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通过对红白锦鲤的胚胎发育形态特点及发育特点的研究,红白锦鲤成熟卵为黏性卵,卵径1.8 mm。发育期间水温为18~23℃。30 min受精后,受精卵吸水膨胀到最大,胚盘隆起,55 min后进入卵裂期,6 h后进入囊胚期,11 h后进入原肠胚期,15 h 22 min胚孔封闭,30 h 29 min后肌节收缩,31 h 21 min后心跳开始,43 h54 min出膜。初孵仔鱼长7 mm,出膜后2~3 d,胸鳍、鳃、口、体内血管等器官和色素相继发育完全,99 h后鳔充气,鱼苗开始平游和进食。红白锦鲤胚胎整个发育期,卵裂期、原肠期、尾芽期发育较慢,而在尾芽出现后发育较快。通过试验发现红白锦鲤自然产卵产生的卵质量优于人工催产。胚胎发育最适温度在20~23℃,出苗数目1~1.3万条/m3,与尼罗罗非鱼、盘丽鱼比较,在神经胚期、眼基形成期及出膜仔鱼体色上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白乌鳢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变化以及发育时序,试验通过显微观察并拍摄白乌鳢(Opniocepnalus argus)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并对白乌鳢胚胎发育各时期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结果表明:成熟白乌鳢卵为球形、桔黄色,为浮性卵,有油球,卵径为(2.35±0.05)mm,吸水膨胀后直径达(2.59±0.08)mm。在水温26~28℃条件下,受精卵在受精50 min后开始第一次卵裂,受精22 h 58 min后开始形成器官,受精41 h 48 min后孵出仔鱼,积温1 082.92℃。初孵仔鱼全长为(5.62±0.26)mm,卵黄囊大。根据白乌鳢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点,可将白乌鳢的胚胎发育过程分为7个阶段、27个发育期。  相似文献   

3.
池养线纹尖塘鳢的生殖及全人工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进线纹尖塘鳢野生幼鱼,在池塘驯养至性成熟,经多代的混合选育,2002年育出子二代以后亲本2 000尾。进行池塘人工诱导产卵、受精,连续4年间获得受精卵6 143.5万粒,孵育出仔鱼4 983万尾,孵化率81.1%,相对孵育仔鱼量为65.1尾/g,取得全人工繁殖成功。试验结果表明,线纹尖塘鳢的卵小,长径仅0.6~0.9 mm,短径0.4~0.6 mm,初孵仔鱼全长2.875 mm;仔鱼混合营养期短,仅2~3 d以上,这些特点对仔鱼成活率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4.
试验从卵受精当天开始,受精卵每2 d(仔鱼阶段每5 d)采集1次,每次取120粒卵(仔鱼),用于测定受精卵胚胎发育期(第1、3、5、7 d)和仔鱼发育过程(第1、5、10、15、20 d)中机体水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鳝机体湿重在胚胎发育期和仔鱼期变化都不显著,但出膜前后变化显著,出膜后相比出膜前湿重含量下降了41%(P<0.05)。机体干重在整个胚胎发育期差异不显著,但在出膜后第10 d开始,机体干重显著下降(P<0.05)。仔鱼发育阶段,1日龄含水量为71.28%,之后,含水量逐渐回升,10~20日龄稳定在81.52%~82.02%。胚胎发育期,每颗受精卵蛋白质含量在3.4~3.7 mg之间。出膜后,每尾仔鱼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1日龄时蛋白质含量为3.51 mg,发育至20日龄时,蛋白质含量降低为2.44 mg,相比胚胎发育初期,蛋白质含量下降了28%。脂肪含量在胚胎发育阶段差异不显著,但进入仔鱼发育阶段后,脂肪含量线性降低,从0.77 mg(1日龄)降低至0.38 mg(20日龄),相比胚胎发育初期,20 d时脂肪含量下降了57.8%。综上可知:黄鳝受精卵胚胎发育阶段能量消耗较少,但在仔鱼发育阶段,特别是仔鱼发育的前10 d能量消耗较多。  相似文献   

