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索能够在病原菌侵染寄主的早期快速、准确、高效鉴定棉花品种对黄萎病抗性的方法。以标准菌株Vd076和28个不同抗病性的陆地棉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病圃鉴定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苗期根部黄萎病菌DNA含量,建立快速鉴定棉花品种黄萎病抗性的新方法。利用标准品的Ct值和DNA含量绘制标准曲线,计算标准曲线方程,通过对未知样品的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计算出棉花根部所检测Vd076的DNA含量,确定接菌后1 d为最佳取样时间。28个棉花品种根部Vd076的DNA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它与病圃鉴定的相对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2=0.958 8)。确定接种后1 d棉花根部Vd076的DNA含量在0~0.3 mg·g-1为高抗品种,0.3~1.0 mg·g-1为抗病品种,1.0~3.0 mg·g-1的为耐病品种,>3.0 mg·g-1的为感病品种。该方法具有准确、快速、高效的特点,为大批量棉花材料的黄萎病抗性快速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1985~1988年对棉花种子抗霉变筛选技术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初步结果,室内测定种子对霉菌感染状况,抗感品种间差异比较明显;在低温条件下,抗霉菌和发芽慢的种子在田间表现,其苗病、枯萎病、黄萎病均有明显减轻的趋势。抗、感品种之间和室内抗霉菌的结果一致;室内筛选出抗霉菌好的材料在盆栽中再经苗病、枯萎病、黄萎病的程序间接改良筛选,可较快的获得多抗材料;对棉属不同的3个栽培种抗霉能力均有差别,其中,中棉抗性最强,陆地棉次之,海岛棉最差;种子抗霉菌性状与棉苗根病、枯萎病、黄萎病的抗病性及子棉产量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加快多抗育种及培育新品种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给温室生长的海岛棉和陆地棉4个代表品种茎部接种大丽轮枝菌中等毒力小种 SS-4和强毒力小种 T-1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后第3天,受侵的耐病品种爱 SJC-1维管束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抗菌物质,这些物质可完全抑制 SS-4小种的菌丝生长。所有接种棉株维管束组织中数日间同时积累有4种倍半类萜烯:脱氧半棉酚(DHG)、半棉酚(HG)、脱氧甲氧基半棉酚(DMHG)和甲氧基半棉酚(MHG)。在损伤未接种棉株中柱组织中未检查到倍半类萜烯或抗菌活性。接种后不久和接种数日后,高抗棉花品种(SBSI)维管束组织中甲氧基倍半类萜烯(DMHG 和 MHG)活性最高,高感棉花品种(70-110)中的活性最低。两个爱字棉品种中两种甲氧基倍半类萜烯的活性水平居中,该两品种只耐中等毒力的致病类型病菌。高抗棉花品种中 HG 和 DHG 的积累几乎总是低于其他供试棉花品种。用 SS-4小种接种诱导的倍半类萜烯的总量略高于用 T-1小种接种的诱导总量。棉花抗黄萎病水平与受侵维管束组织产生的甲氧基倍半类萜烯的生成量成正相关。这些结果还认为,T-1小种引起严重症状可能是由于它能够克服这些抗菌物质的毒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棉花黄萎病枯斑型菌系BP2、落叶型菌系V991人工病圃为鉴定场所,以鄂荆1号为感病对照,对8个不同来源的抗(耐)黄萎病棉花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同一棉花抗源种质对不同黄萎病菌系的抗性表现不同,不同棉花抗源种质对同一黄萎病菌系的抗性也存在差异;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系的致病力明显高于枯斑型黄萎病菌系;苏远6071、苏远6072和苏远6077与抗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海7124达到同一抗病水平,可作为棉花抗病育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5.
海岛棉具有纤维品质优良、抗病、抗逆等优点,创制带有海岛棉优异基因的棉花新种质,一直是陆地棉种质创新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海岛棉染色体置换系与陆地棉随机交配群体是具有陆地棉背景而携带众多海岛棉基因的遗传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为筛选抗、耐棉花黄萎病的新种质,采用温室苗期切根接种法和田间病圃成株期鉴定方法,对海岛棉染色体置换系与陆地棉随机交配群体RMBUP-C4S5的148个株系进行黄萎病抗性鉴定。温室苗期切根接种法鉴定结果显示,鉴32、鉴49、鉴59、鉴62、鉴78、鉴83、鉴84和鉴85共8个株系表现为耐黄萎病,相对病情指数(相对病指)为30.0~33.9,占鉴定株系的5.4%;抗黄萎病对照中植棉2号相对病指为34.1,高于上述8个耐黄萎病株系,表现为耐黄萎病。对8个苗期耐病、8个感病的RMBUP-C4S5株系进行田间病圃成株期黄萎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鉴78、鉴85表现为抗黄萎病,相对病指分别为14.3和13.0,低于当年中植棉2号相对病指22.3;鉴19、鉴49、鉴83、鉴124和鉴143均表现为耐黄萎病。鉴49、鉴78、鉴83和鉴85在苗期耐黄萎病,在成株期表现为抗或耐黄萎病,可作为...  相似文献   

