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彭阳县牛羊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收集彭阳县2016—2019年的牛羊抗体春秋集中监测数据和2020年春季牛羊抗体监测数据,进行时间、空间和群间分布描述。结果显示:2016春季牛O型和A型口蹄疫及羊小反刍兽疫抗体水平,2018年春季牛羊O型和A型口蹄疫抗体水平及2019年春季羊小反刍兽疫抗体水平较低,其他时间集中监测的抗体水平均超过70%;近5年来彭阳县牛口蹄疫抗体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羊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基本保持平稳;O型口蹄疫抗体水平整体上高于A型(P<0.001);牛规模场和牛散养户间的口蹄疫抗体水平没有差异(P>0.050),而羊规模场和羊散养户间的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抗体水平差异显著(P<0.010)。结果表明,彭阳县牛羊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免疫效果整体较好,但仍有部分期间的免疫效果较差。建议加强对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机构的监管,持续做好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免疫技术培训,逐步提高牛羊规模化养殖水平。本研究掌握了彭阳县近5年来的牛羊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的免疫状况,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工作重点,为该地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口蹄疫(A型、O型二价)灭活苗和小反刍兽疫活疫苗同时接种的方法进行免疫接种,减少免疫接种模式和免疫接种次数,降低接种的劳动投入。试验羊按年龄分为3组,观察其接种疫苗后的临床反应,接种后第28 d采血,检测2种疫苗联合免疫后的抗体水平,评估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联合免疫接种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联合免疫接种条件下,试验组口蹄疫A型抗体合格率分别为成年母羊95%、青年羊95%、断奶羊90%,口蹄疫O型抗体合格率分别为成年母羊85%、青年羊70%、断奶羊85%;小反刍兽疫的抗体合格率分别为成年母羊75%、青年羊80%、断奶羊75%,抗体水平水平均达到国家要求(70%)。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落实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科学评估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效果,于2023年5月18日—6月11日对各区(县)进行了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飞检及监测预警抽检工作,在全市10个区县随机采集猪牛羊鸡血清样品共计3098份,分别采用正向间接血凝、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等检测方法分别做了牛O型口蹄疫、羊O型口蹄疫、牛A型口蹄疫、羊A型口蹄疫、羊小反刍兽疫、禽流感H5亚型、禽流感H7亚型、猪O型口蹄疫、猪瘟、布鲁氏菌共10种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牛O型口蹄疫、羊O型口蹄疫、牛A型口蹄疫、羊A型口蹄疫、羊小反刍兽疫、禽流感H5亚型、禽流感H7亚型、猪O型口蹄疫、猪瘟样品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97.93%、96.34%、65.00%、51.43%、96.58%、82.59%、83.70%、93.66%、93.09%;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抗体均为阴性。结果表明,牛羊O型口蹄疫、羊小反刍兽疫、禽流感H5亚型、禽流感H7亚型、猪O型口蹄疫平均样品合格率均高于农业农村部规定的70%的基本要求,能够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但牛羊A型口蹄疫抗体合格率均低于70%,需加强动物免疫并进行免疫抗体监测...  相似文献   

4.
