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确定固定道垄作小麦生长和高产的适宜土壤水分下限,通过田间裂区试验,设置了4个土壤水分下限水平(分别为计划湿润层土壤田间持水量的40%、55%、70%和85%),研究了传统耕作和固定道垄作方式下土壤水分下限对小麦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道垄作栽培能够明显提高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土壤水分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时,固定道垄作栽培的小麦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较大,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也较高。综合来看,在河西绿洲灌区,固定道垄作小麦的适宜土壤水分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  相似文献   

2.
阔世玛的麦田杂草防效及对小麦田间透光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阔世玛可分散油剂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通过大田喷施试验,研究了12 g·L-1阔世玛对小麦田间杂草的防效及对小麦田间透光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阔世玛时小麦田婆婆纳、野燕麦、大巢莱、猪殃殃、野油莱等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可明显降低杂草株高、鲜重及养分和水分含量.抑制杂草生长,显著增加小麦田间的透光率和小麦产量.综合来看,阔世玛在麦田杂草处于2~6叶期时喷施,喷施剂量以8.1~13.5 g(a.i.)·hm-2为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引进的18个小麦新品种进行研究,田间调查每个品种在各生育期的茎蘖数、株高、单株带蘖数等主要农艺性状以及抗性等综合性状,为盐城市优质小麦新品种引进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数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除草剂混配对小麦田间杂革的防效,测定了15%顶尖WP或6.9%骠马EW与20%氯氟吡氧乙酸EC混配对小麦田杂草的防效、田间透光率、杂草对水肥的吸收量和小麦产量.结果表明,除草剂混配对小走田间杂草的综合密度防效和综合鲜重防效分别达到98.21%~100.00%和99.46%~100.00%,显著优于单剂的防效.除草剂混配能有效抑制杂革的株高,顶尖WP与最低剂量的氯氟吡氧乙酸混配,野燕麦即被全部防除,大巢莱和猪殃殃的株高亦显著降低.除草剂混配使用能显著提高小麦田间不同部位的透光率,小麦顶部透光率比时照增加54.08%~57.20%;离地50 cm的透光率比对照增加47.21%~52.73%;离地10 cm的透光率比对照增加22.84%~27.44%.除草剂混配使用降低了杂草对水肥的吸收,高剂量的组合中,杂草的水肥含量均降为零.除草剂混配喷施后增产效果显著,增产率达到124.63%~172.88%.  相似文献   

5.
小麦茎基腐病是近十年来危害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小麦茎基腐病在中国的发生现状、发病过程和致病机理,分析了发病的田间诱因以及耕作、管理、栽培、生物等不同技术对茎基腐病的防控效果,提出了在不同的农业生态区,需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产状况,通过耕作制度优化、多样化种植、高抗品种选育及高效生防菌群筛选等多措并举,实行综合防治,以期为提高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及保障中国小麦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叶部根腐病 (H.sativum)是黑龙江省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 ,由于缺乏理想的抗源材料和高效、准确的抗病性鉴定方法 ,使抗病育种进展缓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鉴定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硬粒小麦×粗山羊草 )对叶部根腐病的抗性 ;比较离体鉴定与田间接种鉴定结果 ,并探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材料及离体鉴定技术应用于小麦抗叶部根腐病育种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 :离体鉴定与田间接种鉴定结果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材料在不同抗病级别中的分布与普通小麦相似 ,其抗性较好的材料略多于普通小麦 ;通过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 ,其对叶部根腐病的抗性可以转移到适应黑龙江省生态条件的普通小麦中来  相似文献   

7.
关中麦田产壳玉米秸秆密度与小麦赤霉病穗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预测关中地区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采用田间模拟试验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麦田产壳玉米秸秆密度与穗表赤霉菌孢子数的关系模型y=1.115+2.506x,并在实验室前期关中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麦田产壳玉米秸秆密度的小麦赤霉病预测模型。预测模型中产壳玉米秸秆密度参数的灵敏度变化范围为0.09~0.13,为中等灵敏参数。利用2014年关中15个代表县以及杨凌1986-1992年的实测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了评价,该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在75%以上。综合来看,此预测模型使用简单,预测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小麦育种新方法进行了论述.提出田间、温室、实验室相结合的常规育种策略.并对小麦杂种优势的前景进行了估价。  相似文献   

