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完整的油菜植株上,利用喷叶法测定放线菌代谢物质对病毒病的治疗效果,以处理组的发病率此对照组减少的百分率表示疗效。从1958年到1962年先后测定6,376号次放线菌,找到不吸水灰色放线菌类羣(Actinomyces ahygro-scopicus Yen)的1695、3494、4084和4313四个菌株的代谢物质,在接种油菜花叶病毒(总6号)24小时后喷叶,有50%左右的治疗效果,接种前24小时喷叶有100%的防护效果。接种24小时后喷叶而未发病的植株叶内未能测出有侵染性病毒的存在。从喷药一次的效果来看,显然胜于0.5%2-硫尿嘧啶在油菜上的作用。1695、3494和4084三株放线菌发酵液的有效成分经15磅30分钟的处理后,在植株上测定效果,差异并不大。但是,所有有效浓度对植株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黄化等生理反应,使生长遭受一定程度的抑制,类似2-硫尿嘧啶所引起的生理反应。病毒与1695放线菌发酵液混合(1分钟),立即被钝化。发酵液中的有效成分能被叶细胞吸收,通过剪叶法及不同部位局部喷药及接种等初步证明,代榭物质昀有效成分运转的距离似乎极短。1695的发酵液在植株上的治疗效果常因接种与喷药相隔时间的长短而异。接种后3小时内喷的效果为100%,6小时降至90%,1—3天为25—45%,5—7天为5—10%。同时,在接种后3天内喷而发病的植株体内其病毒含量比对照少,3天以后喷的则此对照反而有增多的趋势。1695的发酵液在胶州白菜上对孤丁1号的治疗效果(接种后隔24小时喷)为92%,比崐山土种油菜上对总6号病毒的疗效高出三分之一。此种差异可能由于寄主植物的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解淀粉芽胞杆菌TS-1203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的抗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解淀粉芽胞杆菌TS-1203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的抗生作用, 采用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以及孢子萌发法测定了解淀粉芽胞杆菌TS-1203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菌株TS-1203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其菌液对病菌的抑制率高达70.4%; 其发酵液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的抑制率随着发酵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尤其当发酵液浓度为15%时, 其抑菌率为 59.0%; 发酵液处理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孢子24 h后, 其萌发抑制率与芽管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8.2%与64.3%, 且芽管出现畸形; 利用TS-1203发酵液处理苹果离体叶片后接种炭疽叶枯病菌, 其防效为70.1%?综合分析表明, 解淀粉芽胞杆菌TS-1203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B8菌株对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的抑制作用及对番茄的促生长作用。结果表明,菌株B8及其发酵液能抑制蜡状芽孢杆菌和TMV,发酵液与TMV体外混合后接种心叶烟对TMV的抑制率为87.52%;B8无菌发酵液喷施烟草NC89对其TMV的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分别为62.40%和58.91%。番茄预先喷施无菌发酵液、灌根和种子浸泡处理后接种TYLCV的处理,均能减轻TYLCV的侵染,其中灌根处理对TYLCV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抑菌蛋白粗提物与TMV混合后接种心叶烟对TMV的抑制率为42.50%;用发酵液稀释20倍液处理番茄种子能促进种子提早发芽、生根和番茄幼苗生长。菌株B8在培养过程中可分泌吲哚乙酸(IAA)。推测抑菌蛋白和IAA是菌株B8抑制病毒和促进番茄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甘蔗花叶病抗病性鉴定接种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甘蔗花叶病抗病性鉴定的一种新技术—甘蔗生长期切茎接种法。此法和传统苗期手指摩擦接种法相比,接种后发病率极显著地高于手指摩擦接种法,且发病均匀、结果稳定,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甘蔗品种(材料)之间对病害的抗感性。比较11个甘蔗品种材料生长期切茎接种法和田间自然感病法对SrMV-HH1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发病率呈正相关,且相关程度极密切,相关系数达0.9997,鉴定所得的抗病性和抗病等级结果完全一致,说明切茎接种法鉴定结果能真实反映甘蔗品种材料的自然抗感性;此外该方法简便实用、可操作性强、接种工效高,因此可以对大批量材料进行鉴定和筛选。  相似文献   

5.
用亚硝酸诱变获得的烟花叶病毒弱株系 N_(11),在实验温室中对番茄和烟感染强株系具有保护作用。在杭州市的田间实验中,接种 N_(11)弱株系的番茄比未接种的对照增产11.39%。在兰州市的田间和生产性温室实验中,分别增产10.9~12.7%和27.5~32.2%  相似文献   