为了合理使用小反刍兽疫疫苗和口蹄疫疫苗以及了解这两种疫苗用于陕北白绒山羊的免疫效果,改进免疫方法,本试验选取榆林市神木县金鸡滩镇一家规模化陕北白绒山羊羊场160只基础繁殖母羊为对象,将试验羊分成6组,分别进行小反刍兽疫疫苗和口蹄疫疫苗单独注射以及间隔7天分别注射不同疫苗、同时分点注射不同疫苗,设不注射疫苗组为对照组。免疫后第28天颈静脉采血并制备血清样品,用ELISA试剂盒进行免疫后抗体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三同时分点注射O型口蹄疫与小反刍兽疫疫苗后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0.00%和100.00%,与试验组四以及试验组五分别单独注射一种疫苗7天后不同点再注射另一种疫苗后检测抗体率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O型口蹄疫疫苗与小反刍兽疫疫苗可以同时一次性分点注射。该研究为O型口蹄疫疫苗与小反刍兽疫疫苗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成年藏羊进行O型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羊痘组合和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组合联合免疫,与单苗免疫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种组合的安全性较好,未发生明显免疫副反应,同时表现出了与单苗一致或稍好于单苗的免疫效果,抗体合格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规定的70%的标准,相互干扰和拮抗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山东省春季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效果,采集16市2, 939份血清样品,针对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抗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动物疫病免疫抗体合格率高于农业农村部规定标准,口蹄疫免疫效果不同畜种、不同亚型间有差异,羊场O型口蹄疫免疫效果与小反刍兽疫免疫效果类似,禽屠宰场禽流感免疫抗体水平低。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小反刍兽疫病毒N蛋白抗体与H蛋白抗体在羊体内的代谢消长规律,试验通过建立小反刍兽疫N蛋白双抗原夹心ELISA抗体检测方法、H蛋白阻断ELISA抗体检测方法与血清中和抗体试验方法,分别检测了羊免疫疫苗后体内N蛋白抗体与H蛋白抗体在每个免疫阶段的代谢消长变化。结果表明:羊免疫小反刍兽疫疫苗后,血清内的N蛋白抗体与H蛋白抗体在6~8周时血清抗体效价较高,对应的羊体内中和抗体效价为1∶512,且效价至少可以持续到10周以上,2种抗体具有一定消长代谢规律的相关性。该研究结果也为以N抗原与H抗原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抗原捕获ELISA方法、竞争ELISA检测方法、间接ELISA检测方法以及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科学评价霞浦县2021年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效果,降低畜禽重大疫病发生率,提高疫情防控能力,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对全县15个乡镇(街道)采集动物血清共712份,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8类主要动物疫病抗体监测。结果表明,2021年霞浦县各种动物疫病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超过70%,达到国家农业农村部要求,但羊口蹄疫O型和A型抗体的合格率相对较低,需做好加强补免工作。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证外调藏系种羊不感染疫病及无疫病病原传播,对筛选出的准备调运的藏系种羊进行疫病的血清学调查,试验分别采用布鲁氏菌试管凝集试验、小反刍兽疫病毒抗体直接竞争ELISA方法、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单克隆抗体阻断ELISA方法和口蹄疫O型液相阻断ELISA方法对藏系绵羊30份血清样品进行了布鲁氏菌、小反刍兽疫、口蹄疫自然感染和疫苗免疫的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所有被检血清中均未检出布鲁氏菌和自然感染口蹄疫病毒抗体阳性血清。小反刍兽疫和口蹄疫疫苗免疫抗体水平检测显示,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阳性血清30份,阳性率为100%;口蹄疫免疫抗体阳性血清28份、可疑血清1份、阴性血清1份,阳性率为93.33%,阳性血清免疫抗体效价均大于1∶128(保护率大于99.00%),可疑血清免疫抗体效价1∶90(保护率大于50.00%),阴性血清免疫抗体效价小于1∶2(不保护)。说明此次海北州筛选的藏系绵羊种羊未感染上述疫病,且疫苗免疫抗体效价水平较好,适合作为外调种羊。  相似文献   

10.
