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琦  李珣  李继开 《北方水稻》2010,40(1):71-74
辽宁省水稻育种经历了三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水稻籼粳杂交与理想株型育种,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辽宁省便开始了籼粳杂交育种研究,并相继开展了水陆稻杂交、地理远缘杂交研究,70~80年代成功选育出"千重浪"、"辽粳5号"、"黎优57"等品种,1978年提出理想株型育种模式;第二次是粳型杂交水稻育种,通过包台(BT)型和滇型不育系和籼粳架桥选育恢复系选育成功,1976年辽宁杂交粳稻配套成功;第三次是水稻群体育种,水稻群体育种充分利用核质互作型不育系和生态型不育系的雄性不育特性与混合父本(多品种混合播种)在田间自由授粉实现品种间或亚种间的杂交,将水稻常规育种技术与杂交稻育种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方法的辩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研究现状,并对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辩证的分析,阐述了超高产新株型创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等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践探索,提出未来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的方向。冠层结构、光合作用、物质积累、分配与调运的综合作用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充分利用遗传资源和高光效育种以及传统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协调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关系,协调穗数、穗粒数与粒重的关系,建立合理的产量结构,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实现超高产育种。生态设计育种和分子育种是未来超高产育种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水稻穗型的遗传和育种改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穗型是与水稻株型和产量密切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大穗型理想株型的创新已经成为今后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重要内容。简要介绍了水稻穗型的“穗直立程度、单穗粒数、单穗重和着粒密度”等六大类和19个亚类的分类;至少200多种水稻穗型突变体被创制、1386个水稻穗部QTL(涉及穗长、穗数、穗重、粒宽、每穗粒数、每穗结实率等多个性状)被定位,Dep1、Ghd7、Gn1a、Ipa1和GW2等16个穗型QTL已被成功克隆;综合评述了直立穗型、大穗型、重穗型和后期功能型的四个水稻穗型育种改良方向,及利用新克隆的穗型基因进行Gn1/sd1或Gn1/DEP1双基因聚合的分子育种策略。穗型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今后大穗型的理想株型水稻、直立大穗型超级稻的高产分子育种提供更多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水稻理想株型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是实现水稻单产突破的重要途径之一。综述了理想株型的概念、株型构成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国内外株型育种的主要理论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动态理想型的株型观点和水稻动态理想型的主要塑造途径,对水稻动态理想型育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水稻理想株型的遗传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20世纪50年代矮源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和70年代杂种优势的利用使水稻产量实现了两次飞跃。近年来,虽然水稻产量徘徊不前,但基于理想株型的综合设计让水稻产量的新突破成为可能。本文从水稻根、茎、叶、穗、分蘖等几部分的遗传进展综述了水稻理想株型的设计塑造。  相似文献   

6.
水稻超高产育种问题初探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的水稻育种,已有两次突破,第一次是60年代初矮化育种的成功,把水稻产量提高了20%~30%;第二次是7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水稻产量又在矮秆良种的基础上增长了20%左右[1],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是人多地少的我国面临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一、水稻高产潜力与超高产目标80年代以来,国内外兴起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热潮。国内杨守仁教授提出理想株型和优势利用相结合的理论[’]。黄耀祥先生提出“半矮秆丛生快长超高产株型模式[’j,周开达提出“重穗型”模式…  相似文献   

7.
高光效株型和生理育种是水稻分子育种的一大方向.虽然,水稻干物质产量的90%~95%来自光合作用.但其光能利用率却只有1.5%~2.0%.而理论上,水稻理想的光能利用率应达到3.0%~5.0%.因此.通过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来增加产量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也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本文综述了水稻高光效分子育种的原理和主要途径及水稻高光效遗传育种研究的国内外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国际水稻研究所水稻新株型的研究现状与新动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德峰 《作物研究》1996,10(4):35-36
介绍了IRRI水稻新株型育种的成果,这种新株型水稻的收获指数为0.6,产量潜力约为13t/hm2。IRRI今后的研究方向是利用杂种优势塑造理想株型,以进一步提高水稻品种的产量  相似文献   

9.
水稻育种发生了2次突破,第1次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矮化育种,和矮秆小麦利用一起被称为“第一次绿色革命”;第2次是70年代开始的杂交稻育种,使水稻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平均每667m^2增产108.3kg。水稻品种分穗数型、穗重型及穗粒兼顾型,  相似文献   

