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鄂尔多斯沙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流动、半固定、和固定3种不同沙丘类型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土壤中三大微生物数量组成、季节动态变化以及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固定程度的沙丘在微生物总数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即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微生物总数是半固定沙丘的2.8倍,流动沙丘的12.5倍;3种沙地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占绝对优势(70%以上),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低于1%),并且有明显的季节分布和垂直变化规律。细菌和放线菌在春季有生长高峰,真菌则在秋季,半固定和固定沙丘中细菌在表层分布最多,真菌和放线菌在1~10 cm处分布最多。  相似文献   

2.
研究岷江干旱河谷不同造林时间辐射松(Pinus radiata D.Don)人工林土壤细菌(Bacteria)、放线菌(Actino-mycete)和真菌(Fungi)三类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三大类土壤微生物区系中,细菌数量占优势,放线菌数量次之,真菌数量最少;三类微生物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微生物数量秋季最高,夏季最少。茂县小庙山造林地土壤微生物总数最多,土壤肥力较其他林地高;理县薛城马山造林地的微生物总数最少,土壤肥力最低;总的来说,随着林龄的增加,辐射松人工林土壤肥力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采用人工培养的蚯蚓和野生环毛蚓在试验土壤中进行接种,跟踪测量不同季节中蚯蚓-微生物交互作用下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变化,探讨了蚯蚓活动对土壤中不同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蚯蚓后土壤中微生物类群的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细菌数量的增加比放线菌和真菌明显一些。春季接种蚯蚓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的增加程度要比其他季节高。人工培养的蚯蚓和野生环毛蚓对土壤中不同季节微生物类群数量影响的差异程度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转基因落叶松植株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研究了转基因落叶松幼龄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类群分布特征.[结果]转基因落叶松幼龄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夏季最多,秋季次之,春季最少;在夏季达到最大值620.40×106 cfu/g干土,最小值出现在春季,为146.27 × 106 cfu/g干土.转基因落叶松幼龄林土壤微生物组成为细菌数量最多,占99%以上,放线菌数量次之,占0.070%;真菌数量最少,占0.049%.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O~20 cm的土层,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数量迅速减少,在深度为0~60 cm的土层中,同一类群的微生物数量变动范围较大,细菌为26.30×107~62.00×107 cfu/g千土,放线菌为0.50×104~ 11.00×104 cfu/g干土,真菌为1.00×104 ~ 29.00×104 cfu/g干土.[结论]落叶松人工林地植被组成和土壤微生物的类群结构均十分复杂,生物种类多样,生态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5.
落叶松、樟子松纯林及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的群落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分析了大兴安岭落叶松(Larix gmelini)与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纯林以及樟落混交林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的3大类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即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10cm层数量达到高峰,总菌落数最高达915.7×106CFU·g-1干土,且随土层加深,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在水平分布上,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大于非根际。3大类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总菌数的91.76%以上;放线菌次之,占总菌数的11.48%;真菌最少,占总菌数的2.06%。3种林型的主要生理类群的结构和优势种群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樟落混交林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理类群的优势类群最多。  相似文献   

6.
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分析了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原始阔叶红松林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即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20 cm处的土层,10 cm处数量达到高峰,总菌数最高达432.1×106CFUg-1,且随土层加深,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在水平分布上,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大于非根际。三大类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总菌数的89%以上;放线菌次之,占总菌数的7%;真菌最少,占总菌数的4%。原始阔叶红松林各主要生理类群中,固氮菌数量最多,纤维素分解菌其次,解磷细菌最少。  相似文献   

7.
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分析不同轮作方式下牡丹江地区烟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3大类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总菌数的99%以上;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烟田土壤微生物各主要生理类群中,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最多,氨化细菌次之,好气性固氮菌最少。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类群间具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不同轮作方式对烟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会产生很大影响,微生物总数量上,轮作样地(I1、I2、I3)及迎茬样地(I5)显著高于连作样地(I4、I6),连作4a地块(I4)微生物数量少于连作1a地块(I6),说明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会随着连作年数的增加而加剧。  相似文献   