6.
对抗枯萎病和感枯萎病2个香蕉品种进行人工接种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不同时间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对2者根系内3种酚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菌后,抗病和感病香蕉品种根系内的水杨酸、阿魏酸及绿原酸含量均比接种前高,但抗病品种的增加量比感病品种的大,且净增加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快;抗病品种内源水杨酸和绿原酸含量明显...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纹枯菌胁迫后,外源施硅对纹枯病感病品种Lemont体内防御相关酶及酚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水稻纹枯病菌后,施硅接种处理与不施硅接种处理相比,植株体内H2O2含量、MDA含量有减少的趋势,而CAT活性、LOX活性、总可溶性酚含量和木质素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不接种纹枯病菌时,施硅与不施硅处理之间上述物质的含量差异不大,但总体上低于接种纹枯病菌处理。  相似文献   

8.
棉花枯黄萎病预防措施谢远清(湖北省监利县人民大垸农场农科中心433321)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目前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抗枯品种有:中棉12、鄂棉20(即8933)、泗棉3号等。对黄萎病目前尚无高抗品种,一般为耐病品种,如中棉12、湘棉16号等。选用抗病品...  相似文献   

9.
钾肥与棉花枯黄萎病的关系宋美珍,朱荷琴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安阳455112试验在本所病圃进行。5月份选用抗枯萎病品种中棉所12和感枯萎病品种邯郸14;9月份选用中棉所12和感枯萎病品种徐州142;黄萎病试验采用无底纸钵定量接菌法和大田成株期同时进行,选用...  相似文献   

10.
棉株不同部位棉酚含量及其与表型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酚是棉属和某些棉葵科植物所特有的一种类萜烯多元酚类物质,它存在于棉株各部的油腺内。棉子仁及棉花很皮中含量较高,高棉酚品种的花蕾及叶片中亦有较高的  相似文献   

11.
抗黄萎病新品种豫棉21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选育过程豫棉 2 1 (豫 2 0 67)是以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耐黄萎病品种中棉所 1 2为母本 ,以抗病性较好的豫植 1 77为父本杂交 ,在枯、黄萎病圃上连续定向选择 8年而育成的高抗黄萎病陆地棉新种质。 1 995~1 996年参加河南省棉花区试 ;1 997~ 1 998年参加国家黄河流域春棉区试 ,同期参加河南省棉花生产试验 ;1 999年参加黄河流域春棉生产试验。 1 999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并被命名为豫棉 2 1。自 1 994年以来 ,豫 2 0 67作为黄萎病抗源种质向外单位发放 ,先后被河北、山东、江苏、湖北、四川、新疆等省 (区 )的棉花…  相似文献   

12.
对2017―2021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581个棉花品种(系)枯萎病、黄萎病的抗性进行分析,为新疆棉花抗病育种及品种推广提供参考。结果表明,581个品种(系)中未出现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免疫的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较高且稳定,达到抗级及以上的占比在90%以上,其中2019年早中熟棉、2020年早熟棉和早中熟棉、各年彩色棉和长绒棉中抗级及以上的品种占比均为100%;除参试长绒棉品种(系)对黄萎病的抗性水平较高外,早熟棉、早中熟棉和彩色棉品种(系)均以耐病为主,5年中耐病的品种(系)平均占比为60.0%;长绒棉和早中熟棉品种(系)对黄萎病的总体抗性优于早熟棉,不同年份间彩色棉的黄萎病抗性波动较大。所有参试品种(系)的总体抗枯萎病指数(rF)远大于总体抗黄萎病指数(rV)和总体枯黄萎病兼抗指数(rFV),各年份均表现为rF>rV>rFV。可见,筛选出抗黄萎病的品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审定双抗棉花品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南省麦套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 1 5年的实践中 ,笔者对棉花品种抗黄萎病鉴定方法及抗病性和丰产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有些自己的见解 ,庞庆和等在《中国棉花》1 999年第 9期发表的“棉花抗病区试中抗病性和丰产性鉴定之我见”中作了初步探讨 ,本文试从抗性鉴定圃、品种对黄萎病的反应、品种抗性分类标准、抗性与丰产性的统一等方面谈点看法 ,并与棉界同仁商榷。1黄萎病抗性鉴定圃和感病对照种区域试验的棉花黄萎病鉴定圃是自 70年代中期开始连年棉柴还田 ,并多次人工接菌建成。近几年来 ,感病对照品种冀棉 1 1号 ,实际发病的病情指数都在 …  相似文献   

