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鹏  熊雪  张贵合  陶文广  向准  王晶  刘忠玄  黄静 《种子》2022,(5):51-59+2
以贵州省生物研究所分离保存的冬小包脚菇(Volvariella brumalis)菌株为试材,经ITS鉴定后建立系统发育树,并按照基础生物学研究方法,对其最佳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小包脚菇属于Volvopluteus类群,与Volvopluteus gloiocephalu亲缘性近;同著名草菇栽培种Volvariella volvacea亲缘性较远,存在本源差异。此外,冬小包脚菇适宜培养温度为15~20℃,适宜pH值为7~9;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麦麸;最佳碳氮比(葡萄糖∶蛋白胨)为30∶1。经正交试验得到冬小包脚菇菌丝培养最优配方是蔗糖10.0 g,葡萄糖5.0 g,麦麸2.0 g,牛肉膏2.0 g, KH2PO41 g, MgSO4·7 H2O 0.5 g,琼脂20 g,蒸馏水1 000 mL,pH值为8。接种后置于15℃条件下培养。  相似文献   

2.
为推广小麦套种大球盖菇模式,选用川麦27和川大球盖菇1号进行套种试验,研究小麦套种大球盖菇对土壤理化性质、小麦及大球盖菇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并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小麦套种大球盖菇能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套种对小麦和大球盖菇的生育进程影响较小,小麦和大球盖菇田间长势正常,且套种后小麦和大球盖菇的产量及多数产量性状略有提高;小麦套作大球盖菇的套作优势为12 851.2kg/hm~2,土地当量比为1.98,具有较高的产量套作优势和农田生产率;小麦套种大球盖菇,收益达到120 008.2元/hm2,较净种小麦、净种大球盖菇分别提高692.7%、4.6%。  相似文献   

3.
<正>云南省保山市油菜种植面积已突破3.33万hm2,主要以种植冬油菜为主,冬油菜占全年种植面积的95%以上。2010年以来,冬季油菜生产受冬、春干旱影响较重。为促进油菜产量的稳步增长,在油菜栽培上集成了玉米套种油菜、烤烟套种油菜、稻田油菜免耕栽培等技术的推广,为油菜产量的稳步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玉米套种油菜栽培该技术突出"早和套",在玉米收获前15~20d,  相似文献   

4.
麦田套种作物行距、行数配置及农机具运行路线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田套种一年两熟高效农业栽培技术在目前试验推广初期,首先是在现有农机具和不同畦宽种植模式的基础上,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有:(1)合理布置小麦和套种作物行距、行数,使小麦播种行数尽量不减行或少减行,套种作物尽量多播行,使小麦和套种作物行距、行数布置均匀合理.(2)合理设计预留农机具作业定位运行路线和套种作物待播行的空间.使农机具在麦田套种播种作业时,不(或少)辗压、挂拉伤小麦;小麦收获作业时,收割机不(或少)辗压损伤套种作物,并有利于小麦收获后及时拉运麦草腾地、中耕、开沟、追肥等农机具作业行走路线最佳方案的配置.  相似文献   

5.
机械套种包衣玉米对北疆农作制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麦生长的拔节期应用机械将包衣的玉米种子播在小麦行中,玉米采用高分子膜包裹,可延迟玉米种子发芽,缩短玉米在小麦行中的生长时间,并充分利用了小麦收获后的光热资源,这一技术实现了小麦大种玉米的机械化,改变了传统套种的方法,通过对机械套种包衣玉米的特点及北疆的气候条件,玉米生产的分析,总结了机械套种包衣玉米对北疆的农作制度,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发展套种玉米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粮菜间套作带型运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秉强  李凤超 《作物学报》1999,25(3):356-362
本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针对小麦‖大蒜(春甘蓝)/玉米‖蔓生菜豆(黄瓜或花椰菜)模式,设计1.5m, 2.0m, 2.5m, 3.0m及3.5m五种带宽,采用大小畦播种,小畦宽均为0.7m,大畦宽分别为0.8m, 1.3m, 1.8m, 2.3m及2.8m。小麦种植在大畦上,冬春菜与小麦间作种植在0.7m的小畦上。0.7m小畦上的冬春菜收获后,套种两行玉米,小麦收获后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垄沟套种春玉米,马铃薯收获后套种大月菜,是一项分带轮作,垄沟种植集约利用农业资源,品种搭配,互利生长,充分利用地力,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产高效立体栽培模式,具有较高的产量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双孢菇的出菇温度为12~24℃。以18℃为最适出菇温度。所以双孢菇的出菇期主要集中在秋季与春季。秋菇采收结束后。为夺得春菇高产,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在冬春季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冬季管理 冬季气温较低。5℃以下就很少出菇。此时若对菇房放任不管,经过一个冬季。土层过分干燥,菌丝萎缩干瘪,对菌丝的生长和出菇均有影响。因此需给以适当的水分和必要的通风,培养健壮的菌丝,为春季出菇创造有利条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杨家贵 《中国种业》2013,(10):63-63
应对本市冬、春连旱的干旱天气,保障油菜生产可持续发展,通过试验研究在油菜生产种植中应用套种,免耕,宽窄双行播种等集成技术,达到减少生产成本投入,减少干旱对油菜生长的影响,提高亩产量。  相似文献   

