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省稻种资源品种对我国3个主要水稻病害(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的抗性评定经1978~1987年的研究,已基本完成,现将一些主要抗病摘录见表,供参考,摘录原则:抗稻瘟病要有苗瘟、叶瘟、穗颈瘟等3项  相似文献   

2.
<正>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与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并称为水稻三大病害,近些年来在黑龙江省发生越来越普遍。黑龙江省植保站测报科王春荣科长介绍说,该省水稻种植品种以优质高产品种为主,对纹枯病抗性普遍较差。  相似文献   

3.
主要杂交稻亲本和抗白叶枯病基因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测定不同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谱,有助于抗病品种的直接利用和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基因工程培育抗病品种.本研究利用10个来源于菲律宾的白叶枯菌株对我国目前大面积栽培的16个杂交稻骨干亲本品种、4个明确携有抗白叶枯病基凶的材料和高感白叶枯病材料IR24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16个杂交稻亲本中对10个菌株全感的品种有7个,抗1个菌株的品种有6个,抗2个菌株的品种2个和抗3个菌株的品种1个.所有16个杂交稻亲本都不能达到蜀恢52721(Xa21)、明恢6323(Xa23)、IRBB3(Xa3)的抗病水平,说明它们不携有这3个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从抗病的广谱性与强度评价,4个抗病基因的抗病效果强弱依次为Xa23、Xa21、Xa3、Xa4;10个白叶枯菌株的致病力强弱顺序为:P6>P7>P2>P8>P3>P1>P10>P4>P5>P9;筛选出适合抗性基因Xa3、Xa4的鉴别菌株P1,Xa21、Xa23的鉴别菌株P6.  相似文献   

4.
农杆菌介导的牡丹江8号高效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粳稻品种牡丹江8号具有繁殖周期短、对多个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生理小种感病或高度感病的优点,因此,是水稻抗白叶枯病和抗稻瘟病基因克隆研究中候选基因功能验证的一个理想受体.本试验通过对农杆菌侵染参数的优化,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牡丹江8号高效转基因操作体系.在3次重复试验中,该转基因操作体系抗性愈伤转化率分别为67.5%、 7  相似文献   

5.
稻白叶枯病(bacterial blight,BB)是威胁中国水稻生产的最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在田间观察材料时发现普通野生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45高感白叶枯病,于是利用6个不同的白叶枯菌株对CSSL45及其受体亲本9311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对不同菌株表现出明显的抗感病差异。随后利用GX0312菌株对9311/CSSL45的194个F2分离单株进行接种鉴定,遗传分析表明:籼稻品种9311的抗性由一个显性的抗白叶枯基因控制。最后进一步利用分子标记对472株感白叶枯病的单株进行重组单株检测,最终将Xa41(t)定位在水稻第11号染色体的SSR标记RM27320和RM27335之间,物理距离约为220 kb。本研究定位的Xa41(t)可能与此前报道的4个抗性基因Xa3/Xa26、Xa4和Xa40是互为等位基因。因此,合理利用Xa41(t)基因与其他不同抗性基因进行聚合,对广西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病害之一.前期鉴定发掘的水稻资源材料Y238对白叶枯病具有广谱抗性,其衍生的以IR24为遗传背景的基因导入系CBB30I保持了广谱抗性.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构建CBB30I与感病品种IR24间的差异表达cD-NA文库,RT-PCR分析抗病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经反向Northern blot杂交检测、测序和GenBank中BLAST比对,结果共获得29个独立的差异表达cD-NA克隆,其中有3个功能未知基因.半定量RT-PCR进一步验证了抗感病品种间抗性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根据MIPS(Munich Information Center for Protein Sequences)功能分类系统推测,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了CBB30I对病原菌的防卫反应、信号传导和蛋白合成与修饰等一些重要的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病害之一。前期鉴定发掘的水稻资源材料Y238对白叶枯病具有广谱抗性,其衍生的以IR24为遗传背景的基因导入系CBB30Ⅰ保持了广谱抗性。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构建CBB30Ⅰ与感病品种IR24间的差异表达cD-NA文库,RT-PCR分析抗病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经反向Northern blot杂交检测、测序和GenBank中BLAST比对,结果共获得29个独立的差异表达cD-NA克隆,其中有3个功能未知基因。半定量RT-PCR进一步验证了抗感病品种间抗性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根据MIPS(Munich Information Center forProtein Sequences)功能分类系统推测,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了CBB30Ⅰ对病原菌的防卫反应、信号传导和蛋白合成与修饰等一些重要的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旨在明确2017-2020年安徽省参试水稻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情况.用人工喷雾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测得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用剪叶接菌方法测得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 表明:659个水稻品种中,48.10%表现为中感稻瘟病,其次为中抗、感、高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仅占1.06%,没有高抗品种.51.59%表...  相似文献   