9.
小麦纹枯病田间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不同杀菌剂与施药技术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单剂拌种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以5%的适乐丹最好,小麦拔节期其防效为72.75%,且持效期长;混剂拌种以混剂3(戊唑醇+三唑酮WP1∶1)按种子重量的0.04%拌种防效最好,小麦拔节期其防效为55.94%;小麦拔节期药剂喷雾的防效以混剂5(戊唑醇+丙环唑EC1∶1)按900 mL·hm-2喷雾的防效最好;药剂不同处理技术对小麦纹枯病和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均以混剂1(三唑酮WP+福美双WP1∶9)按种子重量的0.04%拌种加混剂5分别在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各喷雾1次的防效最好,该处理措施在小麦腊熟期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为77.40%,在孕穗期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95.28 %.综合各药剂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防效,药剂拌种+拔节期喷雾+孕穗期喷雾的药剂防治策略总体控病效果最好,增产效果明显;其次是药剂拌种+拔节期喷雾.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抗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的小麦资源,以禾谷孢囊线虫保定群体为试虫,采用室内接种方法测试了41份来自CIMMYT的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分别采用室内接种法和田间病圃法测试了27份国内冬小麦品种和1份饲用小麦品种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在41份CIMMYT小麦品种(系)中,2个属高抗,7个属中抗,其他均属感病。所有参试的国内小麦品种在室内和田间测定中均表现为高感。比较三种不同小麦品种抗孢囊线虫鉴定方法,室内接种鉴定比田间病圃鉴定发病严重,且简便易行,鉴定结果更可靠。  相似文献   

11.
荆州市农科院育成的小麦新品种"荆麦103",经过2006至2007年院品种对比试验,2007至2009年通过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2009年同时进行生产试验,田间表现为丰产性、稳产性较好,抗倒能力强,综合抗性较优,2009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09002.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拮抗性芽孢杆菌生防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索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的有效途径,对分离自中国东北嫩江小麦赤霉病流行地区小麦植株叶面和穗部的8株拮抗性芽孢杆菌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平板对峙培养、菌丝生长速率及孢子萌发测定等试验表明,8个菌株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以菌株B08的综合抑菌活性最强,其活菌体抑菌带宽达8.4 mm,无菌发酵液稀释5倍处理后96 h对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6.2%,处理分生孢子可使其完全丧失萌发能力,10倍稀释液可使孢子刚萌发的芽管膨大畸变而不能伸长,活体菌悬浮液和灭菌后的发酵液田间防效达59.5%~65.9%.发酵液热稳定性好,121℃、30 min加压蒸气灭菌后仍保持良好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说明,供试拮抗菌株作为小麦赤霉病的生防材料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荆州市农科院育成的小麦新品种“荆麦103”,经过2006至2007年院品种对比试验,2007至2009年通过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2009年同时进行生产试验,田间表现为丰产性、稳产性较好,抗倒能力强,综合抗性较优,2009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09002。  相似文献   

