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绿茶滋味品质醇、鲜、浓的生化基础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国是世界茶叶生产最早的国家,绿茶的花色品种也是国际上最多的。由于各类绿茶的加工方法不一,因而成茶的风味也各有特色。同时,绿茶不仅讲究外形与香味,而且对其滋味的要求,集中在醇、鲜、浓三大方面。绿茶的这些品质特征,长久以来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由于绿茶是一种不发酵茶,鲜叶经过高温杀青后,钝化了酶的活性,使茶  相似文献   

2.
试论乌龙茶对鲜叶原料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除了具有绿茶的鲜浓和红茶的醇厚外,还具有自然、幽雅、馥郁的花香和叶底“绿叶镶金边”等独特的品质特征。鲜叶原料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内在物质基础,适制乌龙茶的鲜叶要求来源于适制乌龙茶的品种,并有适当的成熟度,一般以嫩梢全部开展、伸长将要成熟、形成驻芽时采下一芽三、四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相对于红、绿茶的鲜叶要求而言要偏老一些。究其原因。这是由于乌龙茶的品质风格所决定的。1.从吴味成分来看乌龙茶素以滋味浓醇回甘、收敛性强著称。茶多酚与茶汤的浓度、茶多酚/氨基酸与茶汤的醇度密切相关;可溶…  相似文献   

3.
对茶树早期鉴定品质指标和酚氨比的一点看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什么是优质绿茶品种?一般以酚氨比和儿茶素品质指标来判断,笔者认为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关于酚氨比绿茶品种强调醇鲜浓的品质生化成份,在绿茶滋味化学鉴定法中,用茶多酚、氨基酸及其比值,作为浓度、鲜度、醇度的评分,由此看出多酚类与氨基酸对绿茶品质的  相似文献   

4.
炒青绿茶是我省重要的茶类之一,占全国茶叶总产的10%。绿茶不仅讲究外形与香味,而且要求滋味浓、醇、鲜。这些品质特征,长久以米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衡阳、未阳、邵阳等地一些乡镇茶厂(场)所制绿茶,都普遍地存在着烟焦味和条索松、扁、碎的问题,严重影响茶  相似文献   

5.
茶叶实物标准样对于客观准确地鉴别茶叶品质是不可或缺的,简述湖南红茶实物标准样制备流程,并分析其感官品质特点及生化成分。结果表明,湖南红茶特级标准样氨基酸含量最高,滋味甜醇甘鲜,鉴定出的110种挥发性香气物质中萜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样,香气表现为嫩甜香浓郁持久;湖南红茶一级标准样水浸出物和儿茶素含量最高,滋味醇厚甘爽,鉴定出114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各类挥发性成分含量居中,呈现出纯正甜香;湖南红茶二级标准样滋味成分含量相对较低,滋味甜醇尚浓,鉴定出109种挥发性香气物质,来源于脂肪酸和类胡萝卜素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样,表现为甜香带花香。本研究可为湖南红茶加工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薄纱绿茶是海南白沙县新打造的品牌绿茶,具有“香高味浓”的品质特征。文章研究薄纱绿茶成品茶的感官品质、理化成分和香气成分,全面解析海南薄纱绿茶的品质特点,并探究薄纱绿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薄纱绿茶呈现出醇厚甘爽、清香、带板栗香的品质特征,具有海南绿茶典型地域特色;挥发性组分分析结果表明,4-萜品醇、芳樟醇、α-水芹烯、蒎烯、香叶醇等成分占比高,形成了其“清香、带板栗香”的品质特征。此外,除水浸出物外,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及儿茶素等茶叶品质成分在加工后均略有下降,以上成分经复杂的生化反应后,生成了与茶叶汤色、香气及滋味相关的丰富物质,形成了薄纱绿茶的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采用感官审评和仪器分析方法,对铜仁市野生、古茶树茶的感官、理化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古茶树绿茶、红茶和野生绿茶感官品质有一定差异。古茶树绿茶外形呈兰花形、扁平,香气有板栗香,滋味较浓带苦涩;野生绿茶外形条索疏松、卷曲,香气是高火香,滋味尚浓醇;古茶树红茶外形乌褐色、汤色红亮,香气高甜香,口感醇和。三种茶叶感官品质正常,外形及内质较好。野生茶和古茶树茶的化学成分分析,水分、水浸出物含量符合国标,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均较符合要求。结论:野生与古茶树茶叶品质各有特色,野生茶树茶滋味甘甜鲜爽,口感平和;古茶树茶滋味浓烈,口感较涩。本研究为选育我市茶树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对茶叶品质的不断要求,茶树良种的选育与推广愈来愈受到重视。近些年来不少地方都先后发展了一批又一批无性系的良种茶园,无疑这对改进茶叶品质正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这些不同的无性系品种(品系)当然有它各自不同的品质特性,即有的适制红茶,有的适制绿茶,有的品系则制红、绿茶均可以;就是同属适制红茶的品种,其品质风格也是不完全一样的,有的表现在香气突出,有的则表现在滋味浓强,香味  相似文献   

