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2005~2006年,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对朱鹮鸟首次繁殖失败的亲鸟,采取了人工辅助自然育雏技术,共有9对繁殖朱鹮参与实施,繁殖成功率88.9%,育雏成功率82.3%。其中200年参与实施的5对亲鸟在2006年进行自然繁育均获成功。实验证明笼养朱鹮人工辅助自繁育雏技术方案成熟可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使用无损伤采样的方法收集朱鹮(Nipponin nippon)的粪便样品,结合硫氰酸胍-硅珠法(GuSCN-SiO_2)研究出了一种朱鹮粪便基因组提取的试剂配方和操作程序。结果表明,可应用于PCR性别鉴定的朱鹮粪便基因组提取方法的提取效率为85.11%。这种稳定有效的朱鹮粪便基因组提取试剂与提取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朱鹮性别鉴定的困难,保证朱鹮人工种群在繁殖季节合理配对。  相似文献   

3.
李斌  天庆 《野生动物》2002,23(3):2-3
被誉为“东方宝石”的世界濒危珍禽朱鹮,经过科技人员20年的精心保护和管理,使野生朱鹮种群和人工饲养朱鹤种群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秦岭南麓洋县的野生朱鹮种群数量达 145只,洋县的省人工救护饲养中心有朱鹮达143只,北京动物园朱鹮馆人工饲养繁殖朱鹮28只,另外日本佐渡朱鹮饲养中心有朱鹮18只。世界朱鹮种群数量已达334只。 20世纪初,朱鹮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前苏联等亚洲东部国家,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森林被砍伐,环境恶化、朱鹮在一些国家己销声匿迹了,甚至于灭绝。1960年世界鸟类保护会议…  相似文献   

4.
康国文 《野生动物》2004,25(3):48-48
由于朱鹮只产于亚洲,世界各国发行的朱鹮邮票并不是很多。最早是日本曾于1981年发行过“自然公园50年纪念”邮票一套一枚,以“朱鹮”为图案;其后,我国于1984年发行了T94“朱鹮”  相似文献   

5.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1981年5月,朱鹮在中国陕西洋县重新出现以来,种群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在朱鹮人工繁殖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难题。2012年3月22日,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繁殖研究中心的10羽朱鹮在上海野生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介绍朱鹮鸣叫声的作用意义以及朱鹮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得出朱鹮鸣声与其行为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结论,这一结论为后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方向,并为研究朱鹮鸣叫声的特征以及分类识别等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朱鹮(Nipponnia Nippon)的应激反应是指朱鹮机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或应激源的刺激时而产生的机能障碍和防御性应答反应。1应激因素对朱鹮的影响朱鹮性情孤僻,胆小易惊,野生种群一般栖息在距人类聚居地比较远的山林、丘陵地带。环境相对比较安定,虽属群居,但以伴侣生活为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饲养环境限制和人为干扰,不可避免地对朱鹮造成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常见有相对密度较大、圈舍维修、异物进入、捕捉、运输、噪音以及消毒、治疗等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朱鹮发生应激反应,一般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如呼吸急促、发出异常叫声…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介绍朱鹮鸣叫声的作用意义以及朱鹮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得出朱鹮鸣声与其行为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结论,这一结论为后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方向,并为研究朱鹮鸣叫声的特征以及分类识别等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朱鹮种群现状及自然迁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再引入三方面,系统总结了1981~2008年间朱鹮拯救与保护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对野生朱鹮种群自然迁移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野生朱鹮种群自然迁移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并针对迁移后的种群保护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建议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对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楼观镇的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圈养朱鹮种群2009年-2018年的繁殖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楼观台朱鹮人工种群的种群总数、性别比例与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老龄朱鹮所占比例较大;朱鹮亲鸟扔雏行为还未得到妥善解决;繁殖相关数据指标年间变化差异显著,碎卵相比死雏、腐卵在繁殖失败所占比例较高。研究结果为朱鹮圈养种群繁殖状况的改善提供了数据基础,可为濒危鸟类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浙江省德清县驯养朱鹮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耐药基因与分子特征,为治疗朱鹮大肠杆菌感染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集该地驯养朱鹮新鲜粪便样本,采用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大肠杆菌;进而采用肉汤稀释法检测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等7种抗菌药对源自不同朱鹮的大肠杆菌分离株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选择代表性菌株,通过PCR和测序鉴定其携带qnrS1、gyrA、gyrB等9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情况,并分析其蛋白关键氨基酸位点突变与耐药性的关系,采用接合转移分析耐药质粒水平转移情况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应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和费歇尔精确检验(Fisher exact test)分析分离株耐药表型与朱鹮年龄、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采集了98只朱鹮的粪便,经分离鉴定均获得了大肠杆菌;源自不同朱鹮的98株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呈现高度耐药(耐药率为65.3%,64/98),对其余6种药物高度敏感(敏感率均>90%),朱鹮年龄与环丙沙星耐药性极显著...  相似文献   

