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龙牦牛产肉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光辉  刘成烈 《中国牦牛》1993,(4):12-15,44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性别对查吾拉地区牦牛的产肉性能及肉营养成分的影响,随机选取8岁健康的查吾拉牦牛10头,公母各半,对不同组别间牦牛进行屠宰试验比较肉营养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母牦牛屠宰率、净肉率、胴体率、骨肉比均高于公牦牛,但无统计学差异。肉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母牦牛肉中维生素A、E、B12、半胱氨酸、组氨酸、精氨酸、钙、硒、脂肪酸含量高于公牦牛(P<0.05)。研究结果表明,查吾拉牦牛富含较高的营养成分,可为人类提供优质健康的动物蛋白,具备作为优质牦牛肉源生产的潜力。相比较,母牦牛肉优于公牦牛。  相似文献   

3.
4.
本试验旨在研究拉日马牦牛的产肉性能及其种质资源特性。对12头5.5岁成年拉日马牦牛进行了屠宰测定(公、母各6头),结果得出:成年拉日马公牦牛的宰前体重、胴体重、净骨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骨肉比分别为333.37 kg、177.30 kg、22.77 kg、154.53 kg、52.51%、45.75%、87.12%、1∶6.78,成年拉日马母牦牛则分别为245.97 kg、123.41 kg、15.47 kg、107.97 kg、50.32%、43.96%、87.40%、1∶7.03。本研究表明,拉日马牦牛的产肉性能良好(净肉率高),应深入挖掘其特性,加强保种选育。  相似文献   

5.
1986年6月至1987年4月作者在甘肃甘南州玛曲县的河曲马场,选一固定牧场放牧的牦牛群,每双月屠宰成年牦牛4~7头,3岁牦牛2~4头,肌样经肉眼和压片镜检,统计各月牦牛犬住肉孢子虫(S.poephagicanis)和牦牛住肉孢子虫(S.poephagi)未成熟包囊虫体在其优势寄生部位的感染情况,发现两种住肉孢子虫在成年牦牛,特别是3岁牦牛一年出现了两个感染高峰,第1个是在6月或8月,第2个在12月。  相似文献   

6.
7.
推广牦牛犊肥育技术———大通种牛场开发利用牦牛犊肉的调查李泽启(青海省委政策研究室西宁810000)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大通种牛场改变传统的畜牧业经营方式,对部分牦牛犊(主要是公犊)实行全哺乳肥育屠宰出售,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96年该场共屠宰出售...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分析甘肃中牧山丹马场总场各龄牦牛暖季和冷季体重变化数据资料,总结了牦牛掉膘原因、掉膘程度及因此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并提出几点建议,旨在推动牦牛业向前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已鉴定出的牦牛产肉性能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牦牛育种改良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验证利用野牦牛改良复壮家牦牛,提高生产性能的效果,于2012年11月对天峻县龙门乡18月龄野血牦牛、高原型牦牛进行了屠宰试验比较。结果 1/2野血牦牛屠宰前体重比同等饲管条件下家牦牛重18.84kg,胴体重前者较后者重17.51kg,龙门乡1/2野血牦牛的体重和胴体重均大于龙门乡高原型牦牛、大通牦牛、青藏高原型牦牛、羌塘型牦牛,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表明野牦牛是复壮家牦牛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12.
安宁  新德  山巴  余泽新 《中国奶牛》2006,(12):34-35
关于住肉孢子虫在肌肉内包囊阶段的检查方法,目前在基层常用的有肉眼检查和压片镜检。本文就压片镜检中有关取样问题作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牦牛住肉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与兽医》2017,(5):149-152
采用压片镜检法对玉树州玉树县和治多县、果洛州久治县和达日县、海南州贵德县、兴海县和贵南县、海西州乌兰县和天峻县、海北州门源县和祁连县等地区、黄南州河南县、海东地区循化县共13个县的390头牦牛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检出阳性牦牛144头,牦牛住肉孢子虫感染率在23.3%~53.3%之间,平均感染率36.92%,平均感染强度为4.79个/0.1 g。其中感染率最高为门源县,达53.3%,感染强度最高为乌兰县,达10.1(2.13~14.25)个/0.1 g。结果显示,调查地区牦牛均不同程度感染住肉抱子虫,与以往调查结果比较,感染程度减轻,提出了今后防控牦牛住肉孢子虫病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标准化生产牦牛体尺和产肉性能之间的相关性,笔者选取了年龄及体重相近的麦洼牦牛和金川牦牛各15头进行了体尺性状测定。按照标准化饲养100 d后进行屠宰,测定其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等产肉性能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麦洼牦牛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均略高于金川牦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麦洼牦牛净肉率为42.76%,略高于金川牦牛的42.06%(P>0.05);麦洼牦牛屠宰率为51.90%,略高于金川牦牛的50.83%(P>0.05);胸围与宰前活重和胴体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作为估测牦牛生产能力的体尺指标;主成分分析确定了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0.952%。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补饲对放养牦牛产肉能力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12头在海北州天然放养的牦牛,随机分为2组,即无补饲处理组(对照组)和补饲处理组(补饲组),屠宰后测定2组牦牛8个分割部位的肉重量以及辣椒条、眼肉、外脊3个部位的肉品质指标.结果发现,补饲处理显著增加了牦牛优质部位里脊和眼肉的产肉量(P< 0.05),增产幅度分别达到了80%和100%.辣椒条、眼肉和外脊的加工性能会受到补饲处理的影响,持水能力有所下降,而嫩度却显著改善(P< 0.05).肉色不会受到补饲处理的显著影响(P >0.05).补饲处理不会显著影响辣椒条、眼肉、外脊的蛋白质含量(P >0.05),但却可显著提高辣椒条的脂肪含量(P< 0.05),并显著降低其水分含量(P< 0.05).结果表明,补饲可增加牦牛优质部位肉产量,并改善牦牛肉嫩度.  相似文献   