5.
为了观察大宁河流域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性腺周年变化情况,试验测量了960尾云南盘鮈体长、体重、性腺重,计算了成熟系数(GSI),并取性腺制成石蜡切片,观察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盘鮈卵巢和精巢均可分为6个时期,1—2月份以Ⅲ期为主,3—5月份以Ⅳ期为主,5月份以Ⅴ期为主,6月下旬—7月份以Ⅵ期为主,8—10月份以Ⅱ期为主,11—12月份以Ⅲ期为主;雌鱼全年GSI为0.75%~19.50%,雄鱼全年GSI为5.70%~10.88%,雌鱼和雄鱼全年GSI都只有一个高峰;卵巢生殖细胞发育过程经历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三个阶段,精巢生殖细胞发育过程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五个阶段;云南盘鮈生殖细胞发育不同步,产卵类型为分批同步型,一年产卵一次,繁殖时间为3月下旬—5月下旬。  相似文献   

6.
用野生成熟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经注射催产激素后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云南光唇鱼在乌江上游繁殖时间为5月,繁殖期水温为14~18℃。试验共催产雌性亲鱼41尾,成功产卵29尾,获卵37.9万粒。云南光唇鱼绝对怀卵量为10 965~14 389粒,平均13 069粒,相对怀卵量29~95粒/g,平均34.8粒/g。受精卵在水温(15.0±0.5)℃,经135~149h孵化出膜,获初孵鱼苗13.9万尾,初孵鱼苗全长8~11mm。选用水蚯蚓作混合营养期开口饵料,采用两步转食法转食,经30d培育,获1.5~2.3cm鱼苗9.3万尾。其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鱼苗培育成活率分别为70.7%、62.1%、58.7%和66.9%。  相似文献   

7.
(一)采卵的方法 牛蛙卵受精后,会分散成薄薄的一层粘附在水草上。蛙卵最好于产卵后的30分钟内采捞。因此,在牛蛙产卵季节(4月下旬至6月),每天清晨,养蛙者应到种蛙池巡池一周,特别是夜间大蛙鸣叫不停的次日早晨应加强巡池。若发现池内有蛙卵,应立即捞起放入孵化池中孵化,不能将卵子久留于产卵池中,以免大蛙和鱼类吞食。采卵时,最好是人下水,手持锋利的剪刀剪断卵膜下的水草,轻轻将一层蛙卵连带附卵的水草一道和水移入洗面盆、塑料桶等内壁光滑的容器中。放  相似文献   

8.
2011年4—5月,对徐州金桥禽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的赤麻鸭所产的44枚卵进行了人工孵化研究。其中43枚卵受精,出雏35枚,4枚在孵化中期死胚,5枚为27d落盘后啄壳困难而死亡,受精卵的孵化率为81.40%。孵化温度前期为38.5℃;中期为38.2℃;后期为37.8℃,落盘后温度降为37.5℃。赤麻鸭卵鲜重为(79.80±6.72)g,长径为(66.10±2.53)mnq,短径为(46.40±1.45)/mm,卵形指数为1.43±0.06,出雏后的卵壳等剩余物质重(12.60±1.07)g,新生雏鸟重占鲜卵重的(67.20±3.71)%。卵总失重率为17%。孵化期间的卵重(Y)与孵化天数(x)之间的线性方程为Y=一0.9071x+81.019(R2=0.9997,P〈0.01),根据卵失重方程可以比较准确地推算出赤麻鸭卵的孵化天数。  相似文献   

