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我国耕作制度的变革及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粮草间作在坡耕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综述了我国坡耕地不同生态区域的粮草间作主要栽培模式及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对坡耕地粮草间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程李  王小波  陈正刚  朱青  李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47-8249,8309
[目的]研究贵州山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方法]针对贵州山区坡耕地,通过小区径流法和分析测试开展土壤可蚀性研究。[结果]用Sharply等提出的公式计算出的可蚀性K值变异系数小,K值相对稳定和精确,是贵州山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K值计算的适宜方法。坡耕地A层的K值随着年份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整个土层可蚀性强、抗侵蚀弱,侵蚀的危害大。通过4年不同种植制度和利用类型的影响,不同土层的K值都下降,其中A层下降1.26%~12.34%,B层下降1.29%~13.80%,C层下降1.26%~10.80%,ABC三层平均下降3.17%~11.64%。除工程梯化处理外,草地、分带轮作、经果林、粮草间作、植物篱、混交林处理的K值下降幅度都高于农民处理,下降幅度的顺序是草地分带轮作经果林粮草间作植物篱混交林。[结论]种树种草有利于坡耕地可蚀性的改善和耕地质量的提高。玉米与其他植物间套作,提高覆盖度和增加生物种类,有利于坡耕地可蚀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论农区种草养畜:—玉米,草木樨二比一间作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草养畜是缓和农区饲草不足,解决草畜矛盾,开辟畜禽饲料来源的新途径;而粮草间作更是一条地省效宏的好办法。所谓粮草间作就是选择禾本科粮食作物和豆科牧草按适当比例种在一个地块里,以获得粮草双丰收,既能肥田又可提供优质饲料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于2021—2022年开展紫花苜蓿-花溪芜菁甘蓝-辣椒粮草间作种植模式,分析该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该种植模式全年合计纯收入为4 995.23元/667m2元,经济效益显著。为紫花苜蓿-花溪芜菁甘蓝-辣椒粮草间作种植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介绍在该间作模式下紫花苜蓿、花溪芜菁甘蓝、辣椒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有效的防治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持续利用。[方法]在陇中半干旱区6°~7°的坡耕地上,设传统耕作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T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T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TCL)、免耕秸秆覆盖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NTS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NIS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NTSCL)6个处理,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定位研究,并分别探讨保护性耕作对每种间作方式的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以及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相比,免耕秸秆覆盖(NTS)增大了土壤的容重,提高了表土的饱和导水率,使土壤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水分易于入渗。免耕秸秆覆盖(NTS)可明显减少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结论]保护性耕作是控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周口地区地处黄淮平原,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区。本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光热条件优越,雨量适中,适宜发展农牧业生产。但由于人多地少,又没有天然草场草坡,饲草饲料不足,致使人畜争粮矛盾突出。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我所于1985—1987年在太康,扶沟县的六个基点进行了粮草间作发展农牧业生产的试验。结果证明:采用科学合理的粮草间作制度,既能解决饲草饲料不足,人畜争粮的矛盾,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一、粮草间作能提高土壤肥力,保证粮食稳定生产实行粮草间作,用草养畜能提高土壤肥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农业中粮食生产与牧草发展争地矛盾的实际问题,采用马铃薯和燕麦为试验材料,设置了3个处理:马铃薯净作、燕麦净作和马铃薯燕麦间作.结果表明:马铃薯和燕麦间作有利于马铃薯出苗和前期营养生长;马铃薯间套两茬燕麦的经济产量达43 450.4 kg/hm2,比净作马铃薯经济产量增加28.07%;但间作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商品薯率,间作马铃薯块茎产量仅是净作的32.38%.结果初步表明:马铃薯间套两茬燕麦,一茬收获籽实,一茬收割牧草,这种缓解粮食与牧草生产争地矛盾的粮草间作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坡耕地玉米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玉米马铃薯2∶2间作、玉米马铃薯4∶4间作、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对蓄存田间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自然水分条件下,玉米马铃薯4∶4间作处理的水分利用率较高且存蓄较多水分。因此,坡地上合理的间作方式能蓄存水分,其中4∶4间作处理蓄存水分较多。该研究对保护坡耕地生态环境和解决广西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5年时间定位研究了草木樨与粮食作物间作、轮作的生产力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阐述了粮草轮作系统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0.
2013—2015年连续3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Zea mays L.)单作、玉米间作白芷(Angelica dahurica)、玉米间作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对丹江口库区坡耕地地表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间作模式对坡耕地地表氮、磷有显著的阻控作用,并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间作白芷和玉米间作甘薯的径流总氮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2.09%和20.37%,径流总磷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2.08%和18.40%,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了9.18%和11.05%。玉米间作白芷经济效益最高,其次是玉米间作甘薯,分别是玉米单作的4.24和2.73倍。从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玉米间作白芷模式是丹江口库区较合理的生态种植模式,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黑土资源是世界的稀缺资源,黑土带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土地流转、土地退化问题成为黑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根据实地调研结合资料,分析了东北黑土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即:加强农业发展规划;保护黑土区耕地,农耕技术上改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等。  相似文献   

12.
