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倍体刺槐的胚珠败育可分为3个阶段.初期败育:发生在花冠展开后5~30天之间,合子处于休眠状态,平均败育率为51.9%,败育胚珠体积较小、轻度至深度枯黄色,败育胚珠的有胚率为0,因而属无胚胚珠败育,发生原因可能与果实生理落果有关;中期败育:花冠展开后30~50天之间,球形原胚、心形胚已逐渐形成,平均败育率为30.3%,败育胚珠体积较小、表面部分枯黄色、周围有黄色透明液体,败育胚珠的有胚率为33.2%;后期败育:花冠展开50天后,子叶胚已逐渐形成,平均败育率为72.6%,败育胚珠干瘪、较小、棕黄色,败育胚珠的平均有胚率为70.8%;中、后期败育属有胚、无胚胚珠同时存在的胚珠败育,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幼胚的畸形死亡.花冠展开15天之后的胚珠发育期间,败育胚珠生长促进类内源激素(GA3,IAA)水平低于正常胚珠,生长抑制类内源激素(ABA)水平及ABA/(IAA+GA,)明显高于正常胚珠,因此,四倍体刺槐胚珠败育也可能与胚珠内源激素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
提高球果出籽率是油松种子园种子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卢氏种子园结实初期胚珠败育率达到了70%,进入盛果期下降到45%。不同无性系间胚珠败育有很大差异,无性系间异交可配性、花期同步和自交是引起胚珠败育的主要因素。在结实初期辅助授粉可以显著提高种子产量,进入盛期后无效,但可以改善种子的遗传组成,增加种子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可育珠鳞集生于球果中、上部,不育珠鳞集生于球果下部,两者分别占球果总鳞数的58.4%和41.6%。可育珠鳞中仅部分胚珠发育正常,其余呈不同形态的败育。胚珠败育发生在大孢子母细胞、雌配子体游离核及全细胞化的三个时期。败育胚珠占球果总鳞数的21.7%。花粉粒各发育阶段因低温冻害败育,导致花粉发芽率降低50%左右。由于异常气候的影响,造成胚珠败育和种实发育不良,使饱满种子显著少于正常年份。  相似文献   

4.
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卡特兰雌配子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卡特兰在授粉前,胎座和胚珠并没有开始发育;在成功授粉后,胚珠原基开始发育;卡特兰的胚珠为倒生型,具薄珠心和2层珠被,成熟胚囊为8核;从授粉到胚囊成熟需要112 d左右;外珠被的过早发育可能是造成胚败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对设施栽培不同熟期的无核葡萄品种(品系)及其杂交组合进行果实、胚珠、胚的生长发育动态进行研究,得出不同品种(品系)胚珠、胚败育时期和胚珠数量的变化规律,确定胚珠、胚发育的最佳时期,为胚挽救的最佳接种时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提高油松种子园的种子产量,关键在于减少球果败育和提高球果出籽率。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球果败育与种子园的花粉产量无关;不同无性系球果败育率存在显著和极显著差异;树冠上部的球果败育率显著低于树冠下部;在种子园开花初期,辅助授粉能显著提高球果出籽率。1988年卢氏种子园实施辅助授粉后,使球果出籽率提高1.14%,增产效益33.9%。辅助授粉对不同无性系提高球果出籽率的作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
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幼胚离体培养挽救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变异丰富、具有重要遗传育种价值的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幼胚自然败育率很高,研究其离体培养挽救技术具有重要的遗传育种学意义。以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幼胚为材料,进行了其离体培养促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胚珠的适宜离体培养时期为花后30 d,萌动率47.7%;胚珠的适宜萌动培养基为Nitsch 6-BA 0.5 mg/L IBA 2 mg/L GA30.5 mg/L;筛选出的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得到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为38.6%,并初步诱导出了不定芽;愈伤组织切片表明,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幼胚愈伤组织的增殖生长以内起源为主。  相似文献   