10.
水稻叶倾角是指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叶倾角影响叶片光合作用速率,与株型和产量密切相关,如直立叶片就是水稻理想株型形态因素之一。叶倾角的大小受到多种植物激素的调控,是油菜素内酯、生长素、赤霉素、茉莉酸等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另外,其他因素如根系分布、叶片大小、生长环境等也会对水稻叶倾角大小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根据水稻叶倾角的研究进展,着重从叶枕的发育、激素水平及其他因素等方面,对水稻叶倾角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与总结,以期为水稻株型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水稻叶倾角是指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叶倾角影响叶片光合作用速率,与株型和产量密切相关,如直立叶片就是水稻理想株型形态因素之一。叶倾角的大小受到多种植物激素的调控,是油菜素内酯、生长素、赤霉素、茉莉酸等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另外,其他因素如根系分布、叶片大小、生长环境等也会对水稻叶倾角大小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根据水稻叶倾角的研究进展,着重从叶枕的发育、激素水平及其他因素等方面,对水稻叶倾角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与总结,以期为水稻株型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水稻叶倾角是指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叶倾角影响叶片光合作用速率,与株型和产量密切相关,如直立叶片就是水稻理想株型形态因素之一。叶倾角的大小受到多种植物激素的调控,是油菜素内酯、生长素、赤霉素、茉莉酸等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另外,其他因素如根系分布、叶片大小、生长环境等也会对水稻叶倾角大小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根据水稻叶倾角的研究进展,着重从叶枕的发育、激素水平及其他因素等方面,对水稻叶倾角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与总结,以期为水稻株型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北方粳型超级稻单产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健  陈温福等 《中国稻米》2002,(2):28-29,44
沈阳农业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便率先开展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 ,在理论研究、新株型优异种质创造和超级稻育种实践等方面 ,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且创造出一大批育种新材料。其理论研究成果和育成的新株型优异种质 ,已广范应用于超级稻育种实践 :选育的粳型超级稻不仅在产量上突破800kg/667m2,而且主要米质指标已达到部颁一级优质粳米标准。2000年、2001年 ,沈阳农业大学和辽宁省农业厅连续两年承担国家农业部和财政部下达的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中国超级稻育种及生产技术集成(北方粳…  相似文献   

14.
水稻的育种目标包括高产和优质等。粒型是指籽粒的三维结构,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稻米品质的重要性状。目前已经克隆了超过60个与水稻粒型相关的基因,但应用于育种的粒型基因尚无完整统计。本文综述了已克隆的水稻粒型基因特别是数量性状基因座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可应用于水稻高产及优质分子育种的重要粒型基因的功能标记,介绍了粒型基因的育种应用现状,并对前景作了展望,以期为水稻育种家提供可直接利用的分子育种信息。  相似文献   

15.
水稻广亲和种质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育种的实践和成就表明,只有采用崭新的材料与方法,才能在产量和其它方面取得突破。60年代矮化育种和70年代杂交籼稻的育成,主要利用了矮仔粘、低脚乌尖等矮源和野败胞质不育及有恢复基因的、具有良好株型的籼稻种质资源。南朝鲜在籼粳杂交育种上取得理想效果,是利用了IR667桥梁亲本种质等事例,表明水稻育种突破的关键之一是种质资源。根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积极利用水稻广亲和性种质资源,是加速育成、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和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从育种角度展望我国水稻的增产潜力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农业生产和作物育种的历史表明,凡在育种上有所突破,就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一次飞跃。如杂交玉米和高粱、矮秆水稻和小麦的育成和应用,都在世界范围内大幅度地提高了这些作物的产量。我国的水稻育种,已有两次突破,第一次是60年代初矮化育种的成功,把水稻产量提高了20%~30%;第二次是7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水稻产量又在矮秆良种的基础上增长了20%左右。当前,我国的水稻育种正在酝酿着第三次突破,即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在近期内,具有更强大杂种优势的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就能培育成功,其产量潜力要比现行的杂交水稻高15%~20%。水稻育种更高层次的发展是通过生物技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1995年我们在野生稻中发现了两个重要基因位点,每一基因位点可对杂交稻再贡献20%的产量,现在正开始进入这方面的研究,将常规育种手段与分子育种技术结合起来,利用水稻的远缘杂种优势,预期在下世纪初将会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理想株型水稻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经济产量和抗病能力.通过探究两份新株型水稻种质的农艺性状变异和遗传特性,为水稻高产抗病育种提供优异理想株型种质资源.[方法]以两个重组自交系中发现的两份自然重组的新株型种质08yi和RIL60以及由同一自交系选育出来的常规种质08yc和RILc为材料,进行不同生长时期的株型构成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内外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的株型分析,针对弯曲穗型和直立穗型存在的问题,确定了半弯曲重穗大粒型粳稻的育种技术路线,以此为指导培育出优质抗逆超高产品种津原89。其根系发达、光能利用率高,同时具备了直立穗型品种叶片直立、抗倒伏、高产和弯曲穗型品种穗大、灌浆快、品质优等优异性状,较好解决了水稻优质、抗逆、超高产难以兼顾的技术难题。生产田普遍产量达800 kg/667 m~2左右、百亩片产量达930 kg/667 m~2、盐碱较重稻田产量达700~760 kg/667 m~2。半弯曲重穗大粒型粳稻品种后代具有遗传力强、育种稳定快的特点,创新了粳稻育种技术体系和优异性状连锁的种质资源,实现了粳稻理想株型育种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9.
沈阳农业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便率先开展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在理论研究、新株型优异种质创造和超级稻育种实践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创造出一大批育种新材料.其理论研究成果和育成的新株型优异种质,已广范应用于超级稻育种实践:选育的粳型超级稻不仅在产量上突破800 kg/667m2,而且主要米质指标已达到部颁一级优质粳米标准.  相似文献   

20.
水稻理想株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理想株型的涵义及发展历史,并从茎、叶片、穗、根系等4个方面,对水稻理想株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理想株型必须适应当地生产实际和生态条件、建立生态适应理想株型育种指标数学模拟体系等未来水稻理想株型研究的6个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