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结构与碳密度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壮  张彦东 《林业研究》2010,21(2):177-182
研究了东北东部张广才岭西坡东北林业大学老山人工林实验站于1966年春栽植的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包括: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纯林,红松蒙古柞(Quercus mongolica)混交林,红松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混交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碳密度和储碳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碳库是由土壤L层、F层、H层和B层分室构成,每个分室具有储碳功能和潜力。经双因素方差分析得知,不同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类型、不同土层分室、不同坡位种类均对Soc质量分数,Soc密度有显著影响,红松蒙古柞混交林Soc密度最高为278.63 Mg·hm-2,以分室比较属B层分室碳密度最高,为212.28 Mg·hm-2,以坡位比较坡下Soc密度最高,为394.1 8 Mg·hm-2,同时揭示了Soc质量分数,Soc密度与各分室有机质含量,分室的土壤垂直深度有明显的规律。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温带湿润地区地带性红松人工林与天然林混交的生态系统土壤有较高的碳储能力,为防止气候转暖,实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图3表8参12。  相似文献   

2.
(一) 为了大力发展红松和提高对现有红松人工林的经营水平,辽宁省林学会组织了由科研、试验、生产和行政单位共6人的红松人工林考察组,于1984年9月1日至16日赴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红松人工林区进行了考察。考察组先后考察了小兴安岭南坡的带岭  相似文献   

3.
森林培育措施对红松人工林径向生长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明辉 《林业科学》2003,39(5):100-104
对不同森林培育措施的红松人工林径向生长性质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森林培育措施(坡位、林分结构、初植密度、间伐)对红松人工林的生长率、生长轮宽度及生长轮密度有显著的影响,对晚材率的影响不明显;坡向对红松人工林的生长率、生长轮宽度有显著的影响,对晚材率、生长轮密度的影响不明显;修枝对红松人工林的生长率、晚材率有显著的影响,对生长轮宽度及生长轮密度的影响不明显;阴坡、坡下、三株一丛、2.0m×2.0m、适度间伐、适度修枝的林分林木生长率较高,可用于培育大径级的木材.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帽儿山实验林场尖砬沟森林培育实验站25a生红松人工纯林和红松——黄波罗、红松——胡桃楸、红松——水曲柳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坡位以及混交方式对林木胸径、树高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配的影响。通过异速生长方程,估计总生物量、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除坡位对树高影响不显著以外,混交、坡位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红松胸径、树高和总生物量均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红松人工林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黑龙江省山河屯林业局凤凰山等4个林场的6个大林班内6个小林班进行红松人工林培育实验,所选地块均为适合红松林生长的荒地类,而且均设置了对照区。实验得出结论:从地类因子对红松径、高生长量影响来分析,以荒地类生长量最高;从坡向、坡位、坡度因子对红松径、高的影响来分析,阴坡的平均径、高生长量明显高于阳坡,以坡下位的平均径、高最高,并随坡度增加生长量逐渐降低,平坡和缓坡(5°-15°)的条件是红松适宜生长的立地条件;从土壤类型和土壤深度对红松径、高的影响来分析,以暗棕壤土红松的径、高生长量最高,而且其各生长指标随土层厚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土层厚度大于50cm对红松生长最好;不同修枝高度对红松幼林的径、高影响很大,以中度修枝程度最有利于提高生长量。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林学会經营学組和造林学組,分別于2月中旬和3月上旬組織了学术討論会。两次会議上从不同的角度热烈地討論了红松(Pinus koraiensis)的生物学特性和营造紅松人工林的間題。盖平柏树試驗姑(原育苗試驗站)红松全光大垅育苗获得成功。在全光下培育的苗木除了主根长度較庇蔭下培育的苗木略短之外,一般說貭量是高的。草河口試驗林場用2、3年生红松苗在全光山坡上造林,成活率达98%,造林后高生长逐年加快。  相似文献   

7.
分别按照表土层厚度、坡位、坡向、坡度以及小地形等不同立地条件,对丹东地区红松的生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表土层厚度在20cm 以上红松生长最好;对坡位而言,红松在下坡位上生长达到最高;对于坡向,在北、西北、东北坡向组,即阴坡、半阴坡生长最好;红松造林选地切忌水湿地和冲风口.  相似文献   

8.
在辽东山区经过4a的试验研究,开展了红松幼龄人工林套植辽东楤木经营技术的不同坡向和不同栽植密度的对比试验,旨在加快辽东楤木经济林建设,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产生新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结果表明,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大小顺序为东北坡>西北坡>北坡>西南坡>南坡,保存率大小顺序为东北坡(95.2%)>北坡(93.7%)>西北坡(89.5%)>南坡(83.3%)>西南坡(80.4%),嫩芽产量与栽植密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红松果材兼用林经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哈尔滨市郊的黑山林场和丹青河林场内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标准地调查法,研究了最适宜红松林生长的混交模式,林分条件(林分密度、土壤、坡度)对产果量的影响,以及抚育间伐模式对红松生长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红松+黄檗混交对红松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林分密度1 000株·hm-2左右红松生长发育最适宜;中下坡位和厚度较高的土壤更有利于红松的生长发育;抚育间伐模式对红松的影响是透光伐+疏伐+卫生伐透光伐+疏伐透光伐不抚育间伐。  相似文献   