8.
长春净月潭樟子松种子园由于胚和胚珠败育影响了出种量,为此,采用疏伐2株、单株人工辅助授粉2次共100毫克的技术措施,促进了母树开花和侧枝生长,提高了座果率和出种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通过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山葡萄雄花雌蕊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观察,探讨雌蕊发育过程中的败育现象。结果显示:山葡萄雄花雌蕊在胚珠发育早期类似于两性花,胚珠能够发育至单核或二核胚囊期。然而,胚珠发育在四核胚囊期形成前停滞,随后胚珠逐渐退化和解体。  相似文献   

10.
‘希尔’核桃树的雌花败育率高达90%。如果在休眠期疏除树上的雄花芽,那么将增加雌花的座果率。雌花败育的重要原因是树体营养缺乏,核桃树春季的生长和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年贮存于多年生组织器官内 C 和 N 化合物的重新分配及利用。本研究的重点是测定雌花败育与木质部树液中贮藏的 C、N 物质重新分配动态的关系。另外,通过控制施 N 肥来评估 C、N 关系及 N 缺乏对雌花败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雄先型核桃品种‘希  相似文献   

11.
旱柳花粉能够萌发,花粉管能进入小叶杨柱头。受精过程基本正常。杂交障碍主要表现在:花粉管在花柱基部生长受阻;花粉管在子房腔中缠绕;受精频率低;胚和胚乳发育不协调,胚出现异常发育、停滞发育和败育现象。本文支持以不协调性模型解释杂交障碍的机制。报道了旱柳和小叶杨属间杂交原胚期胚珠培养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无核葡萄是当今国际葡萄消费和生产的重要方向之一,胚挽救技术是无核葡萄育种的重要手段;无核葡萄胚珠离体培养中,污染现象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的效率。以"皇家秋天"、"红宝石无核"、"无核翠宝"等种子败育型无核葡萄品种自然授粉幼果为材料,进行的无核葡萄胚挽救培养过程中胚珠内胚培养阶段污染影响因素及抑菌培养试验结果表明,75%乙醇浸泡30s+1%HgCl2溶液浸泡6min的消毒处理对无核葡萄胚珠内培养的效果较好;胚珠培养的接种密度对污染有一定的影响;胚形成培养基MM4+香蕉泥500mg·L-1添加0.1g·L-1高锰酸钾的抑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为给我国无籽梨品种培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初步探讨了无籽梨无籽果实形成的机制。对无籽梨雌蕊观察发现,其60.8%无籽梨花的雌蕊数量为2个,而‘幸水’雌蕊数量7个的小花占48.4%;无籽梨柱头发育不正常的比例较大,占64.2%,而‘幸水’正常雌蕊占94.1%。授粉试验结果表明,授粉刺激才能保证无籽梨正常坐果,授粉后坐果率达42.2%,无授粉无籽梨8周后坐果率几乎为零,说明了无籽梨在生产中配置授粉品种才能保证坐果率和产量。对花粉管伸长观察发现,无籽梨花柱授粉后,花柱顶部、中部和基部均能观察到花粉管顺利萌发和生长,但未观察到花粉管到达胚珠,而‘幸水’花柱顶部萌发后顺利通过中部、底部,并能观察到花粉管到达胚珠附近,且‘幸水’柱头和花柱中部花粉管伸长数量比无籽梨多。种子败育率统计发现,无籽梨发育不良比例高达91.3%,但正常种子大多数都能萌发。无籽梨果实心室2~4个,而幸水心室为5个。综上所述,雌蕊变异是无籽梨形成无籽果实的主要原因,而引起雌蕊败育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无籽梨杂种后代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给果树栽培和育种确定最佳授粉时期提供科学依据,综述了自果树有效授粉期概念提出至今的相关研究概况,阐述了柱头可授性、花粉管动力学与胚珠寿命这三个重要参数对果树有效授粉期的意义,概述了花器官败育、胚珠发育迟缓、自交不亲和性、温度及营养水平等内外因子对这三个主要参数的影响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果树有效授粉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并分析了其在育种和栽培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毛白杨胚胎学研究的第二部分,研究了毛白杨胚珠、胚囊的构造,受精作用及胚的发育过程;找出了授粉前后花序的外部特征与胚珠发育情况之间的关系。子房由二心皮合成。柱头四裂;花柱为开放型,基生胎座,上生2-4枚胚珠,通常1-2枚发育,其余败育,胚珠倒生型, 珠柄发达;单珠被;厚珠心,直列式四分体;珠孔受精,双受精现象发生在授粉后40小时至6天之间,核型孔乳,胚的发育为简化的“十字花型”。对珠被的特点,胚囊的发育类型,受精的方式以及胚的发育类型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以种子败育型‘金田皇家无核’葡萄为试验材料,以‘金田蓝宝石’葡萄为对照,调查了花后不同时期果实单果粒重和种子数,并对种子的不完全败育和胚败育的过程进行了解剖观察。根据试验结果分析数据得出:‘金田皇家无核’葡萄种子败育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表现为:当果实成熟时,在果实内仅剩下极其细小的种子;另一种情况表现为:果实成熟的时候,种子内胚完全退化,种皮继续发育并且显著增厚,表现为透明且肉质化。在自然条件下‘金田皇家无核’的自交胚在授粉后60d左右开始出现胚退化现象;授粉后80~90d种子种皮异常加厚,此时,胚基本退化消失。  相似文献   

