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桓仁县北甸子和沙尖子老烧柴场设置固定样地,经过10a封育试验,结果表明,封育效果良好.封山育林比人工更新造林节省营林投资;封育林分林木长势与是否抚育和抚育起始期有关,经过抚育的林分林木生长迅速,蓄积量较未抚育的林分大;林分郁闭后抚育较郁闭前抚育林木干形好,在林分郁闭后7~8a开始抚育为宜.  相似文献   

2.
以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无性系为造林品系,设计了5种不同造林密度和6种不同施肥组合进行造林示范,对43个月生不同造林措施示范林生长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尾巨桉无性系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林分蓄积量则有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趋势,最高密度的林分蓄积量最大,达129.28 m3/hm2;造林后追肥可明显促进林木生长,追肥的林分蓄积生长量是不追肥的166.7%,并且以追肥用量大的林木生长效果更好;在造林后1个月及时追肥情况下,可选用磷肥或复合肥作基肥。  相似文献   

3.
幼林内(含经济林、防护林、用材林等)通过适当间种波罗,不仅能促进林木或果树的生长,缩短经营周期,而且林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试验观测结果表明:在用树林内通过间种波罗后林木胸径年均生长量比未间种林分提高25.7%~72.2%、树高提高5.7%~37.3%,林分产量比不间种者增长分别为用材101.6%~193.3%、薪材为1∶1.6~1∶3.5之间。尤其是在贫瘠丘陵地,林内开展间种后林分产量、经济效益均较未间种林分显著提高,其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杨树纸浆林优化栽培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 1 991~ 2 0 0 0年历时 9a时间 ,进行了杨树纸浆林造林模式、土壤施肥、叶面喷肥、林粮间种、纸浆林基地建设等研究和开发。结果表明在辽西地区杨树纸浆林的造林模式为 :造林品种应优先选择辽宁杨、荷兰 3930杨、盖杨、辽河杨等 ;造林最佳密度为 1 1 1 1~ 1 6 6 6株 /hm2 ;配置方式应以宽行密植和宽行窄带为主 ,如 1m× 6m、1 5m× 6m、(1× 4 )m× 8m、(1 5× 4 )m× 8m等。纸浆林的主伐年龄为 6~ 7a。在金城原种场的立地条件下 ,无论是土壤施肥 ,还是叶面喷肥对林木生长影响均不显著。林粮间作方面 ,改变造林由常规方式为宽行窄带和宽行密植后 ,间种年限可提高 1~ 2a ,间种面积可提高到 2 0 % ,产量提高 30 %~ 5 0 %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杨树林下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丰产林实行林内间种,可以增加前期加入,同时以种代抚促进林木生长,一举两得,该项研究,通过对试验林内气象因子的观测和间种作物的测产分析,筛选出林分郁闭前(1-2年生)林分内最佳间种模式淡:花生0小麦-夏大豆;郁闭后(3年生以上),林分内适宜种植半夏。  相似文献   

6.
993年于红河州偏北部海拔1000~1500m造林困难的贫瘠干热地带进行混交造林试验。试验分马尾松与白头银合欢、圣诞树及山毛豆的株间、行间和带状混交9种处理。经5年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混交造林各处理的林木保存率达85%以上;林分长势好;土壤肥力显著提高,每hm2林地的有效氮含量提高到675~2295kg;林分生物多样性能逐渐增强;森林植被相对稳定;生态效益显著。其中以马尾松与白头银合欢混交造林效果较好,可实行株间、行间、带状混交造林。  相似文献   

7.
单叶省藤与石梓间种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评价了13a经营期内5种采收方式下单叶省藤人工林的经济效益,分析了间种对上层林木生长收获的影响以及对林地经济收益贡献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初采年龄和采收间隔期对13a单叶省藤人工林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单叶省藤以9a初采和4a间隔期的采收方式获得最高经济效益,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收益成本比分别为20255元·hm-2、20 08%、1 38;单叶省藤种植后对上层林木石梓的生长与收获量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20年生石梓林分的纯收益和净现值比未间种时分别减少4000、1500元·hm-2。通过综合分析,5种采收方式对整个林地经济收益仍有较大贡献,林藤间种产生的林地增益水平和净现值增量分别为12 49%~91 10%、706~5145元·hm-2。  相似文献   