9.
2018年4~6月,在武汉市黄陂区境内对青头潜鸭的繁殖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以了解青头潜鸭在该区域的繁殖生境、繁殖行为及繁殖受胁情况等。采用定点观察法观察繁殖前期行为,对2巢青头潜鸭采用录像监控法记录孵化行为及出雏情况。测量了2巢及卵特征参数。发现青头潜鸭4月中旬开始分群,求偶交配,5月初基本完成配对,6月下旬出雏。巢为圆形碗状水面浮巢,巢材主要为草叶及草茎,巢内径(13. 5±7. 78) cm,巢外径(35. 5±6. 36) cm,巢高(21. 5±4. 95) cm,巢深(9. 5±0. 71) cm,窝卵数8~9枚,平均(8. 5±0. 71)枚(n=2);平均卵重(37. 32±4. 82) g,卵长径(50. 94±1. 75) mm,卵短径(37. 32±1. 41) mm(n=17)。孵卵期23~27 d,孵化率为17. 6%。青头潜鸭繁殖受人类活动干扰威胁较为严重,应当加大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0.
沉性大卵径鱼卵的观察方法与虹鳟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虹鳟等冷水性鱼类产沉性卵,由于卵膜较厚,不作特殊处理,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其胚胎发育的过程。该研究分别采用0.6%~1.0%胰蛋白酶酶解透明、透明液处理和5%甲醛固定剥膜的方法对虹鳟的受精卵进行处理,在显微镜下比较3种处理方法并对虹鳟胚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用胰蛋白酶适度处理以后,卵膜呈透明状态,可以用显微镜清楚的观察到各个发育时期;用透明液处理以后,卵膜仍然较厚,在发眼前期,仅可观察到胚胎的大致发育时期,发眼期以后,虽然可以观察到每一个发育时相,但效果较差;采用甲醛固定后卵膜及卵内物质变性,胚胎固化形态稳定,发育时相得以固定,机械去除卵膜以后,各发育时相清晰可见,进而可以深入研究其胚胎发育。通过对甲醛固定以后的胚胎观察,可以将虹鳟的胚胎发育分为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眼球色素出现期和循环期等21个时期。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利用封闭呼吸室对全长、体长规格基本一致的花鮈骨、唇鮈骨和花鮈骨(♀)×唇鮈骨(♂)杂交F1代幼鱼进行耗氧率和临界窒息点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温20℃时,平均全长(11.726±0.2522)cm、体长(9.544±0.2769)cm、体质量(13.087±0.6959)g的花鮈骨耗氧率平均值为0.1254 mg/(g·h);平均全长(13.939±0.2420)cm、体长(11.527±0.2069)cm、体质量(21.933±0.9952)g的唇鮈骨耗氧率平均值为0.1099 mg/(g·h);平均全长(11.091±0.3510)cm、体长(9.046±0.3106)cm、体质量(11.182±1.0452)g的杂交F1代耗氧率平均值为0.1503 mg/(g·h)。亲本花鮈骨、唇鮈骨与杂交F1代耗氧率昼夜变化节律不一,花鮈骨、唇鮈骨白天耗氧率低于夜间,杂交F1代白天耗氧率高于夜间。花鮈骨、唇鮈骨及杂交F1代其临界窒息点随温度变化均符合2次曲线关系(R2=1),在温度为15~25℃时,其临界窒息点随温度上升而升高;同一温度下,3种鱼类窒息点相比较,花鮈骨唇鮈骨杂交F1代。  相似文献   

12.
产后100小时内蚕卵的即时浸酸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液温46.1℃,比重1.075的盐酸浸渍8个家蚕现行品种(或杂交型式)产下后20至100小时的滞育性卵(25℃保护中),无论是普通孵化率,还是实用孵化率(二月或一日),要达到一定高值,在5至23分钟浸酸时间内,浸酸时期越迟,所需浸渍时间越长。产下后100小时以内的蚕卵,浸酸后都有较高的实用孵化率,而且产下后60至100小时的蚕卵比产下后20至40小时的蚕卵有效盐酸浸渍时间范围更广,安全系数更大。所有供试蚕品种,达到95%以上两日实用孵化率所需的盐酸浸渍时间分别为:产后20至40小时蚕卵5分钟;60小时蚕卵11至14分钟(7532×75新在14分钟时略低);80小时蚕卵14至23分钟;100小时蚕卵为20至23分钟。浸酸时期越迟催青经过也越长,25℃中催青的收蚁时间,产后20至40小时浸酸卵为浸酸后第11日,产后60、80、和100小时浸酸卵分别为浸酸后第12、13和14至15日。由于浸酸时期推迟,加上催青经过延长,产后20至100小时浸酸卵,收蚁时间可在蚕卵产下后第12至19日变动,这样不仅扩大了即时浸酸的适期范围,还可代替因收蚁推迟而需要的浸酸前冷藏处理。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用SPA法(Sperm Penetration Assay)即精子穿透分析法对8头黑白花公牛冻精的受精力进行检测,以预测各公牛精液受精力的水平。结果:每卵表面平均精子数为3.2~9.5个,每卵内精子数为1.6~3.4个,被穿透的卵子比例即穿透率为34.9~65.7%,具雄原核的卵子比例即原核卵率为16.0~32.4%。这些数值与各公牛冻精授精500多头母牛的效果作对照,8头公牛平均80(70~90)天的不返情率为56%(45.8~71.1%),不返情率与雄原核卵率,穿透率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82和 0.92。 另一组试验结果表明:授精时间对穿透率特别是对雄原核形成有很大影响。授精2小时后观察,没有雄原核形成,只有附着于卵子表面的精子;授精4小时后,精子已通过卵黄膜进入卵内,并开始形成雄原核;授精6小时后形成发育良好的雄原核。 这些观察结果有助于利用这项技术在生产上对公牛精液的受精力进行客观评定,为选择后备公牛提供重要的生理指标,特别是对评定冷冻精液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精子顶体反应、受精机理、体外受精、遗传学和胚胎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据《中国农业科学》2012年第4期《热空气处理诱导冷藏橄榄果实抗冷性及其与膜脂代谢的关系》(作者孔祥佳等)报道,采后"檀香"橄榄果实38℃热空气处理30分钟,采用0.015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  相似文献   

