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果蔬采后冷害机制及其防控是当前采后研究领域中倍受关注的科技问题。果蔬冷害发生是由内在因子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并借鉴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研究成果,果蔬采后冷害发生调控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取得一系列进展。本文综述了热带果蔬采后冷害发生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和冷害防控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能量代谢调控果蔬采后冷害作用,重点介绍了生物技术在防控果蔬冷害上的应用,并对今后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橄榄果实品质主要包括多酚、总糖等鲜食品质以及黄酮类化合物、可溶性固形物、膳食纤维、矿质元素、蛋白质、VC、有机酸等贮藏品质.橄榄采后生理包括果实呼吸作用以及膜透性(电导率)、内源抗氧化物质及采后主要酶类的变化.对近年来橄榄果实品质及采后生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需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加以展望,以期为橄榄果实鲜食品质及采后生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水果采后远距离销售.延长贮藏寿命和保持鲜美完好,都需要快速一致的冷却.一、为什么要冷却凡生鲜水果皆为活有机体,均要进行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许多生物过程,如呼吸作用等.呼吸作用是把水果采前积累起来的营养物质储备转化成能量的过程.这一过程利用周围空气中的氧,同时释放出二氧化碳.呼吸活动所产生的能量,一部分用来维持生活过程;另一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称之为“生命热(Vital heat)”.生命热的量随水果品种、成熟度、损伤情况、温度及其它因素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4.
一氧化氮是具有生物活性和信号转导作用的易扩散小分子气体,果蔬细胞通过一氧化氮合酶(NOS)、硝酸还原酶或非生化反应途径产生NO。内源NO可通过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和调控环化核苷酸在植物组织中的水平来延缓植物组织的成熟和衰老,延长果蔬贮藏货架期;NO还可诱导采后果蔬产生抗病防卫反应,提高果蔬的抗病胁迫能力。着重概述NO在果蔬采后延缓成熟衰老、诱导抗病等方面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臭氧(O3)作为一种易降解无残留的强氧化剂广泛应用于食品保鲜。概述了臭氧对果蔬感官品质、新陈代谢、产品成熟衰老和杀菌控制采后腐败的作用,总结了臭氧在果蔬保鲜中应用的优点和局限性,并对其应用前景和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知识讲座     
知识讲座第六讲:大豆生理一、大豆生理的形成与发展大豆生理是研究大豆生命活动,即为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发育、抗性和感应性等活动规律及机理的科学。大豆的生命活动是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基本代谢的基础上,完成种子...  相似文献   

7.
大豆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性状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大豆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性状的多样性,尤其从气体代谢角度看,大豆光合作用吸收CO2,呼吸作用吸收O2,共生固氮固定游离N2,根瘤菌氢酶(HuP )吸收H2,是典型的四固定作物.新陈代谢的多样性决定其产品多样性.对大豆丰富的宝贵的种质资源进行研究和评价,发掘新的有用基因,可促进大豆育种和产品开发利用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采后香蕉发生的病害及其症状,生理生化反应的研究采后香蕉防腐保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小麦对干旱的生理反应及抗性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对干旱的生理反应及其抗旱机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水分生理、生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氮代谢、内源激素、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近况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甘蔗采后于2℃贮藏,随着贮期延长,蔗茎的呼吸强度呈上升趋势但没有高峰出现。蔗汁中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还原糖和酒精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在贮藏前期,蔗汁中/中性蔗糖转化酶活性呈增加趋势,其中以酸性转化酶活性增加较为显著。甘蔗采后蔗糖含量下降是转化酶和呼吸作用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浓度的CaCl_2溶液处理后对聚乙烯薄膜袋包装、室温(25±1)℃下贮藏的红江橙部分生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钙(<4.0%CaCl2)对红江橙的生理变化影响不明显.高浓度钙(6.O%,8.0%CaCl_2)能显著刺激红江橙的生理变化,导致果实腐烂增加.适当浓度钙(4.0%CaCl_2)溶液处理能有效降低红江橙的呼吸强度、减少乙烯释放量:有效抑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减缓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的趋势、抑制组织MDA含量和果皮电导率的升高,减轻了膜脂过氧化作用:还有效抑制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减缓了果实的软化速度,56 d时果实的腐烂率仅为3.1%,比对照的低39.6%(p<0.01).  相似文献   

