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固结试验的基础上,研究超固结比对次固结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超固结比的增大,次固结系数变小。  相似文献   

2.
通过压缩固结试验,研究应力水平对北方湿地软土压缩性的影响,得出了齐齐哈尔湿地软土的 曲线、压缩系数、压缩模量、主固结系数、次固结系数等主要压缩指标随固结压力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的加载比对 曲线、主固结系数和次固结系数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公路湿地软土地基在路堤填土分级加载情况下固结沉降计算提供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扬州市区几个工程地基的土工试验,发现了扬州市区Q_3下蜀组粘性土具有超固结土的特性;分析了这种超固结粘性土在三轴剪切试验中孔隙水应力、应力应变关系的变化规律以及超固结特性对强度指标取值的影响;提出了在三轴剪切试验中确定超固结土强度破坏点的方法和土体强度指标取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扬州市区几个工程地基的土工试验,发现扬州市Q3下蜀组粘性土具有超固结土的特性;分析了这种超固结粘性土在三轴剪切试验中孔隙水应力,应力应变关系的变化规律以及超固结特性对强度指标取值的影响;提出了三轴剪切试验中确定超固结土强度破坏点的方法和土体强度指标取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CFG桩材质与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将其固结过程分为初期与后期2个阶段,并分别按碎石桩、水泥土桩进行了固结分析,由此提出了CFG桩复合地基的固结度统一计算公式.结合某工程实例的实测沉降数据进行了固结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FG桩复合地基的固结特性介于碎石桩和水泥土桩两者之间,固结过程基本与沉降同步,且桩周土的竖向固结是引起CFG桩复合地基沉降的主要因素,而桩周土的径向固结作用一般可忽略.  相似文献   

6.
水库坝基固结灌浆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在灌浆过程中,基岩局部上抬使混凝土盖重产生裂缝,主要原因为大坝基岩局部存在多组缓倾角裂隙的地质缺陷和3孔同时灌浆,注入量较大和超设计压力所致。  相似文献   

