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对2010年12月中旬汉中地区出现的霜冻天气和强降温过程,从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冷空气、ECMWF-850 hPa温度格点差、风云2D云图、本站气象要素进行分析,找出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沈阳市百年最大降雪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3月4日-5日暴雪过程为沈阳地区有观测资料百年以来最大一次暴雪天气过程。为了研究此次天气的特点,以便于对以后此类天气做出更好的预报,作者在本文中对该次天气过程做了多方面的分析。因为此次天气过程为沈阳市百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雪过程,包括暴雪、寒潮和大风三大主要特点,所以对此次过程做一深入的研究对于以后的气象工作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分析表明本次过程为高空南北槽合并、低空切变发展为低涡、地面南来气旋和极地冷空气的共同配合作用形成。通过水汽条件、动力因素和k指数等多方面物理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寒潮和大风主要成因为①500hPa强冷空气堆积、700hPa垂直运动、850hPa的低涡和地面南来气旋,高低空以及地面的配合相当完美。②前期暖湿空气的堆积和地面江淮气旋带来的暖湿空气,高空强冷平流。暖湿和冷干空气的交汇是暴雪产生的必要条件。③垂直运动是降水产生的动力因数,垂直运动和地面气旋系统的移动路径和降雪区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周永生 《现代农业科技》2009,(19):289-291,294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冻雨灾害性天气,江西吉安也是这次低温雨雪冻雨影响的重灾区。为了探索此次吉安低温雨雪冻雨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成因,利用2008年1月1日至2月10日各层(地面、850hPa、700hPa、500hPa、300hPa等)天气图资料、有关气象要素场和吉安市边界层内局地气象资料,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这次低温雨雪冻雨灾害性天气的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吉安低温雨雪冻雨灾害性天气与高空南支环流长波调整有关,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跃对高空南支环流长波调整起到关键作用;中、低层水汽丰富,为吉安低温雨雪冻雨灾害性天气提供了重要水汽条件;贝加尔湖以西地区强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是吉安低温雨雪冻雨灾害性天气形成的主因。吉安边界层内局地气象条件:气温低、相对湿度大、风速小并且维持时间长.是吉安冻雨形成并维持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农业低温灾害的特点,从气象分析与农业灾情调查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2013年12月中旬昆明地区的严重低温灾害事件。结果表明,此次低温天气过程低温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广,是伴随降水、雪灾、强辐射降温、霜冻和冰冻多因素综合影响的"湿冷型"低温灾害,它和1999年12月发生的"干冷型"严重低温霜冻是最近39 a来危害昆明市农业最大的2次冬春季极端低温事件;这意味着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低纬高原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频率和危害加大。分析显示了不同发育期的蚕豆遭受的3个冷冻害等级与低温强度的对应关系,低温霜冻对花期蚕豆危害大(主要造成空秕荚率大增和株籽粒数大减)并导致减产,对分蘖后期至拔节初期小麦危害相对较小;作物遭受的冷冻害程度与降温程度和低温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关系;高湿度、积雪、和较长时间的冰冻可加重低温天气对农作物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和模式资料,对2010年4月7~9日发生在青海大部地区的一次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天气过程是由锋区、急流南压形成的一次大风天气过程。2)此次天气过程中高空西风急流强盛并明显南压;等高线比较密集,高空位势梯度大;白天温度递减率接近干绝热线,白天增温迅速,日变温大,有利于增加层结不稳定;500hPa锋生明显。3)青海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南部地区由于海拔高,高空风的动量下传比北部明显,地形作用也是此次天气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1999年 12月中旬至下旬 ,徐闻县遭受了自 195 7年以来最严重的强寒潮低温霜冻灾害 ,特别是 2 4日凌晨出现了徐闻历史上罕见低温霜冻天气 ,据徐闻气象站观测 ,2 4日凌晨 ,徐闻站最低气温 3.5℃ ,地面最低温度- 1.4℃ ;南华站最低气温 - 0 .7℃ ,地面最低温度 - 1.8℃ ;友好站最低气温 1.7℃ ,地面最低温度 - 2 .0℃。这次寒潮灾害之严重 ,实为历史罕见。据调查统计 ,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约 33万亩 ,合计经济损失 8.95亿元。现将果树、花卉灾害损失情况汇报如下 :  根据我们下乡调查了解这次低温霜冻情况及各乡镇上报的数字 ,综合分析我县灾…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及物理量场资料,应用天气动力诊断分析方法,对2013年4月4~6日商洛市一次晓霜冻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晚霜冻是在前期降水及气候偏暖的背景下发生的,由高空冷平流和夜间晴空辐射降温形成的混合型霜冻;前期500 hPa暖脊发展明显,地面升温迅速,后期大槽冷锋东移南下,冷空气暴发;强盛的冷平流和地面暖倒槽,为降温提供了有利的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8.