6.
Mckinney 1929年发现植物病毒株系间干扰现象,萨拉曼1933年报道了PVX的弱毒系(G型)感染的烟草,能对接种坏疽系产生免疫后。大岛1965年起用高温诱变法获得了番茄上TMV—L的弱病毒L_(11)、L_(11A)、L_(11A237),R_(ast)1972年后,用亚硝酸处理普通系  相似文献   

7.
拮抗细菌对稻瘟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拮抗细菌(Bacilluspumilus)接种在12种不同配方的发酵液中培养,测定不同发酵过滤液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种发酵液对稻瘟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配方Ⅸ的发酵过滤液的抑制效果显著高于其它11种配方,配方Ⅷ、Ⅶ、Ⅺ、Ⅻ的抑制效果仅次于配方Ⅸ;将拮抗细菌发酵液100倍、200倍、300倍稀释液和对照农药富士1号500倍稀释液于水稻抽穗期进行稻瘟病防治试验,田间药效试验显示,拮抗细菌发酵液100倍稀释液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达41.92%,其防效与40%富士1号的防治效果(41.66%)相近,而拮抗细菌发酵液200倍和300倍稀释液的防治效果显著低于40%富士1号500倍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郑晓莲 《植物保护》1984,10(2):36-37
寄主与病原物相互关系的定量研究工作中,难于解决的是定量接种。其难点有二:一是难于准确地在植株上接种一定的菌量;其次是无法检查接种到植株上的病原菌孢子数。我们从研究小麦的慢叶锈性的需要出发,在1982、1983两年探索叶锈菌定量接种方法,用“植株直接定量接种法”、“水洋菜薄膜定量接种法”和“空气压缩喷粉沉降纸片定量接种法”。经过两年几十次接种试验比较认为:“植株直接定量接种法”同一处理误差可达50%以上,无试验意义;“水洋菜薄膜定量  相似文献   

9.
采用分光光度和盆栽方法,分别测定长枝木霉菌T115D对大豆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及大豆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T115D发酵液的不同处理均可诱导大豆叶片PAL、POD、PPO、SOD和CAT的活性增强,并且比单独接种疫霉菌处理的酶活持续时间长、峰值高;提前接种木霉有孢子发酵液后,第2 d再挑战接种大豆疫霉菌的处理诱导效果最好,PAL、POD、PPO和CAT 4种酶的活性在处理后第5 d达到最大值,分别是Petri培养液对照处理的2.5、6.6、4.8和3.5倍。菌株T115D发酵液不同处理均可降低大豆疫病的发生。发酵液喷雾处理中,提前1 d接有孢子发酵液,第2 d接大豆疫霉菌处理的防效最好,其防效为73.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发酵液灌根处理中发酵液和疫霉菌同时灌根处理的防效最好,其防效为51.8%,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菌株T115D发酵液不同接种量对大豆疫病的防治效果,以接有孢子的发酵液15 mL最高,防效为达70.9%。  相似文献   