• The linkage between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and soil properties were summarized• Knowledge of soil microbial effects on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is still limited• Knowledge of interactions of soil factors on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is still limitedAgriculture uses a large proportion of global and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Due to the rapid increase of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the increasing competition for water resources has led to an urgent need in increasing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for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s the medium for crop growth, soils and their properties are important in affecting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This review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soil physical, chemical, and microbial properties on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and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se relationships may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s for soil and water management in arable land for agricultur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充分利用宾川干热河谷区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提高柑橘园建园初期(1~3年)的综合效益和复种指数,促进果农增收,采用"乔(灌)+农经作物"的建园方法,建立柑橘园套种模式,提出典型模式建设关键技术,并进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柑橘园前3年幼树期进行作物套种,能以短养长,使柑橘园每年平均增收32 340元/hm2,套种经济作物每年最高增收达55 200元/hm2;能改善柑橘园小气候,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抑制杂草,减少虫害,保持果园生态系统平衡,保护人类健康;提高柑橘园的资源利用率,节本增效,社会效益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鑫  王旭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5):144-146,156
黄土高原属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过去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作物秸秆不还田以及对耕地直接进行翻耕,导致耕地表土裸露,因而加快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速率。土壤侵蚀、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为此,以保护环境、提高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保护性耕作在该地区逐渐展开。比较分析深松、免耕、传统翻耕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创建合理有效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A large port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is characterized as "marginal" with serious land degrad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problems. Consequently, two policies, Grain for Green and Western Development Action were establish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response to the demand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These policies are designed to increase forest cover, expand farmlands, and enhanc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hile creating sustainabl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erennial grasses have gained attention as bioenergy feedstocks due to their high biomass yields, low inputs, and greater ecosystem services compared to annual crops. Moreover, perennial grasses limit nutrient runoff and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soil losses while sequestering carbon. Additionally, perennial grasses can generate economic returns for local farmers through producing bioenergy feedstock or forage on marginal lands. Here, we suggest a United States model energy crop, switchgrass(Panicum virgatum L.) as a model crop to minimize land degrad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and to generate biomass for energy on the Loess Plateau.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超过40%的耕作土壤为酸性,养分效率低是酸性土壤限制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根系是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也是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互作的主要界面。挖掘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和利用的遗传潜力、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及活性是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环境污染和提升土壤健康的重要策略。此外,豆科作物与根瘤菌共生所固定的氮素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清洁氮源,也是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组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大豆为代表,系统总结了酸性土壤中,豆科作物养分高效根系遗传改良、根系与根际微生物互作提高养分效率和土壤健康的研究进展。此外,本文还概述了应用养分高效大豆品种,通过接种高效根瘤菌剂并与玉米、茶树间套作的生态效益,为豆科作物养分高效遗传改良及推动其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17.
河西古浪县沙漠绿洲边缘土地合理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媛艳 《农学学报》2011,1(9):41-48
通过对河西古浪县腾格里沙漠南缘新垦绿洲区农业生产、土地与水资源利用现状,区域种植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建设等内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项目区农业用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农作物品种单一产业结构简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严重制约了区域生态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为了改善绿洲边缘生态环境和发展新垦人工绿洲农业生产,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推广节水型生态农业,增加区域经济收益,采用在项目区增加种植经济植物、节水型农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发展优质牧草和地膜种植面积,扩大养殖业等试验研究的方法和措施,调整区域产业种植结构,改革现行农田耕作技术,改善绿洲边缘生态环境,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和增强土壤肥力,达到明显的经济效益,为沙漠绿洲边缘发展生态农业和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任朝霞  陆玉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725-14727
采用访谈问卷调查法探讨了西安市公众对耕地保护的认知程度,分析了公众对耕地资源各种功能及其外部效益的认识,为公众加强耕地保护工作提供借鉴。结果表明,①89.9%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加强耕地保护;70.6%的受访者认为耕地大量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可能导致农民大量失业;79.7%的受访者赞成耕地维持现状,耕地面积不减少。②耕地保护主要能提高城市郊区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农户提供就业保障和生存空间;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为子孙后代保留生存空间。③当前耕地保护工作面临最严峻问题是建设用地扩张占用大量优质耕地,致使耕地面积锐减;农民种田利益低下,致使农民不愿意种田,大量农民外地打工。④耕地外部效益功能主要有水源涵养,净化水质,保育水资源;同化城市和农村生活中产生废弃物;防止水土流失,保育土壤资源;提供娱乐、休闲旅游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能够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提升单位面积物质产出,同时还具有多重其他生态效益,是一种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范式。生态系统服务是评价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论述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从物质产出、土壤肥力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病虫草害和有害污染物控制等方面论述了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实践及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间套作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并提出了间套作种植农田生态系统未来应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农田土壤风蚀影响因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风蚀是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从风蚀气候因子、地表粗糙度、植被覆盖度、土壤性质和人为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农田土壤风蚀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一地区农田土壤风蚀的防治对策,提出了以实施保护性耕作为主,辅之以间作、轮作的防治风蚀措施.这种措施既能发挥保护性耕作带残茬降风速、保水土、抗风蚀的作用,并对翻耕带形成保护;又可满足地区种植结构,解决保护性耕作带来的杂草防治和农家肥施用难题,对实现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