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确定不同地区采集的辣椒疫病病原菌的菌种类型及其生理小种类型,首先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广东、山西和内蒙古等地的辣椒疫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所分离到的7株病原菌均为辣椒疫霉菌。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分离到的疫霉菌生物学特性,发现不同地区辣椒疫霉菌在菌落形态、孢子囊的数量、生长速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利用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对分离到的7个辣椒疫霉菌进行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来源于广东的辣椒疫霉菌P1是2号生理小种,而来源于山西和内蒙古的6株辣椒疫霉菌P2~P7都是3号生理小种。目前,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并没有关于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定的任何报道,确定了这2个地区的辣椒疫霉菌的优势生理小种为3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2.
一、植物学特征 辣椒有明显的主根和很多的侧根及根毛,主根受伤后侧根发生较快,故移栽成活率较高。茎上不易产生不定根。果实呈羊角形,长5~25厘米,鲜椒青绿色,成熟后呈红色或鲜红色,从定植到始收35天。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方法收集的辣椒根系分泌物化感自毒作用,为解决辣椒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水培和砂培两种方法收集辣椒根系分泌物,并采用生物检测研究其化感自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水培法收集的辣椒根系分泌物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浓度为30 g?L-1的抑制作用最强,且热辣2号根系分泌物对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大于中椒105,但中椒105根系分泌物对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大于热辣2号;砂培法收集的辣椒根系分泌物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强,30 g?L-1的根系分泌物的抑制作用最强,热辣2号根系分泌物的化感综合效应高于中椒105。辣椒根系分泌物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化感自毒作用,因此,可以间接判定辣椒连作根系分泌物的逐年累积能产生自毒作用,可能是导致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串珠镰刀菌粗毒素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根系的毒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雪亮  陈锡岭 《种子》2006,25(10):13-15
串珠镰刀菌是小麦根腐病病原菌之一。利用串珠镰刀菌毒素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根系胁迫处理,研究表明:毒素对小麦萌发率和胚根、胚芽生长起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毒素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毒素对小麦根系毒害作用明显,毒素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小麦根系相对电导率越高。说明串珠镰刀菌毒素是小麦根腐病的致病因子,可以利用毒素筛选抗病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Na2CO3,和NaHCO3,对辣椒种子萌发的胁迫作用.结果表明,两种盐碱胁迫均可降低辣椒种子的发芽率,对发芽势的影响则均表现为随着浓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对发芽起始时间没有影响.盐碱胁迫提高了辣椒芽苗膜的透性和丙二醛含量,芽苗体内的POD、SOD、CAT三种保护性酶活性均随着浓度升高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相同浓度下,Na2CO3,比NaHCO3,对辣椒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方法收集的辣椒根系分泌物化感自毒作用,为解决辣椒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水培和砂培2种方法收集辣椒根系分泌物,并采用生物检测研究其化感自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水培法收集的辣椒根系分泌物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浓度为30 g/L的抑制作用最强,且‘热辣2号’根系分泌物对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大于‘热甜5号’,但‘热甜5号’根系分泌物对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大于‘热辣2号’;砂培法收集的辣椒根系分泌物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强,30 g/L的根系分泌物的抑制作用最强,‘热辣2号’根系分泌物的化感综合效应高于‘热甜5号’。辣椒根系分泌物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化感自毒作用,因此,可以间接判定辣椒连作根系分泌物的逐年累积能产生自毒作用,可能是导致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辣椒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遵椒一号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DBP的浓度低于0.015mol/L时不会对辣椒种子的萌发产生显著影响;浓度增到0.005mol/L时各处理与对照的胚芽长差异显著;DBP处理对胚根长起促进作用,对苗鲜重表现出DBP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规律;DBP处理的辣椒种子的发芽率与苗鲜重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发芽指数与胚芽长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苗鲜重与其余各指标之间都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胚根长与发芽率、发芽指数和胚芽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种子》2018,(10)
