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我国的坡耕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总结了坡耕地粮草间作的培肥和水土保持的效果与机制,阐述了粮草间作对水土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粮草间作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契机,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蛋白饲料,可获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程李  王小波  陈正刚  朱青  李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47-8249,8309
[目的]研究贵州山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方法]针对贵州山区坡耕地,通过小区径流法和分析测试开展土壤可蚀性研究。[结果]用Sharply等提出的公式计算出的可蚀性K值变异系数小,K值相对稳定和精确,是贵州山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K值计算的适宜方法。坡耕地A层的K值随着年份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整个土层可蚀性强、抗侵蚀弱,侵蚀的危害大。通过4年不同种植制度和利用类型的影响,不同土层的K值都下降,其中A层下降1.26%~12.34%,B层下降1.29%~13.80%,C层下降1.26%~10.80%,ABC三层平均下降3.17%~11.64%。除工程梯化处理外,草地、分带轮作、经果林、粮草间作、植物篱、混交林处理的K值下降幅度都高于农民处理,下降幅度的顺序是草地分带轮作经果林粮草间作植物篱混交林。[结论]种树种草有利于坡耕地可蚀性的改善和耕地质量的提高。玉米与其他植物间套作,提高覆盖度和增加生物种类,有利于坡耕地可蚀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论农区种草养畜:—玉米,草木樨二比一间作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草养畜是缓和农区饲草不足,解决草畜矛盾,开辟畜禽饲料来源的新途径;而粮草间作更是一条地省效宏的好办法。所谓粮草间作就是选择禾本科粮食作物和豆科牧草按适当比例种在一个地块里,以获得粮草双丰收,既能肥田又可提供优质饲料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周口地区地处黄淮平原,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区。本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光热条件优越,雨量适中,适宜发展农牧业生产。但由于人多地少,又没有天然草场草坡,饲草饲料不足,致使人畜争粮矛盾突出。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我所于1985—1987年在太康,扶沟县的六个基点进行了粮草间作发展农牧业生产的试验。结果证明:采用科学合理的粮草间作制度,既能解决饲草饲料不足,人畜争粮的矛盾,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一、粮草间作能提高土壤肥力,保证粮食稳定生产实行粮草间作,用草养畜能提高土壤肥  相似文献   

5.
在土石山区的坡耕地中,土壤的侵蚀主要包括风蚀和水蚀。它们侵蚀土壤表层,降低土壤的肥沃度,对农业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本文根据陕西省柞水县土石区坡耕地的现状,提出了深耕坡耕地、等高带状间作的种植、水平防冲沟等治理措施,以期改善柞水县土石区坡耕地的不良现状。  相似文献   