12.
前期的研究发现Ma GAD1基因的表达与香蕉采后乙烯生物合成及果实成熟密切相关。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发现Ma GAD1表达的有效抑制剂氨氧乙酸(AOAA)能够延缓香蕉采后成熟。生理学分析表明,外施AOAA能够延长香蕉果实发生生理跃变的时间。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外施AOAA能够抑制Ma GAD1和Ma ACS1基因的表达。所以,AOAA通过抑制Ma GAD1和Ma ACS1基因的表达和延缓香蕉果实生理跃变,推迟香蕉果实采后成熟。本研究从理论上证明AOAA能够延缓香蕉果实成熟,揭示AOAA延缓香蕉果实成熟生理机制,并且从实际生产上提供一种可能应用于香蕉保鲜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亚精胺处理对采后番木瓜果实质地变化及成熟衰老的影响,以‘日升’番木瓜为试材,采用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 TPA)法,对亚精胺处理后番木瓜果实贮藏期间呼吸速率和色泽的变化、果实各项质地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亚精胺处理可有效延缓番木瓜果实的软化。其中5 mmol/L的亚精胺处理效果最佳,其次是1 mmol/L亚精胺处理。果实的硬度、咀嚼性、胶着性、黏聚性、回复性较之蒸馏水处理组均有所提高,并显著降低果实的呼吸速率,延缓果实色泽的转变。而10 mmol/L的亚精胺处理加速了果实的软化及成熟衰老。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硬度、咀嚼性、胶着性、黏聚性、回复性之间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弹性与其他质构参数间呈现较差的相关性(P<0.519)。综上所述,TPA测试可用于评价采后番木瓜果实质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PCA分析‘南丰’和‘新余’蜜橘的耐贮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种的差异是影响采后柑橘果实耐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西省2个主栽宽皮柑橘品种‘南丰’和‘新余’蜜橘果实在低温(5 ± 0.5) ℃下贮藏过程中,果实腐烂率、失重率、果皮色差指数、褐变指数、可滴定酸、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呼吸强度、相对电导率、抗氧化酶活性等14个生理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代表果实耐贮性能指标88.781%信息量的3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反映失重率、果皮色差指数、褐变指数、可滴定酸、呼吸强度、相对电导率、过氧化氢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8个生理指标的信息;第2主成分反映腐烂率、可溶性固形物、总糖、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信息;第3主成分反映维生素C的信息。主成分分析法能科学评价‘南丰’和‘新余’蜜橘果实的耐贮性差异,综合单一指标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南丰’蜜橘果实的耐贮性优于‘新余’蜜橘。  相似文献   

15.
菠萝是中国最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热带水果之一,但采后菠萝果实不耐贮藏,极易发生黑心病,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和商品率,而且威胁菠萝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减少采后菠萝损失直接关系到热区农民的经济收入.黑心病是采后菠萝果实一种常见的生理性病害,由于该病的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所以国内外尚未有完全控制黑心病发生的方法.目前关于菠萝黑心病...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荜茇4种萃取物和5种化学组分对芒果采后病原菌的抑制活性以及对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氯仿对荜茇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能够获得较多的抑菌活性物质;荜茇的化学组分荜茇碱对芒果采后病原菌离体杀菌活性最好;荜茇碱对采后病害的平均防效达到91.13%,其次是四氢胡椒酸、谷甾醇的防效也超过70%;荜茇碱处理对芒果采后后熟品质无影响,并且可以延长贮藏期。  相似文献   

17.
陈军  戴俊英 《玉米科学》1994,2(4):036-040
研究了不同耐旱性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下叶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脂质过氧化作用、膜系统伤害、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在各生育时期水分胁迫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下降,SOD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膜透性增加,叶肉细胞的细胞器和质膜遭到严重破坏。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是造成细胞内膜系统紊乱和伤害的原因,而超微结构的破坏造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降低是导致作物减产的生理因素。  相似文献   

18.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ilicon and chitosan as alternative controls for postharvest rot of strawberries (gray mold) caused by Botrytis cinerea. Chitosan and potassium silicate applications were performed at the preharvest stage using the following treatments: chitosan once a week; potassium silicate once a week; potassium silicate once a week + chitosan once a week; and without application. An additional variable was introduced at postharvest, with one-half of the total fruit harvested from each plot dipped in chitosan and the other half not dipped in chitosan. Potassium silicate alone was not effective for rot control. Fruits from plants that received the chitosan application showed 64% less area under the rot progress curve (AURPC) than fruits from plants that were not treated with chitosan. Harvested fruits that were chitosan dipped showed 48% less AURPC than fruits that were not treated at postharvest. Chitosan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and at postharvest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postharvest strawberry rot.  相似文献   

19.
以巴西香蕉果实为材料,研究果实采后正常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速率,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苹果酸、淀粉以及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香蕉果实采后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速率在采后10 d开始增加,到采后14 d达到高峰;MDH酶活性在采后10 d迅速增强,到采后16 d达到峰值;苹果酸含量在果实成熟早期上升,晚期下降,可溶性总糖含量逐渐增加,而淀粉含量持续下降。推测MDH通过改变香蕉品质而参与果实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