10.
不同经营措施对次生林冠下红松树高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次生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树高的生长规律,推动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的培育进程,该文以次生林冠下人工培育红松(29 a)形成的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经营措施(中度择伐、轻度择伐和皆伐)对林冠下红松树高生长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择伐有利于林冠下红松树高生长,其最早进入速生期,且树高生长的高峰期持续时间最长,其次是皆伐,而轻度择伐不利于林冠下红松的树高生长;中度择伐与皆伐应在红松生长到20 a左右对林冠层进行上层抚育,轻度择伐应在红松更新后及时进行透光抚育,以保证林冠下红松正常生长所需的光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红松苗木不足,促进红松人工林的迅速发展,我所于1975年春在草河口公社西沟生产队,选择东南坡、坡度18°的地方,进行了13年生红松幼树移栽造林试验,共移栽一千多株。据1978年8月份调查,保存率85%,平均树高3.33米,直径3.9厘米,各年平均树高生长:1978年0.46米,1977年0.48米,1976年0.50米,1975年(即栽植当年)0.15米,1974年(栽植前一年)0.50米。  相似文献   

12.
以辽东山区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红松(Pinus koraiensis)纯林为对照,调查分析了红松-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红松-色赤杨(Alnus tinctoria)、红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红松-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红松-紫椴(Tilia amurensis)人工阔叶混交林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总生物量。结果表明: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总生物量的大小与混交林中与红松伴生的阔叶树种生长速度有关,如果伴生树种生长速度快于同龄红松生长,林地总生物量明显大于红松纯林;反之小于红松纯林。并且红松纯林内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低于各类型的阔叶红松混交林。  相似文献   

13.
地形因素对红松结实数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不同调查区、不同地形条件的红松结实量的调查分析,得出了不同坡向、不同坡位对红松结实量的影响程度,为红松产籽林的营建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铁力林业局二股森林经营所于1962年春,在27林班1961年的皆伐迹地上(东坡、上腹、19度坡)用3年生红松苗丛状栽植了150多亩。造林的前一年秋季进行了大块状整地(长、宽各100厘米,深20厘米),每亩整地密度70块左右,每块栽植红松苗5株(中间1株,四角各1株),造林当年抚育1次,1964年又割灌  相似文献   

15.
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我国东北林区的珍贵树种,2002年被正式列为黑龙江省二级保护植物,它的优异材质和独特的价值被世界所公认。红松是山地树种,在世界上分布不广,我国东北是其自然分布区的中心地带。阔叶红松林是小兴安岭南坡的地带性植被,是伊春林区的主要森林类型。2005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设置标准地捕鼠调查,查明了红松人工林鼠类种群的构成及所占比例,确定了能够直接危害红松的害鼠种类以及对红松幼林的危害程度,分析了红松人工林鼠类种群密度和害鼠种群密度与林分郁闭度、林龄、坡向及坡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小兴安岭地区顶级地带性植被阔叶红松林资源逐年锐减,因而其资源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对小兴安岭红松的年轮与气候进行相关分析发现:1980年前红松径向生长有明显的加速趋势,1980年后红松的径向生长呈较显著下降趋势。温度是小兴安岭红松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受月最低温度的影响,红松径向生长与上一年生长季初期(4月)、上一年冬季(12、1月)以及当年生长季的初期(4月)及当年生长季(6月的)月最低温度显著正相关。降水对红松径向生长的影响明显弱于温度。红松径向生长与上一年生长季(5月)及当年生长季(6~7月)温度的相关性由升温前的正相关变为升温后的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生态稳定性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评估指标。红松人工栽植在辽宁东部得到广泛推广,研究人工红松种群动态是认识辽宁东部区域生态系统的基础,分析间伐强度对红松人工林的种群动态的影响对认识局部地区的生态稳定性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人工红松种群的5块强度间伐区,经过连续20年固定样地的观测数据分析得出:强度间伐后的红松人工种群生长规律大致为a_(81)a_(66)a_(71)a_(44)a_(38);在密度1670时为下凹生长趋势;郁闭度对人工红松种群生长有促进作用,林下没有发现更新幼苗,说明强度间伐后红松人工林生态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天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凋落物放置位置和采样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碳(SMBC)的影响,揭示影响本地区SMBC变化的因素,为天然红松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林型的大、中、小林隙内不同位置的土壤表层放置装有红松、椴树、枫桦枯叶的分解袋,并以各自的郁闭林分为对照,在2012年植物生长季的6—9月,每月采集枯叶分解袋下0 10 cm土层土样,采用氯仿熏蒸-K2SO4浸提法测定SMBC。[结果]在椴树红松混交林(TP)内,林隙大小对SMBC的影响依次为小林隙大林隙中林隙;在云冷杉红松混交林(PAP)内,依次为中林隙大林隙小林隙;在枫桦红松混交林(BP)内,依次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3种林型下,采样时间(月份)对SMBC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林隙大小对其影响均不显著(P0.05);枯叶分解袋放置位置对大、中、小林隙内SMBC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林型下林隙大小对SMBC的影响排列顺序不同;枯叶分解袋放置位置对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林型大、中和小林隙内SMBC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次生林内红松幼树的恢复及其状况的量化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天然次生林下人工更新红松幼树的恢复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红松幼树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适当的透光伐调整林分结构 ,有利于红松幼树的生长恢复。同时 ,研究中还利用大小比数 (U)、混交度 (M)和角尺度(W)等先进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 ,来分析不同经营阶段林下红松幼树的生长状况 ,以及红松周围相邻木的混交和分布状况 ,并将研究结果用数量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红松幼树为优势木 ,周围相邻木为中度混交且呈随机分布时可表示为 :U =0或U =0 2 5 ,M =0 5 ,W =0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