海东地区一次冰雹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8月7日海东地区出现了冰雹天气,最大冰雹的直径是6 mm,对海东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利用高空、地面、物理量等资料对此次冰雹天气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西北气流、低层冷温槽、地面辐合线等是造成此次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对2018年12月底贵州省持续性低温雨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横槽、高原槽和南支槽,700hPa西南急流以及 850hPa东北风为此次雨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地面上强大的蒙古冷高压使贵州地面长时间维持低温状态。强盛的西南急流使贵阳探空站逆温层顶温度在此次过程中一直维持在0℃以上,但逆温层之下的冷空气强度很强,同时逆温层高度抬高,两者共同作用为降雪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对2018年12月底贵州省持续性低温雨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横槽、高原槽和南支槽,700 hPa西南急流以及850 hPa东北风为此次雨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地面上强大的蒙古冷高压使贵州地面长时间维持低温状态。强盛的西南急流使贵阳探空站逆温层顶温度在此次过程中一直维持在0℃以上,但逆温层之下的冷空气强度很大,同时逆温层高度抬高,两者共同作用为降雪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的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对2018年3月16—18日出现在山西省北部的1次局部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雪发生在500hPa高空槽、低涡切变线、700hPa低空西南急流和地面倒槽共同作用的天气系统下; 700hPa西南急流为此次暴雪天气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并带来了必要的动力条件;地面气压场上日本高压后部的偏东干冷空气在山西形成了冷垫,有利于暖而湿的偏南气流沿冷垫爬升,大范围的增强了上升运动;通过分析发现,正涡度区和正涡度平流中心相配合对强降雪的落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金少华  周泓  艾永智  蔡爱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55-16658
[目的]研究玉溪市低温冷害成因和天气环流特征。[方法]分析了玉溪市发生低温冷害的成因,介绍玉溪市低温冷害类型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并分析总结了冷空气影响路径和发生低温冷害天气的典型环流特征。[结果]玉溪市低温冷害是由于其地形地势的影响和气候成因造成的,低温冷害包括霜冻、春季低温、秋季低温3种类型;玉溪市冷空气的影响路径有东北、北方、西北和偏东4条路径。降雪天气的环流特征主要是南支槽、强冷空气型和冷锋切变型;高空冷平流与低层冷高压控制下长时间夜间晴空辐射、冷却、降温是重霜冻形成的主要环流特征;8月低温的环流背景就是有利于较强冷空气在盛夏入侵玉溪市的高空环流,影响玉溪市的环流主要为北冷槽南低压型。[结论]该研究为天气预报和相关专业科技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次特强霜冻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振荣  郭良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05-20207
以≤-2.0℃地面最低温度作为霜冻指标,利用河西走廊中西部10个气象观测站点的实时观测资料和相应的数值预报资料,采用现代天气诊断方法,对2004年5月3~4日特强霜冻天气过程进行了探讨分析。针对霜冻天气发生发展的特点,在剖析环流背景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500 hPa的v风场及其廓线;总能量的平流变化等物理量。结果表明,北风带的东移南扩是造成此次大范围霜冻天气的关键因子,总能量的持续偏低使得强霜冻的持续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月10日郸城县发生大雾天气过程,该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着重从天气形势、物理量等角度针对此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均压场与弱冷空气频繁活动、500hPa高空环流平直、700~850hPa中低层受到高压脊前较弱的偏北气流的控制,共同主导了此次大雾天气的形成;在上空中高层弱下沉运动及近地层弱上升运动的共同影响与作用下,导致大雾天气过程得以持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风天气是奈曼旗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夏末秋初虽然出现频率低但致灾最严重。2019年8月26日15:00—16:00奈曼旗大沁他拉、土城子、固日班花苏木等3个乡镇出现大风灾害,造成经济损失3 850.275万元,受灾总面积为3 861.28 hm~2,受灾人口24 727人。利用Micaps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地面观测资料等对2019年8月26日奈曼旗大风天气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压槽和地面冷锋过境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因素;奈曼地区前期干暖气候为大风天气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地面冷锋前强烈抬升和锋后强烈下沉作用明显,加剧了大风天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褚晓菊  陈英  张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45-7247
