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乌苏里拟鲿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经人工繁殖刚开口摄食的乌苏里拟鲿水花,在池塘和水族箱内同时进行培育。池塘每667m^2投放水花3万尾,水族箱内投放水花400尾。3个月培育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的乌苏里拟鲿体长由1.21cm增长至15.31cm,体重由0.023g/尾增重至28.25g/尾,成活率为96.8%;水族箱培育的乌苏里拟鲿体长增长至5.76cm,体重增长至1.92g/尾,成活率为33%。雌雄个体生长不均,池塘培育雌性个体平均体长为10.2cm,体重为16.5g/尾,雄性个体平均体长为21,8cm,体重为60Ag/尾;水族箱培育雌性个体平均体长为5.6cm,体重为1.49g/尾,雄性个体平均体长为6.6cm,体重为2.42g/尾。  相似文献   

2.
从湖北引进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水花6万尾,平均全长1.8cm,平均体重0.023g,苗体活泼健康。将它们分成三组,每组2万尾,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为期50d的精心培育。其结果为:试验A组中鱼苗平均全长达11.7cm,平均体重为16.127g,成活率为17.6%;试验B组中鱼苗平均全长达14.3cm,平均体重为18.575g,成活率39.6%;试验C组中鱼苗平均全长达15.5cm,平均体重为19.213g,成活率59.3%。试验C组采用的方法:在水泥培育池内培育至3.Oem~4.Ocm后,移入土池继续采用枝角类等浮游动物为饵料培育至平均全长为7.Ocm~8.Ocm后,再采用配合饲料进行转饵驯化的方式,是进行匙吻鲟苗种培育的一条较佳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3.
1999年在广西水产研究所中试基地进行了南美白对虾池塘淡水养殖试验。在600cm^2的淡水池塘中投放平均全长2.35cm的淡化虾苗2.5万尾,经70d饲养,生产成虾98kg,平均亩产量108.9kg,成虾平均全长9.59cm(最大为10.6cm),平均体长8.34cm(最大为9.4cm),平均体重7.73g(最大为11.5g),养殖成活率为50.7%。  相似文献   

4.
将体长2.48-3.00cm,平均体长2.64cm;体重2.37~3.16g,平均体重2.68g的鞍带石斑鱼鱼苗在水温17.2~24.6℃、海水盐度31.2条件下进行室外水泥池培育。采取逐渐添加淡水降低盐度至18~19;以鱼体重4%-6%日投喂量投喂用鱼浆或鲜虾浆与幼鳗粉料混合制成的湿性饲料的方式。经过52d的培育,鱼苗体长增至4.7-6.8cm,平均体长增长3.12cm/尾,增长率121.44%;体重增至5.73-8.64g,平均体重增重4.84g/尾,增重率180.60%。培育存活率97.4%。  相似文献   

5.
2002年5月10日投放平均全长2cm的岩原鲤鱼苗2000尾,经过53天的池塘培育,达到了全长9-12cm,平均体重50.2g的规格,成活率95.1%。  相似文献   

6.
大弹涂鱼池塘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一口面积为0.1ha的池塘,投放全长为2.5~3.0cm的大弹涂鱼鱼苗6000尾,养殖密度为6尾/m^2。经过一年的养殖,共收获成鱼116kg,单位面积产量为1160kg/ha,全长10.80~17.20cm,平均全长13.81cm;体长9.00~14.10cm,平均体长11.46cm;体重11.0~37.9g,平均体重21.77g。  相似文献   

7.
翘嘴红舶夏花培育采用肥水下塘、豆浆与水花料投喂的育苗方法,简易可行,共投放水花鱼苗160万尾,经28天培育,夏花鱼种平均全长2.96cm,获夏花鱼种131.5万尾,成活率82.2%。每667m^2放养夏花鱼种1.5万尾,采用单养结合驯化摄食膨化颗粒料的饲养方式,经过5个月的饲养,冬片鱼种个体平均体重13.1g,平均全长12.77cm,成活率达95%。  相似文献   

