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17年生大花序桉的生材性质,采用体积法和质量法分别测定了17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率、树皮质量率、心材率、生材密度、基本密度以及含水率等生材指标,结果表明:17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百分率以及质量百分率均随树高的增加而增大,平均值分别为21.34%、16.49%;心材率随树高的增加而降低,平均值为37.42%;生材密度自树皮向髓心逐渐降低,南向和北向差别不大,平均值为1.11 g/cm3;基本密度在树皮位置和中间位置基本一致,髓心位置最低,平均值为0.69 g/cm3;基本密度在树皮位置和中间位置基本一致,髓心位置最低,平均值为0.69 g/cm3;从树木基部向树梢生材密度和基本密度均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平均值分别为1.11、0.69 g/cm3;从树木基部向树梢生材密度和基本密度均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平均值分别为1.11、0.69 g/cm3;生材含水率自树皮向髓心逐渐降低,自树木基部向树梢也逐渐降低,平均值为56.98%。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中大径大花序桉人工林木材的基本木材性质,采用排水法和质量法测定了29年生大花序桉的树皮率、心材率、密度以及生材含水率。结果表明:29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百分率和树皮质量百分率均随树高的增加而升高,其平均值分别为17.5%、14.58%;29年生大花序桉心材率随树高的增加而降低,其平均值为51.09%;29年生大花序桉基本密度和生材密度随树高的增加变异规律不明显,其平均值分别为1.13、0.75 g/cm~3,生材密度南向和北向自树皮向髓心均呈降低趋势,而基本密度是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平均值分别为1.13、0.75 g/cm~3;29年生大花序桉生材含水随树高的增加先降低然后趋于平缓,自树皮向髓心南北向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平均值为53%。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中大径大花序桉人工林木材的基本木材性质,采用排水法和质量法测定了29年生大花序桉的树皮率、心材率、密度以及生材含水率。结果表明:29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百分率和树皮质量百分率均随树高的增加而升高,其平均值分别为17.5%、14.58%;29年生大花序桉心材率随树高的增加而降低,其平均值为51.09%;29年生大花序桉基本密度和生材密度随树高的增加变异规律不明显,其平均值分别为1.13、0.75 g/cm3,生材密度南向和北向自树皮向髓心均呈降低趋势,而基本密度是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平均值分别为1.13、0.75 g/cm3,生材密度南向和北向自树皮向髓心均呈降低趋势,而基本密度是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平均值分别为1.13、0.75 g/cm3;29年生大花序桉生材含水随树高的增加先降低然后趋于平缓,自树皮向髓心南北向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平均值为53%。  相似文献   

4.
采用排水法、体积法及质量法测定了山白兰树的密度、树皮率、生材体积和树皮率。结果表明:山白兰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呈先减少,随后略增加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生材密度减小,生材密度的平均值为0.864g.cm-3;基本密度自髓心向外呈增大趋势,随着树高增加,基本密度减小,基本密度的平均值为0.462g.cm-3;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呈减小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生材含水率先增加后减小,生材含水率的平均值为89.0%;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平均值分别为16.2%、20.4%;心材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少,心材百分率平均值为16.3%。  相似文献   

5.
灰木莲树皮率、心材率及木材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际测定,分析了灰木莲的密度、树皮率、生材含水率及心材率,研究结果表明:灰木莲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呈减少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亦呈减少的趋势,生材密度的平均值为0.873g.cm-3。灰木莲的基本密度自髓心向外呈增大趋势,随着树高增加,呈大—小—大—小的趋势,基本密度的平均值为0.408 g.cm-3。灰木莲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呈减小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呈小—大—小—大的趋势,生材含水率的平均值为115.3%。灰木莲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平均值分别为16.6%和19.0%。灰木莲的心材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少,心材百分率平均值为9.5%。  相似文献   

6.
对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的生材密度、含水率、树皮率及心材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顶果木的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生材密度变化较为波动,但基本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其平均值为1.170 g·cm-3。基本密度从髓心向外逐渐增大,随着树高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其平均值为0.520 g·cm-3。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呈减少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其平均值为128.4%。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其平均值分别为10.2%、11.8%。心材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少,其平均值为23.3%。  相似文献   

