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双季杂交稻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施肥水平与杂交水稻产量的关系,以及不同生育阶段养分吸收量,据此,提出了夺取杂交水稻高产的施肥技术。 杂交早稻亩产540公斤,需吸收氮10.9公斤、五氧化二磷4.9公斤、氧化钾15.9公斤、二氧化硅43.8公斤;杂交晚稻亩产560公斤,需吸收氮15.9公斤、五氧化二磷5公斤、氧化钾19公斤、二氧化硅63.8公斤.同一施肥水平,杂交晚稻比杂交早稻多吸收氮20%~27.5%,钾7%~24.1%,磷相似。杂交晚稻秧苗期、分蘖盛期吸钾量高于杂交早稻,齐穗后低于杂交早稻;杂交稻要获高产在氮磷水平中上稻田,施钾是第一位因素,杂交早稻应重视中后期施钾,杂交晚稻应重视苗期及早施钾肥;早晚杂交稻要获超500公斤产量其氮磷钾最佳拖肥量分别为12、4、10.7公斤/亩和12、4、12公斤/亩。  相似文献   

2.
双季两系杂交稻高产营养特性和施肥技术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施肥水平与双季两系杂交稻的产量关系,以及不同生育阶段的营养特征。结果表明:两系杂交早稻产量为8430kg/hm2,需吸收氮189kg、磷35.6kg、钾195kg、锌887.8g。两系杂交晚稻产量为8430kg/hm2,需吸收氮177.3kg、磷47.8kg、钾201kg、锌817.8g。同一施肥水平,两系杂交早稻吸N量高于两系杂交晚稻6.60%,两系杂交晚稻吸P量高于两系杂交早稻34.00%,吸K量基本相近。两系杂交稻与三系杂交稻比较,两系杂交早稻需N、P高出9.60%和6.90%;两系杂交晚稻需P高出46.00%,但需N、K量却分别低25.70%和15.20%。两系杂交稻在生育前期对N、P、K的吸收明显高于三系杂交稻20.00%~50.00%。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涂层尿素对早稻、中稻、双季晚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茎蘖消长、叶色、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尿素在早、中稻上应用均表现一定的增产作用,增产幅度在6%~10%,最高的达17.69%。增产原因是涂层尿素肥效较长,供氮总量较大,对色较绿,生长稳健,分蘖成穗率、亩有效穗、穗粒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在中稻上还有一定的增加粒重作用。涂层尿素在早稻及双晚上以施用全量涂层尿素效果为好,在中稻上以施用减量10%的涂层尿素为佳。  相似文献   

4.
双季杂交稻超高产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季常规稻搭配(湘早籼45号-湘晚籼12号)为对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T优705-湘丰优103(M1,早熟早稻-早熟晚稻)、金优974丰源优272(M2,中熟早稻-中熟晚稻)、金优402-T优6135(M3,迟熟早稻-迟熟晚稻)3种双季杂交稻搭配的早、晚稻生长发育和周年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早、晚稻(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表现为:M3>M2>M1>CK.早稻分蘖盛期和齐穗期,各处理水稻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M1>M3>M2>CK;灌浆期和成熟期,水稻植株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顺序为M3>M2>M1>CK;晚稻齐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M3>M1>M2>CK.M1和M2处理早、晚稻生育期适宜,均有利于晚稻的安全齐穗,双季水稻总产量分别为16 189.3、15 494.7 kg/hm2,分别比对照增加25.01%、19.65%.由此可见,早、晚稻选择生育期适中的高产早、中熟品种搭配的栽培模式有利于保证双季水稻周年高产.  相似文献   

5.
高产土壤条件下双季杂交稻的施钾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高产土壤条件下双季杂交稻不同施钾水平的效应,以肥力水平同、供钾能力较好的冲积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对杂交水稻V402(早稻)和V46(晚稻)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早稻生育期间土壤供钾能力比晚稻生育期间强,施钾对早稻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分干物质总量均无正效应,而晚稻施钾对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分干物质总量均有良好效果,二者均随施钾量提高而提高,但在施钾显著增产的范围内、施钾的效应系数仍不  相似文献   

