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工栽培香菇发明者吴三公祠,最近在浙江省庆元县百山祖乡龙岩村建成,并对游人开放。吴三公,原名吴昱,出生于南宋建炎年间,发明砍花术制菇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公元1368年,朱元璋钦封庆元、龙泉、景宁三县民众专事菇业,他人不得沾手。近几年来,龙、庆、景菇民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闽、赣、皖以及陕西、云南等偏远地区开辟百余个香菇生产基地,香菇产量逐年上升,庆元县成为全国最大出菇生产地和集散地,建有全国最大的香菇专业市场,香菇成为庆元人民的经济支柱。为纪念吴三公和弘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8月28日~9月1日,具有"中国香菇第一城"之称的浙江省庆元县隆重举办以"寻梦菇乡、养生庆元"为主题的香菇始祖吴三公朝圣活动。来自韩国以及全国各地、海峡两岸的近千菇业人士齐聚庆元,寻根问祖,共同祭拜香菇始祖吴三公。香菇始祖吴三公朝圣活动已被浙江省民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庆元县后广公社西洋地有一座古庙,叫松源殿,又称西洋殿。这座庙是为纪念古代一位名叫吴三公的山农而建造的. 吴三公,原名吴判夫,宋时人,原籍龙泉龙岩村人,后移居今庆元县后广公社西洋地.据传说,他世居深山,以打猎采野菌为生,是香蕈的定名者.后来他又发现伐倒的树上很多香蕈从刀斧砍过的坎中长出,创造了砍花法,为人工栽培香菇奠定了基础。这—技术至今还在庆元一带菇民之中流传.吴三公  相似文献   

4.
中国香菇除增产外更应改进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菇的栽培源于八百多年前中国浙江的龙、庆、景地区,据传是吴三公首创。在庆元县松源镇建有吴三公庙,又称香菇庙,初建于宋朝,后重建于清光绪年间,因此庆元县松源镇,可称是香菇栽培之发源地。可与双孢蘑菇栽培源于一六五○年法国巴黎近郊及草菇栽培开  相似文献   

5.
庆元县食用菌生产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清华 《食用菌》2001,23(4):4-5
浙江庆元是人类栽培香菇的发祥地,栽培历史已有八百多年,早在11世纪庆元农民吴三公总结当地野生香菇的发展经验,发明了栽培香菇的“砍花法”和“惊蕈术”。1989年以来,国际热带菇类学会主席张树庭教授,三次来庆元考察香菇历史,确认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并题词“香菇之源”。在1996年1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在中华之最的活动中确认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历史最早”。1 发展过程及成就 庆元香菇生产历经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世纪至解放后的1979年一直采用吴三公的“砍花法”;第…  相似文献   

6.
据浙江庆元县志载:“明太祖朱元璋奠都金陵,因久旱无雨而食素,苦无下筷之物,刘伯温以菇进献太祖,太祖嗜之甚喜,旨令每岁置备若干。刘伯温系处州人,顾念龙,庆、景三县田少山多,人民生活艰难,乘间奏请太祖,以种香菇为三县之专利”。刘伯温即刘基,浙江处州青田人。龙、庆景、青田皆属处州府,即现丽水地区。据明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庆元县是香菇栽培的发明家吴三公的故乡,历来每年秋收后有大批菇民去闽、赣、皖、黔等省种香菇的习惯。县人民政府根据广大菇民的要求,为配合各地外贸、供销部门发展香菇生产,保护菇民利益,于去年10月批准恢复了“庆元县菇民委员会”。委员会由县农委、社企局及有关区杜干部、  相似文献   

8.
中国香菇的砍花法栽培(连载)张寿橙(四)惊蕈菇民亦称“惊”,1796年,日本佐藤成裕引用龙泉县志所载(后转于《菽园杂志》及《广东通志》)之185个字,将其著作取名为《惊蕈录》。相传惊蕈是800年前被神化了的菇农代表人物──吴三公发明的。他对已经砍花历...  相似文献   

9.
黄卫华 《食用菌》2014,(4):18-18
<正>在成都金堂召开的中国食用菌行业大会上,公布了"2013年度中国食用菌行业年度人物和十大事件"。庆元县委书记杜光旻荣获"2013年度中国食用菌行业年度人物"。由庆元县推荐的"香菇、黑木耳在渤海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和"追奉吴三公香菇始祖和香菇始祖祭祀大典在浙江庆元举行"两件大事成功入选为"2013年度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事件"。2013年7月19日,浙江天民菌菇有限公司通过与渤海商品交易所合作,完成了香菇、黑木耳的成功上市,交收运营中心成功落户浙  相似文献   

10.
<正>2月3日,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农广天地》栏目摄制组到浙江庆元县拍摄大型农业系列专题节目《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庆元县入选的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也是该系列节目之一。一到庆元,摄制组便马不停蹄走访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香菇博物馆、香菇始祖吴三公诞生地龙岩村及"当代吴三公"—吴克甸、"香菇山歌"能手吴水茂。接下来,摄制组还将到科研实验室、香菇基地、菇农家中开拍。届时800多年前南  相似文献   

11.
香菇赋     
正越骆之蕈,出朽木而生神奇;味之美者(1),烹佳肴皆能入席。古之香菌出括苍山谷中,其味香滑绝妙(2)。伞不如笠钉胜笠,香留齿牙麝莫及(3)。南宋之时,咸淳年际,山民吴昱,成惊蕈之术,秘传与本族。枫树发芽离家出,山间断木,做樯排场布,困山三载待蕈生,开衣惊蕈待菇熟。奔波判林劳作苦,何惧道阻,艰难也得渡。枫叶落时盼归途,留得千年制菇术(4)。兵部侍郎何澹,菇乡龙泉名士,整理培植香蕈之法:惟深山至阴处有之,用干心木橄榄木、砍倒仆地,用斧斑驳木皮上,候淹湿,经二年始间出,至第三年,  相似文献   