7.
[目的]弄清擎天树的木材材性。[方法]从南宁市广西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采集1978年栽培的擎天树为试材,采用排水法测定生材体积,采用体积法及质量法测定树皮率,研究擎天树的密度、树皮率、生材含水率及心材率。[结果]擎天树的生材密度随着树高增加而减小,枝下高以上变化不大,平均值为1.079 g/cm3;基本密度随着树龄增加而增大,纵向变化随着树高增加而减小,枝下高以上变化不大,平均值为0.578 g/cm3;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呈减小的趋势,并随树高增加,呈小-大-小-大的趋势,平均值为87.8%;树皮体积百分率和质量百分率均随树高增高而增加,平均值分别为19.1%和20.1%;心材率随树高增加而减少,平均值为13.9%。[结论]该研究为保护我国珍稀树种擎天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细叶云南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生材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细叶云南松天然林和人工林木材生材性质。采用体积法和质量法测定树皮率,排水法测定木材体积,并对测定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林树皮体积百分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小,树皮质量百分率变异规律不明显;人工林树皮体积百分率和质量百分率随着树高的增加均变化不大。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树皮体积百分率的均值分别为15.18%和14.73%,树皮质量百分率均值分别为9.25%和11.7%。天然林和人工林心材基本没有形成,心材率平均值分别为1.04%和0.18%。天然林和人工林南北向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逐渐增加,生材密度随着树高增加均呈现较为波动的趋势,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材密度均值分别为1.022g·cm-3和0.928g·cm-3。天然林南北向的基本密度从髓心向外均逐渐增加,人工林南北向差异较大,南向呈现逐渐减小,而北向先增大后减小。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基本密度随着树高增加基本无变化。天然林和人工林基本密度的均值分别为0.481g·cm-3和0.472g·cm-3。天然林生材含水率随着树高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人工林生材含水率则逐渐增大。天然林南北向的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逐渐减小;而人工林南北向则逐渐增大。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材含水率均值分别为119.19%和107.12%。  相似文献   

9.
樊吉尤  韦鹏练  卓宇  符韵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278-5280,5296
[目的]摸清刨花润楠的木材材性。[方法]从广西贺州市大桂山林场采集刨花润楠为试材,采用排水法测定生材体积,采用体积法及质量法测定树皮率,研究刨花润楠的生材密度、树皮率及含水率。[结果]刨花润楠的生材密度随树高增加而减小,平均值为0.789g/cm3;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化随树龄增加而增大,纵向变化随树高增加,基本密度在枝下高以下缓慢减小,在枝下高以上缓慢增大,平均值为0.454 g/cm3;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北向减少,南向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随树高增加,在枝下高以下逐渐增大,在枝下高以上变化不大,平均值为73.8%;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均随树高增高而增加,平均值分别为12.2%和13.2%。[结论]该研究为保护、发展广西重点珍贵树种刨花润楠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速生桉不同树龄的生材密度及树皮率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速生桉不同树龄生材密度及树皮率的变异性,采用排水法测定生材密度,体积法及质量法测定树皮率。结果表明:5 a生、6 a生、7 a生速生按的生材密度分别为1.033、1.037、1.036 g·cm~(-3),不同树龄的速生桉生材密度差异不显著。5 a生、6 a生、7 a生的树皮体积百分率分别为17.56%、16.29%、13.94%,不同树龄的速生桉树皮体积百分率差异显著。5年生、6年生、7年生的树皮质量百分率分别为18.34%、14.57%、11.21%,不同树龄的速生按树皮质量百分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采用质量法、体积法及排水法测定了邓恩桉种源幼龄材树皮率、心材率和基本密度,结果表明:5年生邓恩桉重量树皮率、体积树皮率、心材率、基本密度分别为17.003%、15.139%、16.950%、0.484 g/cm3。3个性状在不同种源间差异不显著。10个种源木材基本密度属于中等密度,满足纤维用材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影响因子对木材密度的影响,为木材密度的良种选育和碳汇计量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方法】在康禾自然保护区样地中,通过群落分析筛选出6个优势树种,测定其木材密度(包括生材密度和基本木材密度),通过多种统计软件分析不同树种、不同径阶和不同坡向对木材密度的影响,以及树木性状因子与木材密度的相关关系。【结果】木材密度在树种间的差异性极显著,生材密度、基本木材密度和含水率平均值最大的分别是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红锥C.hystrix和米槠,其数值分别为1.10 g·cm~(-3)、0.53 g·cm~(-3)和122.84%。木材密度的径阶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除了栲C.fargesii以外,其他树种的木材密度在径阶间变化并不显著。木材密度在坡向上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6个树种的木材密度在坡向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非参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胸径、树高与生材密度的相关性强,而与基本木材密度的相关性弱。【结论】红锥含水率低,基本木材密度高,具备优质木材的条件。木材密度随着径阶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但在坡向上没有规律性变化。生材密度、基本木材密度与胸径、树高的关系并不一致,可能是因为生材密度受到含水率增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选取大花序桉为实验材料,开展不同树龄大花序桉物理性质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年生、17年生、29年生、35年生大花序桉木材气干密度分别为0.712 g/cm~3、0.871 g/cm~3、0.988 g/cm~3、0.989 g/cm~3,弦向气干干缩率分别为5.77%、6.25%、7.50%、6.03%,径向气干干缩率分别为3.96%、4.12%、4.88%、3.96%,体积气干干缩率分别为10.66%、11.35%、12.57%、10.57%,差异干缩分别为1.46、1.52、1.54、1.52。随树龄增大,大花序桉木材密度逐渐增大,干缩率先增大再减小,29年生大花序桉干缩率最大。  相似文献   