9.
白丝占是利用含有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隐性基因xa5兼抗稻瘟病的品种白香占作父本,与广东省优质丰产地方品系番丰丝苗作母本杂交配组,选育而成的感温型常规稻品种。该品种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兼抗稻瘟病,晚造全生育期、产量与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粤晶丝苗2号相当,米质达到省标优质3级,耐寒性中。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特别适合珠江口以西,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主要发病稻作区江门、阳江、茂名和湛江雷州半岛及广西沿海水稻白叶枯病Ⅴ型菌发病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206份江西东乡野生稻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东乡野生稻抗稻瘟病性差,但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较好,对两病的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68);抗三种病害的材料有5份。  相似文献   

11.
花药培养快速培育聚合抗3种水稻病害基因的新种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育抗水稻白叶枯病、稻瘟病、条纹叶枯病3种病害的品种,保证水稻的稳产高产,利用花药培养与常规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相结合,进行聚合抗3种病害的新种质研究。结果表明,用含有抗白叶枯病Xa23基因的BG152和含有抗稻瘟病Pi-1基因的R118分别与含抗条纹叶枯病Stvb-i基因的花育409进行有性杂交,共获得聚合双抗抗病基因的F0种子分别为180,105粒;鉴别真杂种后彼此再杂交,获得复交F0种子1 398粒。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筛选出聚合抗3种病基因的杂合型单株52株,从中选择田间无病害的进行花药培养,经H0自然加倍,获得双倍体花培植株378株。经PCR检测,筛选出聚合3种抗病基因的花培H1株系14个;对其H2植株进行重复PCR与抗病鉴定,获得聚合3种抗病基因的花培材料所含的抗病基因能稳定遗传,抗病性鉴定有10份均表现为抗(R),且高效表达抗病。最后对水稻花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属寒地稻作区,以往病害发生与危害较轻.近年,因种种原因,病害种类增多、危害加重,1999年稻瘟病、纹枯病严重发生.为了稳产,要强调多抗性育种.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998~1999年在所内田间试验地设病圃,进行抗稻瘟病、纹枯病、恶苗病、胡麻斑病、小球菌核病、粒黑粉病、叶鞘腐败病、青枯病、立枯病等9种病害的抗病性鉴定.两年共鉴定434份(次),包括生产主栽品种、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该所异地鉴定、产量鉴定、预试圃等新品系、外引品种,以及该所保存的品种资源中的抗病材料.  相似文献   