16.
17.
将现代动物育种方法和经典选育方法相结合,在获得大量F1代(野♂×家♀)牦牛的基础上,组织F1代横交育种群(命为0世代),繁育一世代牦牛.于1994.11.10~15日对一世代18月龄牦牛进行了比较屠宰实验.结果表明,一世代牦牛宰前重较同等饲管条件下的同龄非育种群牦牛重32.77 kg,胴体重、净肉重和优质肉切块重前者较后者分别重14.89、13.86和4.36 kg,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准,屠宰率为47.30%.表明牦牛育种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为摸清高寒、高海拔地区牦牛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笔者于2008年结合业务工作,抽样调查我县屠宰上市销售的牦牛134头,检出阳性胴体45头,感染率33.58%。每0.1 g肉样标本中,膈肌,心肌,咽喉肌的感染率分别为29.85%、8.96%和32.09%,膈肌、心肌、咽喉肌的感染范围分别为0~33个、0~17个、0~46个,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30.28个、23.42个、33.21个。t检验结果表明,咽喉肌和膈肌的感染率与心肌的感染率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性(P<0.01)。本病的感染与牦牛性别无明显的差异性(>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试验旨在比较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不同性别野血牦牛的屠宰性能和牛肉营养成分和组成。【方法】随机选取了阿里改则县区域5~6岁、自然放牧、体况相近且良好的野血牦牛10头,公母各半,体重分别为(299.00±30.50)和(247.00±10.20)kg。通过开展屠宰试验研究阿里改则县区域野血牦牛屠宰性能、胴体性状及其肌肉营养品质特性。【结果】阿里野血公牦牛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骨重和管围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P<0.01),其他体尺指标及屠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公牦牛胴体长、胴体宽、胴体深、胴体胸深、后腿围、大腿肉厚和眼肌面积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P<0.01),而母牦牛背膘厚度极显著高于公牦牛(P<0.01)。公牦牛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母牦牛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公牦牛(P<0.01),蛋白质、胆固醇、矿物质、维生素含量及氨基酸组成在性别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氨基酸比例均为理性型优质蛋白质来源。脂肪酸组成上,阿里野血母牦牛肉中十五烷酸、棕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