10.
辣椒对疫霉抗性的快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卫  张慧  王莹 《植物保护》2018,44(2):145-148
研究发现叶、茎、茎基部和果实接种4种方法均能用于鉴定辣椒对辣椒疫霉的抗性。叶与茎接种法操作简单,接种部位发病快,可同时检测大量品种,但要求空气湿度大;茎基部接种法模拟田间病害的发生过程,最能反映品种的真实抗性,但需要菌量大,工作量也大;果实接种法不仅操作简单、接种部位发病快、菌需求量小,而且可同时筛选大量品种,可以通过量化达到有效区分抗病和感病品种的目的,更具有完整保存原有植株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抗利福平标记及平板菌落计数法,研究了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C09在小麦叶内和叶际的定殖能力,证明菌株CC09能够在小麦叶内和叶际以较高数量稳定定殖,叶际定殖量在喷雾后1 d达到最大(3.98×107 cfu/g),之后稳定维持在1.58×104~3.16×105 cfu/g;而叶内的定殖量7 d时达到最大(1.58×106 cfu/g)并维持稳定。另外,菌株CC09在小麦叶际和叶内的定殖受温度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温度越高,其叶际和叶内定殖量越高;菌体重悬液中添加相当于原发酵液中代谢产物含量1倍和4倍的浸膏能显著提高菌株CC09在小麦叶际和叶内的定殖;而接种量对菌株CC09的定殖无显著影响。琼脂培养法测定表明,菌株CC09发酵液及其无菌滤液对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导致孢子透明、变形甚至细胞破裂。室内盆栽试验表明,菌株CC09发酵液对小麦白粉病有很高的预防和治疗效果,15 d时防效为95%,是三唑酮的2.3倍,而其20倍稀释液的防效与化学农药三唑酮效果相当。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C09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潜在生防菌株,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水稻抗瘟性涂抹接种法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几种水稻抗痕性接种鉴定技术,提出了一种新方法——涂抹接种法。在1—2%的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中混以1—2×10~5/ml浓度的稻瘟病菌孢子,涂抹接种于水稻的嫩叶或穗颈节部,可获得良好的接种效果。苗期接种适用于不同生育期幼嫩叶片,但以2—4叶期为佳。孢子浓度10~5/ml时发病串接近100%。涂抹接种法的发病程度重于喷雾接种法,轻于注射接种法。本法应用于穗瘟接种的效果也良好。涂抹接种法较接近自然发病条件,所用菌量少,侵染率高,是一种良好的接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BM-24菜籽饼发酵液、菜籽饼发酵液、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BM-24 LB发酵液对粉蕉苗期枯萎病的防效以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发酵液对粉蕉苗均有一定防病促生作用。第51 d结束试验时,添加菌株BM-24的菜籽饼发酵液、菜籽饼发酵液和菌株BM-24 LB发酵液3个处理的病情指数较接种病原菌对照(CK2)分别降低82、64和49,地上部分鲜重分别高出81.19、60.60、59.30 g,地下部分鲜重分别高出38.25、35.03、30.83 g,株高分别高出23.10、18.81、14.38 cm,土壤中病原菌浓度从105 cfu/g土分别降低至103、103、104 cfu/g土。各发酵液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粉蕉苗保护酶活性、抑制叶绿素分解、降低根系电导率,其中接种病原菌,施用添加菌株BM-24的菜籽饼发酵液处理效果最显著,粉蕉苗叶片SOD、CAT、POD峰值时的酶活力为CK2的1.3、1.4和1.5倍,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含量分别为CK2的2.7、2.3和2.6倍,电导率降低了31.9%;菜籽饼能显著提高菌株BM-24定殖效果,接种45 d时活菌数量提高了5.0倍。  相似文献   