6.
基于稻草还田的氮肥优化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在水稻秸秆还田环境下不同施氮模式对土壤N素供应、氮肥利用率及其对水稻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改善了土壤的供氮能力,不论在背景氮较低的砂性土壤上还是在背景氮较高的粘性土壤上,稻草还田配施减量氮肥(N1、N3处理全年施氮量180kg.hm-2,其中桃江主试验中N1处理早稻施氮80kg.hm-2,60%为基肥,40%为分蘖肥施用;晚稻施氮105kg.hm-2,50%为基肥,40%为分蘖肥,10%为穗肥施用;桃源氮替代试验中N1、N3处理早稻施氮81kg.hm-2,晚稻施氮99kg.hm-2,N1处理早、晚稻氮肥施用分配比例为基肥30%,分蘖肥30%,穗肥40%,N3处理早稻氮肥50%为基肥,50%为分蘖肥施用,晚稻氮肥50%为基肥,40%为分蘖肥,10%为穗肥施用)处理,相对于移走稻草 高量氮肥(N2处理其中桃江主试验早稻施氮量115kg.hm-2,晚稻施氮量为150kg.hm-2,分别以60%为基肥,40%为分蘖肥施用;桃源氮替代试验早稻施氮量为108kg.hm-2,50%为基肥,50%为分蘖肥施用,晚稻施氮量为132kg.hm-2,50%为基肥,40%为分蘖肥,10%为穗肥施用)处理之间稻田系统生产力无显著差异,但每年节约60~80kg纯氮化肥的投入,提高了其边际成本报酬率。分次施氮的效果表明,稻草还田下等量氮肥不同施氮模式(N1、N3)处理之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水稻吸氮高峰集中在分蘖旗至孕穗期,N1模式减少了基肥施氮量,防止了因作物未能及时吸收导致的土壤速效氮的损失,而适当增加作物后期施氮量又能有效缓减作物后期生长大量吸氮的要求与微生物分解稻草固持矿质氮之间的矛盾,改善了土壤的供氮状况,其效果最优。因此,在全年稻草还田量为7500kg.hm-2的红壤稻田系统,根据投入氮肥的边际收益,全年适宜配施氮量为180kg.hm-2,且各时期施氮量优化比例为基肥30%、分蘖肥30%、穗肥40%。  相似文献   

7.
两年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1.在淹水土壤中施用硝酸钾和尿素(1986),均有促进水稻吸收土壤氮素的作用,分别比不施肥的对照增加3.4%~12.7%和13、0%~28.9%,尿素的效果优于硝酸钾。这两者深施或混施的促进作用均对应优于其表面匀施。2.施用尿素和豆科绿肥箭舌豌豆(1987)后,水稻吸收的土壤氮素,随生育期的进展而不断增加。从六叶期到完全成熟期,水稻吸收的土壤氮占其吸收全氮的百分数,施用尿素的从21.9增至31.0,施用箭舌豌豆的从26.4增至40.8。3.在整个生育期,施用尿素和箭舌豌豆的水稻吸收土壤氮素的绝对量,均高于不施肥的对照。箭舌豌豆促进水稻增加吸收土壤氮素的作用优于尿素。4.淹水植稻,不论有否施用化学氮肥或施用何种形态的氮,都会发生土壤原始氮素的损失;但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有利于土壤原始氮素的维持,以及土壤的培肥。  相似文献   

8.
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盛湘1号"为供试材料,在基础地力和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早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足够的分蘖肥能够通过促进植株分蘖数增多来提高早稻产量,平衡施用基-蘖-穗-籽肥则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籽粒数来保证水稻的高产;提高分蘖肥比例和穗肥比例以及平衡施用基-蘖-穗-籽肥均可以提高氮肥农艺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土壤氮素依存率,但对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不显著,与氮肥表观利用率呈现出负相关;氮肥不同基追分施比例处理间各时期植株体内氮素积累量差异显著,分蘖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是水稻吸收氮素养分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高产土壤条件下双季杂交稻施磷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完善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湖南省醴陵市高产稻田土壤-河沙泥为供试土壤,杂交早稻V402和杂交晚稻V644为供试作物,对不同施磷水平的杂交稻和土壤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产土壤条件下,施磷仍能促进水稻提早分蘖,增大水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纱量和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但对水稻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的吸收无促进作用。施磷处理水稻-生中地上部干特总量稻谷产量与不施磷处理无明显差异。施磷  相似文献   

10.
氮肥施用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氮肥用量在晚稻上的施用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04、5、90、135、180、225、270 N kg/hm2对长沙县干杉乡晚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有效穗数、稻谷产量,稻谷和稻草的氮吸收量,但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其效果相应降低。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农学效应均随氮肥施用量的提高而降低。综合考虑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推荐该地区晚稻的氮肥适宜用量为135~180 kg/hm2。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在两个氮素水平下杂交水稻施钾的增产效应.结果是:攀西稻作区稻田普遍缺钾,施钾有显著的增产效应,但过量施钾会降低稻谷产量,稻谷产量与施钾量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施钾可增大叶面积和干物重,提高实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但过量施钾及施氮则有一定的负效应.施钾对有效穗数无影响。在攀西稻作区,经济上的最佳施肥量为:N150kg/ha、K_2O117.9kg/ha,稻谷产量可达11196.7kg/ha,氮、磷、钾三要素之比是2:1:1-2.  相似文献   