7.
从坝肩裹头上对下部进行固结灌浆,通过固结灌浆,提高坝体高程以下倾倒体岩石的完整性和防渗性能,同时对防渗墙进行加固,封堵渗漏通道。  相似文献   

8.
根据长江口地区沉积物的沉积特点,分析了地基渗透固结特性,指出了室内固结试验和室内渗透试验结果数值显著偏低。基于地基固结理论,提出了考虑地基加固区下卧层修正的沉降资料反演固结系数的计算方法。反演分析成果表明,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的固结系数相对室内试验固结系数高出1~2个数量级。采用孔隙特征预测土的渗透系数的方法,成功预测了长江口北岸天然沉积土的渗透系数,得到预测渗透系数高出室内试验渗透系数1个数量级以上。固结系数反演分析与渗透系数预测成果应用于地基固结沉降分析,并与实测沉降进行比较,相互间偏差很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设计的一系列单向固结试验,分析了荷载、排水条件等因素对非饱和重塑土固结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荷载的增加,土样固结所需要的时间增加;相同荷载下,不能排水的土样固结变形明显小于可以自由排水的土样。土样质量达到稳定的时间要长于土样固结的时间,一定阶段后,土样水分已经很少,土壤基质吸力不再起主导作用,水分的散失不再影响土壤的固结变形,土壤的形变已经达到稳定。不同荷载下土样的相对质量都稳定在约1.041左右,土样质量的最终稳定值并不是取决于所加的荷载,而是由土样内部的性质决定的。不同荷载下非饱和土样的饱和度值都稳定在约18.86%左右。非饱和土样孔隙水的散失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而受荷载的影响较小。本试验为研究非饱和重塑土固结稳定影响因素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平  吴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857-12859
计算饱和土层的渗透固结变形,通常采用太沙基的一维固结理论,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利用承压水渗透理论同样能建立饱和土层一维渗透固结微分方程,并使用有限差分法求解该微分方程,结果表明,其结果与太沙基的一维固结理论是一致的;将地下水非稳定流理论应用于饱和土层的渗透固结变形中可以方便地使用目前较为成熟的Modflow软件求解。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整理是保证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针对城市和农村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对策 :①集约化利用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率 ;②把土地整理的质量放在第 1位 ,把土地整理放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中 ;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土地整理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组合特征的黑龙江省村庄用地整理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庄用地整理分区研究是村庄土地整治和科学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对指导村庄用地合理有序整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域,从规模、结构、形态三个维度构建村庄用地组合特征,运用指数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测算76个县(市)平均规模、结构信息熵、平均形状指数,叠加分析确定村庄用地组合类型与整理适宜性,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村庄用地整理潜力与分区。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村庄用地规模、结构、形态特征差异显著。平均规模普遍较大,整体规模西高东低;仅油煤工矿区与农林区结构较丰富,其他地区普遍单一;分布形态与地形联系紧密,平原区较山地丘陵区更为规整。2) 12种村庄用地规模-结构-形态组合特征,以大规模-较单一-较规整、中规模-较丰富-较规整、大规模-较丰富-较规整三类为主,占比高达57.24%;3)依据用地适宜性与整理潜力,全省村庄用地划分为四个整理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整理区以及优化调整区。提出了规模、结构、形态特征导向下的省域村庄用地区域差别化的整理策略,从而实现乡村地域要素集聚、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可为推进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邬雪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5057-5057,5066
基于Google Earth地图数据,采用C#语言进行二次开发提取高程数据信息,应用于农村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为充分、合理和高效进行农村土地整理提供了技术保障,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于晓梅  高军  李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881-4883,4900
建立了大庆五湖地区土地综合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涵盖了资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4个准则层,下设15个二级指标。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专家打分法计算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采用问卷调查法确定15个二级指标的隶属度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模糊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庆五湖地区土地整理在资源、经济、生态和社会方面的综合效益得分73.74,处于中等水平状态。为了提高大庆五湖地区土地整理二期工程的综合效益,提出了建立统一的技术规范、制定出相应的补偿方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融资机制以及提高公众参与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安排宅基地整治时序,有序推进宅基地整治,实现乡村振兴用地空间优化,以商丘市睢阳区为例,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整治阻力评价,并根据权属调查数据进行潜力测算,结合各行政村的整治阻力与整治潜力分异,形成整治时序优先级。结果表明:受基础设施和房屋破旧率等因素影响,行政村单元间整治阻力分异明显,强、中、弱阻力级分别含有38、101、158个行政村。研究区理论整治潜力(面积)23.22 km2,“浅现实”整治潜力可以实现4.33~5.55 km2,“深现实”整治潜力可以实现19.36km2。结合整治阻力和整治潜力,得到最优先、次优先、末优先三级整治时序,其分别含有98、161、38个行政村,形成以“时序优先级、对象、违占面积、违占时间”四维差异计价违占使用费倒逼宅基地退出的整治模式,按时序有序推进宅基地整治。本研究综合考虑阻力和潜力分异而形成的整治时序安排对于宅基地整治方案的制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宁夏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空间布局、农业区划和耕作制度特点以及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划分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一级类型区3个,二级类型区7个.根据工程组合特征要素,归纳出7种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通过对宁夏土地开发类型区与工程模式的研究,以其为宁夏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明乐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8):190-193
近些年来,土地整治在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促进耕地生产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土地整治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相关学者对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之间的研究日益增多。笔者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指出现有研究成果不足并提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研究采用文献综合法和总结归纳法,结果表明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评价方面,应加强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变化规律研究,并进一步量化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强夯法加固软土地基的工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某机场软土地基的工程地质情况,分析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试验结果,从而合理地选取各个强夯参数,提出大面积强夯施工方案,并就强夯法在软基处理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理研究概述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从国内外土地整理研究现状出发,阐述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和内涵,回顾了土地整理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土地整理模式、规划设计、效益分析以及公众参与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科学认识土地整理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