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提出了用于评价灌区灌溉管理质量的8个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原理建立了灌区灌溉管理质量评价的综合指标-综合主成分,并提出了综合主成分的评价标准,能较全面地反映灌区灌溉管理状况、较好地描述灌区灌溉管理水平,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灌区灌溉管理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用于评价灌区灌溉管理质量的8个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原理建立了灌区灌溉管理质量评价的综合指标-综合主成分,并提出了综合主成分的评价标准,能较全面地反映灌区灌溉管理状况、较好地描述灌区灌溉管理水平,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循环修正的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灌溉用水效率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中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灌区节水改造进展与效果的重要指标。针对灌溉用水效率评价中存在的单一方法评价结果不一致的难点问题,该文以12个灌区用水水平与用水效率实地调查分析为基础,首先采用突变理论评价方法、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灌溉用水效率评价,再以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作为检验标准,利用平均值法、Board法、Copeland法、模糊Borda法4种组合评价方法对单一评价结果进行组合,反复迭代,得到各灌区农业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排序。最后,根据影响灌区排序的主要指标将灌区分为3类,指出了影响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主要因素及其改进措施,对灌区节水改造与农业用水效率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井渠结合灌区用水效率指标尺度效应研究框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现有灌溉用水效率尺度效应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地表水灌区,而较少涉及地下水利用灌区,该文针对井渠结合灌区存在地下水回归利用的实际情况,以河北省石津灌区为背景,在国际水管理研究院(IWMI)提出的水收支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回归水利用指标,提出了在井渠结合灌区进行用水效率指标尺度变化规律研究的工作框架。在所提出的框架中,评价指标选择IWMI体系,数据获取手段主要为资料收集和试验观测,尺度划分方式按照现有灌区管理模型分为灌区,干渠,分干,支渠和田间5个尺度。研究成果展现了灌溉用水效率尺度效应研究所涉及到的指标选取、尺度划分、水收支解析、水平衡要素数据获取方式、回归水分析5个方面的工作过程。该框架对于开展中国北方井渠结合灌区的节水灌溉尺度效应研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业灌溉节水评价指标与尺度问题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该文探讨了农业灌溉节水的评价指标与尺度问题,指出产生节水灌溉尺度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灌溉过程中回归水的重复利用。讨论了在不同尺度下的水平衡要素及其在节水尺度效应中的作用;说明随尺度的增大,水平衡过程变得复杂化,节水尺度效应现象也更突出。指出由于尺度效应的存在,传统灌溉效率指标在节水效果评估及水资源调配决策中的局限性,并对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相关评价指标进行评述。结合两个实例就评价指标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规律及灌区尺度节水策略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文峪河灌区地处山西中部,设计灌溉面积3.42万hm^2,受益区包括吕梁、晋中两市的6个县,是山西省的六大自流灌区之一。目前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输水渗漏严重、工程老化失修、粗放型的大水漫灌和地下水资源缺乏统一有效管理。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取消沿途高灌,将河道输水改为防渗渠道输水;大力推广应用小畦灌、沟灌等节水灌溉新技术;加强节水灌溉管理,实行计量供水和灌区水资源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7.
灌溉水利用系数是衡量灌区从水源引水到田间作物吸收利用水的过程中水利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集中反映灌溉工程质量、技术水平和用水管理的一项综合指标,是评价农业水资源利用,指导节水灌溉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健康发展的重要参考。本文作者根据2016年浙江省农田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测算项目在舟山、萧山等地的工作实践,分析项目实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行补救,对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的准确性以及衡量农业用水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渭干平原绿洲灌区合理灌排比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灌区盐量平衡原理,采用实际监测资料,对渭干河及其所属的库车、沙雅、新和县平原绿洲灌区进行盐均衡分析,深入探讨了临界灌排比的影响因素及其确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灌排比的概念简捷明了,体现了干旱区水利建设、灌溉农业的特点,可作为衡量干旱区绿洲灌区水盐运动状态的一个指标,同时亦是进行灌排管理、规划设计的科学依据。(2)临界灌排比与灌溉引水量、排水量、河水含盐浓度、排水含盐浓度等因素有关。胃干、库车、沙雅、新和灌区监界灌排比分别为10.80,6.55,20.09,21.48。若没有特殊的地形地貌,干旱区绿洲灌区临界灌排比为21左右。(3)在干旱区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制定灌溉制度以及进行灌溉排水管理时,应保证有一定量的深层渗漏,便于淋洗盐分,同时应完善排水系统,使灌区在小于临界灌排比下运行。  相似文献   

9.