12.
水稻施用硅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从土壤中吸收很多硅,水稻植株中硅含量2.36%~6.47%,土壤中有效硅为350~370mg/kg.为保证水稻对硅肥需要,施用硅肥非常重要.试验证明,施用硅肥不但能增加水稻高度、分蘖数、抗倒伏能力、抗病能力,而且也能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种、施肥对单季杂交粳稻8优161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单季杂交粳稻8优161不同栽插本数与栽种方式、氮肥用量和施用方法的试验分析,初步明确了获得8优161高产相应的栽插本数和栽种方式、氮肥用量及施用方法。即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施纯氮210~270kg/hm2,以采用平促施肥法为最佳;其次是两头法;在栽插密度为25.0万穴/hm2时,每穴栽1本,以行株距24.0cm×16.7cm最好;30.0cm×13.3cm次之。  相似文献   

14.
穗肥施用时期对水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迟熟中粳稻品种和杂交中籼稻汕优组合 ,进行穗肥施用时期试验。结果表明 :合理施用穗肥 ,利于控制抽穗期群体干物质适宜值、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量 ,利于提高有效、高效叶面积率 ,增加根系活力 ,提高颖花根活量 ,最终提高结实率和实粒数 ,获得高产。在当前推广品种中 ,在取得适宜穗数条件下 ,迟熟中粳稻在倒 3叶 1次施肥或倒 4倒 3叶分次施肥 ,确保提高群体质量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水稻品种类型间产量构成因素对肥力反应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水稻品种类型间产量构成因素对肥力反应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穗数对肥力反应,穗数型品种最强,中间型品种次之,穗重型品种最弱;2)穗粒数对肥力反应,穗重型品种最强,中间型品种次之,穗数型品种最弱;3)肥力对水稻结实率影响存在“阀值”效应,品种“阀值”高低决定其耐肥性强弱;4)增肥后,水稻倒伏、结实率急剧下降是限制品种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首要、直接障碍因子;5)提出b_2/b_1可以作为划分品种类型的量化参数之一;6)提出黑龙江省耐肥高产水稻品种类型应是大穗、大粒、大库容、矮秆、叶大而直立的稳重型或偏穗重型品种。  相似文献   

16.
杂交中稻汕优63氮素营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7.
中等肥力的土壤上栽培大豆、接种高效的根瘤菌株后,在大豆初花期追施少量氮肥,既能充分发挥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又可补充大豆生育后期根瘤固氮和土壤供肥的不足,满足果荚发育过程中对氮素营养的高需求,达到提高产量之目的。试验表明,初花期每亩施3公斤尿素(45公斤/公顷),保证大豆后期的良好生长和发育,促进对氮、磷肥的吸收利用,增加了植株和籽实中氮、磷的含量,提高了大豆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增产显著,每亩增产24.4公斤大豆(366公斤/公顷),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18.
杂交早稻威优49亩产450千克左右,每亩平均吸收氧化钾7.880千克,其中79.16%为土壤供钾。杂交早稻一生中前期吸钾量占38.60%,中期占42.29%,后期占19.11%.群体总吸钾量与总吸氮量呈1∶1的关系.肥料钾的利用率为28.12%.施钾明显促进抽穗前茎鞘醣的积累和抽穗后茎叶醣向谷粒的转运.施钾对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总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在本试验中等供钾土壤条件下,杂交早稻亩施5千克氧化钾的增产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9.
稻草还田对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稻草还田量和方式的研究表明,每hm^2翻压6750kg稻草还田,有利于土壤微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状况,提出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和有效硅的含量,增产11.76%,覆盖后翻压4500kg/hm^2稻草还田次之。  相似文献   

20.
水稻施用化肥的增产效应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吉林省近年来水田肥料试验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显著。磷钾增产效果不稳定。如全省95点平均施N 7.7kg/亩,增产31.2%,1kgN增产水稻12.7kg;在氮肥基础上施P_2O_5 6.2kg/亩,增产6.4%,1kgP_2O_5增产水稻4.3kg;在氮磷肥基础上施K_2O 5.9kg/亩,增产5.9 %,1kg K_2O增产水稻4.4kg。并对如何提高肥料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目前可通过采用养分平衡法及肥料效应函数法确定合理施肥量,分期施用于氮肥、磷钾肥缺素地块,改进耕作栽培技术等措施提高肥料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