8.
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后0~20 cm土层土壤在25℃、自然含水量培养环境下,添加不同枯落物处理,培养15、30、45、60、75和90 d后,分别测定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在不添加枯落物处理中,土壤细菌数量在初期持续增加至45 d达到最大值,随后不断下降;在添加枯落物处理中,细菌数量在60 d达到最大值,各处理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在60 d和45 d达到最大值。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各培养时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效养分含量,在不添加枯落物时均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柳杉林,各林分土壤添加其自身林地枯落物高于不添加枯落物,而且在檫木林、柳杉林土壤中添加天然常绿阔叶林枯落物比添加其自身林地枯落物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效养分含量两者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效养分含量下降,枯落物组成与质量对土壤肥力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秸秆还田对烤烟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烟叶品质,探讨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对麦秆还田、稻秆还田、无秸秆还田进行了比较试验。利用选择培养基,以麦秆还田、稻秆还田的植烟土壤为对象,无秸秆还田植烟土壤作为对照,对烟草根际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放线菌)进行了分离和测数。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明显的增加植烟土壤根际微生物的数量。还田的秸秆种类不同,根际不同的微生物数量变化不一样。总体来说,麦秆还田的植烟土壤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最多,稻秆还田的植烟土壤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次之,空白对照组的植烟土壤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最少。根际真菌的数量,空白对照组的土壤中最多,麦秆还田的次之,稻秆还田的真菌数量最少。从不同秸秆还田的植烟土壤中分离的根际自生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分别属于10个属,不同秸秆还田条件对根际3类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乌梁素海湿地过渡带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的分布特征,选取湿地过渡带典型植被包括芦苇、碱蓬、白刺3种不同的植物群落,在小河口和退水处设两条平行样带,采用平板计数法对湿地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和分布明显不同,而且优势类群明显。好气性细菌在小河口芦苇土壤中最多,芽孢型细菌在对照的周边农田土壤中最多,放线菌和真菌在白刺土壤中最多。常年积水的芦苇群落土壤中细菌占主导,季节性淹水的白刺群落土壤中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明显增加,微生物组成结构随环境因子的变化而改变。土壤芽孢型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与土壤全氮含量显著相关,说明土壤氮素是调节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代谢及物质转化的关键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1.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微生物动态对深入了解凋落物分解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橡胶凋落叶在不同环境分解过程中的的微生物特征,通过原位网袋法,研究了橡胶凋落物叶在不同调控措施下300和240 d内的分解过程。结果如下:(1)橡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数量与凋落物残留率及分解环境密切相关,随时间推移,地上组微生物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地下组微生物数量呈单峰递减趋势。(2)总体来说,整个分解期内,0.07 mm孔径网袋内微生物数量要高于1.00 mm孔径网袋;非肥坑中微生物数量高于肥坑;地下组微生物数量高于地上组。整个分解过程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放线菌,最后为真菌。(3)相关系分析表明,地上组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细菌数量、微生物总数与分解速率和残留率呈显著相关性,真菌数量与分解速率呈极显著相关,放线菌数量与分解速率和残留率相关性均不显著,说明细菌、真菌是地上组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参与者。地下组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各微生物类群数量与残留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但与分解速率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凋落物输入是地下微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而凋落物的分解则更大程度的依赖于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环境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季节性冻融对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2006年10月~2007年10月,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冻融与非冻融处理下岷江冷杉和白桦凋落物的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在温度和湿度较高的7~9月份,凋落物具有较高的微生物数量与微生物量碳;季节性冻融对凋落物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以及微生物量碳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冻融处理使冷杉凋落物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生长季节内分别增加了25.0%、36.4%和42.0%,使白桦凋落物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29.0%、23.7%和41.7%。另外,冻融处理使生长季节内的冷杉和白桦凋落物微生物量碳分别提高了12.8%和27.1%。说明季节性冻融对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与凋落物种类和分解阶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凋落叶分解前期土壤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通过室内模拟自然氮沉降(30 kg N·hm~(-2)·a~(-1)),设置无凋落叶(bare soil,BS)、马尾松凋落叶(Pinus massoniana litter,PL)、杉木凋落叶(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itter,CL)及木荷凋落叶(Schima superba litter,SL)4种处理,恒温恒湿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树种(马尾松、木荷、杉木)凋落叶分解率、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天冬酰胺酶及纤维素酶活性动态。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232 d后,杉木凋落叶分解最快,其次是木荷凋落叶,马尾松凋落叶分解最慢。随着外源氮的累积与凋落叶分解,凋落叶全氮含量增加,C∶N减小,土壤pH值下降显著。添加硝酸铵明显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外源氮的持续输入能促进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增加,抑制土壤天冬酰胺酶的活性。凋落叶在分解前期抑制了土壤纤维素酶活性而后期起促进作用,但凋落叶分解对土壤天冬酰胺酶活性的影响无显著规律性。因此,氮循环将改变森林土壤C∶N比,从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相似文献   