8.
苗龄差异对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造林当年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徐家山和牛达林区进行了用不同苗龄的云南松苗木营造云南松人工幼林对其林木造林当年生长影响的研究.经对大苗(1.3~0,徐家山)和当年生苗(0.4~0,牛达)定植的云南松人工幼林造林当年林木的地径和树高生长量的分析,表明苗龄差异影响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造林当年的生长:其两林分的林木平均地径和树高分别为1.63 cm、0.19 m,和0.57 cm、0.08 m.揭示了采用大苗造林可促进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的生长.其林木的地径和树高生长线性相关显著,徐家山和牛达两林分的方程分别为Y=0.043 2x+0.123 1和Y=0.035 6x+0.062 4,其林木的树高可作为林分生长量分析的主要指标.此期间,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的树高分化明显,徐家山和牛达林分的林木树高变幅和变异系数分别为0.03~0.61 m、0.01~0.26 m和1.08 %、0.77 %.树高聚类分级结果也显示两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分化的客观存在.林木树高的变幅、其变异系数和聚类分级的组间和组内的变幅说明,用13~0苗龄营造的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造林当年的树高分化较0.4~0苗龄的显著.其幼林林木的生长分化预示着进行云南松早期选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证日本落叶松造林后林相整齐,减少苗木分化,提高林分质量,确保尽快郁闭成林。2009~2011年间,开展了苗木分类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无论用哪个类别的苗木造林其成活率和保存率没有太大区别;造林后连续3 a地径、树高新生长依次为:1 a生超级苗>2a生Ⅰ级苗>2 a生混合苗>2 a生Ⅱ级苗。造林时,一定将苗木进行分类,在2 a生Ⅰ级苗用完后,可采用1a生超级苗造林,不提倡混合苗造林。  相似文献   

10.
采收方式对马尾松与黄藤间种林分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黄藤试验地采收资料和马尾松标准地调查数据,评价13 a经营期内5种采收方式对马尾松与黄藤间种林分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初采年龄和采收间隔期对13 a黄藤人工林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7 a初采和6 a间隔期的采收方式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收益成本比分别为18 144元·hm-2、13.45%、1.32;黄藤间种后对19年生马尾松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及株数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马尾松林分的纯收益和净现值比未间种时分别减少7 500 元·hm-2、3 000 元·hm-2;马尾松林分经济效益的减少可从间种黄藤所获得货币收入得到补偿,在5种采收方式下黄藤间种对整个林地产生的林地增益水平和净现值增量分别为3.07%~12.74%、514~2 407 元·hm-2.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林火灾后生态效益损失动态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林分生长规律和经营模式,建立生态效益损失动态评估模型;对广州从化30年生马尾松林分森林火灾后,经过人工更新的林分45年内所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模拟,认为该林分若未遭受森林火灾,封山育林模式的生态效益最大;灾后更新林分需要30年才能恢复相当于灾前林分的生态效益;其间生态效益的损失量为传统静态定量估算的25.92倍.如果林分采取30年轮伐的经营模式,在第19年左右时轮伐林分和灾后更新林分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平衡;此后人工更新林分的生态效益渐高,而受灾林分经人工更新后第17年时的生态效益近似于轮伐林分的稳定值.轮伐型所带来的总效益在前6年大于封育型的总效益,但第7年以后其总效益开始小于封育型经营模式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大面积的低效林严重阻碍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探索将低效乔木林改为竹木混交林的适宜条件和措施,通过在低效乔木林中栽植楠竹,研究了林地坡向、林分郁闭度、林地清理方式、竹苗类型以及造竹密度对楠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楠竹生长的低效林郁闭度为0.3,采取带状劈割后,栽植楠竹原丛苗,造竹密度500丛/hm2;营建的林分第4年郁闭成林,第6年进入收益期,第7年新竹平均胸径达6.9 cm,竹子覆盖度为60%,竹木混交林状态基本形成。林地坡向对楠竹生长无影响,阳坡和阴坡均适宜于楠竹生长。  相似文献   

13.
落叶松为华北地区高山针叶林带中的主要森林树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加大,落叶松人工林种植面积持续增加.目前,由于其林分结构不合理、林分密度过大,出现了林地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并引起了林木生长量的下降等问题.本文综述了目前我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研究现状及改善措施,并指出一是通过自然干预可以大大减少人力...  相似文献   

