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简析了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特征及农业利用现状,对湖区湿地生态农业资源进行了功能评价,并根据湖区湿地碟形盆地圈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特征(即同心环带状--湖盆中心带、湖滨中环带、外环带),提出适应各环带湿地资源开发的若干生态农业模式,以期达到保护湖区湿地生态及湿地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农业资源持续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析了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特征及农业利用现状,对湖区湿地生态农业资源进行了功能评价,并根据湖区湿地碟形盆地圈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特征(即同心环带状--湖盆中心带、湖滨中环带、外环带),提出适应各环带湿地资源开发的若干生态农业模式,以期达到保护湖区湿地生态及湿地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产业发展目标、产业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对国内循环农业模式进行分类,并简述了不同模式的物质循环特点。国内基于产业发展目标的循环农业模式主要分为生态农业改进型、农产品质量提升型、废弃物资源利用型和生态环境改善型4类;基于产业空间布局的循环农业模式可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划分,其中宏观层面又可分为生态村镇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区域型循环农业产业化模式。最后提出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分类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生态农业发展新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指出进一步把生态农业扩展到区域水平及更大范围是一种新的探索 ,其发展总体思路是根据地域特点及其资源状况 ,应用生态学原理与技术和现代化管理运行机制 ,通过建设生态农业园、绿色生物园和观光农业园3个子系统建立健康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以获取优质高效安全的绿色食品和休闲旅游的美好环境 ,扩大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提出黄淮海平原黄河故道和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生态农业开发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认为促进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政治意义,提出了“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生态+现代生产+现代经营管理+现代科技+现代市场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具体体现为:(1)现代适用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种植业——农区饲养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丘陵区稻、果、牧、渔综合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千烟洲”立体开发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城郊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2)现代适宜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带农户组织、一体化企业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3大类11种;(3)现代农业技术体系;(4)现代农业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6.
庭院“三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及效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庭院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设计原则、技术内涵及推广应用所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肯定了该模式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积极贡献。分析认为,该模式具有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1主要刊载内容《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报道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及农业资源与环境等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能量及物质循环、演替规律及稳定性以及土壤、施肥与植物营养、水资源及其高效利用、作物生理生态、农业高效栽培技术与机理、作物抗性生理生态、抗性育种、病虫害防治、资源优化配置及其效益分析、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及综述,以及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典型模式与典  相似文献   

8.
《生态农业研究》2009,17(4):F0003-F0003
1 主要刊载内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报道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及农业资源与环境等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能量及物质循环、演替规律及稳定性以及土壤、施肥与植物营养、水资源及其高效利用、作物生理生态、农业高效栽培技术与机理、作物抗性生理生态、抗性育种、病虫害防治、资源优化配置及其效益分析、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及综述,以及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典型模式与典型经验等。  相似文献   

9.
1主要刊载内容《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报道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及农业资源与环境等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能量及物质循环、演替规律及稳定性以及土壤、施肥与植物营养、水资源及其高效利用、作物生理生态、农业高效栽培技术与机理、作物抗性生理生态、抗性育种、病虫害防治、资源优化配置及其效益分析、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及综述,以及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典型模式与典型经验等。  相似文献   

10.
1主要刊载内容《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报道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及农业资源与环境等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能量及物质循环、演替规律及稳定性以及土壤、施肥与植物营养、水资源及其高效利用、作物生理生态、农业高效栽培技术与机理、作物抗性生理生态、抗性育种、病虫害防治、资源优化配置及其效益分析、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及综述,以及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典型模式与典型经验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工程的发展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明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9):269-275
阐述了农业工程发展在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农业工程科技有助于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为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完备的农业工程高等教育体系,服务于农业、食品、生态和环境领域。系统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文章指出,政府的倡导和政策支持是中国农业工程发展的驱动力,科研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及其创新是关键,产业发展和农民的需求是发展的基础。农业工程有效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并在很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农民合作组织,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教育培训农民,高效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方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生态高值农业的内涵、模式及其研发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其国  黄季焜  段增强 《土壤》2012,44(5):705-711
"生态高值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它以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性,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对其内涵、模式及其研发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生态农业是在世界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持续发展首先在农业有了突破.生态农业的建立体现了经济与生态结合的要求,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它的发展也应当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为此应当明确树立生态经济系统的观念、生态经济平衡的观念和生态经济效益的观念,并明确认识农业的生态经济本质。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模式与构建途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突破。立足于三峡库区这一特定区域,分析了库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背景和现状,说明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与库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必然,在此基础上试图构建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并提出保证该模式稳定高效运转的一系列措施,以协调库区人地关系,使山地生态农业系统得以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魏晓明  林聪  王伟  赵铭  张旭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4):228-230
以周口村为例,对周口村生态畜牧业系统进行能流分析,评估了引入沼气工程对村生态畜牧业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态畜牧业系统中引入沼气工程,可以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实现对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形成了系统内部物质的良性循环,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高值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其国 《土壤》2010,42(6):857-862
生态高值农业是充分应用现代及未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以及新信息技术、新生物技术等武装起来的农业高新技术体系与生产模式,其宗旨是在确保生态环境友好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内涵和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实现农业产业的高值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竞争力和比较效益。生态高值农业是包括生态农业及环境与农产品高产、高质、高效及科技、市场、产业经济价值相结合的总概念,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西北旱区自然条件恶劣,水土资源不匹配,农业发展受到诸多障碍。为探索一条突破环境制约,且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该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农业发展沿革与趋势,明晰了西北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构建了针对西北旱区的生态农业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西北旱区多业态生态农业结构与提质增效途径。研究发现,生态农业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工程原理,形成产供销全链条绿色循环且生态功能持续提升的一种农业体系。生态农业应具备农业资源集约化、生产过程生态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管理智能化、农业功能多元化五大基本特征。该文构建了以高效益、高效率、高品质、高素质为目标的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提出了集优质棉业、精品果业、优质粮草、生态养殖、特色小镇、地理产品为一体的西北旱区多业态生态农业结构,阐明了以节水控盐协同模式、生境智能管控模式、“园机”一体化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三产”一体化模式为核心的西北旱区生态农业提质增效技术体系,明确了以农业高效用水和生态功能提升为核心的关键途径。同时实践经验显示,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对促进区域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显著,如陕西眉县绿色林果业品牌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名单、综合产值达58.5亿元,甘肃广河县和宁夏青铜峡市畜禽粪污资源化率超9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七十七团通过秸秆资源化技术单产增加8%、土壤有机质达21.2%,内蒙古科尔沁旗通过优质牧草种植、良种培育的生态畜牧业实现了规模生产与草场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自身农业发展特点,建立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安徽省发展循环农业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和分析了安徽省典型循环农业模式:淮南毛集实验区循环农业模式、砀山梨生产循环利用模式、临泉县"林-草-牧-沼-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安徽省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立体农业模式、生态链转换模式、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和观光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