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保护越冬鸟类,避免对航班造成危害,采取直观等调查方法对春柳河入海口的越冬鸟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区内有越冬鸟类8目、9科、18种,4 000只左右,平均每平方千米有越冬鸟类约2 850只,普通鵟是该区越冬鸟类的天敌。在该区越冬的鸟类由于飞行高度远低于航班飞行高度,且活动少等原因,不会对航班造成危害,航班也不会对越冬鸟类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2.
2006年以来,中国北方省区杨树多次因气候异常而发生严重越冬伤害,造成重大损失。为了掌握杨树越冬伤害发生规律,作者对辽宁省杨树越冬伤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其越冬伤害发生规律做出了初步总结,划分了越冬伤害类型,初步分析了越冬伤害发生原因。调查结果表明,杨树越冬伤害与品种、大气温度、光照、风、林龄、林分密度及病虫害有关,但并不是冷冬就一定发生越冬伤害。初步认为,冻融是形成树干破腹型伤害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河北省邢台市核桃炭疽病的越冬方式及越冬场所,于2018年12月和2019年3月越冬季节采集核桃树上发病的带芽枝条、带果柄果实、落果、落叶以及林下土壤,观察子实体着生情况,测定越冬子实体内孢子萌发率,对采集的组织以及土壤进行室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结果表明,核桃炭疽病病原菌可以子实体的形式在树上果壳和落果上越冬,越冬后子实体萌发率分别达96.82%,94.36%。该病菌也可以菌丝体的形式在果壳、果仁、果柄、芽鳞、枝条、落果果壳、落果果仁中越冬,越冬后病原菌分离率达60%~82%,少数可以在叶柄中越冬,越冬后分离率为27.59%。土壤也是其重要越冬场所,1 g土壤中病原菌数量为2.0×10~5个。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杨树越冬伤害发生原因,解决杨树越冬伤害风险评估的基础性问题,以凌海市速生杨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位监测的方法开展了速生杨树越冬伤害阈值和发生时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季负积温、平均气温、最低气温与杨树树干破腹率及越冬死亡率无相关关系。大幅度日较差与速生杨树越冬死亡有关,但不是所有的大幅度日较差都会造成速生杨树越冬死亡,越冬死亡与大幅度日较差出现的时间有关。有效冻融型越冬伤害一般发生在抗寒锻炼期和脱锻炼期,深度休眠期的温度变化对杨树越冬影响相对较小。速生杨树在野外发生极端低温型越冬伤害的气温阈值小于-29.2℃,发生有效冻融型越冬伤害的气温日较差阈值≥15.5℃。该研究为速生杨树越冬伤害模型构建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历年来都不同程度的发生过由于苗木越冬保护技术措施不当,造成大量苗木干枯、霉烂及鼠害等损失浪费现象。为了解决这个严重问题,我们对几个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越冬保护措施进行了调查,其结果简述如下: 一、苗木越冬干枯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1.原因:对于苗木越冬干枯的原因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低温使越冬苗木内部组织冻裂,水分输导受阻造成苗木“饥饿而死”,因此,把苗木越冬采取的防护措施称为“越冬防寒”;另一种认为是“生理干旱”所造成的,为此我们进行了不覆盖越冬试验。 1965年我们对越冬力强的红松、鱼鳞松、沙松、水曲柳、黄(木皮)椤等1—2年生苗木进行了试验,让其露天经受低温,苗木至1月底尚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冬季寒冷干燥,为了葡萄安全越冬与省工,多采用覆土防寒,保温被、秸秆和塑料膜等覆盖材料也有使用,该文综述了不同覆盖材料处理对葡萄的防寒越冬影响的研究进展,为北方葡萄覆盖防寒越冬提供参考,为进一步研发越冬防寒材料、模式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联峰山油松枯梢病病原菌越冬方式及场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油松枯梢病病原菌Sphaeropsis sapinea的越冬方式及场所,于2015年11月—2016年3月越冬季节田间采集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的松针、松梢、球果等越冬组织及林下的落针、落果等,观察子实体着生情况,测定越冬子实体内孢子萌发率,发现油松枯梢病的病原菌可以子实体的形式在松针和落针上越冬。通过对以上组织进行室内病原菌的分离、分子生物学检测,确定该病菌也可以菌丝体的形式在发病的针叶、球果、松梢和落针、落果中越冬。  相似文献   