14.
豫棉4号(原郑4107)是河南省农科院以高产、优质、较早熟、高感枯黄萎病的67优系作基础亲本,用陕1155和陕401—21作抗病补偿亲本进行复式杂交,后代经病地筛选育成的棉花新品种。1989年4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相似文献   

15.
试验建立了一种鉴定棉花品种(系)抗黄萎病性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商品蛭石和晒干的河沙为基质,制作无底纸钵,于可控条件下种植棉苗;在棉苗第一片真叶平展时,定量蘸根接种棉花黄萎病菌的孢子悬浮液(接种孢子浓度为1×106~5×106个.mL-1);棉苗普遍发病后进行分级调查,以相对病情指数来评价供试棉花品种(系)的抗病性。采用该方法和人工病圃成株期鉴定方法对20个品种进行了鉴定,两种鉴定结果达极显著相关。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经济、环保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1喀什棉区品种布局的现状1997年喀什地区棉花播种面积20.36万公顷,生产上大面积推广8个品种:中熟感病品种军棉1号、108夫面积8.04万公顷,占棉花面积的39.5%;中晚熟抗病品种中棉所12、中棉所19、新陆中3号、中棉所23面积7.18万公顷...  相似文献   

17.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与大豆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抗病性大豆品种接种大豆灰斑病菌前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在接种前均缺少同工酶C3带,接种后出现同工酶C3带;感病品种在接种前后,只是同工酶活性发生变化,没有出现同工酶缺失或增加。接种前,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抗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增加,但抗病品种的活性仍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不同棉花品种,茎基针刺接种大丽轮枝菌中等毒力小种(SS—4)或强毒力小种(T—1)3日内,经室内培养,自棉茎端部维管束和叶柄组织分离到该病原菌.在所有供试的感耐,抗病品种温室培养的幼苗中均观察到大丽轮枝菌在棉茎中的这种传导。7—9日后叶部显现症状。自抗病品种SBSl 上分离到病原菌的频率低于自耐、感病陆地棉品种分离到的频率。在茎段上接种萌发单孢,抗病品种棉茎段比之感、耐病品种茎段能更强烈抑制大丽轮枝菌菌丝的生长。在抗病品种茎干切段上,即使病菌能够生长,产生的微菌核也少,很晚。而感病品种切段上,菌丝生长旺盛,产生的微菌核也多。接种后不久,抗、感病品种棉茎端部和叶柄组织中大丽轮枝菌的存在,及抗、感病品种段上菌丝生长和微菌核形成的差异表明,这种抗性是一种被激活的寄主化学反应。这些结果与下一篇关于类倍半萜烯植保素的积累的论文中所报道的资料相一致。这种植保素可能是棉花抗黄萎病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9.
利用8个分离自新疆不同区域的不同致病型黄萎病菌菌株和2个分离自河北、河南的菌株,在温室中对中棉所96B进行抗病性鉴定,分析了不同致病型菌株对其发病及生长情况的影响,以及病情指数与生物量指标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中棉所96B品种区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接种10个黄萎病菌菌株后,中棉所96B的病情指数为12.93~34.44,说明其对这10个菌株均有较好的抗性。此外,分离自新疆的8个不同致病型黄萎病菌菌株侵染后棉花生物量指标无显著差异。通过棉花黄萎病病情指数与生物量指标相结合可较好地评价品种的黄萎病抗性,进一步为中棉所96B品种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一、棉花抗、耐黄萎病的选育棉花对黄萎病的抗、耐特性是不同的。不同的棉种和品种在黄萎病圃和自然发病条件下,表现出抗、耐、感相异的基因型。如海岛棉的抗性最强,近似免疫类型,陆地棉和亚洲棉抗黄萎病性能较差,亚洲棉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