13.
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和三化螟是海南水稻生产主要病虫害,为选育多抗水稻品种,本研究对特种稻新品种"海丰黑糯2号"进行田间喷雾及接种鉴定,并应用分子标记检测和分析抗病虫基因。结果显示海丰黑糯2号中抗白叶枯病和三化螟,分子标记检测聚合了稻瘟病Pi1和白叶枯Xa23、稻飞虱Bph14和Bph15等多个抗性基因。研究探索了应用分子标记和田间鉴定两种方法选育抗病虫品种,拟为水稻抗病虫育种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成太辉 《中国种业》2017,(12):63-64
白丝占是利用含有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隐性基因xa5兼抗稻瘟病的品种白香占做父本,与我省优质丰产地方品系番丰丝苗做母本杂交配组,选育而成的感温型常规稻品种。该品种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兼抗稻瘟病,晚造全生育期、产量与区试对照品种粤晶丝苗2号相当,米质达到省标优质3级,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特别适合我省珠江口以西,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主要发病稻作区江门、阳江、茂名和湛江雷州半岛沿海水稻白叶枯病Ⅴ型菌发病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分子标记辅助培育双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杂交稻恢复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研究利用常规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来自C750的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稻瘟病基因pi9聚合到感病杂交稻恢复系闽恢3139中.最后在回交后代中获得了4个双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改良系ZR21-sk1、ZR21-sk2、ZR21-sk3和ZR21-sk4,且其遗传背景恢复率达96%以上.用来自福建省具有代表性的24个稻瘟病菌株和白叶枯病广致病型菌系P6对改良株系进行人工接菌鉴定,结果表明,聚合了Xa23和pi9基因的改良系同时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且抗性与抗谱与供体亲本C750相似.农艺性状分析显示,改良株系所配组合基本保持闽恢3139的农艺性状和配合力,可直接应用于生产或作抗性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16.
2006—2007年对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60份及国内育成50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白叶枯病及稻瘟病抗性、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110份水稻种质资源高抗至中抗白叶枯病23份,占供试材料20.91%;抗稻瘟病18份,占16.36%。经鉴定评价筛选出7份同时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双抗性材料,且它们的主要农艺性状有很大差异,表明这些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选育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组合)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聚合育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白叶枯病是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利用聚合多个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是控制该病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携带Xa4、xa5、xa13、Xa214个抗白叶枯病基因的IRBB60与8个水稻新品系,组配8个杂交组合.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从F2和F3群体中共获得216个携带4个抗白叶枯病基因的纯合体。用华南地区的5个白叶枯病病原菌小种进行田间接种的试验表明,4个抗性基因聚合系的抗性水平高于只带1个抗性基因的近等基因系。这些聚合系可用作华南地区高抗白叶枯病水稻品种育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8.
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轮回选择和田间鉴定的方法, 将三黄占2号的抗稻瘟病基因Pi-GD-1(t)和Pi-GD-2(t)(分别简称G1和G2)、CBB23中的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 (简称X)和IR65482-7-216-1-2-B(简称IR65482)的抗褐飞虱基因Bph18(t) (简称B)导入温恢845、温恢117和温恢143等3个中籼恢复系,获得了8个兼抗稻瘟病和褐飞虱聚合系,温恢845-G1-G2-B-4、温恢845-G1-G2-B-5、温恢117-G1-G2-X-B-3、温恢143-G1-G2-B-3、温恢143-G2-X-B-9、温恢143-G2-X-B-10、温恢143-G1-G2-B-11和温恢143-G1-G2-B-37。这些聚合系及其与不育系五丰A的测交种,对稻瘟病和褐飞虱的抗性水平接近或略低于稻瘟病抗性亲本三黄占2号和稻飞虱抗性亲本IR65482。部分改良恢复系如温恢117-G1-G2-X-B-3、温恢143-G2-X-B-9和温恢143-G2-X-B-10及其测交种对白叶枯病表现为抗病或中抗。改良恢复系及其测交种在正常条件下的农艺性状与原始恢复系及其测交种相仿或更优,具有生产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Xa23在不同恢复系背景下抗性表达完全,而Pi-GD-1(t)、Pi-GD-2(t)和Bph18(t)对稻瘟病和褐飞虱抗性的改良效果与恢复系的遗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9.
水稻抗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目前水稻的病害愈加严重,而目前水稻抗性品种不多。本综述回顾了多种水稻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实现水稻抗病的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主要涉及水稻病毒病,如黄斑驳病毒病、东格鲁病毒病、矮缩病毒病的抗性,细菌性病害,白叶枯病、条斑病、立枯病的抗性,真菌性病害,如稻瘟病、纹枯病抗性,及稻胡麻叶枯病抗性。  相似文献   

20.
《种子世界》2014,(1):51-52
<正>水稻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01品种名称:株两优35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株1S×中早35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3.5d,比对照株两优819长1.7d。株高89.0cm,穗长18.5cm,有效穗数330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11.9粒,结实率82.6%,千粒重26.1g。抗瘟病综合指数3.4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7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褐稻虱和白背飞虱。产量表现:2012年参加早籼早中熟组生产试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