渠灌类型区是我国灌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地面灌溉是渠灌区的主要灌水方式,发展渠灌区节水型地面灌溉对我国的农业节水有着重要作用。以陕西关中西部的宝鸡峡引渭灌区为例,对现行的节水型地面灌水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筛选,结合灌区的现状和灌溉特点,提出了适宜于本灌区目前应用和推广的节水型地面灌水技术主要是畦田“三改”,并结合增大入畦单宽流量等技术措施进行组装和集成,实现提高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减小灌溉用水量,节约用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格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客观地评价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情况,在分析灌区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以灌溉用水量作为水资源量的表征参数,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测算模型,评价了河套灌区及5个县域的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并对其匹配程度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一般,耕地资源优势明显,水资源问题突出;10a来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逐渐降低,匹配程度空间差异性较为显著,总体呈现出"自西向东依次变差"的特点。针对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差、区域差异明显的情况,应加强该区水利工程建设和加快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兼顾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曲周县设施农业资源利用程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设施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该文借鉴土地当量比概念,以露地为对比从产量、产值和纯收益3个方面建立了设施农业资源利用程度评价的指标:产量当量比、产值当量比和纯收益当量比以及它们的计算模型,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曲周县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资源利用程度评价表明:曲周县设施农业资源利用程度大部分都处于较低水平,设施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仍有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he estimation of area equipped for irrigation in the world in 2035 and 2060 using studies of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during 1962 to 2011. Among all presented data in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database, 10 indexes were selected (due to more importance and more availability for all the regions in the world). These indexes are permanent crops to cultivated area (PC, %), rural population to total population (RP, %), total economically active population in agriculture to total economically active population (LF (Agric), %),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national rainfall index (NRI, mm year?1), value added to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Agric)) by agriculture (%), irrigation water requirement (IWR, mm year?1), percent of total cultivated area drained (D, %), difference between NRI and irrigation water requirement (mm year?1), and area equipped for irrigation to cultivated area (AI, %). These indexes were analyzed for all five regions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amount of area equipped for irrigation to cultivated area (10th index) was estimated by three different scenarios and using the other nine index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anges of area equipped for irrigation are 12.1% to 70.7% and 29.0% to 99.9% from 2011 to 2035 and 2060,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3.
综合评价方法在节水灌溉方式选择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往模糊综合评判中常采用专家评估法、可能满意度法、落影函数法确定指标权重,指标较多时主观评分法就相当困难,使工程方案有时与实际情况发生偏离。该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判断法相结合的主、客观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提出了“经济——资源——社会”的评价系统,用来评价旱田的节水灌溉方式,结果符合松嫩平原农业实际情况,为今后节水灌溉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型灌区节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灌区是中国农业节水的主战场,对灌区节水水平进行评价可为灌区现代化改造提供借鉴与指导,合理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灌区节水水平评价的核心内容。针对当前灌区评价指标选取存在的冗余、不完备的问题,为构建满足简洁性与完备性的反映灌区节水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该研究从工程节水、田间节水、用水管理、水资源保护及用水效益5个方面初步建立了大型灌区节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筛选模型从70个指标中优选出了23个灌区节水评价指标,表达了86.42%的信息,使最终的指标体系兼具简洁性与完备性,并对河南省沿黄渠村灌区、彭楼灌区、广利灌区、大功灌区4处大型灌区进行了节水水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4处灌区相应的节水评价指数分别为0.666、0.730、0.657、0.616,其中彭楼灌区由于具有较高的骨干渠系配套程度和明显的工程节水优势使其整体节水水平较高,渠村灌区和广利灌区的节水水平次之,大功灌区的节水水平相对较低;受益于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4处灌区在工程节水方面表现相对较好,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表明该研究构建的节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为进一步提升灌区的节水水平,4处灌区需加强用水管理水平、增加用水效益以及注重水资源保护建设。研究成果为科学评估大型灌区节水建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并对推进农业节水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杨陵区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认为本区地面灌水技术落后是由于农业经济效益过低以及国家节水战略需求和农民增收愿望相互矛盾所造成的。喷灌工程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所需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尚不成熟。水利工程管理方式落后的直接原因是尚未建立市场经济机制。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应当采取以下对策,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能适应我国国情的真正能够被农民接受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节水农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模式。  相似文献   

16.
微咸水灌溉下土壤水盐动态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16  
华北平原农业灌溉用水非常紧缺,水资源日益缺乏与粮食需求日益增多之间的矛盾尖锐。充分利用微咸水资源是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以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1997-2005年冬小麦和夏玉米微咸水灌溉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充分淡水、充分淡咸水、关键期淡水、关键期淡咸水和不灌溉等5个处理下土壤饱和电导率和含盐量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盐动态呈受灌溉和降雨影响的短期波动和受季节更替影响的长期波动;在正常降雨年份,使用微咸水进行灌溉是可行的,不会导致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微咸水灌溉虽然导致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降低10%~15%,但节约淡水资源60%~75%。如果降雨量达到多年平均水平以及微咸水灌溉制度制订合理,微咸水用于冬小麦/玉米田间灌溉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河西走廊干旱区灌溉农田“石油农业”现状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并提出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太行山前平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农业高产区, 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 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随着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资源严重匮乏, 地下水超采严重, 农田面源污染日益加剧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精准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必然选择。在农业生产以农户单元为主体的我国现实情况下, 选择县域精准种植模式是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选择农田管理有代表性的河北省栾城县作为示范区, 进行精准农业技术的试验与运行实施模式的示范。在县域尺度上通过划分公里网格的方法建立GPS 定位的县域精准种植观测网, 确定288 个有效采样点, 在中心示范区尺度按20 m×20 m网格对耕层和亚耕层确定采样点, 进行农田基本数据调查和空间变异分析。通过优化管理网络咨询平台组装县域尺度的优化施肥模式, 并根据区域特点建立多种节水种植模式进行推广。在大田尺度和温室大棚示范智控半变量节水灌溉系统,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增长。推广示范用于小麦的智能精准收获系统, 为区域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示范样板。县域精准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 为未来区域性精准农业的全面实施进行了技术尝试, 提供了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