12.
一三七 张寿橙 我国当代食用菌栽培知名工程师。长期致力于农业栽培和推广工作 ,五七年在农村工作时 ,对当地的农民负担较重 ,说了一句 :“又要马儿好 ,又要马儿不吃草” ,加以“态度不好” ,被错划成“右派”。七十年代 ,平反后 ,一个英俊有为的青年 ,已近黄昏 ,难以在原单位安插 ,领导询其所好 ,答以愿往山区开发农副业 ,以报其志。当他在浙江庆元山区发现吴三公庙的明代石碑时。确认日本的香菇栽培实从中国引入 ,而非源于东瀛。他与台湾省学者赖敏男合著的《中国香菇栽培历史与文化》 1 986。及《王祯农书菌子篇论龙 ,庆 ,景为世界香菇…  相似文献   

13.
大球盖菇大棚地栽高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又名酒红球盖菇、皱环球盖菇、皱球盖菇,是国际市场的十大菇类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种植的新菇种。2014年11月,浙江嘉兴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会同嘉兴各县市级农技推广基金会发展栽培大球盖菇,共有50户菇农利用稻草栽培大球盖菇9.7 hm2,其中大棚地栽6.87 hm2。至年月上旬采菇结束,按每大棚菇床净面积  相似文献   

14.
<正>八百多年前,浙江省庆元县一位农民科学家吴三公发明创造了人工栽培香菇的"砍花法"(也叫"剁花法"),由此,香菇产业一度成为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主导产业。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位农民科学家,香菇之源的庆元举办了香菇始祖吴三公祭祀活动。本文通过对香菇始祖祭祀活动的历史演变和社会意义的阐述,探析香菇文化与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王桢“菌子”篇可知,在1313年前三县菇民足迹已至赣、皖诸省,并已形成生产力,技术已达纯熟程度。一个生产项目从初创到形成生产力,并见诸于王桢农书,如果在时间上要200年的话,那末,我们推论香菇栽培技术由龙、庆、景菇民在公元1100年左右发明,是可以确认的。  相似文献   

16.
郭恒  李加林 《食用菌》1998,(6):22-23
年初,全国第三次香菇专业会议的代表参观泌阳县泰山庙乡小乔庄花菇生产现场时,无不为大面积的白花菇拍手称快,白花菇长势之好,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全国少见。怎样培育出这样好的白花菇?笔者在会后访问了泰山庙乡香菇推广站站长、种菇能手贾长林。贾长林说:花菇是菌盖带有龟纹的厚菇,龟纹裂的越多越深越白越好,其形成花纹的过程,是当菌丝柱的水分偏低偏少,但能维持菌盖和幼菇生长的最低水分,在幼菇期遇到较冷干燥的气候,菇盖表面细胞受到干冷恶劣环境条件影响,基本上停止生长或生长非常缓慢,而菇柄内还能向菇盖输送水分和营养,来满足菇盖内部菌肉细胞生长和发育的需要,其幼菇盖内外组织不能同步生长,菇盖内部菌肉组织不断加厚、加密,这种异常发育现象达到一定程度,菇盖表面终于被胀裂而露出白色菌肉。如果干湿交替,偏低温继续下去,即可形成花菇。冬季培育花菇要掌握以下关键。 1 幼菇前期精心管理 经过3~5天的温差催菇,菌丝柱上已出现菇蕾,当菇蕾长至1~1.5cm时,花菇蕾  相似文献   

17.
徐晖  刘振国 《食用菌》1999,(3):16-17
杨树菇进以其营养丰富,口味独特,已在福建、广东、浙江等省种植,为在我省及北方地区推广种植杨树菇,我所于1996年进行了杨树菇品种研究,经种植筛选,选育出适宜我省及北方地区种植的品种新优1号、新优2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春蘑菇对于缓解蔬菜“春淡”有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经过秋菇生产,菇床养料消耗殆尽产量低。为此,我们在1987—1989年,稀土在对蘑菇增产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蘑菇生长所需营养元索配制成“菇乐”,1987—88年春菇经松江、上海、南汇、嘉定及江苏张家港县(市)14个乡试验示范,1989年扩大20个乡示范应用面积2.2万米~2以上,春蘑菇产量提高10—30%。  相似文献   

19.
中国香菇迈步全球─—兼论香菇的产销总量平衡姚淑先中国香菇具有八百年的栽培历史,其栽培地域之辽阔,栽培队伍之庞大,发展潜力之巨大,都是举世无双的。早在清朝康熙与乾隆年间(1662-1795年),有人称其为康乾盛世,以浙江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菇民所擅长之...  相似文献   

20.
松江县叶榭乡农艺师蔡祖豪,从探索草菇高产栽培技术出发,充分利用空闲的蘑菇房、蘑菇床和水稻底膜育秧后的废薄膜,改原来由床正面出菇为床正反面出菇;改铺厚料为薄料,增加播种面积;改一播法为二播法等,简称草菇两面出菇栽培新技术。种植面积从1990年的44.4m~2;扩大到1991年1.1万m~2,在县内其他乡推广0.56万m~2,目前已传播到上海崇明县、川沙县和浙江嘉善等地。该技术的特点是操作简便,经济效益显著。现将试验结果及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