10.
针对川西南山区冬马铃薯生产特点及存在问题,通过拓宽遗传基础,创新育种目标及方法,选育出一批适宜本区域栽培的冬作专用马铃薯新品种。确立生产标准,强化种薯基地建设,保证优质脱毒种薯供应,构建蚕桑产区协调共生套种模式及配套技术,集成创新以“使用优良适销品种脱毒种薯、种薯切块拌种、双行垄作、适宜密度、覆膜栽培、无机和有机肥搭配、肥水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控、适时收获”为核心技术的川西南山区冬马铃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丰富南方冬季亚麻纤维与种子兼收的栽培理论与技术和促进南方冬季油纤兼用亚麻产业提供理论与生产实践指导。研究亚麻播种期、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等关键措施对亚麻原茎和种子产量的影响,探讨了洞庭湖区亚麻原茎与种子兼收的抗倒伏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早播免耕不施肥处理抗倒伏效果最好,较轻级(0~4级)倒伏率总和为18.33%,最高级(5级)倒伏率为零,原茎产量和种子产量为最高,依次分别达到8375.77 kg/hm2和804.46 kg/hm2,同时,试验总结出了亚麻抗倒伏、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为洞庭湖地区油纤兼用亚麻大面积种植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2.
农业措施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的农业措施下,对大豆播前、苗期、花期、成熟期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真菌区系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有机肥、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的增加,真菌数量减少;单施化肥可导致土壤微生物区系真菌化;相同施化肥条件下,免耕和深松不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多年连作可导致土壤微生物定向恶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了满足中国对高产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和对新品种栽培技术的需求,烟台市农科院采用改良杂交法选育优良新品种,并通过国家区域试验进行产量、品质、抗病性鉴定,采用田间对比试验分析法对新品种进行覆膜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烟薯24’在2008—2009年国家区域试验中:鲜薯平均32235 kg/hm2,较对照增产9.46%;薯干平均9685.5 kg/hm2,较对照增产18.55%,2010年通过全国甘薯鉴定委员会鉴定。研究得出,‘烟薯24’具有产量高、淀粉含量较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优点,是加工淀粉的优质品种。‘烟薯24’覆膜栽培以黑色地膜效果最好,这主要是因为黑色地膜具有抑制杂草生长,不用喷施除草剂,避免了除草剂抑制地上部生长;地温适宜,不会因前期地温过高,影响薯块膨大;地上下部生长动态、叶面积系数动态、T/R值进展合理,因此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4.
根据作者在生产中的实践经验及参考前人的成果,总结了喀斯特石漠化山地区黄秋葵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实践表明黄秋葵产量可达1000kg/667 m2,按市场价10元/kg,产值可达1万元/667m2.  相似文献   

15.
栽培技术对小麦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对于特定的品种而言,只有栽培措施是可控因素,施肥技术、播种技术、灌水、病虫害等因素都对小麦的高产优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和了解栽培技术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可以进行合理的品种布局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有利于大面积地推广专用优质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6.
温度上升对中国茶树栽培北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茶树栽培北界变化为研究对象,根据对中国未来温度变化的模拟结果,研究了未来中国茶树栽培北界的变化。目前中国茶树栽培北界大致位于秦岭-淮河,又可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为秦岭山地,由于地形作用栽培界线稳定;东段为平原丘陵,随气候冷暖变化栽培界线变化较大。根据温度变化预测,未来西段茶树适宜栽培界线仍然较稳定,而东段的北移明显,2050年将可能从目前界线向北推移153~251km,2090年可能向北推移290~477km。  相似文献   

17.
作者1985—1988年研究结果:采用五氯硝基苯拌种可有效地防治覆膜棉田立枯病死苗.种植中抗枯萎病品种,并协调组配五氯硝基苯拌种诱发自然串珠镰刀菌对枯萎病的减轻作用和塑膜覆盖对枯萎病的生态防治作用,其综合防病效果达到高抗品种的水平.摘除棉株下部3个果枝上的棉蕾或下部3个果枝可协调棉株成铃结构,恶化发病生态位,从而使铃病明显减轻,棉花大幅度增产.  相似文献   

18.
油菜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对油菜产量及效益影响单因子进行试验探讨,结果表明:以育苗免耕移栽效益最佳,适宜在道真县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平塘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土地破碎,水源条件较差,实施玉米半膜覆盖保墒技术项目能增温保墒,弥补温、光、水资源的不足,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在农村劳动力少、常年干旱情况下,实行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既减少劳动力投入又起到增收目的。对平塘县2012年实施玉米地膜覆盖主要栽培技术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可供贵州山区实施地膜覆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不同栽培基质对香菇头潮菇产量及子实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缓解香菇传统栽培过程中的木屑资源短缺问题,充分利用果木废弃物,试验选择香菇‘K5’作为试验材料,以杂木、桑木、苹果木和枣木为栽培基质,每种基质设3个氮含量处理水平,通过测定并分析不同基质头潮菇产量及子实体的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对香菇头潮菇产量及子实体养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种果木屑均可作为香菇的栽培基质,其中枣木C配方和桑木A配方生产的香菇头潮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较高,但是以桑木做栽培基质生产的香菇,头潮菇结束后菌棒便开始萎缩,不利于后期出菇。枣木C配方生产的香菇,其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均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在香菇代料栽培中可以使用枣木代替传统的阔叶树木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