14.
在室内条件下,将木荷和马尾松叶凋落物置于不同水量、pH条件下进行模拟分解试验,研究酸雨pH及降水量对2种叶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1)每月向20 g木荷叶凋落物添加200 mL以上的水分,即降水量达到200 mL以上时,能极显著提高其分解速率,在一定范围内,水分越充足其分解越快;每月向20 g马尾松叶凋落物添加50 mL水分,即降水量达到50 mL时,能极显著提高其分解速率,但分解速率并不总随水分的增多而加快,每月添加200 mL水分,即降水量达到200 mL以上时甚至会抑制其分解.(2)除pH=6.0处理的木荷叶凋落物分解速率显著快于pH=2.5处理外,其他处理间的差异不大,即酸雨pH的大小对其分解速率影响不明显;不同pH处理间马尾松叶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差异较大,各处理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大小为:pH=3.5处理>pH=6.0处理>pH=2.5处理>pH=3.0处理>pH=4.5处理>CK,即酸雨pH为3.5时最有利于马尾松叶凋落物的分解,pH为4.5或3.0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分解.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不同品种唐菖蒲地上部分叶片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化感作用的差异,采用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以新星(Nova Lux,A1)、金色原野(Gold Field,A2)、阿姆斯特丹(Amsterdam,A3)、粉友谊(Friendship,A4)和超级红(Red Supreme,A5)5个唐菖蒲栽培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各品种叶片浸提液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唐菖蒲叶片浸提液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产生了显著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品种效应和浓度效应。在对土壤细菌的影响上,A1、A2、A3具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和低浓度促进效应,其中A3在叶片浸提液浓度为10 g·L-1时细菌数量最多,约是对照的4-5倍;A4和A5则表现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A5叶片浸提液为10 g·L-1时,细菌数量约是对照的50%。在对真菌的影响上以抑制效应为主,而且品种间抑制效应存在较大差别。其中以A4在10 g·L-1时的叶片浸提液的抑制效果最强,真菌的数量仅为对照的5%。在对放线菌影响上,只有A3对放线菌数量有显著的低浓度促进效应,在叶片浸提液浓度为10 g·L-1时放线菌数量约为对照的二倍,其他品种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两种烟草根结线虫生防菌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期筛选出的对烟草根结线虫防治效果较好的两种担子菌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处理下烟草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真菌、细菌及放线菌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生防担子菌有效抑制了烟草根际中烟草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数量,还能显著增加土壤中可培养真菌、细菌及放线菌数量;其中,毛头鬼伞菌对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数量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木荷叶及根生化物质对闽楠种子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有机溶剂浸提和水浸提2种方式分别提取木荷叶、根的生化物质,并用闽楠种子发芽试验评价木荷对闽楠的化感作用。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式浸提的木荷叶和根的生化物质对闽楠种子的各项发芽指标均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就不同浸提方式而言,有机溶剂浸提的木荷叶和根生化物质对闽楠种子的发芽率、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的抑制作用强于水浸提的生化物质;就不同木荷器官的生化物质而言,木荷根生化物质对闽楠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强于木荷叶生化物质。  相似文献   

18.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复合菌剂对二氯喹啉酸胁迫下土壤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和脲酶、蔗糖酶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复合菌剂后土壤中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受害土壤而低于健康土壤,而细菌数量明显高于健康土壤。表明复合菌剂能促进二氯喹啉酸的降解,对受二氯喹啉酸污染的土壤具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海岸青皮林与木麻黄林养分动态及凋落物分解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海南岛东南部海岸生境相似的天然青皮Vatica mangachapoi林和人工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林养分动态及凋落物分解(采用网袋法)进行比较研究,为营造青皮.木麻黄混交林,并逐渐过渡到天然青皮林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青皮林土壤.植物系统各分室氮、磷、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均高于木麻黄林对应各分室(氮:P叶=0.008,P枝〈0.001。磷:P叶=0.030,P枝〈0.001,P根〈0.021。钾:P叶〈0.001,P枝〈0.001,P根〈0.001)。(②2种林型土壤分室之间,氮和钾的质量分数呈现显著差异(P氯〈0.001,P钾=0.028),磷的质量分数无显著性差异。③2种林型各分室中,除氮和磷元素在土壤分室随季节变化不明显外,其余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④青皮和木麻黄凋落物分解周转期在青皮林下分别为3.53a和1.83a,在木麻黄林下分别为3.53a和3.45a.因而青皮林林下环境较木麻黄林利于凋落物的分解。可见青皮林比木麻黄林对氮、磷、钾元素有更高的积累能力.且青皮林林下环境更有利于凋落物的分解。图2表2参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