14.
A-蛋白和羊抗兔血清应用于免疫电镜,检测马铃薯X病毒(PVX)粗汁液,灵敏度比诱捕修饰法高;而且加羊抗兔血清后,病毒粒体比诱捕修饰法明显加粗,在电镜放大2500倍时,就能清晰地观察到。用诱捕双修饰法检测PVX,证实在寄主植物的叶、茎和根中均存在,以叶内含量最高。接种在普通烟上第三天,接种叶就能检测到PVX,接种15天后,寄主体内病毒能达到较高浓度,而且高浓度一直可保持2个月以上;PVX在不同寄主中的含量不同,以普通烟中病毒浓度最高,心叶烟、番茄和黄花烟中次之;昆诺阿藜、千日红和大椒中含毒量极抵。用诱捕双修饰法检测马铃薯薯块休眠芽中的病毒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稻瘟病普遍率与严重度关系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对田间自然发病情况的观察和盔栽接种试验,获得92组叶稻瘟和80组穗颈稻瘟普遍率和严重度间对应关系的数据,在计算机上分别分析了叶瘟和穗颈瘟普遍率与严重度之间的关系(I-S)。结果表明:叶瘟I-S关系和穗颈瘟I-S关系均可用直线方程描述,其直线回归方程为:叶瘟:SL=-1.104+0.455IL(SL,IL——叶瘟严重度和普遍率)穗颈瘟:SE=-3.717+0.737IE(SE,IE——穗颈瘟严重度和普遍率)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对稻瘟病 I-S 关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关于引致大白菜孤丁病的环斑型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在北京春季留种白菜叶的黄色斑驳中分离到一个毒原,编号为59—1号,这个毒源可以用汁液摩擦接种,但桃蚜接种不成功,接种在胶州白菜上产生花叶、抽心等孤丁病,在油青菜上产生黄绿色花叶,在黄苗榆烟上产生系统性花叶及环斑,在三生烟上产生系统性花叶及坏死斑,在心叶烟叶上产生局部黑褐色边的圆形坏死斑,在蔓院蘿叶上产生枯斑,不侵染黄瓜。致死温度为70℃,稀释终点为1∶10,000—1∶100,000,体外存活期为11—13天。这一病毒相近于 Valleau 及 Johnson 的番茄环花叶病毒(Tomatoring mosaic),不过致死温度较低。根据寄主反应特性,应该是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的一个株系,从白菜孤丁病的毒源来排列,称之为白菜孤丁二号。1960年秋从北京黄花烟的环斑中分离到一个毒源编号61—12,从白菜孤丁中分离到一个毒原编号61—20。这两个毒源虽然来源不同,但表现的寄主反应及其他特性完全一样,因此是同一个株系,它们都可以用汁液摩擦接种,不能用桃蚜传布,接种在胶州白菜上发生花叶,缩叶,坏死斑等孤丁症,在油青菜上发生深浅绿花叶,在黄苗榆烟叶上只有局部黑色边缘,近圆形的坏死斑,无系统侵染,在三生烟上发生系统性花叶及坏死性蚀纹及环斑,在心叶烟上产生局部深褐色边缘的圆形坏死斑,在蔓陀蘿上产生枯斑。致织死温度在90℃以上,稀释终点达1,000,000体外存活期在32天以上,在干燥低温下,在组中经42天仍保持其活力。这个毒原与典型 TMV 的抗血清起反应,因此认为是 TMV 的一个株系,但与59—1号显然有所不同,按白菜孤丁毒原的排列,称之为白菜孤丁3号。目前在北京地区已经发现的有白菜孤丁一号(芜菁花叶病毒),二号及三号(TMV)。一号是由蚜虫传布的,二号及三号不能由蚜虫传布,二号发现于,春季留种菜上,三号发现于秋季大白菜及烟草上,这些株系的相应关系及其自然传布方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及抗源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已报道的七种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在同一条件下对两个感病和两个抗病品种进行鉴定比较。结果表明:草酸浸根(叶)法用于白菜型油菜鉴定效果不好;不同生育期的油菜对菌核病抗性有差异,应该以花期鉴定为主,苗期鉴定为辅;在花期以麦粒叶腋接种、琼脂块叶腋接种和牙签茎杆接种,接种后发病程度依次为牙签>麦粒>琼脂块;三种花期接种方法与大田接种鉴定的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8000),这三种方法均能有效反映抗、感品种的差异,其中花期牙签茎杆接种法与大田接种鉴定法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r=0.9140)。根据抗性鉴定方法比较的结果,选用花期牙签茎杆接种法,以中油821为对照,对四川农业大学油菜研究中心G1自交系的44份油菜育种材料进行鉴定、筛选,得到12份高抗材料,其中有5份材料的抗性极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8.
拟康宁木霉菌株T-51是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优秀生防菌株,在前期的研究与应用中表现出对番茄灰霉病的良好防效。本文研究了T-51菌株的PDB发酵液对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T-51发酵液在0.5%的低浓度下的抑菌率达到52.1%,与高浓度(10%)发酵液的抑菌率(59.7%)没有显著差异。当发酵液浓度下降为0.05%时失去抑菌活性。T-51摇培至第5天时的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稳定。T-51发酵液中的抑菌物质对高温不敏感,沸水浴处理10 min后抑菌活性没有明显降低。T-51发酵液pH为3.3,呈酸性,当调节pH至7时,发酵液抑菌活性从57.89%下降到46.61%。T-51发酵液能够显著抑制灰葡萄孢侵染番茄叶片后产生的病斑大小,接种后叶片病斑直径比对照减小53.9%。  相似文献   

19.
海洋细菌L1-9菌株对小麦的促生防病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打孔法测定了海洋细菌L1-9菌株对小麦根腐叶枯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和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L1-9菌株及其发酵液对两种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种子发芽试验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L1-9菌株发酵液和无菌发酵液分别处理小麦种子后,能显著提高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出苗率以及小麦幼苗的株高、根长和干重,促进小麦幼苗的生长.该菌株对小麦根腐叶枯病和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病效果,发酵液的防效分别达到82.00%和73.84%,发酵液的抑菌防病作用显著高于无菌发酵液.  相似文献   

20.
三个小麦新品系抗白粉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4个具有不同毒力的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分别接种5个小麦品种(系)半双列杂交的F1、F2和BC1F1群体的幼苗离体叶段,初步鉴定出野二燕3号具有1对抗1号和11号小种的显性抗病基因;JYP-2具有2对独立的显性抗病基因,其中1对基因抗1、11和311号小种,另1对基因只抗1和11号小种;贵农21号具有2对显性抗病基因,其中1对抗311和313号小种,另1对只抗1和11号小种,这对基因与JYP-2具有的抗1和11号小种的基因是相同的。3个小麦新品系共鉴定出4对不同的抗病基因。本文还讨论了采用幼苗离体叶段接种,同一批单株接种2个以上小种,定单株编号,记载和统计的方法,在抗白粉病基因分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