14.
以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 S.T.Blake)自交F1子代、尾叶桉株间杂交F1子代、尾叶桉自由授粉F1子代和尾×巨桉(E.urophylla×grandis)种间杂交F1子代林为试材,讨论分析了桉树生长、材性指标的近交退化和杂种优势规律性.结果如下:①尾叶桉近交退化现象呈现自交子代比自由授粉子代显著,生长性状比材质性状显著的规律性.②尾叶桉自交子代树高、胸径和材积具有显著至极显著的近交退化;生材含水率、木材基本密度和树皮厚度无近交退化.③尾叶桉自由授粉子代,树高、胸径和材积有一定程度的近交退化,但不甚显著;生材含水率、木材基本密度和树皮厚度无近交退化.④尾叶桉与巨桉种间杂交子代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可获得显著的杂种优势,但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率大有差别;子代的生材含水率、木材基本密度和成熟材纤维长度无杂种优势;子代的树皮厚度和1% NaOH抽提物含量呈显著性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大花序桉心材与边材在树龄、横截面去皮直径和树高,即径向和轴向的变异规律,明确大花序桉心材发育过程中心、边材量的变化趋势,继而为培育大径级大花序桉以及木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广西东门林场5年、17年、29年、35年生的大花序桉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东、西、南、北4个方向的横截面去皮直径、去皮半径、心材半径、边材宽度,并拟合心、边材量与树龄、横截面去皮直径、树高之间的回归方程,研究大花序桉心、边材量轴向和径向的变异规律。   结果   心材半径和心材面积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大,而边材宽度仅在5 ~ 29年之间变化较大,边材面积随树龄的变化不明显。在不同树龄间边材面积差异不显著(P > 0.05),心材半径、心材面积和边材宽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横截面心材量随着横截面去皮直径的增加而增加,但横截面边材量与横截面去皮直径相关性较弱。当横截面去皮直径约为4.66 cm时,大花序桉开始形成心材,之后树干横截面去皮直径每生长1 cm,心材半径就增加约0.52 cm。各树龄大花序桉心材半径、心材面积和边材面积都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小,在树木基部最大,接近树梢处明显减小,边材宽度在树高为1.0 ~ 5.3 m时有一定的波动,在树高5.3 m以上相对恒定。   结论   心材量与树龄、横截面去皮直径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树高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35年生大花序桉仍具有较大的生长潜力,可进一步培育大径级大花序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5年生马占相思为研究材料,对马占相思基本密度和树皮率进行研究,为马占相思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伐倒10株马占相思平均木,锯取圆盘,用排水法测定木材基本密度、树皮基本密度,并从体积和干重两方面测定马占相思的树皮率。[结果]马占相思的木材基本密度平均值为407 kg/m3,树皮基本密度平均值为376 kg/m3,基本密度沿树干高度增加而减小。马占相思体积树皮率平均值为16.5%,重量树皮率平均值为15.4%,体积树皮率的平均值比重量树皮率的平均值大。[结论]马占相思木材基本密度与大多数阔叶树材相比,处于中下水平;木材基本密度比树皮基本密度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建模来研究高山松单木木材碳密度在纵向(从树干基部到树梢)和径向(从木材髓心向外)的变化规律。【方法】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市10株高山松样木进行树干解析,测定不同树高位置和部位的高山松木材碳密度,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高山松单木木材碳密度变化规律;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技术,以纵向的树高效应和径向的部位效应作为随机效应,构建高山松单木木材碳密度混合效应模型。【结果】高山松单木木材碳密度在纵向和径向的变异均极显著,且高山松木材碳密度呈现从树干基部到树梢逐渐增加、从木材髓心向外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与基础模型相比,将树高效应、部位效应作为随机效应的单水平混合效应模型和两水平混合效应模型均提高了模型的拟合精度,且考虑部位随机效应的混合效应模型具有最佳的拟合表现;所有模型的预估精度均在97%以上,且考虑部位随机效应的混合效应模型和两水平混合效应模型的预估精度高于98%,尤其是两水平混合效应模型的预估精度达到98.04%。【结论】高山松单木木材碳密度随部位和树高变化差异显著,且考虑部位和树高随机效应的两水平混合效应模型在模拟高山松单木木材碳密度时具有更高的拟合精度和预估精度。  相似文献   