14.
对西双版纳普文试验林场的21年生高阿丁枫人工林进行了样地调查, 选取平均木作树干解析, 据此全面分析了高阿丁枫人工林幼中林期的直径、树高、材积生长过程以及林分状态、林木的年生长节律和结实状况,结果表明在此期间高阿丁枫人工林林木的树高生长旺盛期在3~5年, 胸径在3~7年, 材积在15年以后增长较快; 林分中林木分化不明显; 年生长期长。林分尚未进入数量成熟期。  相似文献   

15.
从1984年开始进行天然次生林冠下营造红松林试验,2005年8月对试验林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次生林冠下营造红松林,无论是林木生长、结实,还是生态效益均好于红松纯林。  相似文献   

16.
勃氏甜龙竹引种及栽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福建省三明市从华安县引种勃氏甜龙竹进行栽植,经过3年的试验观察,引种初步成功。竹种栽植当年,成活率达78%,保存率达75%;栽植第2年可郁闭成林,第3年可形成盛产高产的林分结构,且经济效益显著。在引种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勃氏甜龙竹栽植与管理技术可供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长白山林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目标树抚育采伐前后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参数的变化,探索目标树抚育采伐对森林空间结构的影响。[方法]基于6块面积1 hm~2的样地,首先遵循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原理进行林木分类,选定目标树,伐除干扰树;再结合结构化森林经营的原理,计算并分析抚育采伐前后目标树空间结构参数和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经目标树抚育采伐后(1)目标树空间结构单元内的树种隔离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林木透光条件有所改善;目标树的竞争压力得以减小;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得到优化。(2)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进一步提高,林分空间结构水平稳中有升。[结论]通过采取合理的目标树抚育采伐措施能兼顾改善单木水平和林分水平的空间结构状况,在实现优化目标树空间结构的同时,保证林分整体空间结构的稳定。从目标树抚育采伐对林分整体空间结构的影响来看:所有样地的林分空间结构状况均得到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8.
以鄂西南鹤峰县鹅掌楸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林分空间结构(角尺度、大小比、混交度)和林分非空间结构 (径级结构、树高结构、重要值)的研究与分析,直观地反映其林分结构的特征,查清该区鹅掌楸种群的发展现状,为鹅掌楸 天然林的合理保护与科学经营提供依据 。在鹅掌楸天然林集中生长的代表性地段建立 17个 20mx20m调查样地,进行 每木定位与检尺调查,应用 Excel2019、Winkelmas2.0软件对样地调查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区鹅掌楸 天然林中共 73个树种,鹅掌楸为该群落的优势种,生长处优势地位( =0.17),种群整体呈轻微聚集分布(为 0.56),同 时该种群在林分中呈现极强度混交状态( =0.85):种群整体径级、树高分布都呈右偏正态分布,小径级林木株数很少, 种群整体呈现稳定型一衰退型 。FSI均值为 0.82,FSD 均值为 0.30,林分空间结构为接近于理想状态(41.18%)或达 到理想状态(58.82%)。鹅掌楸天然林处于演替后期,林分结构整体上较为理想,可对处于聚集分布的林木进行适当调整, 辅以 一定人为促进更新的措施,促使鹅掌楸林分结构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9.
苦郎树是一种沿海防沙固堤的半红树植物,不仅在红树林群落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叶片提取物还有一定的医药价值。本研究通过4种光响应模型对苦郎树光响应曲线拟合,计算光合参数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最适拟合模型,并研究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对苦郎树光响应拟合存在差异,四种模型拟合优度均在0.996以上,苦郎树气孔导度随光合辐射增加而增加,在1800 μmol·m-2·s-1有效光合辐射下达到最大;在500 μmol·m-2·s-1有效光合辐射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胞间二氧化碳维持在一个不变的浓度,与大部分植物的光合特性相似。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对苦郎树拟合效果最佳,如何精确拟合光饱和点还需进一步研究,应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宜的光响应拟合模型,为海岸生态、防风固堤和园林绿化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湿地松厚荚相思混交林生长特性与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较为贫瘠的迹地上开展湿地松与厚荚相思单行、带状混交及湿地松纯林造林对比试验 ,对 10年生试验林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湿地松与厚荚相思带状混交 ,各个树种保存率高、生长量大 ,与湿地松纯林相比较 ,带状混交林中湿地松生长状况表现出明显优势 ,混交林林内小气候条件适宜 ,土壤理化性质良好 ,改善土壤肥力效果明显。湿地松与厚荚相思单行混交 ,湿地松受压严重 ,保存率、生长量低 ,应及时对厚荚相思进行适度修枝 ,增加林内透光度 ,促进湿地松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