  相似文献   

13.
大庆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理化性质及肥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大庆地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理化性质及肥力变化趋势,选择杨树林地、草甸地、农田地3类典型植被样地土壤进行野外采样,分析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及肥力变化。结果表明:(1)草甸地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水率显著高于杨树林地和农田地,杨树林地土壤容重显著高于草甸地和农田地(P<0.05);(2)草甸、农田、杨树林地的土壤含水率、速效钾依次呈下降趋势,而土壤容重呈上升趋势,其中杨树林地理化性质随着龄级的增加,其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3)草甸(1.94)、农田(1.87)、杨树林(1.69)综合肥力呈中下水平,且依次呈下降趋势;建议土地管理中,多关注土壤物理结构的调整和改善。  相似文献   

14.
对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腐殖质结合形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和黄绵土腐殖质以紧结态含量为主,其次是松结态,再次是稳结态;长期施有机肥或配施化肥,土壤腐殖质含量增加,松/紧(松结态/紧结态,下同)比值提高;长期施用化肥,紧结态腐殖质含量增加,松/紧比值降低;与松结态腐殖质关系最为密切的农化性状是碱解氮和速效磷,与稳结态腐殖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速效磷和CaCO3,与紧结态腐殖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碱解氮和全氮。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谢家沟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对草地群落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侵染特征的影响,笔者通过调查采样,分析了4种典型草地(山地草甸、草甸草原、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与AM真菌的侵染状况和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草地类型典型植物均能被AM真菌侵染,草原化荒漠、草甸草环与草原换位置、山地草甸的平均菌根侵染率分别为79.90%、89.04%、85.93%和68.66%,草甸草原是侵染状况最好的草地类型。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与AM真菌侵染呈正相关关系,盐分和p H与AM真菌侵染为负相关关系,但土壤总盐含量在2.1 g/kg左右时侵染率、侵染强度最高。自然条件下土壤因子与菌根的侵染及发育状况密切相关,土壤养分的高低制约着AM真菌侵染强弱,有机质和盐分是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小五台山不同林分类型林地涵养水源机制、生态功能价值量大小,通过对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笔者分析了小五台山7种主要林分类型林地水文效应,采用影子价格法估算了7种林分类型林地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价值。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119.46~293.62 t/hm2,最大持水量与枯落物储量变化顺序基本一致;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3463.05~3941.05 t/hm2。其中,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持水量(3941.05 t/hm2)最大,是油松纯林的的1.14倍;综合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小五台山7种林分类型林地蓄水能力顺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落叶松×云杉×白桦混交林>白桦×云杉混交林>亚高山草甸>白桦纯林>落叶松纯林>油松纯林,且在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蓄水过程中,土壤层的贡献率最大,在92%以上;通过影子价格法,估算出小五台山林地平均涵养水源价值量为14465.86元/hm2,整个河北小五台山约31583.3万元,其中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涵养水源价值量最大,为15377.53元/hm2,是油松纯林1.16倍。  相似文献   

17.
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利用烘干法(105℃)、pH计和电导仪测定沙丘、草甸、沙丘和草甸结合部位,5—9月的0~300 cm土层土壤垂直剖面的土壤水分含量(SWC)、电导率(EC)和pH,来探究松嫩平原典型的沙丘-草甸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和盐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平均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草甸平均土壤含水量比结合部和沙丘分别高20.5%和52.7%。9月份结合部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高,而30~15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较低。7月份草甸0~1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较低,10~150 cm土层中平均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部位的EC和pH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草甸区和结合部极显著高于沙丘,草甸的EC值比结合部高39.8%。7月份草甸0~10 cm土层和9月份30~70 cm土层有较高的EC和pH,9月结合部0~10 cm土层中有较高的EC和pH。土壤表面的盐碱化主要出现在7月和9月的草甸和结合部,而且两者盐碱化程度的不同主要是由物种、土壤和地下水位差异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