9.
79-6-16是以云南大叶茶为母本、福鼎大白茶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并经系统选育程序育成的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茶树新品种(命名为湘茶研2号)。1988-1996年的品比试验和区域试验表明,其产量高,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11.6%,抗寒和抗旱性均较强;内含成分丰富,一芽二叶春梢氨基酸3.29%、茶多酚21.6%、水浸出物36.9%;制茶品质优异,尤其是制绿茶品质突出。制红碎茶颗粒紧结尚重实,香气鲜尚浓,汤色红亮,滋味鲜尚浓;制烘青绿茶白毫满披,香气高长,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  相似文献   

10.
“绿叶清汤”是烘青绿茶最基本的品质要求。在审评绿茶品质时,叶底色泽是评定绿茶品质的重要因素。叶底碧绿,则汤色清沏明亮,此类成茶通常香气清高纯正。滋味鲜醇爽口。因此,叶底的色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茶叶品质的优劣。 “红梗红叶”是绿茶内质劣变在叶底色泽上的反映,而且也是较常见的毛病。但是“红梗红叶”的程度不同各有其不同的产因和品质特点。所以,辨别“红梗红叶”的不同品质特点,再究其不同产因,并采取相对性的技术措施,对症下药,克服弊病,必将有利绿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红碎茶品质注重于内质,内质又突出滋味,滋味则要求浓强鲜。红碎茶浓强鲜的品质风格是在良好的鲜叶原料基础上,在合理的制茶工艺技术条件下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在形成红碎茶的品质过程中,茶多酚的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红碎茶品质的优次主要决定于茶多酚的氧化程度高低和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  相似文献   

12.
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的关键指标之一,众多香气化合物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茶叶的香气品质.名优炒青绿茶一般具有滋味好、香气高的特点,是我国优质绿茶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关于名优炒青绿茶香气成分的研究逐渐增多,但针对不同名优炒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特点等尚缺乏系统阐述.综述了近二十年来名优炒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汇总已...  相似文献   

13.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它综合了绿茶不发酵和红茶全发酵的制茶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优良品质,具有红茶的鲜浓和绿茶的醇厚,花茶的香气及“绿叶镶金边”等特色。乌龙茶优良风格的形成,一是取决于鲜叶原料的物质基础,二是决定于制造工艺的方法特点及其科学性,两者缺一不可。就乌龙茶加工原料而言,鲜叶采摘标准与红茶、绿茶的要求不一样。乌龙茶除适制品种外,采摘标准较为讲究,采摘方法要求严格,也就是说鲜叶内含生化成分含量要适宜,才能加工出优良品质的茶叶。目前我省乌龙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但在采摘标准上掌握的不大好,尤其是新区问题较突出。到现在为止,具有广东特色的乌龙茶原料内含物含量影响成茶品质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为了  相似文献   