15.
周怀民  勇作全 《蚕业科学》1993,19(4):208-212
对柞蚕的蛹、卵、幼虫进行不同环境条件处理试验,调查柞蚕核型多角体病自然发病率。结果下列情况促使柞蚕发生较多的核型多角体病:暖茧期蚕蛹和孵卵期蚕卵长期接触高温多湿(27℃、90%)、低温多湿(15℃、90%);低温(7—8℃)抑制蚕卵胚子15天以上;春柞蚕卵在自然室温(13℃—19℃)保存30天以上;出蚕期卵层堆积厚度1.5cm以上;幼嫩饲料;“下河”蚁蚕的河滩畦芽育;五龄饷食蚕受到38℃3小时高温冲击。  相似文献   

16.
在对北京动物园从南非引进的大食蚁兽进行检疫时发现粪便中有大量球虫卵囊,经鉴定为艾美耳球虫Eimeriaescomeli(Rastegaieff,1930)Levine and Becker,1933。从大食蚁兽新排出的粪便中收集卵囊并进行分离培养,卵囊经28℃孵化8 d可完全孢子化。卵囊多为椭圆形或亚球形,卵囊壁粗糙,呈棕黄色,无卵膜孔。卵囊的大小为长20.9±2.59μm,宽18.7±2.25μm,形状指数为1.1±0.07。卵囊壁厚度为1.1±0.18μm,分两层,外层厚,棕黄色的卵囊壁有放射状条纹,内层膜较薄,并且松散。卵囊内常有残体。孢子囊呈长卵圆形,轻微不对称,有斯氏体。大小为5.5~10.8μm×3.4~5.6μm,平均8.68μm×4.21μm。子孢子长形,平行排列,头尾相对。  相似文献   

17.
从屠宰的初产母猪的生殖道收集4~8个细胞胚胎,对初情期前的供体猪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和绒膜促性腺激素(HCG)进行同期发情和超排处理,而后输精,在预计排卵约78小时后屠宰。屠宰后立即冲卵(A组),屠宰后贮藏在37℃(B组)或20℃(C组)条件下两小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成熟过程中激活蛋白激酶C(PKC)对水牛卵母细胞受精后原核形成的影响,试验采用水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在不同成熟培养液(即添加PVA、FCS、PMA和PVA的基础成熟液或添加4α-PDD和PVA的基础成熟液)中成熟24 h后,将水牛卵母细胞随机分为5组进行体外受精。结果表明:20小时时检查原核的形成,PMA成熟培养处理的卵母细胞受精后的原核形成率为(66.7±2.3)%,与PVA和FCS阴性对照组[分别为(51.4±3.6)%、(46.8±5.1)%]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激活PKC后受精形成原核的卵母细胞数比添加4α-PDD的对照组高且差异显著(P0.05)。说明在水牛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激活PKC有利于提高两原核的形成率。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种新的机械分离卡拉库尔羊卵巢腔前卵泡的方法:将Ф3mm带有钢丝的电线一端去掉胶皮,暴露内部钢丝并将其压成扁形,常规灭菌处理。用带胶套的镊子将卵巢夹住,用钢丝刮擦其表面后用PBS溶液冲洗两次,然后收集冲洗液;将刮过的卵巢置于培养液中用组织剪剪成不同大小的碎片,用网筛过滤,收集滤液,滤液和冲洗液在37℃培养箱中静置15分钟后,在90倍以上体视显微镜下镜检检卵。这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检卵率,每小时可达57.11枚±4.32枚(n=5小时)。  相似文献   

20.
天蚕蛾交尾温度及交尾时间对受精蛾(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连忠 《蚕业科学》1991,17(3):181-182
<正> 天蚕蛾在20℃、16℃和12℃的条件下,交尾10分钟不受精蛾率100%。交尾20—30分钟不受精蛾率分别为80.6%和39.3%。从交尾时间分析,天蚕蛾是在相交10分钟后雄蛾开始射精。 在上述温度下交尾6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结果表明,受精蛾率100%,受精卵率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