通过分析2013年4月5~6日陇南市发生的一次重危害霜冻天气过程,总结了此次霜冻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此次霜冻天气订正了原有的霜冻天气预报指标,尝试寻找新的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前期温度异常偏高状态为此次强降温霜冻天气的发生积累了能量;咸海里海暖高压中心的形成为新地岛附近冷空气的南下以及原有低槽冷空气的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此次过程前期的降水天气不利于霜冻的形成,但由于冷空气强,加上降水过后天气转晴,辐射降温加强,强霜冻是平流降温与辐射降温综合影响的结果。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形势场的预报对此次霜冻天气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汉中市2009年8月16—22日连阴雨、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2009年8月15—22日各层(500hPa、700hPa、850hPa)天气图资料及有关物理量资料,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汉中市2009年8月16—22日的连阴雨、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副高、高空冷涡、低涡、切变和700hPa低空急流,700hPa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物理量场对降水,尤其是对大降水落区及量级的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天福  刘鹏  袁辉 《农技服务》2011,28(3):368-370
采用对常规观测、大气环流形势特征(500hPa高度场、700hPa风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物理量场(用NECP的omega和RelativeHumidity资料作垂直剖面分析)、实时探空资料等,重点围绕大气环流形势特征和物理量场对贵州省中西部6.28特大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高空槽和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低涡的长时间维持并且地面从27日20时到28日20时一直有明显的辐合区维持,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天气背景。由于地面辐合线与中低层切变线触发了大量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贵州省的西南部出现强降水天气。由于辐合区较强,因此中低层辐合线及地面冷锋在贵州省境内移动缓慢,造成长时间强降水而形成了暴雨天气过程。②贵州省中西部从地面到高空为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强降水提供了动力务件。③贵州省中西部从地面到高空为高湿区,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④在700hPa、850 hPa有东西风向辐合,风速很小,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维持发展。综上因素是造成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4月18-19日华南地区出现的一次连续性暖区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主要是受气旋性环流切变、西南低空急流影响而形成的暖区对流性强降水天气过程。500hPa副高呈带状分布,强度偏弱,位置偏南,气旋性环流自西向东影响了江南地区;华南地区地面呈东高西低的形势,广东始终处在地面低压前部偏南风的控制下;850hPa和700hPa受西南低空急流的影响,配合以风速或切变形成的低层辐合,高空200hPa对应强的辐散流场;华南至江南一带南低北高的地势,对地面偏南风或西南风起到了很好的抬升作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这次连续性暖区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为减少春季低温连阴雨天气对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的危害,提前采取效应防护措施,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陇南市1980—2010年气候评价资料,对2015年3月31日至4月6日春季连阴雨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具有降水时间长、累计降水量大特点,500hPa上阻塞形势建立与崩溃,乌拉尔山高压脊发展及横槽转竖偏北风带下强冷空气是主要成因之一,500hPa高原槽、700hPa上低涡切变线持续也是重要因素,而地面上冷锋和冷高压前冷空气与四川盆地热低压长时间对峙是此次春季连阴雨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另外低层持续良好的水汽条件及水汽输送通道和长时间维持的上升运动保证了连阴雨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