6.
在土石山区的坡耕地中,土壤的侵蚀主要包括风蚀和水蚀。它们侵蚀土壤表层,降低土壤的肥沃度,对农业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本文根据陕西省柞水县土石区坡耕地的现状,提出了深耕坡耕地、等高带状间作的种植、水平防冲沟等治理措施,以期改善柞水县土石区坡耕地的不良现状。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有效的防治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持续利用。[方法]在陇中半干旱区6°~7°的坡耕地上,设传统耕作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T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T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TCL)、免耕秸秆覆盖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NTS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NIS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NTSCL)6个处理,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定位研究,并分别探讨保护性耕作对每种间作方式的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以及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相比,免耕秸秆覆盖(NTS)增大了土壤的容重,提高了表土的饱和导水率,使土壤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水分易于入渗。免耕秸秆覆盖(NTS)可明显减少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结论]保护性耕作是控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于2021—2022年开展紫花苜蓿-花溪芜菁甘蓝-辣椒粮草间作种植模式,分析该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该种植模式全年合计纯收入为4 995.23元/667m2元,经济效益显著。为紫花苜蓿-花溪芜菁甘蓝-辣椒粮草间作种植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介绍在该间作模式下紫花苜蓿、花溪芜菁甘蓝、辣椒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坡耕地玉米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玉米马铃薯2∶2间作、玉米马铃薯4∶4间作、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对蓄存田间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自然水分条件下,玉米马铃薯4∶4间作处理的水分利用率较高且存蓄较多水分。因此,坡地上合理的间作方式能蓄存水分,其中4∶4间作处理蓄存水分较多。该研究对保护坡耕地生态环境和解决广西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5年时间定位研究了草木樨与粮食作物间作、轮作的生产力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阐述了粮草轮作系统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1.
2013—2015年连续3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Zea mays L.)单作、玉米间作白芷(Angelica dahurica)、玉米间作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对丹江口库区坡耕地地表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间作模式对坡耕地地表氮、磷有显著的阻控作用,并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间作白芷和玉米间作甘薯的径流总氮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2.09%和20.37%,径流总磷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2.08%和18.40%,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了9.18%和11.05%。玉米间作白芷经济效益最高,其次是玉米间作甘薯,分别是玉米单作的4.24和2.73倍。从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玉米间作白芷模式是丹江口库区较合理的生态种植模式,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选择毕节试验区东部、中部、西部3县市9乡镇,对坡耕地耕作制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主要有油包、芋包、麦包、麦烟、烟苕、包苕、包肥等连作、套作两熟制,油包豆、麦包豆、芋包豆等连作套作三熟制;中部主要有芋包、麦包、麦烟、包荞、芋荞、包豆等套作间作两熟制,芋包豆、麦包豆套作三熟制;西部主要有芋包、包豆间作和麦包、麦烟套作两熟制,包谷、洋芋、荞麦单作一熟制.(2)坡耕地复种指数127.82%-176.92%,平均不到150%.(3)坡耕地耕作制度划分为东部温暖气候连作、套作两熟三熟区,中部温和气候套作两熟三熟区,西部温凉气候单作一熟套作两熟区.(4)提出了坡耕地耕制发展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云南山地作物种植搭配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通过对坡耕地玉米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玉米间作马铃薯(2∶2)、玉米间作马铃薯(4∶4)、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的产量及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不同种植模式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差异在作物的整个生育期未达显著水平,但间作处理的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小于玉米单作,其中玉米间作马铃薯(2∶2)的径流量比玉米单作的径流量减少12.11%,侵蚀量比玉米单作的减少4.84%;玉米间作马铃薯(4∶4)的径流量比玉米单作的少21.82%,侵蚀量比玉米单作的减少23.53%;因此间作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果。间作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都大于1,且间作4∶4的土地当量比整体较间作(2∶2)的高,说明间作具有增产优势。可见,坡耕地玉米间作马铃薯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有效减轻水土流失,这对保护生态环境和解决云南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农牧结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途径,进行了五年粮草间作试验。并对其光能利用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比单作群体内分布均匀,光照强度中层和底层分别提高66.88%和41.53%。光能利用率平均提高了23.87%,生物产量提高34.95%。  相似文献   

15.
水土流失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坡耕地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然而,坡耕地是山区农业中重要的土地资源。如何有效地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同时提高坡耕地的土地生产力,实现坡耕地农业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是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措施一是通过改变微地形增加降雨的入渗时间,削减径流流速及降低其挟沙能力,如等高耕作和垄作;二是增加覆盖度来减少雨滴的削弱作用,如间作和秸秆覆盖;三是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如免耕和深松耕。显然,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土效应,许多研究开始关注于这些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机制,尽管还不完全清楚。因此,本文综述了这些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的机制,探讨了这些措施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该措施在农业发展生产中应用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风沙土农田防风蚀保护性耕作几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风沙地区生态特点,对风沙土防风蚀保护性耕作措施进行了探讨。根据试验结果和生产实践提出了播种前2-3 d春整地;地表覆盖秸秆;果粮间作;垄向与风向垂直栽培;粮草轮作等风沙土防风蚀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农业中粮食生产与牧草发展争地矛盾的实际问题,采用马铃薯和燕麦为试验材料,设置了3个处理:马铃薯净作、燕麦净作和马铃薯燕麦间作.结果表明:马铃薯和燕麦间作有利于马铃薯出苗和前期营养生长;马铃薯间套两茬燕麦的经济产量达43 450.4 kg/hm2,比净作马铃薯经济产量增加28.07%;但间作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商品薯率,间作马铃薯块茎产量仅是净作的32.38%.结果初步表明:马铃薯间套两茬燕麦,一茬收获籽实,一茬收割牧草,这种缓解粮食与牧草生产争地矛盾的粮草间作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槟榔间作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也是海南省主要的经济作物。本文介绍了海南及印度槟榔间作栽培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胡椒、香草兰、小豆蔻等在槟榔间作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各作物间作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藏农业发展粮草免耕复种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为核心的免耕技术目前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农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农民增收节支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粮草复种技术的核心内容是以间作套种和复种发展形成的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粮食作物产中、产后丰余的光热水等自然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  相似文献   

20.
惠安县甘薯生产现状调查和产业化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安县地处闽南金三角地带,全县现有耕地约2.1万hm^2,总人口92万人,人多地少矛盾极为突出,而且在这些有限的耕地中,旱作坡耕地比例较大,总旱作坡耕地面积1.34万hm^2,占耕地总量66.76%。为此旱作生产在农业中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当前旱作生产模式主要是花生-甘薯轮作,间作套种高粱、玉米等多熟制模式,共中甘薯生产直接影响着旱作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