14.
文君绿茶     
文君绿茶是四川省邛崃茶厂1979年创制的新名茶。该茶具有色泽嫩绿油润、条索细卷披毫、香气浓、汤色绿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绿匀亮的特点,品质优异,曾四次获得省优名茶奖,1985年  相似文献   

15.
各种茶类都有不同的特征,习惯上名之为“风格”。绿茶类各种花式的风格,也各不相同。龙井有龙井的风格;炒青有炒青的风格,都有不同的特点。从红茶来说,工夫红茶与红碎茶的风格也不相同。这些都是茶叶生化成分的变化所决定的。茶叶生化成分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是错综复杂的。但是,也有在生化变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从红碎茶的品质要求来说,除了应保证鲜叶原料的品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红碎茶品质以内质为主,内质又突出滋味,滋味则要求浓强鲜。浓强鲜这三个因子是相互关联的,我们虽然不能把它们截然割裂开来,但在工艺上如何侧重,使它们在适当的技术措施配置下,较全面的体现出来,则是可行的。在形成浓强鲜的品质过程中,浓度是个基础问题,它与茶树品种和芽叶嫩度关系极大;鲜强度是个风格问题,主要受加工技术条件的影响。当然这不是说加工技术就不影响浓度了,这里只是强调主与次的关系。就制茶而言,在一定的鲜叶原料的基础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原料应有的品质风格,关键  相似文献   

17.
茶叶品种适制性的生化指标—酚氨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所谓茶树品种的适制性,也就是某个品种制成什么茶叶品质更好的问题。构成茶叶品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形因素,又有内质因素,就内质而言,各种茶叶对色、香、味都有不同的要求。就红茶和绿茶两大茶类而言,它们都各自有一些共同性的要求。红茶要求香气具有鲜爽的甜香、滋味浓强鲜爽、汤色  相似文献   

18.
品饮绿茶,消费者要求能品到绿茶的新鲜感,即干茶要有绿润鲜活的色泽,茶水要有绿亮清澈的汤色、清高浓郁的香气、鲜醇甘爽的滋味。茶叶从出厂、进入流通领域到消费者手中,再到消费者品饮的时间,短的约十来天,但这部分量很少;大部分茶的品饮时间在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绿茶主要内含物成分多为有机质,稳定性不好,贮藏过程的环境条件如温度、空气湿度、氧气条件、光和环境卫生条件均影响绿茶品质的变化。因此,绿茶与其他茶类相比,对保鲜的要求更高。针对绿茶的保鲜与保质,很多学者做了研究,对绿茶保鲜的研究表明,影响茶叶陈化变质的主要因素有茶叶含水量、贮藏温度、含氧量和光照;此外包装材料多样化,对茶叶品质的保持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前期的研究,目前大部  相似文献   

19.
陈慧 《中国茶叶》2020,(5):45-47
六安瓜片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茶,是我国绿茶中唯一只用单片鲜叶加工的片茶,因其独特的采摘方式和烘焙工艺,茶汤滋味更加浓醇。本文从茶树品种、产地环境与栽培模式、加工工艺和冲泡条件4个方面分析影响六安瓜片品质形成与茶汤滋味的关键因素,为六安瓜片品质的稳定性和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芙蓉春     
芙蓉春是江苏芙蓉茶场创制的高档机制特种绿茶。该茶以条形茶的紧细和螺形茶的卷曲作为造型的基础,在加工上择取烘青与炒青工艺之长,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加工工艺和独树一帜的品质风格。芙蓉春茶1998年通过全国茶叶品质统检并获得合格证书,1999年获第3届“中茶杯”二等奖。芙蓉春的品质特征是:条形紧细微曲,翠润隐毫,香气清高,滋味鲜醇,汤色明亮,叶底嫩匀。成品茶根据采制时期与品质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3个级别。其采制工艺技术如下: 1.鲜叶采摘与处理 芙蓉春原料为中小叶种良种茶,谷雨前后采摘,要求采一芽一叶初展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