12.
动物误吞异物是饲养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但在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危鸟类朱鹮中出现这种现象却很少。2009年人工饲养的1只朱鹮雏鸟,将一根直径为8mm、长10mm的橡胶圈误食进入胃里,第2d朱鹮雏鸟中毒发病、精神萎顿和绝食现象,并出现41.7℃高烧。本次采用肌肉注射和药物治疗的方法,使这只朱鹮雏鸟精神好转,3d后,朱鹮雏鸟从胃里吐出橡胶圈,经过细心护理朱鹮雏鸟得到痊愈。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通过对已知性别的44只成年朱鹮喙的长度和高度的测量,运用统计学原理分析,得出雄性朱鹮口裂到喙尖的直线距离为16.67±1.29 cm,喙1/2处高度为1.47±0.17 cm;雌性朱鹮则为14.57±0.88 cm和1.29±0.15 cm。采用分别测量喙长和喙高的方法综合判定成年朱鹮的性别,其准确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黄涛  黄治学  闫鲁  王科  魏明艳 《野生动物》2012,33(4):214-215,248
动物误吞异物是饲养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但在世界濒危鸟类、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朱鹮中出现这种现象却很少见。2008年河南董寨1只19日龄朱鹮雏鸟,在人工育雏过程中将1根直径为7 mm、长78 mm的玻璃吸管误食入胃里,朱鹮雏鸟出现疼痛和精神委顿拒食现象,采取及时切开肌胃将玻璃吸管取出,用温青霉素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后,将胃黏膜肌层及皮进行分次缝合,术后对该朱鹮雏鸟进行了彻底的消炎治疗和切口消毒,同时又进行细心的护理和合理的喂食,1周后该朱鹮雏鸟痊愈,并在2 a后配对繁殖。  相似文献   

15.
朱鹮自1981年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2001年的300余只,成效十分显著。本文总结了朱鹮保护工作20年来的经验。野生朱鹮繁殖期的保护技术先进、措施得力;是增加野生种群数量的关键所在。主要措施包括:召开巢区所在地镇(乡)、村、组参加的保护工作会议、冬水田维护与管理措施、人工投食.朱鹮繁殖期定点监护、巢树保护、无线电跟踪仪的配带与跟踪等。同时,还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保护对策进行了分析。 野生朱鹮繁殖期概况 野生朱鹮2-3岁性成熟,以3岁居多。属晚成鸟。每年2月开始在海拔即600~1200米的冬水田…  相似文献   

16.
朱鹮是世界上最为稀少的一个禽类物种,为留鸟,为中国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天敌、生存环境、疾病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严重影响其生存和种群数量。本文通过对上述外界因素的分析,提出应保护和恢复朱鹮栖息地,加强朱鹮疾病研究,扩大人工种群规模,逐步野放更多的人工孵化鸟,补充野外种群并扩展新的保护区。  相似文献   

17.
庆保平 《野生动物》2010,31(1):36-36,38
本试验通过对已知性别的44只成年朱鹮喙的长度和高度的测量,运用统计学原理分析,得出雄性朱鹮口裂到喙尖的直线距离为16.67±1.29cm,喙1/2处高度为1.47±0.17cm;雌性朱鹮则为14.574-0.88emil;]1.29±0.15cm。采用分别测量喙长和喙高的方法综合判定成年朱鹮的性别,其准确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朱鹮为当今世界上最珍稀的鸟类;据估计,除人工饲养下的8只(我国北京动物园6只,日本佐渡朱鹮保护中心2只)以外,自然界约有34只见于我国陕西洋县,总计不过40多只。 19世纪,朱鹮曾经广泛地分布在亚洲东南部,北起苏联远东沿海南部,南抵中国海南岛和台湾岛;西自中国中部,东至日本诸岛。但是,本世纪以来,朱鹮的分布范围急剧地缩小、数量迅速下降,到60年代几乎消声匿迹,因而各国对它的研究不多。日本最早注意到朱鹮的危机,进行了一些生态调查和自然界种群的保护研究,并试图人工饲养  相似文献   

19.
经汉中行署批准,汉中地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于1986月1月11日在汉中市成立。汉中地区,位陕西省南部,北接秦岭、南倚巴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类型复杂,野生动物资源种类较多,有鸟类288种,兽类115种,还有一些两栖爬行动物,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陕西有六种,汉中就有五种,其中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种类,闻名中外。1980年重新发现的“秦岭一号朱鹮群体”,是现存的唯一朱鹮种群,该种群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保护下,由当时的7只已繁衍到21只,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朱鹮的保护,经林业部批准,已建立了洋县朱鹮保护区。70  相似文献   

20.
雏朱鹮大肠杆菌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朱鹮(Nipponia nippon)为鹳形目、鹮科、朱鹮属、鸟类,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该鸟属晚成鸟,孵化期28d,育雏期45d。卵为淡青或浅褐色布满大小不规则褐色斑点,壳较厚,不易光照检查受精与否,人工孵化的初生雏朱鹳体质较弱,抵抗力差.易患各种传染疾病。2002年在人工孵化过程中.在同一孵化箱中先后孵出的5只雏朱鹮发病死亡.发病率100%,对发病雏朱鹮立即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