口蹄疫、小反刍兽疫是农业部强制免疫病种。新疆某农场对羊进行了全覆盖免疫接种。为掌握新疆某农场羊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效果,笔者应用ELISA抗体检测和阻断ELISA试验方法检测免疫抗体水平。结果显示,2014年-2017年,新疆某农场8个连队不同品种不同养殖模式羊的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均在70%以上,达到农业部的要求。检测结果表明,规模养殖场的免疫抗体水平整体高于散养场。本研究为该农场制定合理的羊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免疫程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选择中国大陆最早分离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A/Chicken/Guangdong/SS/94(H9N2)(缩写为SS株)和1998年大流行时期分离的H9N2亚型AIVA/Chicken/Shanghai/F/98(H9N2)(缩写为F株)为研究对象,对其在SPF鸡体内的复制能力和传播途径特性比较后发现,F株在4周龄SPF鸡气管中的复制能力高于SS株,F株可以经气溶胶传播途径传播,SS株不能经气溶胶传播途径传播;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获取F株和SS株的HA和NA基因的cDNA,序列分析得知,F株和SS株的HA和NA基因的同源性分别是96.6%和98.1%;HA基因的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都是PARSSR↓GL,但有5个氨基酸的差异,即166位N(F)→D(SS)、198位A(F)→V(SS)、217位V(F)→I(SS)、335位G(F)→R(SS)、504位L(F)→S(SS);2株病毒的NA基因在63~65位都存在氨基酸缺失,但在NA基因红细胞吸附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不同,分别是IKKDSRSG(F)和IKEDLRSG(SS)。F株和SS株的传播特性差异是否与其表面基因序列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近60年以来国内外乡土灌草青贮利用与牛羊健康饲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研究内容与研究区域进行分析,结合饲草青贮技术领域、草食畜牧业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背景,将乡土灌草青贮与牛羊健康饲喂划分为3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期为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为缓慢增长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为快速增长阶段。其次,根据研究内容从理论研究、监测评价、技术示范、技术研发4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各分支领域的主要成果与关键问题,提出下阶段应重点研究的内容,应加强对乡土灌草饲料生产与牛羊健康饲喂的研究,综合提高饲料能量与蛋白质的利用率,尽可能改善牛羊的能氮平衡,促进畜牧业和饲料加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猪葡萄球菌脱落毒素EXHC和SHETA基因结构并预测其所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本试验根据GenBank已报道的猪葡萄球菌脱落毒素EXHC和SHET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从猪葡萄球菌GDZC株中扩增获得EXHC和SHETA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1007和971 bp。序列分析结果表明,EXHC基因与猪葡萄球菌丹麦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AF515455)及猪源松鼠葡萄球菌河北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JF755400)的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为100.0%,而与其他葡萄球菌脱落毒素基因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3.3%~53.9%和7.9%~44.2%。SHETA基因与日本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AB036768)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4%,在保守区共有31个碱基发生突变。利用DNAStar软件对EXHC和SHETA蛋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EXHC基因编码的蛋白为亲水性蛋白,SHETA基因编码蛋白为疏水性蛋白,抗原性较差。本研究从猪葡萄球菌GDZC株中成功扩增获得EXHC和SHETA基因片段并对其编码的蛋白结构进行了预测,证实了中国分离的猪葡萄球菌同时携带有EXHC和SHETA 2种毒素基因,为进一步研究猪葡萄球菌的致病机理及毒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长胜 《家畜生态》1998,19(3):13-15
通过观察狐貂自咬症疾病行为特点,分析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及时诊断治疗,以提高狐,貉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秦川牛因原产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而得名,具有体躯高大、遗传稳定、适应性强、肉用性能好等特点,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品种和国家级资源保护品种,是肉牛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文章介绍了秦川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秦川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指导,推动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果洛州草地鼠虫害情况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6年的调查,果洛州草地鼠虫害面积约为247.6万hm2,因鼠害每年损失牧草约1598.7万t,相当少养1095.01万羊单位。近10年来使用C型肉毒梭菌毒素灭治取得很大成绩,累计灭治面积达到183.1万hm2。  相似文献   

18.
蟾蜍产品的医药价值及其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麟  长青 《四川畜牧兽医》2002,29(12):32-34
本文主要介绍蛤蟆(蟾蜍)的生物学特性,饲养蟾蜍取药材的技术要点及蟾蜍产品的医药价值和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由于谷物中含有真菌的有毒次生代谢物霉菌毒素,其对动物的健康、生产性能及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可能有负面影响,这对动物营养是一个永久性的挑战。因此,本文综述了霉菌毒素在动物营养中存在的问题、对易感动物的影响以及应对谷物感染毒素污染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胭脂虫开发利用的研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阐述了胭脂虫分类、生物生态特性、人工繁养、胭脂虫红色素的性质及加工利用、胭脂虫产业的发展等,并对其开发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