为探讨聚乙二醇(PEG)浸种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以益都红和北京红2个品种辣椒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培养皿滤纸发芽法,研究了不同浓度PEG浸种对辣椒种子萌发、发芽种子胚根生长、下胚轴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25%的PEG浸种提高了2个品种辣椒的发芽势,以25%PEG浸种效果最好,但对发芽率影响不大。2个品种辣椒的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增加,以PEG浓度为25%效果较好。2个品种辣椒的胚根长和下胚轴长随着PEG浓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以PEG浓度为15%~25%效果较好。益都红辣椒发芽种子的鲜重在PEG浓度为15%时增幅最大,北京红的鲜重在PEG为25%时增幅最大,2个品种辣椒的干重均在PEG浓度为25%时增幅最大,说明一定浓度的PEG浸种能促进辣椒种子萌发及芽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用不同浓度氯化汞溶液培养辣椒种子,研究辣椒种子萌发对环境汞污染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辣椒种子萌发过程对环境汞胁迫敏感,其敏感度顺序为胚轴伸长〉胚根伸长〉种子萌发率。当环境汞浓度为0.5μmol/L时,胚根伸长抑制率为10.1%,略低于胚轴伸长抑制率;随着环境汞浓度的增加,胚根伸长抑制率比胚轴伸长抑制率上升得快,汞浓度为50μmol/L时达到50.96%,而胚轴伸长抑制率只有38.5%。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盐分(0、50、100、150、200 mmol/L)、温度(18、30、42℃)及其二者互作对甜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下,随着盐浓度的增加,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量(侧根数、茎粗和根长)均有下降的趋势.30℃下,NaCl溶液对种子萌发抑制最小,浓度达到200 mmol/L时,仍有58%的种子萌发,18℃下,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大,NaCl溶液浓度为150 mmol/L时,种子萌发被完全抑制;在同一NaCl溶液浓度下,甜瓜幼苗生长量表现为30C>42℃>18℃.盐分、温度及其二者互作对甜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一定的影响.低温比高温与盐分胁迫互作对甜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明显,甜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盐分的响应依赖于温度的变化,抑制作用表现为:18℃>42℃> 30℃.  相似文献   

11.
氨基寡糖素田间防治辣椒疫病及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氨基寡糖素田间防治辣椒疫病和体外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i)的抑菌作用,为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依据。田间喷雾使用氨基寡糖素对辣椒疫病有一定的防效,40mg/L氨基寡糖素对辣椒疫病的防效高达73.2%。采用生长速率法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上研究了氨基寡糖素体外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寡糖素可以抑制辣椒疫霉的菌丝生长,有效中浓度EC50为100mg/L。在无菌水中氨基寡糖素可以抑制辣椒疫霉新生菌丝上孢子囊的形成以及静止孢的萌发,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64mg/L和41.84mg/L。  相似文献   

12.
水杨酸诱导辣椒抗疫病生化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对水杨酸(SA)处理及其挑战接种辣椒疫霉菌的4个抗性不同的辣椒品系体内木质素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SA诱导的供试品系与未经诱导的相同品系相比,木质素含量增高,PPO、POD、PAL活性增强,其中木质素的含量与抗病性呈显著正相关;挑战接种后两者相比,SA处理的供试材料的木质素含量和PPO、POD、PAL活性的增强幅度更大,其中抗、耐病品系的增加早且增加幅度高于感病、高感品系。值得注意的是,经SA诱导的各供试品系接种后木质素含量与抗病性也呈显著相关。木质素含量与相关酶活性的上述变化趋势与SA对各品系的诱抗效果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对辣椒疫病菌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生防菌株,达到控制辣椒疫病的目的,从辣椒种植区土壤中分离大量微生物,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辣椒疫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生防菌株XD6,通过常规方法和16SrDNA确定其分类地位,并测定相关酶活性变化。试验分离得到的XD6菌株,平板对峙试验防治效果高达80%~100%,初步鉴定为多粘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酶活测定显示,生防菌株XD6的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都存在显著变化,且接种XD6菌株的辣椒植株PAL活性、PPO活性、POD活性均明显升高。菌株XD6对辣椒疫病具有较高防效,其生防因子可作用于辣椒疫病菌细胞壁,并诱导辣椒自身防御酶系的增强,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4.