17.
黄果西番莲花形大 ,其结构和显花过程对昆虫 (特别是小型昆虫 )传粉有一定限制 ,自然授粉坐果率不高。人工授粉试验表明授粉受孕率与花粉贮藏时间、花粉潮湿、授粉量和花粉种、株间来源有关 :当天采集的花粉授粉受孕率为 97.5% ;室温下保藏 1d ,受孕率为 12 .8% ,保藏 2d受孕率为 0 ;柱头粘着花粉量大 ,受孕率为 92 .5% ,败育率 13.5% ,花粉量少 ,受孕率为 2 2 .5% ,败育率为 4 0 .7% ;种、株间授粉受孕率 10 0 % ,自花授粉、同株异花授粉、同株繁殖的无性苗 ,株间授粉均不孕  相似文献   

18.
采用约束变换区组设计,借助计算机对种子园进行高产模式配置设计,营建生产性嫁接种子园,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接株3年生进入结实期后,高产配置比一般配置,每年每公顷可增产种子65.05%,球果败育率降低2.57%,子代高生长增加3.35%;生产性种子园应考虑配置系统疏伐模式,第一次疏伐在接株5年生时进行,第二次疏伐在7年生时进行。  相似文献   

19.
利用石蜡切片法观察极小种群植物—云南蓝果树两性花的小孢子发育过程,以明确小孢子败育的原因和败育时期,为进一步拯救保护和研究云南蓝果树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云南蓝果树有一部分两性花小孢子正常发育,经过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四分体等时期,最后发育为成熟花粉粒;(2)败育的云南蓝果树两性花在形成四面体型四分体之前都能正常发育,在四分体时期不能分离或分离后不能正常发育,从而败育。研究认为,绒毡层细胞发育异常是云南蓝果树两性花小孢子败育的主要原因,败育的时期是四分体时期和单个小孢子时期。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涿鹿县是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的“仁用杏之乡”。大杏扁的栽培面积和生产规模均居全国之首。但近年来杏扁产量低而不稳,其中主要因素有:1.肥水不足,树体不壮,雌花败育(俗称空花)现象严重,是大杏扁连年减产甚至绝收的最主要原因。由于果农只注重大杏扁较强的抗性和耐性,而忽视了正常的土肥水管理,使大杏扁必需的肥水供应不足,树体营养匮乏,导致树体衰弱,花芽分化质量不高,雌花败育现象严重,不完全花比例高。据调查,丘陵区大杏扁产区个别地区雌花败育率高达80%以上,平均也在60%以上,严重影响了大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