14.
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药效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几年,由于小麦品种的调整,易感病品种白皮小麦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在最易感病的小麦开花期都遭遇连续阴雨和雨后高温天气,导致近年来小麦赤霉病连续中等偏重发生,在生产上急需用杀菌剂进行适期防治。为筛选出有效的防病新药剂,并确定药剂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为新农药登记和使用提供依据,2004年对目标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药剂28%烯·多可湿粉,沈阳化工研究院提供;5%烯肟菌胺乳油,沈阳化工研究院提供;25%烯肟菌酯乳油,沈阳化工研究院提供;50%…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对禾谷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rnatode,CCN)具有抗性的小麦品种,采用室内二龄幼虫接种法、网室卵接种法和田间病圃法测定了收集自5个省份的40个小麦品种对小麦孢囊线虫江苏沛县群体的抗性。室内二龄幼虫接种测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无免疫品种,华麦1号、温粮58和豫麦66-18系表现为高抗,扬麦13和徐麦7086表现为中抗,烟农5158表现最感病,平均单株白雌虫数达104.7个;田间病圃测定表明,上述5个品种仅华麦1号表现为抗病。网室卵接种法测定结果与室内二龄幼虫接种法及田间病圃法测定结果差异较大,显示该方法不适用小麦品种的CCN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16.
优质小麦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种子供应、栽培技术、品质检验、收购贮藏、政策支持等。为了解陕西省岐山县小麦生产的状况以及优质小麦品种推广的效果,以岐山县为区域,直接在农户田间抽取收获的小麦样本,现场调查相关生产要素,分析该县的小麦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岐山县属于硬粒、高蛋白质、高筋、强筋小麦产区;田间调查表明,通过优质小麦的推广,主栽品种的比例提高,品种数量减少;稳产、高产、管理简单、便于机械收获、适宜间套的小麦品种深受当地农民欢迎。政府部门应在减少生产品种数量、落实优质优价政策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禾谷孢囊线虫的田间侵染规律及垂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禾谷孢囊线虫(CCN)在小麦田间的侵染规律和分布动态,在2010-2012年的两个冬小麦生育周期里,定点调查CCN(Heterodera avenae)江苏沛县群体的田间生活史及不同虫态的数量.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季节中CCN只能完成一代生活史;小麦越冬前有少量二龄幼虫(J2)孵化,能侵入根系,但不能正常发育;返青期小麦的根围土壤中出现J2孵化高峰,大量侵入根系后,至抽穗期完成发育,在根系上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雌虫,在根内及土中可见少量雄虫;小麦成熟收获期,白色雌虫开始变褐形成孢囊,落入土中越夏.从田间垂直分布调查结果看,田间孢囊主要分布在土表下0~10 cm土层,孢囊线虫孵化的J2也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中,并且在返青期出现高峰,这与CCN的田间侵染规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野燕麦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防除小麦田间恶性杂草野燕麦提供依据,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了野燕麦与小麦的竞争.结果表明,随着田间野燕麦密度的增加,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逐渐降低,而小麦千粒重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野燕麦密度与小麦有效穗数和产量间的关系以指数模型(y=beax)较好,与穗粒数间的关系以直线模型(y=ax b)较好,而与小麦产量损失间的关系以对数模型(y=alnx b)最佳.野燕麦对矮秆小麦品种郑麦9023产量性状的影响大于对高秆品种鄂麦35057的影响.根据小麦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通过拟合的野燕麦密度与小麦产量损失的对数模型估算,当小麦品种为鄂麦35057时,野燕麦人工防除的经济阈值为9.04株·m-2,使用6.9%精噁唑禾草灵水乳剂化学防除的经济阈值为3.77株·m-2;而当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时,相应的经济阈值分别为5.85株·m-2和3.32株·m-2.不同小麦品种的生长竞争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是导致野燕麦与小麦间的竞争发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小麦边际效应与种植方式规范化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田间小区、池栽和大田生产试验三种方法,通过对不同带型小麦边际效应的研究,理论模拟了间套条件下小麦产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间套优势的概念和对小麦种植方式进行优化评价的思路。即间套优势(RIS)=相对产量/相对占地面积,它是边行优势大小和边行优势在总产量中所占比例的综合反映,利用RIS是否大于1可作为间套种植是否合理的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20 40cm”(畦麦行距25cm,小麦小行距即沟宽20cm,大行距即沟宽50cm)小麦种植模式具有间套通用性强、适应性广、夏秋双高产的特点,对于实现小麦间套种植方式的规范化和机械化,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水浇地冬小麦垄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2,他引:35  
针对传统种植方式下.大水漫灌所造成的浪费水资源、破坏土壤结构、在高肥水条件下易招致小麦倒伏和病害发生等问题,对小麦垄作栽培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水浇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开辟新途径。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垄作栽培下,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30%,当季氮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由于垄作栽培改传统平作的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消除了传统平作大水漫灌导致的土壤板结现象,改善了根际土壤的理化性状,有利于小麦的健壮生长;由于垄作栽培改变了麦田的地貌特征,从而改善了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不仅降低了田间湿度,显著提高了小麦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而且极显著地提高了小麦的光能利用率,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及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