8.
文登市淡水养殖试验场于 1999年 8月引进南美鲱鱼,经过 21个月的精心培育, 2001年 5月 22日在该场人工繁殖获得成功。   南美鲱鱼又称巴西鲷。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南美鲱鱼的生长情况,结合该场地热资源优势,为我国北方地区增加新的养殖品种,我们对南美鲱鱼引进及利用温泉提前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现总结如下:   一、亲鱼培育   1999年 8月,文登市淡水养殖试验场引进 5~ 6厘米的南美鲱鱼 100尾,运输成活率 98%,放入水深 1米、面积 60米 2的水泥池中进行培育,当年 10月份转入 200米 2的池塘与罗非鱼进行混养,平均规格 10厘米…  相似文献   

9.
在多室溢流生物膜净化池中(面积22m2),放养平均全长为20mm的匙吻鲟苗种10000尾,经过20天培育,收获匙吻鲟鱼种9203尾,成活率92.03%。最大全长为113.57mm,最小全长为102.7mm,平均全长为108.7mm;最大体重6.63g,最小体重为5.16g,平均体重5.91g。整个培育期间仅换水6.6m3,取得了较好的培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
川纹笛鲷人工育苗及生长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2003年川纹笛鲷人工育苗及成鱼饲养过程与结果。在水温25.4-31.4℃、盐度19.6~23.4条件下,川纹笛鲷仔鱼经36d培育,平均全长5.3cm,平均体重3.2g。在室内水泥池,川纹笛鲷经7个月饲养,平均全长为14.7cm,平均体重为113.7g。此外,对养殖期间水温不同阶段的生长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凡纳滨对虾无特定病原 (SPF)育苗技术及养成试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平均单位水体出苗12 .88× 10 4ind/m3 ,育苗成活率 86 .15 % ;2 0 0 2年养成试验的对虾平均体重 34.318g/ind ,平均体长 14 .75 5cm/ind ,而对照池对虾平均体重 2 5 .793g/ind ,平均体长 13.0 33cm/ind。养成试验显示 ,放养优质无特定病原虾苗的池塘 ,平均可增产 4 6 .4 5 % ,成活率提高 7.4 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施氏鲟繁殖群体结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5月10日-6月20日对黑龙江同江至抚远江段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捕捞群体结构进行调查,测量施氏鲟90尾,全长为96~201(150.53±18.93)cm;其中雌性个体全长为 113~201(163.14±22.24)cm;雄性个体全长为96~183(138.48 ±20.55)cm。体重为3~44(18.46±10.17)kg;其中雌性个体体重为7.5~44(24.48±10.33)kg;雄性个体体重为3~30.5(12.70±5.94)kg。繁殖群体的雌雄比例为1:1.05;以16~20龄个体为主,占捕捞群体的37.2%;优势群体在11~25龄,占总群体的84.7%。繁殖群体中雌性的生长方程为:Y=0.00129x3.3169 ,R2=0.9202 ,雄性的生长方程为: Y=0.0029X3.0899, ;R2=0.9375 。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放养密度和饵料种类对幼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生长发育的影响,跟踪分析了自胚胎孵化至一龄幼鲵的存活与生长发育状况。结果表明,自胚胎孵化至一龄幼鲵的养殖密度为每0.1m210~20尾时,其成活率可达到100%,投放密度每0.1m2自20尾增加到60尾,平均存活率、年体长增加和年体重增加均显著降低。投喂摇蚊幼虫、猪肉、牛肉、羊肉和小鱼虾,幼苗的存活率分别为100%、90%、95%、85%和95%,体长增加分别为8.09cm、5.45cm、5.28cm、4.57cm、6.82cm,体重增加分别为25.97g、12.68g、11.82g、10.86g和20.67g。可见,摇蚊幼虫和小鱼虾是一龄幼大鲵的适宜饵料。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资源保护策略和人工繁殖技术,对人工养殖的图们江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繁殖力进行了研究。选取122尾不同养殖区域卵巢发育Ⅳ-Ⅴ期的马苏大麻哈鱼样本(其中延吉42尾、山东35尾、北京45尾)进行统计分析。试验马苏大麻哈鱼体重209~845 g,平均为(512±206)g;体长17.0~39.5 cm,平均为(26.81±6.53)cm。结果表明,大麻哈鱼的绝对繁殖力410~3 075粒,平均为(1 485±797)粒;体重相对繁殖力1.93~3.64粒/g,平均为(2.72±0.47)粒/g;体长相对繁殖力23.60~77.85粒/cm,平均为(51.35±17.60)粒/cm;Ⅴ期卵巢性腺指数14.85%~27.93%,平均为(20.97±3.57)%;繁殖力随着体重、体长、性腺指数增加而提高(P0.01)。通过人工驯养和移植培育,改变了马苏大麻哈鱼在自然环境下雌鱼卵巢发育不成熟的现象,而且繁殖力明显提高。移植到北京和山东后,其繁殖力极显著高于原产地(P0.01)。国产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具有规模化人工繁育的优势,能够为野生种群资源增殖提供苗种补充。  相似文献   