8.
在松花江不冻江段,有21种、6 000余只水禽在此越冬。目前,越冬水禽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食物严重不足、缺乏栖息空间、污染治理不理想、人为偷猎等,对加强越冬水禽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赤眼蜂大面积防治不同类型区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分析了赤眼蜂大面积防治不同发生类型区(丘陵区、山区和越冬代、第三代)马尾松毛虫的试验情况,发现利用赤眼蜂对丘陵区越冬代马尾松毛虫进行规模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山区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对第三代松毛虫的防治,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0.
出蛰作为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越冬的环节之一,对整个越冬的成败及其上岸后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所于2005年、2006年对铁力地区全人工养殖林蛙越冬的出蛰情况进行了全程跟踪、调查,进而从出蛰前的准备措施、出蛰前越冬池的管理、出蛰时间的选择、出蛰后的饲养管理及出蛰期的管理原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对兴安落叶松鞘蛾越冬前后幼虫脂肪含量进行了测定,试图找出越冬前幼虫营养条件与脂肪含量的关系以及越冬前脂肪含量对越冬后的幼虫基数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环鄱阳湖越冬水禽航空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航空调查的方法对鄱阳湖区的越冬水禽进行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的调查,快速准确地取得了有关珍稀越冬水禽的分布情况和栖息地现状,为整个鄱阳湖区越冬水禽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西部,其主要保护对象是黑颈鹤及其越冬栖息的亚高山沼泽化草旬湿地生态系统。大山包保护区管理局结合越冬期水禽监测开展了大山包保护区越冬黑颈鹤动态监测研究,通过研究掌握了越冬黑颈鹤种群数量、种群结构、生活习性、觅食地等基本情况,对保护黑颈鹤及其越冬栖息的湿地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紫叶李、紫叶矮樱、紫叶稠李、紫叶风箱果、红宝石海棠、美国红栌6种彩叶树种在乌兰察布地区进行引种驯化。经过对茎基部培土、草绳保护、塑料薄膜保护、自然越冬等4种不同越冬方式观测,记录各树种存活率、胸径生长量。经过连续4 a的调查研究,前5种彩叶树4种越冬方式存活率都在90%以上,美国红栌自然全部死亡。由此可见,前5种彩叶树在乌兰察布地区能安全越冬,美国红栌不能越冬。  相似文献   

15.
自然界昆虫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在昆虫的生活周期中,其不同时期的生活习性各有特点,不同种类的昆虫,其越冬场所、越冬方式和习性各有差别。有的昆虫以成虫越冬,有些以卵越冬,有些以幼虫或若虫越冬,还有些以蛹越冬。林果树木害虫多数在树皮  相似文献   

16.
于2003、2004和2005年连续3年对黑脸琵鹭在海南岛已知和潜在的越冬地进行调查.分别在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临高县后水湾和东方市北黎湾发现了黑脸琵鹭的越冬种群,后两者是在海南岛首次记录到.2005年海南岛黑脸琵鹭的越冬种群数量已达77只,约占全球越冬种群数量的5%以上,这是继香港和台湾等地之后黑脸琵鹭在中国的又一重要越冬地.调查结果表明:黑脸琵鹭越冬栖息地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湿地滩涂的围垦、海产品挖采和非法猎捕.建议有关职能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分别在2个新发现地建立保护机构,并对越冬地周围的村民进行保护意识教育和宣传,以加强黑脸琵鹭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7.
冬眠是中国林蛙的生活习性之一.入蛰、深眠、出蛰是越冬管理的3个重要阶段,入蛰管理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管理的好坏是全人工养殖林蛙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一直制约着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业的发展.我们对中国林蛙越冬技术的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完成,只是没被认识和推广.养殖实践表明,我们采用的全人工养殖林蛙越冬技术是科学的,符合两栖爬行动物生存规律的要求,确切的说是成熟的.其不仅适用于林蛙越冬,也可以应用其他养殖业.几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我们采用的越冬技术,使林蛙越冬成活率达到98%以上.现对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越冬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即中国林蛙入蛰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为林蛙的人工养殖越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松毒蛾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应用频数分布的卡方(X~2)检验法,Iwao、Taylor等的回归分析法和聚集度指标测定方法,研究了松毒蛾幼虫和越冬蛹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幼虫和越冬蛹的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型分布,其中越冬蛹的概率分布适合于负二项分布。对越冬蛹的聚集度指标,用刀切估计方法给出了指标的刀切估计值和估计区间。用Blackith提出的种群聚集均数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证明了松毒蛾幼虫和越冬蛹的聚集现象是由该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子共同作用所造成。通过分布型的测定,提出了数据统计代换的适宜公式,其中幼虫可选用对数代换和Taylor幂法则的代换公式;越冬蛹可选用对数代换、Iwao代换、Taylor幂法则代换公式。对Iwao回归模型参数α、β进行了偏离度的检验,表明越冬蛹的α、β值与0、1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越冬马尾松毛虫幼虫蛰伏树干调查查准、查清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基数是指导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中龄林以上的马尾松林分内,碍于林木数量大、树干高等原因,给调查越冬虫口基数尤其是蛰伏树干2m以上的幼虫数量带来很大困难。多年来,我们对越冬马尾松毛虫蛰伏树干幼...  相似文献   

20.
以靖宇县3龄林蛙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非冬眠越冬组、半冬眠越冬组、冬眠组、人工增氧冬眠组4种不同越冬方案,观察水中溶解氧质量浓度(DO)对东北林蛙越冬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冬眠组消耗DO速率远高于半冬眠组和冬眠组,而半冬眠组消耗DO速率也略高于冬眠组,林蛙在受到干扰处于活跃状态时消耗DO速率要高于冬眠状态下林蛙;当林蛙出现死亡后其消耗DO速率变慢,林蛙死亡临界DO为1.6 mg·L-1;人工增氧可改善林蛙越冬环境,延长其安全越冬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