18.
汽蒸处理对落叶松木材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取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生材加工成规格为20mm×20mm×20mm的试样;于常压下汽蒸1、2、4、8、16、32、48、64、96h。测定了气干和全干状态的干缩率、气干密度、基本密度和平衡含水率(EMC)等物理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木材全干干缩率除汽蒸初始1h略有下降外,均随汽蒸的延续而逐渐增加,至64 h达最大值,径向、弦向和体积干缩率分别为7.28%、13.40%和21.85%,若继续延长汽蒸时间,干缩率稍有降低。②汽蒸过程中差异干缩值的变化不大,稍有降低。因而,汽蒸不会加剧差异干缩,并能使其有所改善。③气干密度和基本密度均随汽蒸的延续而逐渐降低,至48h降达最低值,分别为0.615g/cm~3和0.487g/cm~3,若继续汽蒸,气干密度和基本密度均稍有回升。④平衡含水率(EMC)随汽蒸的延续而逐渐降低,汽蒸96h降为8.53%。因此,汽蒸处理对落叶松木材物理性质的影响不大,落叶松成材汽蒸处理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6h。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修枝对幼林大花序桉生长和木材密度的影响,该研究设置未修枝、轻度修枝、中度修枝和重度修枝4种修枝强度处理,对比分析修枝前后的生长和木材密度差异.结果表明:修枝对大花序桉幼林胸径影响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树高影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二者共同作用下的单株材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体而言修枝对单株材积增长有降低的趋势.修枝对木材密度影响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表现为随修枝强度增加,木材密度逐渐降低.在径向位置的木材基本密度,从髓心处向外部逐渐增大,表现为修枝对后期形成的木质部密度有增加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建立在江门罗坑镇的8.5年生桉树(Eucalyptus)杂种无性系进行材性测定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材积、木材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和树皮厚度在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单株材积和树皮厚度在重复间差异不显著,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在重复间差异极显著,纤维宽度在重复间差异显著;树皮厚度在不同高度间差异极显著,木材密度差异显著,纤维长度和宽度差异不显著.从参试无性系不同树干高度的材性均值可以看出:不同无性系的木材密度、纤维长度和树皮厚度变异规律均不同,开展木材利用时无需考虑木材位置;纤维宽度随树干高度呈递减趋势,树干位置可予以考虑;树皮厚度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树干基部.总体而言,木材密度范围主要集中在0.42~0.52 g·cm~(-3),纤维长度主要集中在0.4~0.8 mm,纤维宽度主要集中在15~21μm,树皮厚度主要集中在2~4 cm.DH32-29木材密度随着高度变化在9~11 m有所增加;纤维长度随着树干高度变化较大,2.6、3.9和14.3 m的纤维长度较大,9.1 m处出现最小值;纤维宽度随着树干高度变化较大,2.6、3.9和15.6m的纤维宽度较大,6.5 m处出现最小值;2.6 m以下的树皮厚度在4 cm以上,2.6 m以上树皮厚度下降至2.2 cm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