15.
将330日龄的大规格[平均体长(24.4±2.1) cm、平均体质量(93±5.3) g]、小规格[平均体长(18.2±1.1) cm、平均体质量(34±2.5) g]半滑舌鳎分别饲养在2个4 m^3水槽中;550日龄后,置于4个4 m^3水槽内培育,密度为15~30尾/m^2;900日龄后置于4个30 m^3水泥池内培育,密度为3~8尾/m^2。每2~3个月测量1次体长和体质量,研究不同规格半滑舌鳎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生长。3年的养殖试验表明,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两个群体的生长差异变大,大、小规格群体的平均体长比值由1.3增至1.6,平均体质量比值由2.7增至5.3,大规格群体(全长51.3~66.4 cm)中95%以上为雌性;半滑舌鳎的快速生长期为698~1081日龄阶段,适宜生长水温为14.6~26.9℃。本试验结果将为半滑舌鳎的工厂化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绥芬河大麻哈鱼类溯河群体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董崇智  李根钢 《水产学报》1989,13(2):124-132
首次对绥芬河3种大麻哈鱼的溯河期、群体数量、群体结构等主要生物学特征及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而提出资源增殖技木措施.  相似文献   

17.
何国森 《福建水产》2011,33(5):70-73
2011年4月~6月,从湖北引进平均全长8mm,平均体重0.006g的匙吻鲟(Polyodon spathuk)水花50000尾,进行了大规格鱼种培育技术研究。苗种培育前期主要采用枝角类作为生物饵料,当鱼苗全长达到50mm时开始进行人工微颗粒配合饲料驯化,经一周左右驯化,鱼苗均可摄食微颗粒配合饲料。经过48d培育,鱼苗平均全长为186mm,平均体重为25.635g,存活率达57.8%,取得了较好的培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鲍育苗和养殖的生态化模式,包括鲍苗种生态培育模式、鲍陆基生态养成模式和海上鲍藻套养生态养成模式,以克服目前鲍养殖业存在的病害频发、成活率低下等问题,提高鲍养殖的经济效益,降低养殖风险。鲍苗种生态培育模式通过"光照-微藻-微生态制剂-滤食性动物-鲍苗"构建复合生物体系;鲍陆基生态养成模式通过池内建立"复合生物区系",并在池外设立生态塘和生态渠进行养殖废水处理的方式构建;海上生态养成模式通过"鲍藻套养"构建。共培育鲍苗5批次,培育周期210~240d,共产出鲍苗17.764×104个,平均壳长1.5cm以上,育成率0.78%~1.23%。陆基生态化模式养成商品鲍43.774×104个,平均壳长6.53cm,平均体质量34.6g,成活率87.5%,周期18~20个月。海上鲍生态养成150口网箱,养成商品鲍3×108个,平均壳长6.50cm以上,成活率85%以上,养成时间18~20个月。  相似文献   

19.
赤点石斑鱼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正>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Temminck et SchIegel)广东俗称红斑,分布于我国南海和东海南部,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主要网箱养殖鱼类之一。由于还未掌握人工育苗方法,在以往的网箱养殖生产中,全靠天然鱼苗。研究解决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与育苗问题,已列为重要攻关课题之一。各有关水产单他相继开展对此课题的研究。许波涛等1983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水库投放异育银鲫鱼种的需要,利用自繁的异有银鲫夏花在10个共4.27hm2池塘中进行了高密度育种技术研究。经60d饲养,在467250-520710尾/hm2的高密度下,成活率80%,饵料系数22,平均单产2445kg/hm2,最高单产3800kg/hm2,平均个体重6.3g,平均体长5.7cm,最大个体重18.5g,最大体长8.4cm。对高密度饲养条件下异育银鲫体长和体重关系作了分析,关系式为:W=0.011L3.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