疫病病菌侵染后辣椒幼苗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痰霉菌侵染后辣椒幼苗叶片和根茎组织中PPO、POD和PAL活性发生变化。试验表明:除感病品种根茎部固有的POD活性较高以外,抗(耐)病辣椒品种幼苗叶片的PPO、POD和PAL及根茎部PPO和PAL活性高于感病品种。痰霉菌侵染后,仅根茎部PPO活性略有下降,各辣椒品种幼苗叶片和根茎组织PPO、POD和PAL均在接种后一度显著高于对照。抗(耐)病辣椒品种幼苗根茎部PAL活性接种4d升幅大且早,抗(耐)病品种体内固有的PP0、PCD和PAL活性高,在辣椒抗疫霉菌反应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辣椒疫霉菌ITS及β-tubulin的扩增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湖南省不同地区辣椒疫霉的系统发育关系与遗传多样性,从湖南芷江、宁乡等地采集辣椒疫病病株,经过分离和离体叶片接种,得到2株对辣椒叶片有强致病性的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菌株。利用PCR技术对所分离的2个菌株进行ITS以及β-tubulin扩增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国内外报道的相关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离体叶片接种法能够对辣椒疫霉菌有一个初步的鉴定,PCR扩增的ITS序列长度为770 bp左右,β-tubulin序列长度为780 bp左右,ITS序列以及β-tubulin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湖南省内辣椒疫霉的亲缘性比较近,与国外的亲缘性比较远,说明了不同地区疫霉菌株的亲缘性与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The study of the genetics of resistance in pepper to the oomycete pathogen Phytophthora capsici has been complicated due to a lack of use of a common set of pathogen isolates and host genotypes. We have developed a differential series for this system using eleven pepper genotypes and thirty-four isolates of the pathogen from California, New Mexico, North Carolina, and Turkey. Through differential patterns of virulence of the isolates on the hosts, we identified fourteen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races of P. capsici. There appears to be no restriction of races to particular geographical locations. Isolate mating types were also determined, and both mating types were found in one field in California.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hysiological races and existence of both mating types in the field to pepper growers and breeder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抗性的辣椒对疫霉菌侵染反应中的抗性表现及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辣椒对疫病的抗性表现为抗病菌扩展,β-1,3-葡聚糖酶对抗病菌在植物体内扩展起到积极作用,抗、感品种在接种疫霉菌后,β-1,3-葡聚糖酶活性均显著增加,抗、感品种增强的速度和数量差异很大。几丁质酶活性虽有所增加,抗、感品种差异不大,其在抗疫病扩展上的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18.
对从砂地柏中分离得到的四个化合物鬼臼毒素、脱氧鬼臼毒素、4-表松香醛和7,13-松香二烯-3-酮的杀虫、抑菌及除草活性进行了初步测试。结果表明,4-表松香醛和7,13-松香二烯-3-酮对粘虫、小菜蛾及菜青虫等具有较强的拒食活性及一定的毒杀作用;鬼臼毒素和脱氧鬼臼毒素对辣椒疫霉、番茄灰霉及油菜菌核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除草活性研究表明鬼臼毒素对反枝苋、野燕麦根的抑制效果较强,脱氧鬼臼毒素对反枝苋、野燕麦及婆婆纳根的抑制效果较强,其抑制率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9.
辣椒抗疫病遗传与育种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国内外辣椒疫病的抗性机制、抗性遗传、抗病育种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需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旨在通过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筛选高抗疫病的甜瓜材料,为甜瓜抗病育种以及抗疫病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灌根接种法,向植株根茎部土壤注入浓度为1×106个/mL的游动孢子悬浮液,对收集到的166份甜瓜材料进行了抗性鉴定,这些材料中有薄皮类型甜瓜41份,厚皮类型甜瓜104份,野生材料15份,近缘种6份。最终筛选到4份免疫材料,25份高抗材料。在供试的厚皮类型甜瓜中有66%的材料抗性水平在中抗及以上,而薄皮类型中有98%的抗性水平是感病或高感。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厚皮类型甜瓜对疫病的抗性要显著高于薄皮类型甜瓜。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果实性状进行调查,发现在免疫和高抗材料中有14份单瓜重达到1 kg以上,有8份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0%以上。这些兼具高抗、高产和高可溶性固形物的材料,可用于抗病基因的定位、克隆等遗传学研究,也可作为育种亲本将抗病基因转移到农艺性状优良但抗性差的甜瓜品种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